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
一、单选题
1.北魏李安世就均田问题上疏:“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表明他主张
A.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阶级矛盾 B.维护私有制前提下限制土地兼并
C.增加土地租税以保证财政收入 D.恢复井田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山西省右玉县西北部墓葬遗址中出土了魏晋时期的铜镜残片(图1)和五铢钱(图3)。它们与东汉中原的同类器物,如图2、图4有很大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
图1铜镜残片拓片 图2长宜子孙镜 图3五铢钱拓片 图4 “四出五铢”铜钱
A.中原文化影响周边民族 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C.游牧民族继承汉族正统 D.民族文化交往交融的加深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
A.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 B.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大分裂
C.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 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发展
4.据统计,在东晋权力中心的录尚书事、侍中、中书兼令、尚书令仆等职位中,任官者162人次,其中士族127人次;荆、扬、徐几个重要都督区的都督,也基本上由当权士族担任。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举贤不及士族 B.士族把持政权
C.专制皇权巩固 D.权力重心下移
5.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现某时代特征的简图(局部),该时代特征是( )

A.政治重心南移 B.政府职能扩大
C.国家走向统一 D.北方人口南迁
6.魏晋南北朝时期,“夷”“夏”政权均以“正朔”自居,斥对方为“闰位”。汉族政权从夷狄血统出发,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藐视异族文化,以此促进政权统一,维护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内迁诸族则以儒学为中心,抓住先秦以来夷夏之辨的文化意义为统治合法性寻找依据。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 )
A.确立了同源共祖的意识
B.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体现了华夏文化对异质文化的拒斥
D.客观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合
7.永嘉之乱后,流民南奔,东晋政府在皖南沿江一带设置了许多侨郡县来安置这些流民,并由侨郡县授予流民表示侨人身份的特殊户籍,持此籍者可以免税、免役,直到“土断”被改换户籍为止。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8.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的这些改革主要( )
A.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分裂局面 B.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大开发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D.激化了南北方民族的矛盾
9.史载,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先祖拓跋力微、沙漠汗等已经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北魏建立者拓跋珪初定中原,即“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后来继位的统治者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这些记载表明( )
A.北魏政权全面学习汉文化 B.鲜卑族率先完成封建化转型
C.中原文化加快了北魏发展 D.孝文帝改革具有历史传承性
10.《魏书·高祖纪》记载:“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孝文帝为改变“不均”采取的经济措施是
A.三长制 B.宗主都护制 C.均田制 D.官吏俸禄制
11.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 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
C.东晋节度使势力强大 D.两晋时政治民主化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的阶级划分森严。《文苑英华》记载:“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宋书》中又载:“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与之相关的是,当时( )
A.阶级矛盾不断被激化 B.统治阶级内部严重分化
C.政权长期被门阀把持 D.皇权受士族支持而强化
13.十六国前赵统治者刘渊曾研习《易》《尚书》《毛诗》,尤好《左氏春秋》。后赵创立者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这说明北方少数民族迁徙( )
A.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D.给汉地带来了安宁的生活
14.魏晋以前高门世族是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却是“高门子弟,耻非其伦”。魏晋以前是公卿士大夫靡不“穷经”,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这反映了( )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公卿好恶左右主流思想
C.儒学地位趋向动摇 D.时代变化影响价值取向
15.《宋书》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无下。”材料反映的现象
A.主要得益于全国统一、安定 B.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C.是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结果 D.为元朝完成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16.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均田”是指( )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
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
二、非选择题
17.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七人《迷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赞婿、贾人…以熵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元帝竞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
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材料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影响(从民族关系角度回答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3)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摘编自《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摘编自《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大量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35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做功德而建。洞中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摩尼的坐像,衣袖宽大,面相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展。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B D D D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D B B
17.(1)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
(2)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
18.(1)特点:不断南迁。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19.(1)必要性: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原因: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的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20.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时期的洛阳,是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建立背景)窟内佛像与云冈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衣袖宽大,面目清秀,表情温和。(建筑特点)
宾阳中洞造像是当时北魏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文化的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鲜卑旧俗,迁都洛阳后,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在语言、服饰等生活习俗方面向汉族学习。(变化原因)
宾阳中洞的开凿,有利于推动洛阳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文化认同,巩固北魏的统治。宾阳中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意义)
(注:抓住主要得分点,解释合理,逻辑清晰即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