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梳理探究】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___________制在南方相当普及,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结构: 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作物种植:宋朝棉花开始在_____种植,元朝推广,南方植棉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
(4)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
(1)制瓷业: 北宋: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元朝:青__________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_______后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2)矿冶业: ①煤大量开采,__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印刷业在________时期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造纸业的发展。
(4)纺织业: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市场:基层市场、榷场,民间贸易活跃。
(2)货币:北宋的钱币铸造量大,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3)外贸: ①_____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出口丝织品、______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手工业品大量出口)
进口商品以_________、珠宝为主;
③主要外贸港口有_________、泉州、明州等城市;
④设立专门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
⑤路线:海上丝绸之路
城市兴盛: ①北宋_________和南宋临安、元大都和杭州以繁华著称。。
②打破坊市界限(街市、草市)和时间限制(夜市、晓市),
经济、娱乐功能增强(瓦舍)
【知识拓展】1、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政治: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路对外贸易受阻;
②政府重视;
经济: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发展;
②海外贸易税是政府税收重要来源;
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
其他:海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2、唐宋城市变化原因?
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工商阶层壮大,城市生活的需要; ③政府政策的影响;
4、经济重心南移(补充)
(1)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⑤政治中心南移;
(2)过程:
阶段 时期 概况
江南初步开发 魏晋南北朝 江南得到开发;
南移开始 中唐以后 大运河的修建,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南移继续 北宋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南移完成 南宋 北宋灭亡,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_________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_________,天下足”。
经济差距 继续扩大 元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_______;为将南方财赋北运,取直隋唐大运河,缩短了航程;为运输江南的粮食,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___________,实行“南粮北调”
总体特征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为突出;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影响:(补充)
经济上:①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交通上:②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文化上:③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北宋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民族上:④促进了民族交融
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
原因:①隋唐时期,____________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②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③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庶族地主崛起)
表现:人们的__________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取土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2.社会身份趋于平等,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①贱民阶层显著减少;
②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③租佃制盛行,人身关系逐渐契约化。
3.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①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___________.
②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 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知识拓展】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原因:①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②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唐末五代战争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士族制度的衰落;
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面对向社会开放,公平公正;
⑤商品经济发展(根本);租佃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革;
三、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1、背景:
⑴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⑵政治上: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同时重文轻武的政策,提供了文化环境;
⑶文化上:儒学危机(接上教材)
①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三国到五代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③唐朝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
⑷有利条件:印刷术的发展和科举制和书院教育的发展。
2、目的: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____________。
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__________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理学或道学学派)(程朱理学)
陆九渊(陆象山):“心即理也”,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陆王心学)
4、内容: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________的根本原则。(核心)
②人生观:"存天理,___________”。
③认识论、方法论::提出“格物致知”
④哲学观: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5、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世俗化;
②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③吸收了佛、道因素
6、影响:
(1)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 并且加以注释,
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2)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3)理学评价:①积极:重视气节、品德,规范人们行为,塑造社会责任感;
②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等级名分,压抑、扼杀人性;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1、宋词
繁荣原因 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②市民阶层活跃,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③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④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文化氛围浓厚;⑤科举制的推动,教育的发展。
发展 词在唐朝后期出现,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特点 句子__________,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代表 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2、元曲
分类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繁荣原因 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②市民阶层活跃,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④元初,取消科举制,汉族文人进取无望;⑤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内容 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_________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代表作品:《天净沙·秋思》。
