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单元基本信息单元主题 探索宇宙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②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 9.5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⑤比较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大小,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描述太阳系八颗行星在太阳系 中的相对位置。 ⑥知道宇宙中有很多恒星,通过观察或借助软件识别织女星、牛郎星等亮星,学会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星座,了解划分星座的意义。 9.6太空探索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⑦了解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的历史,知道太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 ⑧了解天文观测和利用航天器探测宇宙的历史,关注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事业的进展。 学业要求: 能说出太阳系的基本结构,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进展。 能运用太阳系的简单模型,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等天体有规律的运动与相关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了解月相的变化情况,具备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关系,解释相关自然现象的成因。 能科学认识星座划分的意义,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关注我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进展,激发探索太空的好奇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单元课时设计 4课时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探索宇宙单元设计意图 本单元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对浩瀚宇宙的好奇与探索欲,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观察星体、构建星座及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认识宇宙结构,纠正对宇宙虚无的误解。活动旨在满足学生基本认知需求,培养其模型思维与空间想象力,同时让学生体会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辛历程与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增强对宇宙探索的敬畏与向往。主题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宇宙充满好奇但易有虚无印象,需从宏观视角系统认识宇宙。本单元通过宇宙探秘主题,设计观察、构建等活动,满足学生认知需求,培养模型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探索宇宙的艰辛与科学精神,丰富其宇宙观。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将建立太阳系及星座基础认知,理解天体系统关系与特征,形成宏观宇宙观,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角色。 科学思维:培养多角度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并学会用科学方式记录与表述结果,强化批判与逻辑思维。 探究实践:通过太阳系与星座相关探究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探究过程,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结论推导技能。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科技为人类福祉服务。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认识什么是太阳系 展示太阳系图景,提问组成;识别天体名称,阅读资料画模型;补充冥王星降级,理解行星定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常知道太阳系包括太阳和八大行星,但是往往局限于此,而忽视了诸如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的存在。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了太阳系的科学概念。任务2 名称:比较八大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的远近 教学环节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距离。通过数据对比、实物模拟,增强学生对宇宙空间结构的理解。教师采用儿歌等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巩固行星排列顺序。 设计意图:建立模型是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建立模型之前要掌握基础性的数据信息。此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这些数据信息,从而深入理解八大行星之间的关系。任务3 名称:阅读八大行星的资料 通过文本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系行星特征,对比地球环境探讨居住适宜性,并学习行星分类及发现方法。鼓励学生自主理解,掌握科学家常用的研究方法。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深化学生对太阳系家族成员更多个性特征的认识,注意科学史的渗透,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观察、计算和推理,技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也起了较大的作用。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认识星座 教学环节涵盖星空观察分享、特征描述、自创星座构建、全球星座统一性讨论及典型星座认识。通过实践观察、创意想象与标准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天文学知识,同时利用口诀辅助星座辨识。 设计意图:在学生课前观察星空活动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提升对星座 的认识,从个性化走向规范、科学,从而建立关于星空的基本天文学知识。任务5 名称:看星座寻找北极星,做星座放映器 通过观察、讨论、动手制作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深入了解大熊座、小熊座及北斗七星的特征,特别是北极星的寻找方法。利用星座放映器和四季星空图,增强学生对星座变化的直观感受,同时拓展对更多星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让学生掌握几种利用星座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并通过制作星座放映器强化对星座特征的认识。任务6 名称:认识银河系 通过学生分享与银河相关经历,引入银河系概念,利用图片直观展示其特征,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同时,结合文学作品回顾,加深学生对银河系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在认识了具体星座的基础上,要扩展视野,认识由更多数量星体组成的银河系。