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研习任务“文化走出去”话题导写及范文赏析2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研习任务“文化走出去”话题导写及范文赏析2篇-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研习任务“文化走出去”话题导写及范文赏析2篇
文题呈现
阅读材料(材料见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
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
思路点拨
“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是很宽泛的,处理这则材料要像对待一篇文章一样,对两段文字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分析侧重点和结合点。通过梳理,第一段侧重于“文化走出去”的方法——讲故事,第二段侧重于对外宣传的内容和需注意的方面。这样,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所谓的“任选一个角度”就变得相对具体了。
1.明确文体。题目要求写申论,“申”是申述,“论”是议论,“申论”就是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并据以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讲道理”。
2.明确观点。写申论时,要针对给定的材料提出观点,做到明确、客观、中肯、逻辑性强。如本则材料的主要意思包括“文化走出去的基本途径——讲故事”“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内容”“讲故事的意义”,概括为:传统与当代经典文化走出去可以通过得当的讲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佳作展示
深化其内,由内而外扬
对于过去的集体遗忘是灾难性的。而遗忘文化,亦是如此。如龔自珍所述那般,“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或许有人会问:本国文化在本国传承就可以了,为何要走出去?况且外来文化有可能阻碍本国文化的发展,因而出现无需向外发展文化、不应对外宣传之声音。此种看法无异于乾隆帝“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之语,是“闭关主义”的典型体现。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的桥梁,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
但在走出去的同时,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当代精神、无法适应他国情况等问题层出不穷,一言以蔽之——文化挖掘力度不足。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文化走出国门道阻且长。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使不利条件向有利条件发展呢?
五千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给予了中国文化令世界不容小觑的文化硬实力,而文化走出国门需要“软硬兼施”方可。我们这里所说“文化软实力”,就是加强国民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党和国家正在推进和拓宽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是对诗词的普及。《经典咏流传》亦是如此。这些节目对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必须将文化渗透到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去,仅仅通过电视节目、文物展览是不够的,应建立学习文化的氛围。这一点,西安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步行街树枝挂满诗词灯饰、人行道绘制立体诗词、超市货架上悬挂诗词吊牌……诸如此类,不仅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以高质量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增强了文化软实力。
增强文化软实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精神,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展现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
光有“软实力”是不够的,还要加强文化硬实力,激发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追求以人为本的崇高境界。我们要努力挖掘、激发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据研究,《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乐曲乃西域器乐所奏。这样的挖掘,找到了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共同点和交流的传统,也使得中华文化走出去后克服“水土不服”之难症。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适合世界人民共同意识的优秀精神文化,为世界人民带来中国文化的力量。由此观之,文化生命力的增强离不开我们的努力,当然,更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如此以来,文化走出国门的道路将会少些曲折。
做到文化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并举,加强国民的文化自信,不断挖掘文化的深层价值,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中华文化必能由内而外,远扬于国际舞台。
点评
这篇申论先引出中心议题“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后,提出了走出去遇到的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者立意高远,分析高屋建瓴,充分运用道理论证法展开分析,语言逻辑性较强,是一篇上乘的申论。
传文化于环球,兴中华于世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不同的文化,只有交流、互鉴,才能繁荣世界文化的百花园,才能迎来世界文化的春天,推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文化必须走出去。
文化走出国门不仅能扩大文化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甚至方方方面面,我们也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创新,推动文化与时俱进、丰富发展,同时还能增强本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着深远影响。总之,文化走出去,意義重大。
然而,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近年来,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国际文化环境风起云涌。中华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文化走出国门任重道远。一路上,我们面临文化产业链不完整、文化传播方式不够新颖、文化内容零散失序、文化被误解等重重困难。这些都是需要逐步解决的。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解决文化走出国门的困难,理应重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走出国门呢?
平等待人,虚怀若谷。唐朝通过日本遣唐使,使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马可·波罗到中国游历,使西方了解到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盛富强的国家。反观清末,自居天朝上国,闭关锁国,致使因循守旧之风气猖獗,文化低迷,最终被动挨打。可见,文化走出去,应持平等、开放、包容的态度。
当下,我们正积极改革开放,实行“走出去”战略,以“亲、诚、惠、容”之姿与邻相处,增进交流,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使中国文化为世界所知。
要让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光有态度是不够的,还要丰富文化传播方式。随着我国的发展,对外交流的范围逐渐从经济、金融、政策等扩大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近几年来,中国已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中有了很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影视行业中,《流浪地球》冲出国门,好评如潮,使中国科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席之地。电影所传递的家国情怀也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被世界所认识。短视频行业中,不少身处异国的博主也成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力量。他们或在街头弹奏古筝、传授功夫,或身穿汉服走访各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美。我们应抓住时机,找到文化走出去的窗口,调整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使之更完整、更有序、更丰富。
怀真诚之心,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脚步蹄疾步稳,使生长于中华大地的文化,其根伸展整个大陆,其叶繁茂于全球。
点评
开篇用名句引出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接着阐释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中间从文化走出国门的态度和丰富文化传播方式两角度阐释与分析。结尾重申观点,并与第一段相呼应。本文以举例论证为主,事例契合主旨,很好地支撑了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