杂剧是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等。___________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
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4、书法: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_______,不拘法度。
代表人物有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宋徽宗赵佶(瘦金体)。
5、绘画:
(1)以山水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______和笔墨情趣。
(2)花鸟画(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人物画(梁楷《泼墨仙人图》)、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水平也很高。《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步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
6、科技成就
(1)三大发明:(三大发明在宋朝已基本成熟)
项目 成就
印刷术 雕版印刷成熟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活字印刷发明(北宋 毕昇)
火药 大量用于军事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 北宋广泛应 用于航海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必要条件; 推动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其他成就:
项目 成就
沈 括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__________
郭守敬 制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_________》
王 祯 《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为一体,农业工具记载尤为丰富。
【知识拓展】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经济基础: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政局稳定: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政治局面相对安定;
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
思想文化:隋唐文化繁荣的奠定;理学思想的影响;印刷术的推动
中外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国家政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元朝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
阶级: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等的反映)
【阶段特征】(同上)
【巩固提升】两宋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
(1)打破坊、市界限,商业经营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2)城市商业繁荣,商品种类增加,商品经济活跃、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市民阶层崛起(3)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出现商业市镇;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大大增强。(4)海外贸易兴盛,海运的兴盛带动沿海批港口城市兴起,政府管控减轻。(5)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6)民族间榷场贸易发达;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辽太宗时期,迁移汉人和渤海人,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同时还诏令“诸道兵,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材料表明辽朝( )
A.注重发展农耕经济 B.大力推行“四等人制”
C.沿袭女真传统制度 D.全面学习汉族文化
2.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的太湖洞庭山区出现“在太湖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南宋时期该地区( )
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 B.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D.传统农业精耕细伯
3.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4.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苏州南行,进入杭嘉湖平原,用“商业繁盛”、居民“皆良商贾与良工匠”和“恃工商为活”之类的字句表达了沿途所见城镇的观感。这可用于说明元代( )
A.沿海地区经商者增多 B.农业人口大量流失
C.大运河沿线城市兴起 D.江南市镇经济发展
5.《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6.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方式的根本变革 B.南北交通的日益便利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7.宋朝时期,社会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新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C.等级差别已经消失 D.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8.据统计,北宋的71位宰相中,其曾祖、祖父或父亲曾担任中、高级职位的有35位;南宋的62位宰相中,其曾祖、祖父或父亲曾担任中、高级职位的只有18位,而祖上没有任何官职记录的高达36位。这反映出从北宋到南宋( )
A.门第观念逐渐流行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9.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表明朱熹主张( )
A.万事万物客观存在 B.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C.各种事物均包含理 D.天理人欲相互依赖
10.宋朝理学家主张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为此,他们提倡( )
A.隆礼重法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个性自由
11.北宋画家李成的山水画《寒林骑驴图》描绘了白雪寒冬,长松之下,一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的景象。画面只有近景和中景,远景掩于古松之后,未着一笔,却气象萧瑟。该作品( )
A.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B.注重表现意境和笔墨情趣
C.体现了市民阶层风俗旨趣 D.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形态
12.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展现了江南经济发达的局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妇女拾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这说明,宋词( )
A.刻画文人形象 B.体现世俗乐趣 C.反映秀美景趣 D.描写都市生活
13.宋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据此能说明( )
A.活字印刷术是当时主要印刷技术 B.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领先
C.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 D.印刷术发展促进学术传播
14.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经济文化的繁荣
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中外交流的推动
15.《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史学上具有特殊地位。其文字是( )
A.汉字 B.八思巴字 C.畏兀体蒙古文 D.女真文字
16.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在文学、历史、律令、辞书等方面留下了大量文献资料。这表明( )。
A.辽、夏、金的社会发展水平超越了北宋
B.宋元新文学体裁有了新物质基础
C.中华文明史上又书写了新内容
D.新大一统王朝建立的时机已成熟
17.宋代瓷器较前代更加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这反映出宋代瓷器( )
A.生产工序较复杂 B.主要服务于下层民众
C.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D.商品化程度较高
18.史书记载:宋代铸币用工之序有沙模作、磨钱作、排整作。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前为大阂,冶官列署于阂之南,群工屯营……于垣之外……为屋八百楹。材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 B.民营手工业分工日益细致
C.冶金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家庭手工业工艺水平提高
19.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如“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下列选项中,可为此提供论证的史实有( )
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③“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④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草市多沿汴河而设,最为壮观的可谓是虹桥上形成的桥市以及附近的城外市场(见下图)。虹桥草市上布满了各种面向百姓的小型商业,如卖刀具的和其他日用品的摊头。这说明宋代( )
A.商业发展开始突破坊市的限制 B.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发生根本改变
C.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城市的规模 D.绘画完成了向市井风俗画的转变