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人类探索太空的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 通过分享望远镜发展经历,介绍多种望远镜类型及历史背景,特别是中国FAST望远镜的成就,激发学生兴趣与爱国情怀。条件允许时,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望远镜观测,辅以视频资料,深刻认识望远镜对太空探索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不断发展的太空观测工具使人们能看到更远的宇宙空间,观测结果也更全面和精细,揭示工具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任务8 名称: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 回顾人类飞天历程,探讨飞行器升空原理,感受现代火箭技术魅力,增强国家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冲出地球的挑战,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不同时代的火箭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冲出地球。人类冲出地球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任务9 名称:体验地球引力 通过提问、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验地球引力现象,理解物体落地原因。通过纸火箭实验,学生探究发射速度与飞行高度的关系,进而理解物体绕地球飞行的条件,即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上抛物体的运动路径,体验地球引力的方向,这是 学生平时不太容易关注的;通过观察纸火箭飞行高度与弹力大小的关系,理解地球上的物体发射速度越快飞得越高,并由此认识第一宇宙速度。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认识各种航天器 通过欣赏太空音乐《东方红》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多种航天器及其功能,利用多样资源加深理解,并结合神舟系列飞船发展历程,介绍宇宙飞船知识,增强学生航天科普素养。 设计意图:这里展示了人类在航天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彰显了人类 无限的创造智慧。这些航天器中既有载人航天器,又有无人航天器;对空间探测器作了补充和拓展,这是学生所不熟悉的,但对培养学生的天文素养非常重要。任务11 名称:了解中国的航天工程成就 通过学生分享、教材图片、文本资料等多角度,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包括人造卫星、空间站及航天员培养等。同时,强调开创“第一”的艰难,探讨航天梦实现的伟大意义,并介绍杰出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这三个事件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我国航天技术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重要标志,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建设航天强国的美好梦想,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任务12 名称:了解嫦娥工程飞行器的工作 介绍了嫦娥工程“绕、落、回”规划,引导学生理解“绕”与“落”含义,通过讨论图片与绘制示意图,深入了解飞行器飞行轨道与工作原理。同时,拓展了对“落”与“回”任务飞行器工作原理的认识,促进学生综合理解航天技术。 原理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了解嫦娥工程飞行器的 工作原理,这是培养学生工程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任务13 名称:认识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 通过航天史悲剧事件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太空的价值,分组讨论并多角度阐述其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解读地球信息图,并讨论是否应向外星人发送地球信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视角。 原理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此外拓展认识人类尝试向外星文明发送地球信息的情况。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第1课时《太阳系大家族》 1.准确掌握太阳系八大行星特征,构建科学概念。 2.搭建模型加深理解,展现行星间关系认知。 3.阅读资料,体悟行星探索对科学进步的意义。 第2课时:《观察星空》 1.积极参与星空观察,记录星座特征,认识大熊小熊座。 2.了解银河系构成,掌握其概况,拓宽宇宙视野。 3.观察银河系时,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星空的不良影响。 第3课时:《冲出地球》 1.了解太空观测工具演进,体会技术对航天关键性。 2.掌握人类航天历程,了解火箭基础工作原理。 3.体验引力活动,认识到物体逃离地球需要有足够的速度。 第4课时:《探索宇宙》 1.掌握航天器种类与功能,拓宽太空知识视野。 2.追溯中国航天辉煌史,感受国家科技强盛之路。 3.深入理解嫦娥工程原理,揭秘月球探索奥秘。 4.阅读航天事故资料,领悟宇宙探索风险与价值并存。评价指标 第1课时《太阳系大家族》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 。(科学观念) 通过建模活动,理解八大行星的大小特征和距离太阳的远近特征,学习搭建太阳系模型,从而培养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 。(科学思维) 通过收集资料、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探究实践)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态度责任) 第2课时《观察星空》 理解星座的概念,知道星座的划分;识别大熊小熊座,掌握定位北极星的天文知识;认识银河和了解银河系的概况。(科学观念) 能够利用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科学思维) 能够参与夜晚观察星空活动,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星座特征,并制作“星座”放映器。(探究实践) 培养观测星空、探索宇宙的兴趣。(态度责任) 第3课时《冲出地球》 知道太空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知道人类冲出地球的探索历程,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科学观念) 通过分析的思维方法,归纳出人类冲出地球的探索历程。(科学思维) 参与引力体验活动,直观感受物体逃逸地球所需的条件。(探究实践) 体验到技术对航天工程的重要性,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探索太空的巨大作用,体验到研究太空观测工具发展历程的兴趣。(态度责任) 第4课时《探索宇宙》 树立航天器多样性认知,理解其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科学观念) 分析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培养历史与科技的关联思考。(科学思维) 探究嫦娥工程原理,激发对航天技术深入学习的兴趣。(探究实践) 正视航天风险,认识探索价值,培养勇于探索、负责任的科学态度。