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题型五 数字化实验题型分析 —— 福建中考特色题型分析 此类题考查内容:通过各种传感器,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浓度(质量)变化、压强变化、温度变化、pH变化等进行测量,得出反应过程的相应变化曲线,根据实验原理,依据不同的曲线图,得出实验结论、分析实验现象或分析产生某种现象引发的原因等。解题步骤:1.明确各种传感器:①气体压强传感器——温度升高或气体增多,压强变大;②温度传感器——溶解时温度变化或化学反应中温度变化;③浓度(质量)传感器——物质含量减小的是反应物,物质含量增大的是生成物;④pH传感器——稀释或化学反应造成酸碱度变化。2.解答数字化实验题的思路:直接读出坐标中的两个变量(横、纵坐标)之间的变化关系(关注起点、终点以及变化的趋势);对多个变化曲线,要对比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化学反应过程,形成对变化规律的认识;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解答。举例精讲 —— 福建中考特色题型突破类型1 测量气体压强变化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1,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出该集气瓶中的气压变化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导致DE段气压变化的实验操作是什么 。类型2 测量温度变化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固体,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OH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B.a、c两点时,NaOH溶解度相同C.b点时,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d点时,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实验探究1】向盛有15 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匀速加入稀盐酸。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混合时,溶液温度升高,能否得出该反应放热的结论 为此,需补做下列两个实验。【实验探究2】实验①:向15 mL上述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 ,边加边搅拌,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实验②:将实验①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替换为同浓度的盐酸,并再次进行实验。实验所得图像如下:由图可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均 (选填“放热”或“吸热”),但它们稀释时温度的变化量远 (选填“大于”或“小于”)两溶液混合时温度的变化量。【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类型3 测量浓度(质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开展“测定密闭容器中某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附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的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 。红磷熄灭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 (写一点)。(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3、图4信息, (选填“实验1”或“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 。(4)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若要寻找红磷或铁粉除氧剂的替代物,用图1或图2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 (写两点)。类型4 测量pH变化实验小组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操作如图1所示,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该实验中,甲溶液是 。(3)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4)60 s时,烧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是 。类型5 其他数据测量及综合应用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实验探究】用电导率传感器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电导率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查阅资料】①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②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的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分析与讨论】(1)B点的pH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2)AB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 。(3)下图表示该反应过程中烧杯中不同时间点的微观粒子示意图,按时间先后排列的顺序为 (填字母)。题型专训【基础作业】1.(2024·厦门模拟)污水处理过程中,常添加混凝剂进行脱泥处理。混凝剂的净水效果可用浊度去除率比较,浊度去除率越高,净水效果越好。为了探究常见混凝剂的净水效果,某小组同学用明矾、硫酸铁及聚合硫酸铁(简称PFS)进行如下探究:在相同条件下,将明矾、硫酸铁、PFS投入不同酸碱度的污水中,搅拌后静置,测量浊度去除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越大,混凝剂的净水效果越好B.三种混凝剂中,硫酸铁的净水效果最好C.用明矾处理污水前,宜将污水pH调至弱碱性D.pH在5~10范围内,三种混凝剂浊度去除率均可达60%以上2.为了测定某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某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的样品配制成溶液,加入锥形瓶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利用传感器测定CO2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B.0~50 s时段有中和反应发生C.100 s时溶液的pH>7D.200 s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3.(2024·福州模拟)过氧化钠(Na2O2)是常用供氧剂,它能与人体呼出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气。如图1,用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的塑料袋收集呼出的气体,然后迅速放入过氧化钠后扎紧塑料袋,测得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如图2(1 ppm=0.0001%)。下列对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图1图2A.开始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氧气的浓度B.10 s时,二氧化碳浓度下降的原因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C.45 s后,氧气浓度不再改变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被反应完全D.该实验无法证明人体呼出的水蒸气能否与过氧化钠反应4.(2024·晋江模拟)按图1装置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瓶中,蜡烛燃烧,白磷不燃烧,蜡烛熄灭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瓶内O2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2。依据实验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图1图2A.