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2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技术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杭州市202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技术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技术试题卷解析
第一部分 信息技术 ( 共50分)
1.【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1至2题:
某博物馆在实物展区基础上,推出了数字展区,将藏品以数字形式进行展示。在“星耀中国”展上,该博物馆还使用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导览员,她可实时与观众交流互动,其互动形式除语音外,还结合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为观众呈现更丰富立体的中华文明。
1. 关于该博物馆数字展区中数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众多的藏品数据属于大数据范畴 B. 计算机中的藏品数据,存储形式均为二进制
C. 图像和视频都是结构化数据 D. 不同格式的数据必须存储在不同的存储设备中
【答案】B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大数据和数据的编码)
A.该博物馆的收藏品数据不符合大数据的4个特征(数据体量、产生和处理速度、类型、价值密度) ,不算大数据C.图像和视频是非结构化数据D.不同格式的数据可以储存在不同的储存设备中
2.【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2题】.
2. 以下有关数字导览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数字导览员提升了参观者的观展体验 B. 数字导览员具备语音识别能力
C. 增加数据训练,有助于提升问答效果 D. 数字导览员可以代替人工导览员完成所有工作
【答案】C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人工智能)
数字导览员能与观众交流互动、为观众带更好的观展体验,但是无法完全代替人工导览员。
3.【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3题】.
3. 某未经压缩的图像文件格式为BMP,分辨率为1920*1080像素,图像容量约为4MB,则该图像的量化位数为
A.2bit B.8bit C.16bit D.32bit
【答案】C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数据的编码)
该图像的容量大小为 1920*1080*量化位数/8/1024/1024=4MB, 量化位数=4*1024*1024*8/1920/1080≈16位
4.【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4至7题:
某农产品销售连锁店使用了“在线收银系统”,收银员扫描所购商品的条形码,结算时顾客可使用付款码或银行卡实现支付,其中银行卡的识别采用了 NFC技术。支付后系统打印相关票据,并将数据保存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顾客随时可通过输入个人账号和密码登录手机APP,查看本人消费记录。
4. 关于该系统功能与安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该系统的性能仅由网络通信传输速率决定
B. 顾客查看消费记录无需服务器支持
C. 对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加密能完全杜绝个人信息泄漏
D. 使用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1 页 (共 12 页)
【答案】D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系统功能与安全)
A.该系统的性能由网络通信通信传输速度、服务器硬件(CPU、存储器等)、操作系统等因素有关,不止有网络; B.顾客查看消费记录需要访问服务器; C.对数据加密能提高数据的安全,但是并不能杜绝个人信息的泄露
5.【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5题】.
5. 下列关于该系统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打印机属于该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 B. 该系统的数据仅指系统打印的票据
C. 该系统的软件不包括手机 APP D. 该系统的用户只有顾客和收银员
【答案】A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的组成)
B.数据还包括用户数据、商品数据、 日志数据等;C.手机 APP也是信息系统的软件; D.用户的范围很广,还有系统开发人员、维护人员、管理人员等等
6.【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6题】.
6. 下列关于该信息系统支撑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系统正常运行需要系统软件的支撑 B. 系统输入数据使用了传感技术
C. 服务器数据管理应用了数据库技术 D. 该系统登录采用了智能控制技术
【答案】D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的支撑技术)
该登录系统使用了用户名+口令的认证技术
7.【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7题】.
7. 下列关于该系统中网络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服务器不属于该系统的网络共享资源
B. 系统采集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需使用相应的网络协议
C. 手机 APP 登录系统查询信息可使用移动通信网络进行
D. 不同地域的连锁店之间的网络通信需使用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答案】A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一】 (本题考查网络技术)
网络资源共享指:网络中所有的软件、硬件和数据能被网络中所有用户共同使用。服务器属于被共享的硬件资源,A项错误;在网络上传输数据需要遵循网络协议,B项正确; 手机查询数据可以通过 wifi方式接入计算机网络,也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4G/5G) 接入计算机网络,C项正确; 不同区域之间的设备通信,除了数据传输介质外,还需要一些互联互通设备进行转换,如光猫,路由器,交换机等,D项正确。
【解析二】 (本题考查网络技术)
网络资源共享是指将网络中所有的软件、硬件、数据资源等能被网络中所有用户共同使用,因此A错误
8.【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8题】.
8. 某二叉树共有5个节点,其中有3个叶子节点。若中序遍历结果为“仁义礼智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仁”的父节点一定是“信” B. 根节点一定是“智”
C. 叶子节点一定是“仁”、 “礼”、 “信”D. “义”的子节点一定是“礼”
【答案】C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2 页 (共 12 页)
【解析一】 (本题考查二叉树)
首先根据“二叉树共有5个节点,其中有3个叶子节点”,结合二叉树特征 剩下的两个点一定是度为2的节点,其次根据中序遍历“仁义礼智信”,枚举二叉树的可能性如下:
【解析二】 (本题考查二叉树的遍历)
5个节点,3个叶子结点,度为2 的节点个数由公式 1可知,结果为2,度为1的节点个数为 1。因此其树形结构有两种可能
由此判断
A.仁的父节点一定是义; B.根节点可能是智或者义; C.叶子节点一定是仁礼信是对的; D.义的子节点可能是仁礼智
9.【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9题】.