(态度责任)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实践作业 2.单元测试五、单元作业设计选择题 1.下列行星中,( )是矮行星。 A.天王星 B.海王星 C.冥王星 2.北极星的位置在( )上。 A.大熊星座 B.小熊星座 C.天鹅座 3.下面关于行星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木星表面到处是荒漠 B.土星的光环是由冰块和岩石组成的 C.水星是夜空中最亮的行星 4.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天上的星星看起来很小,是因为( )。 A.恒星太小 B.恒星太远 C.恒星太亮 5.1926年,( )制造出第一枚现代火箭。 A.中国的万户 B.意大利的伽利略 C.美国的戈达德 6.抛出去的重物会重新落回地面,是由于( )。 A.方向不对 B.地球引力 C.力量不够 7.( )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渴望登月的梦想。 A.女娲补天 B.盘古开天地 C.嫦娥奔月 8.下列航天器中,( )可以多次往返太空和地面。 A宇宙飞船 B.航天飞机 C.空间站 二、判断题 1.随着望远镜观测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能看到宇宙的尽头了。( ) 2.太阳系中,只有地球拥有天然卫星。( ) 3.太阳系八颗行星都在围绕着太阳公转。( ) 4.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它揭示了光学望远镜无法揭示的令人迷惑的天文现象。( ) 5.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就围绕地球飞行。( ) 6.为了方便交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星空划为12个星座,比如白羊座、水瓶座等。( ) 7.哈勃望远镜是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 8.太阳系中八颗行星运转的轨道不是固定的。( ) 三、读图题。 1.下面是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运行轨道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_________,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_________。 (2)在太阳系中,适于人类生活的星球是_________,体积最大的是_________,拥有卫星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有 美丽“光环”围绕的是_________。 (3)在太阳系中,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有_________个,是_________。 2.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星座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人们把星空分成_________个区域,称为星座。图片上的星座是_________,用线连接起来的亮星组成了_________。 (2)根据图片上的信息,确定北极星方位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择题 CBBBC BCB 判断题 ××√√√××× 四、读图题 1.(1)水星 海王星 (2)地球 木星 土星 土星 (3)1 太阳 2.(1)88 大熊星座 北斗七星 (2)将北斗七星斗勺最外边的两颗星连起来,然后向勺口方向延长其5倍的距离六、单元教学结构图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实施后填写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第1课时太阳系大家族(苏教版)六年级上01教学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06板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 。0102通过建模活动,理解八大行星的大小特征和距离太阳的远近特征,学习搭建太阳系模型,从而培养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 。03通过收集资料、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科学观念04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新知导入在地球面前,月球很渺小。在太阳面前,地球很渺小。在宇宙面前,太阳很渺小。……浩瀚深邃的宇宙,究竟有多少奥秘?它等待着探索者的足迹!探究新知活动一:了解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观察这幅图片,请说一说太阳系的组成和样子。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探究新知活动一:了解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观看《太阳系概况》探究新知活动一:了解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观察这幅图片,请说一说太阳系的组成和样子。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的天体,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 绝大多数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此外在海王星以外也分布有柯伊伯带。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星星目前有26个1.祖冲之小行星--1964年11月9日,由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2.郭守敬星--1977年,经国际小行星研究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在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3.张衡星--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报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64年10月9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探究新知活动一:了解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观察这幅图片,请说一说太阳系的组成和样子。木星和它的卫星木星卫星总共有92颗,其中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10年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的,这四颗卫星后被称为伽利略卫星。截至2023年2月,木星的已知卫星增至92颗。木星因此成为太阳系中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探究新知活动一:了解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观察这幅图片,请说一说太阳系的组成和样子。彗星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扫帚星(星官名)探究新知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组成了太阳系。活动一:了解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探究新知活动二: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和与太阳的远近观察这幅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球体分别是哪一颗行星?