21.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一带。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22.后周世宗平定淮南后,立即疏浚运河。北宋每年通过运河输往汴京的漕运米粮六百万石,有时甚至达八百万石。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北方大规模种植水稻 B.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3.唐代“门当户对”的观念依然强烈,世人以能与士族通婚为荣。房玄龄、魏征等皆与旧士族联姻;宋代,才学观念成了当时择婚的重要因素之一,“欲择纯良婿,须求才学儿”。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
A.社会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动 B.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C.重文轻武的风尚逐渐形成 D.社会各阶层趋于平等
24.宋人郑樵指出:“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人蔡襄则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①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②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强化
③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奠定④商品经济冲击门第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5.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26.北宋理学家张载在《正蒙·西铭》一书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念,后人把它概括为“民胞物与(爱人和一切物类)”。张载的这一理念( )
A.蕴含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 B.推动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C.继承了荀子人性论的观点 D.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27.两宋之际,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重大转变。前期之词,尽为闺阁之作,典丽故擅一时之胜场。至南渡而后,孑然飘零,遂一转而至凄怆,大体多苍凉之感。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受到( )
A.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 B.重文轻武理念的影响
C.科举取士变化的影响 D.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28.宋代话本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文言文为文学语言进行创作的传统,体现了一种“亲民化”倾向。这说明话本( )。
A.体现了文学的平民化发展 B.加速了传统文学的衰落
C.旨在向民众宣扬理学思想 D.开创了杂剧创作的先河
29.宋真宗推广雕版印书,只“计工之费,以为之价。务广其传,不以求利”;国子监印本书价低廉,“正欲文籍流布耳”。材料所述的现象( )
A.有利于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B.表明专制统治对文化发展的束缚
C.说明民众不再使用手抄书籍 D.印证宋朝政府推动印刷技术革新
30.《梦溪笔谈》中记载有毕昇用胶泥刻制单字,“火烧令坚”后用于印刷。有人认为普通黏土制作的泥活字易碎,不能用于印书。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黏土制字人炉经高温焙烧,成品坚固适用,印样字迹清楚。由此可见( )
A.古文献资料时代久远均不可靠 B.多种方法互证可甄别史料信度
C.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 D.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可信
【核心素养】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人的来源广泛,除世代经商者外,还有许多农民、官僚子弟、宗室子弟,甚至僧尼。许多人是在从事本业的情况下兼营商业的,如手工业者往往同时从事手工业与商业两种职业。富商大贾多出自两浙、江东等富庶地区,这些地区农民弃农从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商人的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富商“累千金之得,求田问舍”,有的富商培养子弟“读书为士人”。小商贩改换职业的现象也很多。
材料二 宋代商人的构成异于前代,士、农、工、商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阶层间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以至于“非兄老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大小官僚竞相经商,或与商人联姻,谋利、求吉的心态被社会普遍接受,人们的商品价值观念增强,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朝霞《宋代商贾阶层的构成及其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构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人构成的影响。
第11课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使其居于'地沃宜耕植,的上京附近地区”“诏令……‘仍戒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等信息体现的是辽国统治者对农耕经济的支持和重视,故选A项;“四等人制”是元朝时期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排除B项;辽建立于916年,实行南北面官制,1115年,女真建立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辽朝沿袭女真传统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仅反映辽国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不能说明辽朝全面学习汉族文化,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材料并未提及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情况,也未涉及社会财富分配状况,故A、B两项错误;根据“种柑橘桑麻”可知该地区并未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是种植经济作物,反映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说明北宋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故选A项。宋代商业活动受官府监管,B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草市”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汴京相国寺的庙会盛况,不涉及商人地位如何,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进入杭嘉湖平原,用……类的字句表达了沿途所见城镇的观感”明显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市政经济获得巨大发展,D正确;ABC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故选:D。
5.答案:D
解析: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且赋税比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故B不符合题意;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传入,时间上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北宋时期南方人才所占比重超过北方,这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宋朝时期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南方人才所占比重超过北方,其深层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交通的日益便利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朝时期通过派文官出任知州、设转运使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取土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了当时大量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关心祖宗名望,说明门第观念逐渐淡化,故选A项。婚姻择偶与社会控制无关,排除B项。在封建社会,等级差别不可能消失,排除C项。婚姻择偶与中央集权状况无关,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南宋的62位宰相中,其曾祖、祖父或父亲曾担任中、高级职位的只有18位,而祖上没有任何官职记录的高达36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科举制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门第观念的淡化,“门第观念逐渐流行”与材料主旨相反,故A项错误;“宰相权力”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科举制功能的强化,“科举制度功能弱化”与材料主旨相反,故D项错误。故选:B。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可知,朱熹认为,在事物存在以前,就已经有了理,世间万物都没有了,理也仍然存在,理是超乎物体本身的世界本原,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理比真实存在的事物乃至山河大地都更重要,他不强调万事万物的客观性,而是带有唯心主义色彩,排除A项。材料中朱熹认为理先于事物存在,晚于事物灭亡,未提出理是否在事物当中,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人欲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理学家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要求人们通过体验、领悟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境界,故选B项。隆礼重法是战国时期荀子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致良知是明朝王守仁的观点,排除C项。明朝李贽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白雪寒冬,长松之下,一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的景象”可知,该作品注重笔墨情趣,且“远景掩于古松之后,未着一笔,却气象萧瑟”体现了表现意境的特点,故选B项。“白雪寒冬,长松之下,一文人骑驴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随”,不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真实描绘,排除A项。山水画《寒林骑驴图》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文人,所以不是体现市民阶层的风俗旨趣,排除C项。材料中的绘画作品是山水画,不是人物画,不能体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形态,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妇女拾翠”可知,宋词反映了市民生活的现实情况,故选B项。吴中健儿、姑娘们、妇女不是文人,排除A项。“秀美景趣”表示的是自然风光,排除C项。“都市生活”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13.答案:D
