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目标】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到中华民族发展的多元性,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2.※掌握辽夏金元的相关制度建设的史实,了解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认识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3.※了解元推行的“四等人制”及回族前身的形成,认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4.★通过对元的行省制度及边疆政策的分析,认识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原因,并分析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从中感悟家国情怀。
5.★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各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作出的贡献;梳理各个政权兴亡及其相互关系的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
【教科书分析】
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即“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辽与西夏”,包含了辽与西夏政权的建立和采取的制度,如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朝入主中原”,则介绍了金朝的建立和扩张,以及由于继续推行和发展猛安谋克制度,而出现的“大定之治”。“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这一子目,则介绍了蒙古崛起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以及之后建立的元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元朝的民族关系”,既包含了民族交融——回族前身的形成,又包含民族矛盾——“四等人制”,还介绍了随着阶级矛盾的不断上升,农民起义最终导致元朝灭亡。
本课重点:蒙古的崛起、元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以及元朝的民族关系。本课难点:理解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新课
铺垫:(出示耶律阿保机、元吴、完颜阿骨打和成吉思汗画像)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片,想一想,公元10一13世纪,在中国北方大地上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分别是由哪几个民族建立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历史上的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如何建立民族政权的?这些民族政权又对我们国家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辽夏金元的统治》这节课,加深对这些民族政权的认识。本节课我们将围绕民族政权的建立、民族政权的统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三个方面讲解。
二、新课教学
1.辽、西夏和金政权的建立
(1)辽的兴起
活动:出示教科书上的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请学生从图中分别找出辽和西夏的控制范围,并依据课本内容为辽设计一张王朝名片。
预设:展示成果。
民族:契丹
领袖:耶律阿保机
国号:辽
建国时间:916年
都城:上京
制度:南北面官制
辽的南北面官制是很有特色的,请学生根据以下材料概括它的特点,并分析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辽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摘编于《辽史·百官志》
预设:特点是因俗而治、蕃汉分治。这种制度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2)西夏的建立
活动:西夏是与辽及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一直活跃在今陕西、宁夏一带。请学生再依据教科书为西夏设计一张王朝名片。
预设:展示成果。
民族:党项族
领袖:元昊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建国时间:1038年
都城:兴庆府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还有本族官称。
(3)金朝入主中原
活动:出示金、南宋、西夏形势图,请学生结合地图找出稍晚于辽和西夏在我国东北地区兴起的少数民族,并为其也设计一张王朝名片。
预设:成果展示。
民族:女真族
领袖:完颜阿骨打
国号:金
建国时间:1115年
都城:会宁府(上京),后迁都燕京(中都)。
制度:猛安谋克制
其他:大定之治
过渡: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灭北宋,开始与南宋对峙。金是如何崛起的?下面的材料反映了金朝实行怎样的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特点?辽、西夏和金三个政权的兴起和发展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回答。
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他徭役,壮者皆兵……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金史·兵志》
预设:猛安谋克制。突出特点是兵民合一。相同之处为都在仿袭汉制的同时引入了本民族原先的制度。
教师点拨:辽、西夏、金这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都在学习汉族制度和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民族的风俗特色,在我国的边疆地区组织生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不断加强。
过渡:先后建立的辽、西夏与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相互之间以及与两宋之间形成了长期的对峙局面,它们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随着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崛起,这种对峙的局面被打破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王朝名片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基本概况的同时,去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结合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元朝的统一
(1)蒙古的崛起
讲述: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众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人们盼望着草原早日统一,结束战争。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汗国,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找出铁木真建立的蒙古汗国是如何不断扩张的。
预设:先后灭掉西辽、西夏、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大理政权,甚至后来远征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
(2)元朝的统一
请学生依据教科书第三子目前两段概括元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
预设:1260年,忽必烈即位,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朝完成统一。
提问:元朝疆域非常辽阔,又兴起于一个骑马打天下的民族。如果你是元朝的统治者,在当时的经济和交通条件下,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巩固统一呢?请结合教科书从中央、地方、交通和边疆四个方面概括元朝采取的措施。
预设: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交通方面修驿道,设驿站、急递铺;边疆设置宣政院、元帅府等进行管理。
请学生结合秦朝形势图、元朝形势图和下列材料概括元朝的行省制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行省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还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沿用至今。
出示萨班灵骨塔遗址与宣政院印章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教科书内容归纳元是如何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的?
预设:1247年,凉州会谈,吐蕃地区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元建立后,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师生讨论:除此之外,元朝还对哪些边疆地区加强了管理?结合教科书第三子目的“历史纵横”思考,与以前相比,元朝对边疆的管理有何进步之处。
过渡: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广阔的疆域内存在很多不同的民族,那么,元政府是如何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的呢?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3.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
播放视频《中国回族历史起源》,请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教科书回答:元代的民族交融有哪些表现?
预设:回族的前身形成,蒙古族内迁并与汉族的交融。
教师点拨:不仅如此,汉族人民也不断迁往边疆。总之,各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民族交融的趋势不断加强,这大大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过渡:在民族交融的同时,元朝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很明显。
(2)民族矛盾
元朝统治者为保证蒙古贵族的利益,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它的性质是什么?
预设:“四等人制”。它是一项民族差别对待措施,这一名词是后人概括而成的。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请学生结合表格和下列材料,说说元朝实行“四等人制”的目的,并分析它产生的影响。
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而是区别对待,一切以巩固统治为指归……(元朝统治者)对各族的上层更是优容有加,极力笼络联合,以使他们为蒙古政权忠实效劳。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教师点拨:目的是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这一措施使民族矛盾一度尖锐。但是后来,民族矛盾逐渐减弱,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成为主要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元朝王公贵族大多逃往北方草原,很多蒙古人仍然居留内地,逐渐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元朝的民族政策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让学生绘制表格梳理“四等人制”具体内容,并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挖掘这一措施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同时引入学术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四等人制”。
三、课堂小结
小结:公元10到13世纪的中国,由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对立演变到最后元建立统一的王朝,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