9. 队列 Q 从队首到队尾元素依次为"d","e","s","k",栈S 初始为空。约定:O操作是元素出队后入栈,I操作是元素出栈后入队。经过OOIOOIO 系列操作后,栈S的栈顶元素为
A. "d" B. "e" C. "s" D. "k"
【答案】B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一】 (本题考查队列、栈)
操作过程如下表
操作 队列Q(队首-队尾) 栈S (栈底-栈顶)
初始 d、e、s、k 空
O e、s、k d
O s、k d、e
I s、k、e d
O k、e d、s
O e d、s、k
I e、k d、s
O k d、s、e
最后栈顶元素为e
【解析二】 (本题考查队列和栈)
操作如下表,最后栈顶为元素e
操作 队列 栈 (左为顶)
desk None
O esk d
O sk ed
I ske d
O ke sd
O e ksd
I ek sd
O k esd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3 页 (共 12 页)
10.【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10题】.
10. 定义如下 Python函数:
def f(m,n):
return m
else:
return f(m-1,n+2)+1
执行语句k=f(12,5)后, k的值为
A.9 B.10 C.11 D.12
【答案】D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一】 (本题考查递归)
程序运行过程如下:
【解析二】 (本题考查递归函数)
f(12,5)
f(11,7)+1
f(10,9)+1
f(9,11)+1
9
由递归式子可知, k=f(12,5)的结果为 9+1+1+1=12
11.【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11题】.
11. 某二分查找算法的 Python 程序段如下:
n= int( input());c=0;d=[1,2,3,4,5,6]
for k in range(0, len(d),n):
i=0;j= len(d)-1
key=d[k]
while i<=j:
m=(i+j)//2
c+=1
if key==d[m]:
break
elif keyj=m-1
else:
i=m+1
print(c)
执行程序段后,输入以下不同的n值,输出结果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A.2 B.3 C.4 D.5
【答案】C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一】 (本题考查对分查找)
首先根据对分代码画出对分查找树,如下图所示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4 页 (共 12 页)
再观察c在累加查找次数,那可以先将每个值需要得查找次数先分别统计到数组a中[2,3,1,3,2,3]然后题就转为:以n步长值,从a中取值累加,结果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经计算n=2时, 时, 时, 时, 故当n=4时,结果与其他几项不同。
【解析二】 (本题考查二分算法)
由题画出其二叉查找树
当输入n值不同,其查找的值如下所示,答案选C
n值 2 3 4 5
生成的k值 0,2,4 0,3 0,4 0,5
查找的d[k] 1,3,5 1,4 1,5 1,6
找到就结 束, 因此每 个数字的查 找次数分别 为 2,1,2 2,3 2,2 2,3
c值 5 5 4 5
12.【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12题】.
12. 使用列表d模拟链表结构(节点数大于2,且不存在连续为0的节点),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区域和指针区域,h为头指针。链表的开头和末尾的节点数据区域的值均为0,如第12题图a所示。现要把相邻两个数值为0的节点之间所有节点合并为一个节点,该节点值为所有合并节点值之和,并将值为0的节点移除,结果如第12题图b所示。实现该功能的部分程序段如下:
k=h;p=d[k][1]
while k!=-1 and p!=-1:
p=d[k][1] 1 5
方框中应填入的正确代码为
第12题图b
A. if d[p][0]!=0: d[k][0]+=d[p][0] d[k][1]=d[p][1] if d[p][0]==0: k=p B. if d[p][0]!=0: d[k][0]+=d[p][0] d[k][1]=d[p][1] if d[p][0]==0: k=d[k][1]
C. if d[p][0]==0: k=p else: d[k][0]+=d[p][0] d[k][1]=d[p][1] D. if d[p][0]==0: k=d[k][1] else: d[k][0]+=d[p][0] d[k][1]=d[p][1]
【答案】B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5 页 (共 12 页)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一】 (本题考查链表)
先从C、D选项出发,两个选项执行过程基本一致,k指向数据区间左边的0,p负责遍历数据区间,直到遍历到区间末尾 p遍历过程中将值累加到k位置,但在结束时会出问题,如下图所示
会发现最后尾部的0节点无法被删除,也就是说“删除”与 并不同步。故C、D错误。
再看A选项,在第一段区间结束时,A选项的过程就已经出问题了,如下图所示
当 时,执行 会让k跑到一个已经被删除的节点上,这明显是错误的。
最后看B选项,链表操作到最后的结果(未执行题干中最后一句 如下图
【解析二】 (本题考查链表的基本操作)
题干明确告知头节点和尾节点数据区域均为0,因此第一个节点开始就需要将后继的值加入到当前头节点的数据域当中,并删除值已经被加入的节点。
而当下一次遇到数值为0的节点时,就需要思考,我的最后一个节点也是数据为0的节点,如果按照如上的方案进行后几个0节点的操作,那么最后一个0节点将无法被删除。
因此,当跳过第一个0节点以后,当遇到下一个0数据域的节点,则直接跳过当前节点,以0数据域的下一个节点作为当前k的节点,既保证了数据域的不丢失,也保证了删除数据域为0的节点。
A 选项,当碰到数据域的0节点,k移动到当前0节点数据域,但是当前的节点在上一次的使用中已经被删除
B选项,正确
C选项,当碰到数据域的0节点,k移动到当前0节点数据域,最后一个0节点无法被删除
D选项,与C选项实际上等价。
13.【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13题】.
