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思想政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2025年新高考一轮复习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哲学概论)(唯物论)(辩证法)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来)(外来)(未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书框架考情考向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课标要求 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1.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2.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考查形式:选择题(漫画)或主观题 考查的内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01考情分析02考点精讲04对点训练03知识拓展世界的物质性考点一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1)物质概念:1.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实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相区别)可知性:能被人所反映,所认识(与不可知论相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世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性【拓展】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关 系 物 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区 别 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本质 物质的具体表现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 客观实在性、个别特性、可知性、暂时性、有限性等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联 系 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动物生物看得见的物质形态磁场、超声波看不见的物质形态物质【共性】物质的具体形态【个性】将物质的概念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会陷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下列现象属于物质范畴的有:①细菌、病毒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③港珠澳大桥④生物学、物理学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⑥辩证唯物主义⑦日月星辰⑧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产生: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人产生后:自然界不受人的意识支配;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1)自然界的物质性2.世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一切物质的反应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3)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3)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结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小结: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世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 )①物质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②物质就是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的事物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④物质以具体物质形态作为存在的部分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对点训练B 2.在哲学讨论课上,甲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乙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假如你是哲学老师,你认为对甲、乙两个同学观点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①这两种说法自相矛盾、相互对立 ②甲同学说的“物质”与乙同学说的“事物”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③甲同学的观点是对的,乙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④甲同学是从物质的属性而言的,乙同学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言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对点训练C 3.多彩的角度!多彩的世界!面对无边秋景,张孝祥吟咏:“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李煜慨叹:“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刘禹锡大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②意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对点训练C 运动的规律性考点二考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1.运动与物质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如“仁者心动”[拓展]运动与运动的基本形式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而且表现为事物性质的变化,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每个具体的物质都有其特殊的运动形态。哲学上讲的运动与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注意】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特点 具体表现 事例 联系目的性 人们认识事物的目的在于 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人类在建筑港珠澳大桥之前已经设计了图纸 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自觉 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人们往往根据需要选择认识对象和角度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 能动 创造性 不仅可以认识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本质和规律。对事物的认识并非机械反映,而是有所加工 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拓展]意识的反映、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①反映:意识如实反映或歪曲反映客观事物。②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③能动作用: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作用。④主观能动性:“想”“做”“精神状态”。原理 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拓展]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两种不同性质和地位的作用,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两种作用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颠倒,否则会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错误。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②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结合)(4)误区: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反对)对点训练 1.(2021 广东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19世纪,欧洲一些神灵研究者声称自己具有让人返老还童、改形换貌、招魂降神以及点石成金等超意识能力。下列对这些“超意识能力”评价正确的是( )①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②肯定了人类具有穿越到神灵世界的能力③无视了物质的决定性④说明人类意识具有不受限制的创造能力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B对点训练 2.(2020·全国卷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对点训练3. (2021·全国甲卷)习近平指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工作的前提②只有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才能推动事件发展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社会历史中的联系是人有意识地建构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对点训练4.(2023·湖北卷)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 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