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文化传承、青年担当”为话题导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文化传承、青年担当”为话题导写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以“文化传承、青年担当”为话题导写
原题再现
作文(60分)
8月30日,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很快就火爆出圈。该剧以拟 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三集内容共获全网10亿播放量,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官媒也纷纷点赞评论。
央视网: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人民日报:《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不盲目追逐流量热点,其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
文汇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知音无限、共鸣无限,其实也证明了,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不变的最深沉的文化自觉的基因、家国情怀的血脉。
作为一名高中生,如果你要在短剧下方的评论里发表感想,你会有哪些感悟和思考呢 请将你的评论写下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8月30日,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 上线,很快就火爆出圈。该剧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逃 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三集内容共获全网10亿播放量,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官媒也纷纷点赞评论。
时事关键词:短视频、青年博主、文物归家、10亿播放量、官媒点赞。
【官媒评论分析】
央视网: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
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文物回归与保护、文物的价值
人民日报:《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不盲目追逐流量热点,其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 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
——自媒体的素养、文化内涵的开发
文汇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知音无限、共鸣无限,其实也证明了,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不变的最深沉的文化自觉的基因、家国情怀的血脉。
——文化传承、家国情怀、青年的担当
写作主体:高中生 写作内容:感悟和思考 文体要求:时事评论
可选角度:文化传承、青年担当、家国情怀、媒体素养、文物保护、文艺创作… …
参考立意
参考立意:
1.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
2. 莫将文化传承束之高阁。
3. 青年不做时代的看客。
4. 小短剧也有大情怀。
时评赏析
如果流失海外的文物会说话
作者:之江轩
来源:公众号:浙江宣传
2023-09-04 07:31
近日,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三集短剧在网上爆火出圈。目前仅更新两集,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就已收获1300万+的点赞量,并登上多个平台热搜。
短剧脑洞很大,讲述了大英博物馆内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为人形出逃,偶遇一位来自中国的记者,并请求其帮助自己回到中国的故事。网友看后情绪激动、纷纷留言:“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时候回家了”。
那么,《逃出大英博物馆》何以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呼声?如果流失海外的文物会说话,它们将如何表露心声?

没有炫酷的特技,也没有复杂的情节,《逃出大英博物馆》靠什么打动观众?
发于历史、引人共情。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何时“回家”,是压在中国人心坎上的一块石头。短剧以拟人化手法简简单单演绎出故事,将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悲伤情绪具象化展现出来,也将国人深切的情感凝聚于此。
剧中,“小玉壶”或用企盼的眼神问记者“你要带我回中国吗”,或用坚定的语气自问自答,“从哪来回哪去”,跋涉万里、跨越山海也要“回家”,深深触动网友。
细节满满、颇有寓意。短剧由一群年轻人自发创作,总时长10来分钟,但许多细节体现了新颖的创意、深刻的寓意。以两位主角为例,女主角是玉壶的化身,有网友评论,只因“一片冰心在玉壶”;男主角叫张永安,网友回应,“大英博物馆里有个瓷枕,上书大字就是‘家国永安’”。
剧中一些细节,还被认为直指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不重视。“小玉壶”说自己没有护照,也没有名字,她脸上总是带着灰尘。有人认为,大英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众多,许多往往只有一个编号、一张照片,连简介都没有。此外,大量价值极高的中国文物被随意对待,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
近段时间,大英博物馆被曝失踪约2000件馆藏文物,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引发了网友们“请大英博物馆归还中国文物”的强烈诉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短剧正契合了国人对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的牵挂之情。

据报道,在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赃物大教堂”——大英博物馆内,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
这些文物包含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商周的青铜器、唐宋的瓷器和明清的金玉制品等各个时代、各种类别的稀世珍宝,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珍贵异常。其“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大维德花瓶。
从一部短剧和大家对于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的关切,笔者看到了国人对于文物流失海外的复杂情感。
比如,刻骨铭心的屈辱感。大英博物馆里的大部分中国文物,是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英国从我国劫掠或通过不正当贸易所得。
讽刺的是,在该博物馆中国馆的入口处写着这样一段话:“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广泛最持久的文明。他们的语言在近4000年的时间里,以同样的方式说和写,他们辽阔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统一文化。”
馆方一面夸赞中华文明,一面却将曾经的强盗历史昭告天下。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这些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流失文物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曾有沉痛教训。
比如,望洋兴叹的无奈感。尽管我们在道义上占了上风,但跨国追回流失文物,仍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一些曾经的“强盗国家”,无理、虚伪、滑稽、强硬地拒绝归还我国文物,让国人深感无奈。
比如,英国政府就以《大英博物馆法》为理由,自设“禁止博物馆返还任何藏品”的门槛,宣称这些文物在英国能获得比在其本国“更好的保护”,拒绝将文物归还原籍国。
一般而言,流失文物的回归途径主要有三种,即购回、捐回和追索。但许多流失文物通过盗掘和走私等非法途径出境,账目不清,难以取证。指望打着“普世性博物馆”旗号,借口“按照本国法律拒绝归还藏品”的强盗者履行文物归还的国际道义,更是难上加难。
比如,痛心切骨的悲愤感。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许多流失海外的国宝还面临着被偷盗、被损毁的凄惨境遇。正如短片所影射的,大英博物馆内部管理混乱,保管文物不力,以至于大量珍贵文物失窃和损坏。据统计,近30年来,大英博物馆已被盗至少6次。
有人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参观大英博物馆的国人,看到一件件闪耀灿烂中华文明的瑰宝,却在大英博物馆等其他国家里展出,哪里还笑得出来?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如此灿烂的文化,却被粗暴对待、暴殄天物,怎能不感到痛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达到这一数据的10倍之多。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么国外许多博物馆里“我要回家”的声音一定响彻云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虽然文物回归阻力重重,但在我国的不懈努力下,整体趋势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多年来,我国一直通过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执法合作、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致力于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通过法律或者协商去追索流失文物。同时,已与20多个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