13. 某研究小组拟采集河流中的pH值等数据,对河流水质污染进行监测。该小组在实验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系统,该系统使用智能终端获取传感器数据,并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将数据传输到 Web服务器,服务器根据数据判断出异常情况后,通过智能终端控制执行器发出预警信号,系统采用B/S架构实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客户端查看该系统中历史数据的程序 ▲ 。(单选,填字母:A. 需存储并在服务器中运行 /B. 可在智能终端存储和运行)。
(2)若将智能终端采集的pH值为7.2、监测点编号为5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的URL为:http://192.168.0.1:8080/s id=5&w=7.2, 则服务器的IP地址为 ▲ 。
(3)下列关于该模拟系统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有 ▲ (多选,填字母)。(注: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有错的得0分)
A. 所有传感器必须连接在同一个智能终端
B. 监测点编号、pH值等数据只能使用数据库进行存储
C. 客户端可以使用浏览器访问系统,查看数据
D. 智能终端和服务器可连接在同一局域网中
(4)该系统设置了多个监测点,正常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一个监测点没有数据,经检测,路由器与服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6 页 (共 12 页)
务器网络通信正常,其余监测点数据均正常,简述可能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 (该监测点传感器损坏、传感器和智能终端连接故障,不会造成上述问题)。(注:回答2项, 1项正确得1分)
(5)智能终端上的程序实现如下功能:每分钟从传感器采集2次pH值,若2个数值范围都在6.0~9.0之间(包含6.0和9.0),则计算均值后上传数据; 若只有1个数值在该范围,则仅上传该数据; 若2个数值都不在该范围,则不上传数据。实现上述功能的部分 Python程序如下,请在程序划线处填入合适的代码。
#导入相关库,代码略
while True:
sleep(1000*60) #延时1分钟
#每分钟获取传感器采集的2次pH值,保存在变量a,b中,代码略
d=-1
if a>=6.0 and a<=9.0:
if b>=6.0 and b<=9.0:
d= round((a+b)/2,1) #保留1位小数
else:
else:
if b>=6. 0 and b<=9.0:
d=b
#将数据d(值为-1不上传) 传输到服务器,代码略
【答案】
(1)A(2) 192.168.0.1(3)CD(4)智能终端与网络连接出现故障 或 智能终端与IoT 模块连接出现故障或智能终端连接的IoT 模块出现故障 或 智能终端出现故障(5) d=a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一】 (本题考查信息系统综合,Python基础)
(1) 该系统采用B/S架构,此时智能终端将采集的数据上传到服务器中,服务器将其保存在数据库中作为历史数据,客户端进行访问时,只能访问该系统的服务器,在服务器中获取数据,不会与智能终端有交互,则该题选A。
(2) 在该题中 URL为http://192.168.0.1:8080/s id=5&w=7.2,其中192.168.9.1为IP地址,8080为端口号,/s为路由, id和w为传递的参数, 5和7.2为对应参数的值, 则答案为192.168.9.1。
(3)对于一个信息系统而言,传感器可以连接在同一个智能终端,也可以连接在多个智能终端,则A错误。智能终端有一定的存储能力,可以存储少量的数据,即监测点编号、pH值可以存储在智能终端,则B错误。则答案选 CD。
(4) 结合信息系统经典架构,如下图,已知一个监测点没有数据,则说明数据未上传,此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传感器损坏,智能终端损坏,IoT 模块损坏,智能终端与网络连接故障这几种问题,结合题干信息,则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智能终端损坏,IoT模块损坏,智能终端与网络连接故障。
(5)结合代码可知a,b对应两次采集的PH值,d为需要上传的数据。第一个 if语句用于判断数据a是否在6.0~9.0之间, 当满足时, 第二个 if语句判断b是否在6.0~9.0之间, 则 else 语句对应a满足条件, b不满足条件,则此时需要上传的数据为a的值,现将需要上传的值存在变量d中,则该处的答案为d=a。
14.【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14题】.
14. 高一年级组公布了各竞赛学科入选学生名单,每个学科的名单数据分别保存在 Excel文件中(各学科不存在重复学生),如第14题图a所示。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7 页 (共 12 页)
为了通知班级,小明导出各班级的学科竞赛名单并保存在如第 14 题图b 所示的文件中,然后统计入选竞赛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班级(若人数相同则一起输出),并绘制柱形图。
(1) 编写 Python程序如下,在划线处填入合适的代码。
#导入相关库、设置字体,代码略
km=["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
df= pd. DataFrame() #创建空 DataFrame 对象
for i in range( len( km)):
filename="高一竞赛"+ ① +"学科名单. xlsx"
df1= pd. read excel( filename) #读取文件 filename 中的数据
df= pd. concat([ df,df1], ignore index= True)
#函数 concat合并两个 DataFrame对象数据, 结果如第 14题图c 所示
df2=#分类统计各班入选学科竞赛人数
dict={} #字典 dict 的键为班级, 值为该班级入选竞赛人数, 如{"10班":8,……}
for bj in df2. index:
dict[ bj]=df2. at[ bj, "姓名"]
for i in dict:
bjdf= df[ ② ]
bjdf. to excel(i+". xlsx") #把 DataFrame对象数据导出为 Excel 文件
rspm=[1]* len( dict)
for i in dict:
for j in dict:
if ③ :
bj= int(i[:-1])
rspm[ bj-1]+=1
cla=[]; num=[]
for i in range( len( rspm)):
if rspm[i]<=3:
bjstr= str(i+1)+"班"
cla. append( bjstr) #为 cla 添加一个元素 bjstr
num. append( dict[ bjstr])
plt. bar( ④ )
#显示柱形图,如第14题图d所示,代码略
(2) 程序的方框中应填入的正确代码为 ▲ (单选,填字母)
A. df. groupby("班级", as index= True). sum() B. df. groupby("班级"). count()
C. df. groupby("学科", as index= True). sum() D. df. groupby("学科"). count()
【答案】
(1)①km[i](2分)②df.班级═i或 df["班级"]==i(2分)③dict[i]< dict[j](2分)④cla, num(交换位置不对)(2分) (2) B (1分)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 pandas数据处理)
(1)①根据题意,需要输出14题图a,因此此处需要遍历“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8 页 (共 12 页)
息”, 即 km, 故答案为 km[i]。
②此处需要对班级进行筛选,并将DataFrame 对象数据导出为 Excel 文件。
根据题意,dict的键为班级,值为该班级的入选竞赛人数。变量i依次遍历到字典 dict 的键,即各班级。故答案为 df.班级==i。
③根据 rspm<=3这个条件,可以得知此变量是人数排名,人数越多,rspm越小。那么前面需要对各班级的人数进行比较来确定排名。根据题意,dict的键为班级,值为该班级的入选竞赛人数。班级人数少的则需要将 rspm 加 1,考虑到人数相同需要一起输出,即人数相同时不需要对排名进行处理,故答案为 dict[i]< dict[j]。
④结合程序及图d,x轴的数据是班级,y轴的数据是竞赛人数,故答案为 cla,num
(2) 根据程序,分类统计后各班入选学科竞赛的人数存到df2中,由于班级数据为1班、2班这样文本,此处统计人数只能用 count()函数; 再结合下文中 for bj in df2. index, 可知班级作为了索引, 故答案为B。
15.【2024年11月杭州一模信息技术第15题】.