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B.蜡烛熄灭后白磷能燃烧说明瓶内还有氧气C.t2时,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D.t3时,白磷熄灭,瓶内氧气没有完全消耗5.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探究。(1)仪器④的名称为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利用该原理制取氧气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①⑦,还有 (填序号)。(3)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如下:实验 序号 过氧化 氢溶液 浓度% 过氧化 氢溶液 体积 /mL 温度/℃ 二氧化 锰用 量/g 收集 氧气 体积 /mL 反应 所需 时间 /sa 5 1 20 0.1 4 16.75b 15 1 20 0.1 4 6.04c 30 5 35 0 2 49.21d 待测对比实验a、b,得到的结论是 。若要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还受温度影响,还需补充一个实验d,请在表中补充完整。(4)蜡烛在充满空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96 s时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采集瓶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数据如图所示。根据测得的氧气浓度数据,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素养作业】6.室温下,向100 mL蒸馏水中加入1 g CaCO3,一段时间后再向其中加入10 mL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继续加入10 mL蒸馏水。该过程中电导率(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电导率越大)的变化如图。已知:室温下,CaCO3的溶解度为0.0013 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电导率上升是由于CaCO3固体部分溶解于水中B.c和e对应的时刻分别加入了10 mL蒸馏水C.c→d、e→f,电导率下降,说明CaCO3的溶解度减小D.g后的电导率几乎不再改变,说明CaCO3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7.某实验小组借助传感器对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研究。三颈烧瓶中盛放X溶液,用恒压漏斗匀速滴加另一种溶液,并用磁力投拌器不断搅拌。实验装置和测定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溶液是稀NaOH溶液B.0~40 s溶液中H+数量不断增加C.60 s时,溶液中存在离子有H+、Na+、Cl-D.温度到达M点说明两者反应放热8.(跨学科实践活动)某学习小组开展了“设计和制作家庭供氧器”的实践活动。【活动一】选择制氧剂查阅资料:过碳酸钠制氧气的反应为2(2Na2CO3·3H2O2)4Na2CO3+6H2O+3O2↑;过氧化钠制取氧气的反应为2Na2O2+2H2O4NaOH+O2↑。(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组同学认为高锰酸钾不适合作“家庭供氧器”的制氧剂,除了安全问题,原因可能是 (写一个)。(2)10 g过氧化钠和10 g过碳酸钠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根据图1分析“家庭供氧器”的制氧剂用过碳酸钠不用过氧化钠的原因是 。图1【活动二】制作供氧器学习小组利用身边物品,模仿市售制氧机,自制了如图2所示的简易供氧器。图2(3)在供给氧气的过程中,氧气能从A瓶中逸出,是因为氧气具有 的物理性质。(4)验证A瓶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活动三】使用供氧器学习小组利用图2所示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试剂的用量和温度对制氧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表:实验 序号 过碳酸 钠的 质量 二氧化 锰的 质量 水的 体积 温度 收集100 mL 氧气所用 的时间① 10 g 0.3 g 100 mL 26 ℃ 36.59 s② 20 g 0.3 g 100 mL 26 ℃ 11.67 s③ 10 g 0.3 g 100 mL 41 ℃ 22 s④ — — — — 待测(5)对比实验①和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6)实验③若将温度升高至50 ℃,则收集100 mL氧气所用的时间 (选填“>”“<”或“=”)22 s。(7)实验④与实验③对比,探究催化剂用量对制氧速率的影响,应选择试剂的用量和温度是 。(8)反思上述活动,提出一个关于不同条件下过碳酸钠制氧速率还可探究的问题。 答案例1 (1)红磷燃烧放热,瓶内温度升高,使压强变大(2)打开弹簧夹【解析】(1)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红磷燃烧放热,瓶内温度升高,使压强变大。(2)导致DE段气压变大的实验操作是打开弹簧夹。例2 C 【解析】A.由图像可知,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B.a、c两点时,温度相同,都有固体存在,其他条件相同,所以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C.b点固体完全消失,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整个溶解过程中溶剂质量不变,a、c两点温度高于d点温度,a、c两点溶液均有固体剩余,属于饱和溶液,由图像可知,d点剩余的固体量更多,故d点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例3 相同温度的水 放热 小于【解析】结合题目及实验②可知,实验①②设计的目的是排除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稀释放热的干扰,从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后的放热属于反应放热。所以实验①中应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相同温度的水。通过图像得知,稀释时放热,但温度的变化远小于两者混合时放出的热量。例4 (1)产生大量的白烟 氧气被消耗,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大气压(2)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合理即可)(3)实验2 反应后,实验1集气瓶内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是8.6%,实验2集气瓶内氧气几乎耗尽(4)在空气中只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解析】(1)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产生了大量的白烟。红磷熄灭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氧气被消耗,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大气压。(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等。(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3、图4信息可知,实验2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反应后,实验1集气瓶内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是8.6%,实验2集气瓶内氧气几乎耗尽。(4)用图1或图2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在空气中只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例5 (1)NaOH+HClNaCl+H2O(2)氢氧化钠溶液(3)pH由小于7变成大于7(4)氯化钠、氢氧化钠【解析】(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2)该实验中,pH由小于7变成大于7,说明是向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甲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3)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pH由小于7变成大于7。