他们的大小又是怎样的?最大的那颗行星是木星。周围有光环的是土星,是太阳系中第二大行星。探究新知活动二: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和与太阳的远近探究新知活动二: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和与太阳的远近八颗行星的“直径”水星0.38cm金星0.95cm地球1.00cm火星0.53cm木星11.20cm土星9.45cm天王星4.01cm海王星3.88cm行星 赤道直径(千米)水星 4880金星 12104地球 12756火星 6792木星 143000土星 120162天王星 52300海王星 49500如果我们把地球的直径换算成一厘米,按照这个比例,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呢?探究新知活动二: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和与太阳的远近所需的材料:圆规、彩纸、尺子、剪刀等。活动方法:①按照八颗行星的直径数据,用圆规在不同颜色的彩纸上画出大小不等的圆。②用剪刀将这些圆剪下来。③分别在这些圆纸片上写上八颗行星的名称。④将这八张圆纸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活动二: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和与太阳的远近所需材料:大小不同的球、硬纸板、记号笔、卷尺等等。探究新知活动方法:①按照八颗行星的大小分别标出大小不同的球所表示的行星的名称, 并且在硬纸板上用记号笔写上行星的名称, 摆放在球的前面。②根据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分别摆放八颗行星球体以及相应的名称。活动二: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和与太阳的远近探究新知行星 与太阳平均距离(万千米)水星 5791金星 10800地球 14960火星 22800木星 77800土星 142700天王星 287100海王星 450400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数值太大了,我们可以等比例缩小,将每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值都除以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八颗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水星0.39金星0.72地球1火星1.52木星5.20土星9.54天王星19.18海王星30.06活动三:了解八颗行星的概况阅读课本38页,说说你对八大行星了解多少。探究新知类地行星的定义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地质环境和地球相似,被认为是外星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这些行星距离太阳较近,表面温度较高,质量较小,体积较小,平均密度较大,卫星数目少或无卫星。 活动三:了解八颗行星的概况阅读课本38页,说说你对八大行星了解多少。探究新知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类木行星主要由氢、氦和水等组成,没有固体的表面。活动三:了解八颗行星的概况探究新知阅读课本38页“八颗行星的发现”文字资料,进一步了解八颗行星。活动三:了解八颗行星的概况探究新知古代人观察行星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观察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古人通过肉眼观测这些行星,并赋予它们特定的名称。例如,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五星”的说法,即太白、辰星、镇星、荧惑、岁星,这些名称在古代更为通用 。观测这些行星不仅帮助古人了解天象变化,还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火星的观测可以帮助古人预测干旱等气候现象 。阅读课本38页“八颗行星的发现”文字资料,进一步了解八颗行星。活动三:了解八颗行星的概况探究新知赫歇尔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天王星1781 年,英国人威廉·赫歇尔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七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它的发现对于天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一步扩展。阅读课本38页“八颗行星的发现”文字资料,进一步了解八颗行星。活动三:了解八颗行星的概况探究新知亚当斯通过计算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1846年,法国人勒威耶和英国人亚当斯在研究天王星轨道运行的反常现象时,各自通过独立计算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勒威耶甚至将自己的计算结果寄给了年轻的德国天文学家伽勒,伽勒在勒威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这颗行星后来被命名为海王星 课堂练习1.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是( )。A.金星 B.火星 C.水星 D.土星2.下列描述的是金星相对于其他颗行星的特点的是( )。A.运行速度最快 B.夜空中最亮的行星C.与地球的环境最接近 D.体积和质量最大3.右图是( ),它是八颗行星中光环最突出和明显的行星。A.木星 B.土星 C.金星 D.天王星BBA二、判断1.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了太阳系。( )2.冥王星属于八颗行星之一。( )3.在八颗行星中,木星的体积和质量最大。( )4.观察行星必须借助望远镜才能观察到,肉眼无法观察到行星。( )5.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留。( )课堂练习√√√××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知道太阳系有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组成的,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八颗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的远近,以及其他的一些概况。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太阳系的有关知识。板书设计太阳系大家族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大家族: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太阳系大家族》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精心设计为三大板块,旨在全面而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索太阳系。第一部分通过全景图与图文解读,构建太阳系的科学概念框架;第二部分则以建模活动为核心,让学生亲手实践,深化对行星特征与分布的理解;最后部分通过阅读拓展,丰富学生对行星概况及发现史的认知,促进知识内化与兴趣培养。学习者分析 本课针对具有初步天文知识基础或浓厚兴趣的学习者,通过直观展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数据解读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便在建模活动中准确表达行星特征。同时,通过阅读活动,学习者能够拓宽视野,提升对天文历史与科学发展的理解。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 。 科学思维:通过建模活动,理解八大行星的大小特征和距离太阳的远近特征,学习搭建太阳系模型,从而培养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 。 