15. 在数据压缩前,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压缩效率。以下模拟对长度为n的字符串 data(由小写字母组成) 进行预处理,步骤如下:
步骤1:将“$”字符添加到字符串 data末尾得到新字符串;
步骤2:将新字符串循环右移1位,重复n次后,共得到n+1个循环字符串;
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所有字符串进行升序排序(“$”的ASCⅡ码比英文字母都小);
步骤4:取排序后每个字符串的最后一个字符拼接,得到字符串 datas。
如字符串 data="abcbc", 经过变换后得到 datas="c$ cabb", 变换过程如图所示。
(1) 若 data为“abb”,则经变换后得到的 datas为: ▲ 。
(2) 定义 trans( ndata)函数, 实现的功能是返回字符串 ndata通过变换算法得到的 datas。
def trans( ndata):
m= len( ndata); result=[""]*m
for i in range(m):
tmp= ndata[i+1:]+ ndata[:i+1]
result[i]= tmp;j=i
while j>0 and result[j-1]> tmp:
result[j], result[j-1]= result[j-1], result[j]
j-=1
#将 result中的字符串按顺序取出最后一个字符拼接得到 datas,代码略
return datas
调用 trans( ndata)函数, 若 ndata为“abb$”, 则加框处语句的执行次数是 ▲ 。
(3) 为提升算法效率,对步骤2和步骤3 进行优化,不产生n+1个字符串,只对步骤1得到的新字符串进行处理,最后得到步骤4的结果字符串 datas。定义 new trans( ndata)函数,函数的功能是实现优化算法,返回变换后的 datas。请在划线处填入合适的代码。
def comp( ndata,q,p):
if ndata[q]< ndata[p]:
return True
elif ndata[q]== ndata[p]:
seq=k[ ord( ndata[p])-ord("a")+1]
for i in range( len( seq)-1,-1,-1):
if seq[i]==q: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9 页 (共 12 页)
return False
if seq[i]==p: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def new trans( ndata):
k[0]. append( len( ndata)-1)
for x in range( len( ndata)-2,-1,-1):

lis=k[ ord(c)-ord("a")+1]
lis. append(x) #在 lis末尾添加元素x
if len( lis)>1:
for j in range( len( lis)-1,0,-1):
if comp( ndata, □▲□):
lis[j], lis[j-1]= lis[j-1], lis[j]
else:
break
datas=""
for lis in k:
for i in range( len( lis)):
datas= datas+ ②
return datas
# 读取待处理数据存入 data,代码略
ndata= data+"$"
k=[[] for i in range(27)] #创建包含27个空列表的二维列表
print( new trans( ndata))
(4) 程序的方框中应填入的正确代码为 ▲ (单选,填字母)
A. lis[j], lis[j-1] B. lis[j-1], lis[j] C. lis[j]+1, lis[j-1]+1 D. lis[j-1]+1, lis[j]+1
【答案】 (1) b$ ba(2) 5或5次(3) ① c= ndata[x]; ② ndata[ lis[i]-1] (4) C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一】 (本题考查字符串综合处理、桶排序等排序算法的综合应用)
第(1) 小题,考查题意理解。
结合题干给出的处理步骤,当 data为“abb”时候,变换过程如下:
综合上述过程可知, 变换后得到的 datas为: b$ ba。
第 (2) 小题,考查插入排序、程序测试。
自定义函数 trans分析如下:
def trans( ndata):
m= len( ndata); result=[""]*m
for i in range(m): #每趟循环产生一个字符串, 并完成已产生部分字符串的升序排序
tmp= ndata[i+1:]+ ndata[:i+1] #每次产生循环右移一位后的字符串
result[i]= tmp;j=i #将新字符串存储至第 i位
while j>0 and result[j-1]> tmp: #从后往前两两比较, 将新字符串交换至有序位
result[j], result[j-1]= result[j-1], result[j]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10 页 (共 12 页)
j-=1
#将 result中的字符串按顺序取出最后一个字符拼接得到 datas,代码略
return datas
当 ndata为“abb$”时, 程序执行过程如下:
第 1 趟, 产生的 tmp为"bb$a", 此时 result=["bb$a", "", "", ""];
第2趟, 产生的 tmp为"b$ ab", 发生1次交换, 交换后 result=["b$ ab", "bb$a", "", ""];
第3趟, 产生的 tmp为"$ abb", 发生2次交换, 交换后 result=["$ abb", "b$ ab", "bb$a", ""];
第4趟, 产生的 tmp为"abb$", 发生2次交换, 交换后 result=["$ abb", "abb$", "b$ ab", "bb$a"];
综合上述过程可知,加框处语句的执行次数为5次。
第 (3) (4) 小题,考查索引排序、字符串综合处理、 自定义函数、算法的综合应用。
优化后的程序分析如下:
def comp( nata,q,p): #比较同字符在 ndata中后一位字符的大小关系, 体现了字符串比较大小的方法与处理思想
if ndata[q]< nata[p]: #q号位字符小于p号位字符说明q号位情况下对应生成的串更小, 进行交换 return True
elif ndata[q]== ndata[p]: #当q号位字符与p号位字符相同时
seq=k[ ord( ndata[p])-ord("a")+1] #找出该字符对应的索引列表