(4)60 s时,pH大于7,烧瓶内溶液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例6 (1)等于(2)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溶液电导率降低,曲线下降(3)acbd【解析】(1)B点电导率最低,结合查阅资料,说明离子浓度最低,而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恰好完全结合成水分子,此时离子浓度最低,所以B点pH等于7。(2)AB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溶液电导率降低,曲线下降。(3)根据反应过程,开始时没有滴加稀盐酸,到加入少量稀盐酸,再到恰好完全反应,最后稀盐酸过量,可得顺序为acbd。题型专训1.C 【解析】A.由图像可知,混凝剂的浊度去除率随pH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所以说并不是pH越大,混凝剂的净水效果越好,错误;B.由图像可知,当pH<9时,硫酸铁的浊度去除率最大,其净水效果最好,当pH>9时,硫酸铁的浊度去除率比PFS小,因此净水效果不是最好,错误;C.由图像可知,当pH在7~8之间时,明矾的浊度去除率最大,此时明矾的净水效果最好,所以用明矾处理污水前,宜将污水pH调至弱碱性,正确;D.由图像可知,pH在5~10范围内,明矾的浊度去除率没有达到60%以上,错误。2.D 【解析】A.由图示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加,说明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正确;B.0~50 s时段,发生的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的反应,有中和反应发生,正确;C.100 s后还在继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说明100 s时碳酸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7,正确;D.200 s时,稀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氯化氢两种,错误。3.D 【解析】A.由图2可知,开始时,二氧化碳的浓度为25000×0.0001%=2.5%,氧气浓度约为18%,则开始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小于氧气的浓度,错误;B.10 s时,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但氧气的浓度几乎不变,不能说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错误;C.由图2可知,45 s后二氧化碳的浓度并未减少到零,故二氧化碳没有被反应完全,错误;D.该实验中没有测定水蒸气的含量变化,因此无法证明人体呼出的水蒸气能否与过氧化钠反应,正确。4.A 【解析】A.结合图2可知,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氧气的含量降低,错误;B.燃烧需要有氧气,蜡烛熄灭后白磷能燃烧,说明瓶内还有氧气,正确;C.白磷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由图2可知,t2~t3过程中氧气继续减少,说明t2时白磷开始燃烧,说明在t2时,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正确;D.由图2可知,t3时,氧气的浓度不为0,白磷熄灭,瓶内氧气没有完全消耗,正确。5.(1)④酒精灯(2)2H2O22H2O+O2↑ ②⑧(3)30 5 40 0 2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过氧化氢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4)燃烧不仅需要氧气,而且还需要氧气达到一定的浓度 氮气【解析】(1)仪器④的名称为酒精灯。(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该反应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制取气体,故利用该原理制取氧气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①⑦,还有②⑧。(3)对比实验a、b,可以看出两个实验只有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同,因此得到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过氧化氢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若要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还受温度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据此补充实验d。(4)从图像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被完全耗尽,因此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仅需要氧气,而且还需要氧气达到一定的浓度;根据空气的成分,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6.C 【解析】A.开始时,向100 mL蒸馏水中加入碳酸钙,有部分碳酸钙会溶解,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会增大,电导率增大,正确;B.由图示可知,c、e后电导率均下降,说明分别加入10 mL蒸馏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瞬间减小,电导率下降,正确;C.由图示可知,c→d、e→f,电导率下降,是因为加水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瞬间减小,且温度不变,碳酸钙的溶解度不变,错误;D.由图示可知,g后的电导率几乎不再改变,说明CaCO3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变,错误。7.D 【解析】A.由pH图像可知,初始时,溶液pH小于7,显酸性,随另一种溶液的不断滴入,最后溶液pH大于7,故是将稀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X溶液是稀盐酸,错误;B.由图可知,0~40 s时,溶液pH不断增大,说明随着不断滴入稀NaOH溶液,溶液中H+数量不断减少,错误;C.60 s时,溶液pH大于10,说明加入的碱过量,此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Na+、Cl-、OH-,错误;D.由图像可知,温度不断升高到达M点,说明两者反应放热,正确。8.(1)2KMnO4K2MnO4+MnO2+O2↑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不方便(2)过碳酸钠反应速率适中且制氧气持续时间长(3)不易溶于水(4)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瓶导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导出的气体是氧气(5)其他条件相同时,过碳酸钠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6)<(7)过碳酸钠10 g、二氧化锰0.4 g、水100 mL、温度41 ℃(8)水的体积是否会对过碳酸钠制氧速率产生影响【解析】(1)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高锰酸钾不适合作“家庭供氧器”的制氧剂,因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不方便且不安全。(2)根据图1分析可知,过氧化钠反应速率太快,过碳酸钠反应速率适中,制氧气持续时间长,因此“家庭供氧器”的制氧剂用过碳酸钠不用过氧化钠。(3)氧气不易溶于水,故氧气能从A瓶中逸出。(4)验证A瓶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瓶导管口,若木条复燃,则导出的气体是氧气。(5)对比实验①和②可以得出的结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过碳酸钠质量越大,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所用的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6)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用时间越短,因此实验③若将温度升高至50 ℃,则收集100 mL氧气所用的时间小于22 s。(7)根据控制变量法,实验④与实验③对比探究催化剂用量对制氧速率的影响,过碳酸钠用量、水的体积、温度都应该与实验③相同,只有二氧化锰质量不同。(8)过碳酸钠制氧速率还可能随加入水的体积的不同而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