据统计,从1949年至今,我国成功追回15万件流失文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加大文物追讨力度,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就在近日,瑞士就向中国返还了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其中包括4件陶瓷器和1枚钱币。
写好故事,讲好故事。许多追回的文物不仅是一件件器物,更是一件件记载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的珍贵宝物。讲好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曲折回归历程,复原它们的“星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比如,去年出版的《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就讲述了部分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之旅,情节惊心动魄、故事感人至深;比如,鼓励各类媒体参与其中,创作出更多诸如《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的出圈影视剧、短视频等;比如,举办更多海外回流文物特展,讲述国宝盛世回归的故事,让公众零距离感受文物的价值魅力和文物“回家”的沧桑历程。
国家的繁荣富强是追回流失文物最坚强的后盾,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越来越多文物“回家”,是因为“家底”更厚实,“家”更强大了。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文物重新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一念在兹,万山无阻。
从文物保护看文化传承
2023-07-28 15:22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 姜翠
近日,习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德阳市分别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跟随总书记的脚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部三星堆的发展史、古蜀文化的交流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还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传到现在,要继续往下传。”
文化传承需要“守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仓颉造字到孔子韦编三绝,从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从三星堆出土到只此敦煌,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烂宝贵的文化财富。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赓续传承。
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一种有根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个性、独立性与价值。近期,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后好评如潮,影片将48首唐诗贯穿其中,国漫与唐诗的结合,开启了古今穿越时空的对话,“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年轻人的热词。抑或是“天宫”“玉兔”“鸿蒙”等词的古为今用,都表明了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新。只有为文化赋能,才能拂去历史尘埃,让文化重新“活起来”。
文化传承需要“和合”。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作为鲜明标识。习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受限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这同时也是文化包容的前提,我们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的理念去融通。从唐代鉴真六次东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无一不彰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我们要继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勇挑时代使命,在守正创新的同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不断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信中华文化一定会在发展中传承,在发展中创造无限价值。
让传统文化这坛“酒”越陈越香
2021-08-25 16:57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 何沛源
习总书记在考察朱熹园谈文化自信时说过:“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文化血脉的延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的根基,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过往的数千年里绵延不断、经久不衰。
中华传统文化日积月累,形成了深厚的底蕴,守护我们的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却历久弥坚,遭遇风吹雨打仍行稳致远。我们要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让传统文化这坛“酒”越陈越香。
继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首先要保护好祖国各地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敦煌研究院与武汉大学两代研究人员经过10余年的攻关,通过数字化技术“克隆”了莫高窟,真正让石窟艺术活了起来,完美实现了数字化保护;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完成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保护了石窟原貌,让庞大的云冈石窟可以“走”出去做展览……这些良好示范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启示。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在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让这些文化遗产能够以一种更便捷、更安全的方式走进群众的视野,有助于宣传和推广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再次创作。文艺创作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有效的挖掘利用方式之一。2021年春节,河南电视台凭借着春晚舞台的《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各路媒体纷纷称赞其策划的为“神仙节目”。在之后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七夕节,河南电视台接二连三为观众贡献了一场场文化盛宴,让人大饱眼福。河南电视台在传统文化节目的设计上不迎合、不媚俗,把握住文化经典的核心和内涵,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让传统文化成为了新“潮流”,让观众既沉醉于文化节目所呈现的外在美,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内在精神滋养。
想要让传统文化的“脉动”更加有力,还要不断发掘其现代价值,让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匹配新时代的节奏。例如对汉服的简化,降低了爱好者接触的门槛,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尝试、去学习,汉服这一文化符号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新时尚;各地博物馆(博物院)对文创作品的设计,又是将古代复杂却精美的制作工艺运用到现代产品上,实用美观的同时,也是在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的精髓。
近些年来,国民文化自信日益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日渐丰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当亿万中国人都能够自觉热爱传统文化,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代美,能够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传承好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强大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在岁月长河中始终流光溢彩,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