for i in range( len( seq)-1,-1,-1):#从后往前遍历 seq,根据q和p在 seq中的次序比较对应新串大小
if seq[i]==q: #若q先被遍历到说明该情况生成的串更大, 不进行交换
return False
if seq[i]==p: #若p先被遍历到说明该情况生成的串更小, 进行交换
return True
else: #q号位字符大于p号位字符, 说明前一种情况生成的新字符串较大, 则不发生交换 return False
def new trans( ndata):
k[0]. append( len( ndata)-1) #利用桶排序的思想, 数组k中0号位对应存储 ndata中$的"索引"
for x in range( len( ndata)-2,-1,-1): #从后往前遍历 ndata
c= ndata[x] #填空①处: 逐位取出遍历到的字符
lis=k[ ord(c)-ord("a")+1] #找到该字符对应的数组k中的“桶”
lis. append(x) #在 lis末尾添加元素x
if len( lis)>1: #若该字符出现超过1次, 需要对同字母不同位置出现的情况进行大小比较及排序处理 for j in range( len( lis)-1,0,-1): #从后往前遍历同一字母的每个出现的位置
if comp( ndata, lis[j]+1, lis[j-1]+1): #借助自定义函数 comp 对 ndata中同一字母作为首字符 lis[j], lis[j-1]= lis[j-1], lis[j] 时对应的串大小进行比较,以此为排序关键词,使该字 else: 符对应的索引位置在 lis中保持升序排列。
break
print("k:",k)
datas=""
for lis in k:
for i in range( len( lis)):
datas= datas+ nata[ lis[i]-1] #填空②处: lis 中存储的索引位置为循环产生的每个字符串升序排序后的首字符位置,而最终需要拼接的是升序排序后每个字符串的最后# 读取待处理数据存入 data,代码略 一个字符。分析可知,每次产生字符串的最后一个字符与首字符在 ndata中的对应位置关系为:最后一个字符的索引值为首字符的索引值减1。
ndata= data+"$"
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11 页 (共 12 页)
k=[[] for i in range(27)] #创建包含27个空列表的二维列表
print( new trans( ndata))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信息解析组
【解析二】 (本题考查排序算法、索引、比较操作以及对程序设计的理解)
(1)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压缩步骤模拟,得到的字符串是:"b$ ba"。
(2) 该语句属于插入排序的一部分。在 trans( natal)中, result[j], result[j-1]= result[j-1], result[j]是将当前元素与前一个元素交换位置。这种交换的次数与每个元素需要“下沉”的次数直接相关。每次元素与其前面的元素比较并交换位置,直到它找到正确的插入位置。交换次数就是排序过程中发生“逆序”的次数,或者可以理解为每个元素向正确位置移动的次数。
(3) c= ndata[x]: 在 for循环中遍历从倒数第二个字符到第一个字符的所有位置。c= ndata[x] 就是取当前位置x的字符,并准备在后续在 k 数组中查找和操作做准备。这个字符是正在处理的字符,它将被插入到合适的 k 数组中。
ndata[ lis[i]-1]: 在最终拼接 data s 字符串时, 需要按照已经排序好的字符位置从k数组中提取字符。k数组中存储的是各个字符的位置,lis[i]表示该字符的原始位置。因此,我们需要从 ndata[ lis[i]]中提取字符,并将其拼接到 datas字符串中,最终形成压缩后的字符串。
优化过程思想:
避免生成多余的字符串 不再生成每个字符右移后的字符串, 而是直接对原始字符串 ndata进行操作。
高效排序 通过 k 数组存储每个字符的位置, 并利用插入排序算法对这些位置进行排序,而不是对每个字符串进行全排序
结果拼接 通过 k 中的位置列表, 提取对应位置的字符, 直接拼接成最终结果。
(4) lis是存储字符索引位置的列表,lis[j]和 lis[j-1] 分别是列表中两个相邻的字符位置,它们对应的是在原始字符串 ndata中的字符索引。lis[j]和lis[j-1]表示在进行排序时,两个位置上的字符需要进行比较。且需要比较它们在 ndata中的实际字符,而不是它们在k中的索引。故选(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信息技术全解析第 12 页 (共 12 页)
第二部分 通用技术 ( 共50分)
16.【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16题】.
16. 目前的汽车主要分为燃油车、锂电池车和氢燃料电池车,下列关于技术性质的理解中恰当的是
A. 燃油车所应用的内燃机技术加油速度快,行驶公里数长,体现了技术的实践性
B. 氢燃料电池技术涉及材料学、能量转换与储存学、电子工程学和化工学等知识,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C. 氢燃料电池技术具备充氢快,提速快,行驶公里数长的特点,但是储存运输困难、成本较高,体现了技术的复杂性
D. 锂电池车所应用的电机技术提速快,多个电机还可实现原地掉头,体现了技术的专利性
【答案】B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技术的性质)
A.技术的实践性主要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来体现,燃油车加油速度快、行驶公里数长不涉及技术实践活动,故不能体现技术的实践性;B.技术的综合性指的是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题中说氢燃料电池技术涉及2多个领域的知识,能体现技术的综合性; C.技术的复杂性体现在内容体系越来越复杂、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以及技术的两面性,题中提到了该技术的优点和缺点,但技术的两面性指的是技术给人带来的福音和危害,缺点不属于技术的反面,因此不能体现两面性; D.技术的专利权是需要申请获得的,该电池技术可以实现原地掉头,能体现技术的目的性,但不能直接体现技术的专利性。
17.【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17题】.