解析:宋代,《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等,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故选D项。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将中国古代的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印刷术的发展与学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北宋时期印刷术还没有普及,所以不能得出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故选B项;科技的发展跟科学家个人的努力、统治者的支持、中外交流的推动是分不开的,但这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三项。
15.答案:C
解析:《蒙古秘史》是用畏兀体蒙古文写成的,故选C项;汉字为各族通用文字,但《蒙古秘史》并非由汉字写成,排除A项;忽必烈时期,八思巴字用以拼写蒙古语,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B项;女真文学由女真族使用,而非蒙古族,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说明以汉字为代表的汉文化影响了少数民族,即中华文明史上又书写了新内容,故选C项;辽、夏、金的社会发展水平皆不及北宋,排除A项;少数民族文字并不是文学体裁的形式,排除B项;辽、夏、金都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可知,宋代瓷器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具,体现了实用性;“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说明宋代瓷器同时还追求美感。故选C项。材料主要介绍了宋代瓷器的种类、用途和审美价值,并未对详细的生产工序进行说明,排除A项。瓷器在古代属于工艺品,主要服务于贵族和富人阶层,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宋代瓷器是否用于市场流通,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用工之序有……”“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宋代铸币工序非常严格、规范,故选A项;宋代铸币是官营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宋代铸币是官营手工业,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
19.答案:B
解析:“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体现的是社会门第观念淡化,①错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体现的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②正确;“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两税法的特点,③错误;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体现的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④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
20.答案:C
解析: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出北宋东京的草市沿城外就近发展,在草市的基础上形成了集市,增加了城市的层次,扩大了城市原有的规模和范围,从而使东京城不断发展壮大,故选C项。唐末,城市中的商业活动就已开始打破坊市界限,排除A项;北宋对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的确有所放松,但无根本改变,排除B项;孤证不立,仅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能得出D项结论。
21.答案:D
解析:“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A项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C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后周和北宋时期运河的经济功能非常突出,说明运河充分发挥了其南粮北运的作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故选D项;北方并不具备大规模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排除A项;运河属于内陆航运,与对外贸易关系不大,排除B项;漕运米粮属于政府运粮,并不是买卖所得,排除C项。
23.答案:A
解析:由“门当户对”观念强烈到“才学观念成了当时择婚的重要因素之一”,说明从唐至宋士族地位下降,知识分子地位上升,这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的表现,故选A项;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受到统治者尊崇,此后才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对武将的看法,无法得知是否重文轻武,排除C项;材料中不同时期择婚优选对象的变化是因为不同阶层的地位变化,而不是各阶层趋于平等,排除D项。
2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以前的婚姻重视家世,宋代时的婚姻不顾门户,只重视钱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原来的门第观念,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故①④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强化,故②错误;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从而奠定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故③错误。故选D项。
25.答案:B
解析:由“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宋代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对婚姻论财,理学家的主张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对,所以理学家是维护政府的政策导向的,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题干中理学家们是反对这一现象的,所以他们的主张并不是在促成婚俗变革,排除D项。
2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及所学知识可知,张载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体现了儒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规劝君主实行仁政,蕴含了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A项正确;民本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排除B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材料无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佛教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两宋之际”“前期之词……典丽故擅一时之胜场”“南渡而后……大体多苍凉之感”并结合所学宋朝历史可知,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是受到北宋灭亡和南宋偏安的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故选A项。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本身属于文学发展的范畴,与重文轻武理念无关,排除B项。宋朝科举取士范围扩大,人数增多,这种变化带来的是社会门第观念淡化等影响,排除C项。程朱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排除D项。
2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反映市民阶层价值观的话本发展迅速,A项正确;材料与传统文学的衰落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宣扬理学思想无关,排除C项;话本与杂剧创作无关,排除D项。
2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皇帝推广雕版印书,而且国子监印刷的书本价格低廉,这有利于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未提及专制统治对文化的束缚,相反皇帝积极促进文化传播,排除B项。根据材料仅可知当时雕版印刷制品相对便宜,无法得知百姓使用什么书籍,排除C项。宋代印刷技术革新是活字印刷,但材料中提及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排除D项。
30.答案:B
解析:对于泥活字能否用于印书,中国科技大学的模拟实验证明了《梦溪笔谈》的记载是可信的,说明多种方法互证可以用来甄别史料的可信度,故选B项。古文献资料在很多情况下是可靠的,并不因时代久远就都不可靠,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时代变迁会影响史料价值判断,但材料并不是在说史料价值,而是在说史料的可信度,排除C项。经验来源于生活实践,这很大程度上是可信的,但并不能据此推断经验都是可信的,排除D项。
31.答案:(1)特点:来源广泛复杂;兼业现象突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流动性强。
(2)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冲击了轻商、贱商的社会观念;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12 /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