探究实践:通过收集资料、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 态度责任: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收集八大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远近的数据信息。 难点:通过建模探究八大行星的排列关系。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量表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八大行星组成学生能准确掌握太阳系八大行星特征,构建科学概念。能基本能不能了解八大行星大小及距离能搭建模型加深理解,展现行星间关系认知。能基本能不能阅读八大行星的资料能通过阅读资料,体悟行星探索对科学进步的意义。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活动1 展示课本第35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这是什么图片?” 接着,出示课本上的小诗,并邀请学生朗读,同时思考小诗中提到的宇宙中的物体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愿望。 引导学生分享思考结果,并总结:“宇宙如此浩瀚,其中藏着无数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将开始第四单元的学习,一起走进太阳系大家族。” 板书课题:“11.太阳系大家族”。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认真朗读小诗,思考并讨论小诗中提到的物体和作者的愿望。 分享个人见解,听取教师总结。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和小诗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宇宙奥秘,为学习太阳系知识做好心理准备与导入。环节二:初步了解太阳系教师活动2 展示课本第36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以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 组织全班交流,总结太阳系的概况,包括太阳、八颗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成员。 观看视频《太阳系概括》,逐一出示小行星带、木星及其卫星、彗星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成员的特点。 (1)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的天体,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 绝大多数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此外在海王星以外也分布有柯伊伯带。 师:你知道有哪些小行星是用中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吗? 介绍: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星星目前有26个。 1.祖冲之小行星--1964年11月9日,由紫金山天 文台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 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2.郭守敬星--1977年,经国际小行星研究会批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在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 3.张衡星--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报国际小行星中 心批准,将该台1964年10月9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2)木星和它的卫星 木星卫星总共有92颗,其中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10年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的,这四颗卫星后被称为伽利略卫星。 截至2023年2月,木星的已知卫星增至92颗。木星因此成为太阳系中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 (3)彗星 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扫帚星(星官名) 展示整个太阳系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太阳系的整体概念。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组成了太阳系。学生活动2 观察图片,回答教师问题,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样子及成员。 参 与全班交流,分享自己对太阳系的认识。 观看视频,认真观察并讨论小行星带、木星卫星、彗星等图片,了解相关知识。 观察整个太阳系的图片,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图片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和成员,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环节三: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和与太阳的远近教师活动3 1.引导学生思考八颗行星的大小问题,出示课本第37页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识别行星。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地球的直径换算成一厘米,按照这个比例,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呢? 3.展示换算后的直径数据,出示课本37页比较八颗行星大小的学生活动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比较八颗行星大小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份数据,动手制作八颗行星的模型,比较8颗行星的大小。 所需的材料:圆规、彩纸、尺子、剪刀等。 活动方法: ①按照八颗行星的直径数据,用圆规在不同颜色的彩纸上画出大小不等的圆。 ②用剪刀将这些圆剪下来。 ③分别在这些圆纸片上写上八颗行星的名称。 ④将这八张圆纸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行星模型,比较大小。 组织全班交流,展示学生作品,总结八颗行星体积从小到大的顺序。 7.引导学生思考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问题,提出制作太阳系模型的要求。 8.出示课本第37页的活动图片,指导学生理解活动所需材料和方法。 所需材料:大小不同的球、硬纸板、记号笔、卷尺等等。 活动方法:①按照八颗行星的大小分别标出大小不同的球所表示的行星的名称,并且在硬纸板上用记号笔写上行星的名称,摆放在球的前面。 ②根据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分别摆放八颗行星球体以及相应的名称。 强调实际距离无法按比例摆放,提出以地球为标准进行类推的方法。 出示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 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数值太大了,我们可以等比例缩小,将每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值都除以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 展示换算后的距离数据,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实践活动,摆出太阳系模型。 