17. 如图所示的一款婴儿推车,该推车能实现平躺、半躺和直坐三种模式。下列关于该产品的设计分析合理的是
A. 该推车平躺模式时靠背调整到175°,主要考虑了婴儿的生理需求
B. 该推车车架的高度为1020mm,主要考虑了人的动态尺寸
C. 该推车座椅高度为530mm,主要考虑了婴儿的身高
D. 推车车轮之间距离为610mm,主要考虑了人机关系
【答案】A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人机关系)
A. 平躺模式下,婴儿需要实现平躺的姿态,将平躺角度设置成175°后,根据婴儿自身的重量,躺下后靠背角度会下沉一到两度左右,头部有一个微小的角度,可以达到防呛奶的目的,考虑了婴儿的生理需求; B. 车架的高度考虑了推行者站姿状态下手肘的高度,属于静态尺寸; C. 推车座椅高度和婴儿的身高没有直接关系;
D. 推车车轮间距是基于稳定性设考虑,不涉及人机关系。
18.【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18题】.
18. 如图所示是一款90°直角固定夹,通过旋转手柄可以让移动块前进后退,使不同横截面尺寸的木方1与木方2成90°固定。关于该固定夹①②两处连接方式,下列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高三通用技术全解析第 1 页 (共9 页)
【答案】B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连接方式)
如图所示:
题中连接处①和②指的是移动块和连接块,以及固定压板与连接块之间的连接方式。物体在被压紧的过程中从非垂直状态转变成垂直状态,需要一个角度变化的空间,因此移动块和连接2直接做成铰连接,可以更好的贴合木方,而固定压板固定在机架上,此处的连接块1需要做成铰连接区配合②处的角度变化。
19.【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19题】.
19. 下列金工操作中,不符合操作要领的是
【答案】C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金工工艺)
C:钢丝刷用于清洁锉刀表面的铁屑,工件表面需要用软毛刷进行清洁。
【答案】D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三视图)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通用技术全解析第 2 页 (共9 页)
如图所示为该三视图的轴测图,图中,红色线段12在左视图中不可见,但存在,因此需要用虚线表示; 黄色线段23从主视图和俯视图可以发现,端点3 不在图形的最前端,因此,左视图中,3与右下角边界仍有一段距离。
21.【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21题】.
21. 如图所示是墙面折叠镜,固定座紧贴墙面固定,杆1 分别与固定座和杆 2 铰连接。在图示状态位置各个构件主要受力形式分析正确的是
A. 杆1受弯曲、受扭转,杆2 受弯曲,销轴受弯曲
B. 杆1受弯曲,杆2受弯曲、受扭转,销轴受剪切
C. 杆1受弯曲,杆2受弯曲、受扭转,销轴受弯曲
D. 杆1受弯曲、受扭转,杆2 受弯曲,销轴受剪切
【答案】A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结构的受力分析,各构件的受力状态)
此题目可以从销轴入手,销轴连接镜子与镜框,与镜子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镜子的压力作用下应该受到弯曲作用,讲BD答案淘汰,此题的关键点又变成杆1是否又扭转,因为杆1围绕固定点转动,杆2又围绕杆1转动,所以会对杆1产生扭转,所以答案选A
22.【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22题】.
22. 小明准备在通用技术实践课上用长方形钢块制作如图所示的固定座,下列是小明设计加工流程时进行的分析,其中不合理的是
A. 可先划外形轮廓线,锯割、锉削完成后再划孔中心线
B. 加工孔1时,可先倒角,再钻孔
C. 加工孔1和孔2时序可颠倒
D. 为了防锈,可先用细砂纸打磨,再喷涂防锈漆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金属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过程)
A 圆孔的对称中心线不影响图示零件的其他划线,所以先划外轮廓线和锯割锉削没有问题;B加工有倒角的孔的时候先钻孔然后在倒角; C孔 1 和孔 2 的加工方向不一样,所以先夹装哪个方向都没有问题,不会影响钻孔,所以工序可颠倒; D防锈操作中先砂纸打磨,然后涂防锈漆,在涂油漆。正确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通用技术全解析第 3 页 (共9 页)
23.【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23题】.
23. 如图所示是茶叶分选系统示意图,料斗中的茶叶原料经过料斗口时,高清相机将图像信息传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分析茶叶的颜色和形状,品质不好的茶叶就会被喷气嘴吹入废料斗,优质茶叶则经过传送带进入正品斗。下列关于该茶叶分选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不恰当的是
A. 增加喷气嘴的数量,就能提高茶叶分选效率
B. 高清相机的性能是该系统优化的影响因素
C. 提高传送带的速度可能不会影响茶叶分选效率
D. 设计该系统时,既要考虑分选的准确度和效率,又要控制成本
【答案】A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系统的分析,影响因素,系统性质)
A 增加喷气口数量,可能会把正品茶叶吹到废气斗里面。错误
B高清摄像头的好与不好影响茶叶的分析。所以是影响因素。
C传送带的速度对图像的识别速度影响可能不大,所以对茶叶的分析没有啥影响。
D设计系统的时候要符合综合性原则,所以D答案的分析是对的。
24.【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24题】.
