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学习目标】1、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探究深层原因2、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和特点。3、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联合国的建立,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难点:战后国际关系的建立与评价知识导航一、法西斯主义、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法西斯主义的产生(1)背景:经济大危机;凡——华体系下的矛盾与冲突;德日意民主基础薄弱(专制、军国主义)(2)表现: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②德国:1920年德意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纳粹是德文“民族”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缩写的音译),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③日本:1921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3)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4)主张: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年10月,从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开始,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亚洲 欧洲背景 (1)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2)日本法西斯分子鼓动对外扩张,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既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1)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 (2)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 (3)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过程 (1)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1)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三)英法实行绥靖政策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四)第二次世界大战(1)局部战争→全球战争: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③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④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⑤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2)转折和胜利:①1942年1月,以美、苏、英、中为首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②1942—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遭遇惨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③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3)改变世界范围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而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它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的威望。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的形成(1)形成: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2)内容: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此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⑦成立联合国等等。(3)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4)评价:①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②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③欧洲衰落,美苏崛起,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转变到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中心。合作探究雅尔塔体系材料早在德黑会议期间,斯大林就提出了在远东拥有不冻港的要求,并明确提到了大连和旅顺口。对此罗斯福和丘吉尔并未表示异议。在雅尔塔(会议),斯大林直截了当地要求恢复在日俄战争中俄国失去的在中国和远东的领地和特权,并且对罗斯福强调,重要的是有一项由罗斯福、丘吉尔和他本人签署的文件,上面写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目的,而罗斯福则几乎不假思索就基本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并很快和丘吉尔一起与斯大林背着中国达成了秘密的书面协议,罗斯福还答应采取措施让蒋介石同意这一协议。-﹣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雅尔塔会议的特点。提示:形成过程比较曲折;筹备于战时,战胜国操控;是大国利益的博弈,大国合作的产物习题巩固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最主要的历史意义是A. 文明得到拯救,和平得以恢复B.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C.使民族解放运动一度空前高涨D.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2.在联合国的框架中,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这一设计()A有助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B不利于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主权与利益C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D削弱了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3.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带根本性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基本框架,该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是A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 法西斯势力被清除C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D 欧洲国家普遍衰弱4.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美苏在对德问题上所存在的矛盾根源于双方A 意识形态的分歧B 国家性质的不同C国家利益的冲突D对法西斯的认识5.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国投赞成票。这件事表明A德、日在国联中起操纵作用B 英法等大国纵容意大利侵略C国际舆论对意大利十分不利D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为宗旨6.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由此可见,英国考虑的是A 波兰的存亡对英国利益无关紧要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C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国力D波兰灭亡后利于德国进攻苏联7.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曾说道:"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当时的"共同敌人"是A.德意日法西斯B.美国所指的邪恶国家C.不结盟国家D.德奥同盟国集团8.1945年,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情报称:"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坚持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美苏战争冲突日益临近B 苏联的实力超过美国C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D 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