11.全班交流,总结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学生活动3 观察图片,识别行星并思考其大小。 读取换算后的直径数据,理解比例换算的概念。 使用圆规、彩纸等材料制作行星模型,比较大小。 参与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听取他人观点。 思考行星与太阳的距离问题,理解制作太阳系模型的意义。 观察活动图片,了解所需材料和方法。 听取教师讲解,理解以地球为标准进行类推的方法。 到操场进行实践活动,按照换算后的距离摆放行星球体。 参与全班交流,总结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顺序。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手制作行星模型和比较大小的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八颗行星的体积差异,加深对行星大小的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八颗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关系,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认识。环节四:探究活动三:阅读材料,了解八颗行星的概况教师活动4: 引导学生思考八颗行星的概况问题,出示课本第38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八大行星的组成物质和独特之处 介绍:类地行星的定义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地质环境和地球相似,被认为是外星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这些行星距离太阳较近,表面温度较高,质量较小,体积较小,平均密度较大,卫星数目少或无卫星。 介绍: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类木行星主要由氢、氦和水等组成,没有固体的表面。 观看有关八大行星的视频。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阅读文字资料,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 学生活动4: 思考行星的概况问题,准备参与讨论。 观察图片并阅读文字资料,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 参与分类讨论,分享自己对行星组成物质和独特之处的理解 阅读文字资料,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和分类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和独特之处,加深对行星特性的理解。环节五:拓展: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教师活动4: 1.引导学生思考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问题,出示课本第38页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2.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文字资料,了解八颗行星的发现历史。 3.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文字资料,了解八颗行星发现的方法。 (1)古代人观察行星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观察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古人通过肉眼观测这些行星,并赋予它们特定的名称。例如,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五星”的说法,即太白、辰星、镇星、荧惑、岁星,这些名称在古代更为通用 。观测这些行星不仅帮助古人了解天象变化,还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火星的观测可以帮助古人预测干旱等气候现象 。 (2)赫歇尔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天王星 1781年,英国人威廉·赫歇尔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 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七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它的发现对于天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一步扩展。 (3)亚当斯通过计算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 1846年,法国人勒威耶和英国人亚当斯在研究天王星轨道运行的反常现象时,各自通过独立计算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 勒威耶甚至将自己的计算结果寄给了年轻的德国天文学家伽勒,伽勒在勒威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这颗行星后来被命名为海王星。 4.全班交流,总结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和发现方法。学生活动4: 思考行星的发现过程问题,准备参与讨论。 认真阅读文字资料,了解八颗行星的发现历史。 观察图片并结合文字资料,理解八颗行星的发现方法。 参与全班交流,分享自己对行星发现过程和发现方法的理解。设计意图说明: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八颗行星的发现历史和发现方法,感受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和成就。7.板书设计 太阳系大家族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大家族: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选择题 1.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是( )。 A.金星 B.火星 C.水星 D.土星 2.下列描述的是金星相对于其他颗行星的特点的是( )。 A.运行速度最快 B.夜空中最亮的行星 C.与地球的环境最接近D.体积和质量最大 3.右图是( ),它是八颗行星中光环最突出和明显的行星。 A.木星 B.土星 C.金星 D.天王星 二、判断题 1.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了太阳系。( ) 2.冥王星属于八颗行星之一。( ) 3.在八颗行星中,木星的体积和质量最大。( ) 4.观察行星必须借助望远镜才能观察到,肉眼无法观察到行星。( ) 5.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留。( ) 答案: 一、选择题 A 2.B 3.B 二、判断题 1.√ 2.× 3.√ 4.× 5.√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资料收集与分享,增强知识储备并培养习惯。教学利用多媒体简化难点,直观展示促理解。课外延伸建立资料库,鼓励学生持续探索。课堂采用个性人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与自信,结合行星特点进行“对症”激励。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media1.mp4 media2.mp4 media3.mp4 【大单元整体教学】4.1《太阳系大家族》课时教案.docx 【大单元整体教学】4.1《太阳系大家族》课时课件 .pptx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