24. 下列关于控制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引起输出量变化的所有因素为干扰因素
B. 控制量是控制器发给执行器的指令
C. 开环控制系统能对被控量的偏差进行调整和补偿
D. 闭环控制系统一定具备检测装置
【答案】D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A除了设定值以外的引起被控量发生改变的是干扰因素,错误; B控制量是执行器的输出信号,错误; C闭环系统能对被控量的偏差进行补偿,错误; D闭环系统需要检测被控量的偏差值,所以一定有检测装置。
25.【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25题】.
25. 小明想制作下雨自动收衣的装置。 下列常见传感器中最适合的是
【答案】C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传感器)
A 是热敏电阻,B是光敏电阻,C是湿敏电阻,D干簧管,检测下雨选用湿敏电阻C。
26.【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26题】.
26. 如图所示为某一信号处理电路的波形图,A、B为输入信号,F为输出信号。下列四种电路中符合该输入波形与输出波形关系的是
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高三通用技术全解析第 4 页 (共9 页)
【答案】C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二极管电路,逻辑门,触发器)
选项A,输入端B与接地端连接,有错误,去除输入端B 与接地的连接线,当A端和B 端输入高电平1时,三极管截止,输出低电平0; 选项B,当A 端和B端输入低电平0时,三极管截止,输出高电平1; 选项D,当A端输入低电平,B端输入高电平时,F输出低电平0; 选项 C,输入逐个代入,正确。
27.【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27题】.
27.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温度控制实验电路。温度低于下限时 发光,表示开始加热; 温度高于上限时 熄灭,表示停止加热。 与 其中一个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 R 为热敏电阻
B. 调大Rp ,温度的上限、 下限设定值均升高
C. 调大 Rp ,温度上限设定值升高,下限设定值不变
D. 若 反接,电路仍具备温度上下限控制功能
【答案】D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器反馈电路)
VD2 发光,比较器输出高电平1, R2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调大RP1,R2增大,温度的上下限降低; 比较器输出高电平1时,RP2接入电路,RP2只影响下限,调大RP2,R2增大,温度的上限设定值下降,下限设定值不变; VD1反接,比较器输出低电平0时,RP2接入电路,改变了下限,仍具备了温度上下限控制功能。
28.【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28题】.
28. 如图所示为小明学校实验楼西侧高层楼梯平台,小明和老师在此制作了花箱,种下鲜花和绿植,布置了茶几和座椅等休闲设施,为同学们打造了放松小憩的角落。小明发现在夏季使用的过程中,即使配备了自动浇花系统,由于光照过于强烈,花箱里的绿植还是枯萎了。于是他准备在天花板和侧墙上设计制作自动遮光装置。请完成以下任务:
(1) 小明发现问题的途径是 (单选) (A. 观察日常生活; B. 收集和分析信息; C. 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
(2) 在设计自动遮光装置的过程中,小明做了以下分析,其中不恰当的是 (单选)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通用技术全解析第 5 页 (共9 页)
A. 满足遮光需求后,还需考虑成本、制作安装难易程度;
B. 根据绿植生长需求,选择合适透光率和材质的遮光布料;
C. 检测到光照超过设定值打开遮光装置,光照低于设定值收起遮光装置;
D. 使用者通过操作遥控器,控制遮光装置的打开与收拢。
(3)小明准备按照以上设计分析进行控制设计,下列三种控制系统方框图,最合理是 (单选)
(4)经过方案构思的设计和完善,小明准备加工制作自动遮光装置的机械部分,他需要的图样是 (单选) (A. 设计草图; B. 机械加工图; C. 装配图) 。
【答案】 (1) A; (2) D ; (3) A; (4) B 。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发现问题的途径、设计的分析、开环控制系统和技术图样)
(1) 小明在生活场景中发现“即使配备了自动浇花系统,由于光照过于强烈,花箱里的绿植还是枯萎了”的问题,他发现问题的途径是观察日常生活,本小题选择A;
(2) 由题干可知,小明准备设计制作自动遮光装置,使用者通过操作遥控器,控制遮光装置的打开与收拢不合理,本小题选项D;
(3) 该系统的输入量是设计的光照强度,输出量是遮光装置的打开或者收拢状态,它是开环控制,选项A选项。
(4) 小明准备加工制作自动遮光装置的机械部分,他需要该遮光装置的形状与尺寸,他需要的图样是机械加工图,本小题选择B。
29.【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29题】.
29. 如图所示是一张实木婴儿床。小明想设计一个可伸缩的护挡,安装在两侧立柱或横档上,用来防止婴儿跌落,同时也方便抱起、放下婴儿。护挡采用柔性布料和其它刚性构件结合。请你帮助小明设计该护挡装置,设计要求如下:
(a) 装置升起时能完全挡住婴儿床侧面开口部分,收回后高出横档部分不超过 150mm(不考虑装置紧贴立柱的构件高度);
(b) 装置采用一个电机驱动,可用正反转实现伸缩;
(c) 升起到最高位置时能可靠固定,防止婴儿压翻护挡。
(1) 小明进行了以下设计分析,其中不恰当的是 (单选)
A. 刚性构件宜选择圆杆类材料,不容易伤到婴儿;
B. 可采用两个位置传感器来控制电机的停转;
C. 柔性布料需具备防强酸、强碱破坏的功能;
D. 装置上的柔性布料需方便拆卸,清洗。
(2)请你在头脑中构思符合设计要求的多个方案,画出其中最优方案的设计草图(装置安装涉及的立柱或横档用线条表示,电机可用方框表示,如果装置为对称结构,只需画出一侧),简要说明方案的工作过程;
(3) 在草图上标注主要尺寸。
【答案】
(1) C (2分)
(2)①装置能实现带动护挡布料展开和收缩或者带动整个护栏装置上下移动,2分; ②单个电机驱动,1分; ③表达出单个电机分别和护挡、婴儿床的连接,2分; ④升起到最高位置时固定可靠,1分。
(3) 尺寸标注评分标准:(2分) 装置折叠后尺寸≤150mm,展开后完全挡住开口部分 1 分; 若电机安装在立柱侧面或横档,可分别表达 60mm 或40mm相关尺寸,1分。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 (本题考查设计分析和方案构思及呈现)
(1) 婴儿床的护栏柔性材料只要安全无毒,不需要防强酸强碱。
(2) (3)
30.【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通用技术第30题】.
