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传承、交融与互鉴”升格导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传承、交融与互鉴”升格导写

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传承、交融与互鉴”升格导写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季羡林说:“文化一经产生并且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融合;而只有不同的文化的融合才能产生更高一层的文化。”
材料2: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材料3:四川女孩雁鸿用易拉罐、坚果核制作出了很多精美的头饰,融国风创意与绿色环保于一体,还依据《山海经》创作出许多人物造型。她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艺术宝库,给了她很多创作的灵感。她将在坚守中继承,从一名手工爱好者变成从业者,未来还将成为一名传承者。
传承、交融与互鉴延续了文化的血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原文与精点细评
助交融与互鉴,展传承之风采
(此标题没有体现出“传承、交融与互鉴”三者之间的关系。)
季羡林说,只有不同文化的融合才能产生更高一层的文化;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雁鴻说,在坚守中传承。无论是交融与互鉴,还是在坚守中传承,都延续了文化的血脉,助推了文化的发展。由此观之,吾辈当助交融与互鉴,展传承之风采,使文化发展更加多样。(开头整合三则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词提出论题——交融与互鉴对文化传承和发展多样化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考生没有准确把握住这个论题中的三元关系,故而无法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出现了逻辑不当的语病。)
何为交融与互鉴?所谓交融与互鉴可以称之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好的,摒弃无益的,使文化达到更高一层。马克思主义思想正是因为结合中国国情创新发展,才得以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何为传承?所谓传承可以称之为“在创新中发展”,正如雁鸿通过手工使《山海经》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采用设问句式对“交融”“互鉴”“传承”概念进行界定,列举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国情的“交融”证明观点,但是雁鸿的例子只提到“创新”未涉及“发展”,思辨不够严谨。)
让我们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助交融与互鉴,展文化新貌。(亮出第一个分论点,扣住前两个关键词展开论述。)因为交融与互鉴,世界文化得以多元一体化发展;因为交融与互鉴,不同文化得以不断前进,而非故步自封……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正因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了中华文化,爱上了毛笔字。文化因交融而精彩,文化因交融而进步。展望未来之中华,让我们助力交融与互鉴,展文化新貌!(此段是对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证,所举事例只片面关注交流互鉴,无法论证文化“多元一体化”和“不断发展”的新貌。)
让我们浸润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于交融中传承,展文化之新貌。(亮出第二个分论点,扣住第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文化需要传承,而非满足现状。”诚如斯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的传承者,他们或躬于笔墨,或行于山间,但都在为文化传承作出贡献。贵州女孩杨柳传承竹漂,在水面上跳舞,使传统得以创新发展;侗族女孩李乐桐毅然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完成父亲遗志,在侗族大山中唱响专属侗族的文化,与村民们共同向外界传播侗族文化。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批的传承者,中华文化才得以发展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此段是对第二个分论点的论证。首句引用的名言不恰当,所举李乐桐的例子没有扣住“交融传承”的内容,“丰富多彩”一词也不准确。)
揆诸当下,不少青年不愿接受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充满拒绝与害怕;抑或是不愿传承传统工艺,使许多传统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面对这样的问题,文化发展自然会受到阻力。其实,人人都应尝试接受他国文化,尝试传统工艺,助力文化发展。(结合现实列举反面现象进一步阐述,分析人们拒绝交融或传承带来的危害,但是内容过于宽泛,缺少针对性与说服力。)
我辈青年更应助交融与互鉴,展传承之风采,使中华文化更富有生机!(表达存在逻辑问题,结尾没有扣题。)
升格建议
作文以“文化”为论题,论述了“传承”与“交流”“互鉴”的三元关系,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1.未能厘清三个关键词的关系,缺少逻辑思辨色彩。升格时要先厘清三者关系,明确写作内容的逻辑。
2.对作文题干中的“延续了文化的血脉”扣得不紧,针对性不强,论证不到位。升格时要加强论据的针对性和辩证性分析,在论证过程中注意扣住写作论题,关注“交融”“互鉴”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3.作文的段落结构不够合理,从“提出问题”(引论),到“分析问题”(本论),缺少“解决问题”(结论)的过程。升格时要补充“解决问题”的部分,使作文形成完整的思考链条,结构也更合理。
升格文
交融与互鉴传承文化血脉
季羡林说,只有不同文化的融合才能产生更高一层的文化;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更是从雁鸿那融古风色彩与环保元素于一体的文创产品感受到古今交融延续文化血脉的作用,体会到中外互鉴助推文化发展的魅力。
何為交融与互鉴?所谓“交融”是指让不同的文化产生碰撞,“互鉴”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何为“传承”?“传承”是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学习、延续并发扬。文化各有长短,取其长处补我短处,这并非“崇洋媚外”,而是理性选择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良策。交融与互鉴是手段,它们的目的是让文化血脉传承得更深更远。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那么交融与互鉴也就无从谈起了。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是多彩的。”文化亦如此,不同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其传承发展,这体现在多元碰撞产生新的变化上。因为文化交融,不同文化才得以碰撞而产生促进文化推陈出新的良药。比如诗人李白的十二首诗作传至欧洲,就给18世纪的欧洲诗坛以巨大震动,成为后代西方印象诗派的起源。文化的碰撞和互鉴,或可帮助我们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实现创新。因此我们当助力文化交融,以展文化新貌!
“文化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诚如斯言,文化的互鉴有利于其传承发展,这体现在取长补短上。文化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高低优劣之分,但独特的地域却会导致文化之间互有长短。如果能“取其所长,补我所短”,就能使文化的发展更为全面。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赛先生”不正是中国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思想和方法引入我国,才补全了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缺位的拼图吗?
揆诸当下,许多青年或因心存恐惧,一味拒绝外来文化;抑或是崇洋媚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或者是不愿传承传统文化,使许多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文化传承发展阻力重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应合理借鉴他国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助力文化血脉的传承。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血脉呢?我想,在各类文化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们难免“各花入各眼”。交融也好,互鉴也罢,都应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目的,不能破坏文化的多元性。因此,传承文化血脉,我们不仅要守心,守住一颗传承爱护传统文化的热心,如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只一心传承手编竹器的李乐桐的坚守精神;更要守源,守住文化之源,如贵州女孩杨柳在传承竹漂传统技艺的同时融入舞蹈的创新精神。同学们,悦纳不同的文化是时代导向,但无论如何,请坚持守住我们传统文化的心与源。
文化因交融而完善,文化因互鉴而多彩。把握好交融与互鉴的尺度,守本正源,如此前行,文化传承定能大成。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对于议题中心——“交融”和“互鉴”“传承”的内涵作了简要的阐释,并在文化血脉传承的范畴下对“交融在多元碰撞产生新变化上”和“互鉴在取长补短上”的作用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证,内容充实,事理结合,由古到今,由中国到世界,按照“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逐层深入,展示了交融和互鉴对文化血脉传承的巨大作用,并且思辨性地提出“守本正源”的做法。整个论述紧扣论题,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