30.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红外线烘手器模拟电路。当手靠近红外发射管 时,将红外光挡住并反射,红外接收管 接收到反射光后, 阻值减小, 亮起,表示烘手器运行。其中比较器功能: 时,输出高电平, 时,输出低电平。根据该电路图完成以下任务:
(1) 当手逐渐遮挡住红外发射管 时,A点与B点的信号类型为 (单选)
A. A点为模拟信号,B点为数字信号 B. A点为模拟信号,B点为模拟信号
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高三通用技术全解析第 7 页 (共9 页)
C. A点为数字信号,B点为数字信号 D. A点为数字信号,B点为模拟信号
(2)小明在调试中发现,无论如何遮挡红外发射管VD ,VD 始终不亮,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为 (多选)
A. Rp动脚触头在最下面 B. R 虚焊
C. R 虚焊 D. VD 连焊
(3)为了实现烘手功能,将输出负载设计为电热丝和风扇,以下输出部分的设计方案可行的有 (多选)
(4)为了防止因手移动导致红外接收管 VD 未接收到红外光信号而停止工作,小明将电路进行改进,当手靠近时烘手器工作,无论手是否移动,烘手器将工作一段时间再停止。请在虚线框 1 中完成该电路的设计。
【答案】 (1) A; (2) B、C; (3) A、D; (4) 见解析, 全对2分
【解析提供】浙考交流通用解析组
【解析一】 (本题考查1.光敏二极管的电阻变化规律; 2.基本闭合回路及分压电路; 3.电压比较器输入输出特性; 4.发光二极管的高低电平判断; 5.多级三极管电路通断判断 (高低电平判断) ;6.555电路2、6、3脚对应功能; 7.电容充放电特性。)
(1) 红外接收管即光敏二极管,反接在电路中,其阻值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分压亦跟随变化,对应A点电位跟随变化,故A点为模拟信号; 电压比较器输出端只有高低电平两种状态,故B点为数字信号。
(2) VD3始终不亮,可能情况是B点输出高电平,也可是 VD3、R3 该部分电路断路或元器件损坏。
A 选项,RP 触点在最下方,比较器+输入端接地, 输出端B出0, V D3亮;
B选项, R3 虚焊, VD3、R3电路无法形成回路, VD3不亮;
C选项, R1虚焊, VD1 无法发光, VD2阻值很大, A点为低电平, 比较器 B点出高电平,VD3 不亮;
D选项, VD2连焊, 导致 A点接 Vcc, 比较器 B点出低电平, V D3亮。
(3) 由上可知,B点出低电平0时,继电器吸合,烘手机工作。
A选项,B点出0,左侧三极管导通 ,右侧三极管导通,继电器吸合;
2024年11 月杭州一模高三通用技术全解析第 8 页 (共9 页)
B选项,B点出0,左侧三极管截止,右侧三极管截止,继电器断开;
C选项,B点出0,左侧三极管截止,右侧三极管截止,继电器断开;
D选项,B点出0,左侧三极管导通,右侧三极管导通,继电器吸合;
(4)
555芯片功能:
2脚为0, 无论6脚为0或1, 3脚都出0;
2脚为1, 6脚为0, 3脚保持;
2脚为1, 6脚为 1, 3脚出0。
按照题目要求,手靠近红外发射管,比较器输出低电平0,即555芯片2脚为0,3脚出1,烘手机工作;手移动后,比较器输出1,即555芯片2脚为1,要求烘手机能够工作一段时间再停止。
因此当手靠近红外发射管(2脚为0) ,或手刚移动开时 (2脚为1) ,应使6脚为0,3脚出1,烘手机工作;
待一段时间后,电容器充电或放电完成,6脚变为1,3脚出0,烘手机停止工作。
为实现此功能,按上图接线。
【解析二】 (本题考查电压比较器、电路故障分析、电路选择和555单稳态触发器设计)
(1)当手逐渐挡住红外发射管VDl时,A点电位慢慢升高,所以是模拟信号,B点输出只有高电平或低电平,所以是数字信号,A正确;
(2) VD3始终不亮,可能是电压比较器一直输出高电平,即V+接电源正极,所以A 错误; R3 虚焊,则R3虚焊, VD3 无法接地, 因此不亮, B正确; 如果R1虚焊, 则 VD1 无法发光, 则B一直出高电平, VD3一直亮,VD3始终不亮,C正确; VD2连焊时,A一直输出高电平,B一直出低电平,VD2亮,D错误。
(3)当手靠近时,B出低电平,继电器吸合,选项中只有A、D满足条件;
(4)为了防止因手移动导致停止工作,所以电路需要设计一个单稳态触发器,得用充电过程中,6脚电位从0升到2/3Vcc的过程中使555处于保持状态,因此电路设计如答案所示。
2024年11月杭州一模高三通用技术全解析第 9 页 (共9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