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科学三上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课时教案(含4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科学三上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课时教案(含4课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评一体化”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单元 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课时 7课时
教学内容 3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2.认识液体 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4.把盐放到水里
单元 分析 核心概念 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2.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固体和液体”为主题,重点通过科学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固体和液体的特征,“纯净物”“混合物”这样的类别概念则内隐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中。在物质的性质认识上,从直观特征的定性描述走向利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对物体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上,从物质的“状态”“分离”“溶解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感知,不涉及微观层面粒子的特点。本单元的学习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物质概念的不断抽象,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也为学生将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奠定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情 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水”“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所以在判断诸如沙、羽毛、烟等非典型特征的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液体特征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于“混合物”的概念比较模糊,还不能意识到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中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
单元 作业 设计 思路 一、单元作业目标 1.指导学生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 2.指导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3.指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作业类型与形式 1.基础作业 填空、选择、判断等基础性题目,考查学生对固体和液体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述固体和液体的特征,会辨认物体的形态。 2.探究实践作业 测量体积、比较质量等活动,进一步认识液体的性质。指导学生在认识水平面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水平仪。 通过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和质量是否变化,渗透了物质混合后“占据空间”的变化与“物质的量”的不变。在此基础上想办法把混合物分离开来,蕴含着学生对一些物质特有性质的强化认识。 3.跨学科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作业层次 1.基础巩固 针对单元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设计题目,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能力提升 通过实验设计和现象分析等题目,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 3.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和思考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作业评价 1.及时批改书面作业,指出错误并给予针对性的评语和建议。 2.对实践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 3.对拓展作业进行分享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作业反馈与调整 1.收集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易错点。 2.根据反馈结果,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以上单元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固体和液体,提高科学素养,同时培养其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班级 三1、三2 教师
课题 8.认识固体(1) 课型 新授课
核心概念 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内容及要求 3.1认识固体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到固体和非固体。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2.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难点: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学具准备 纱巾、羽毛、食盐、面粉;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二次 备课
教学导入 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出示课题) 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 (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
探究新知 一、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1.谈话: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老师就要考一考大家,这些物体是不是固体?(PPT出示出示纱巾的图片,教师拿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引出探究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 3.揭示固体的特征(教师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它们是固体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 师:那他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 生1:不容易。 师: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板书: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哪些不同? 生2:大小不同。 师: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板书:体积)。 生3:他们有轻有重。 师: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注意重量与质量的区分)(板书:质量) (如果学生提到了颜色这个特征,举反例:玻璃杯无色透明) 师:所以,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生4: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纱巾是固体吗?理由呢? 生5:纱巾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PPT出示羽毛的图片,教师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学生回答) 师:看来呀,像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 (PPT出示食盐的图片,教师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说食盐有确定的形状,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其实呀,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PPT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体。 师: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 师:那面粉是不是固体? 生: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 师: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 二、填好记录单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因此,无论是纱巾、面粉,还是食盐,他们都属于固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固体,不能只从大小,形状上判断。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是固体,进一步加深对固体的认识。 引导学生填写好活动记录单。
总结提炼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当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固体有确定的 、 和 。 2.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 或 ,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二、判断题 1.固体有确定的质量。( ) 2.面粉不是固体。( ) 3.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食盐晶体。( ) 4. 敲碎的粉笔不是固体。( ) 三、选择题 1.下列学习用品中,( )不是固体。 A.铅笔 B.墨水 C.橡皮 2.下面每组积木都是由大小相同的多个方块组成的,体积最大的是 ( ) A B C 3.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不会变成( )。 A.大石头 B.沙子 C.小石子
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有确定的形状 共同特征 体积 质量
教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班级 三1、三2 教师
课题 8.认识固体(2) 课型 新授课
核心概念 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内容及要求 3.1认识固体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到固体和非固体。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难点: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学具准备 纱巾、羽毛、食盐、面粉;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二次 备课
教学导入 1.出示小诗: 固体大小有形状,或圆或方有质量。 外力作用会变样,质量不变莫慌张。 液体可就不一样,日常都要容器装。 摇一摇,晃一晃,想变啥样就啥样。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小诗的内容。 3.这首小诗写了哪些东西?(固体和液体) 4.固体和液体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固体和液体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固体。
探究新知 一、辨别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教师引导:大家先来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固体?哪些是液体? 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并把这些物体分为固体和液体。 固体:黑板、墙壁、玻璃、窗户、课桌、凳子、讲台、电脑、实验桌上的玻璃器皿等等都是固体。 液体:矿泉水瓶中装的矿泉水、牛奶、食用油等等。 二、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1.过渡: 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体积的大小? 2.研究问题(1): (出示图片)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相差多少? 3.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 (教师小结:1号3号积木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体积是相同的) 4.研究问题(2): 师:(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黑芝麻和白芝麻)有办法比较这两堆芝麻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可以用量筒。 师:(PPT出示图片)但是老师能提供的工具只有这些,怎么测量呢? 生:将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明体积小。 师:说的真好。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边演示实验,边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生1:不要把芝麻撒出来,要缓慢倾倒 生2: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确保所有的芝麻都倒入杯中 生3:晃一晃杯子,使芝麻上端齐平 生4: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 师: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请各小组组长拿出桌洞中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记录单。 5.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 6.研究问题(3): 师:那有没有办法比较小鸭和小熊体积的大小?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1:将小熊小鸭放到水中,看哪个水面上升的多 师:水的量要怎么样? 生1:相同 生2:向小熊小鸭里面加入固体,看加多少能装满 生3:…… 师:那我们能不能借助芝麻进行比较呢? 生:将小熊小鸭放到两个塑料杯中,再将芝麻倒进去,测量他们的高度。 师:这两份芝麻的体积是怎么样的? 生:相同 师:两个玩偶要放在杯子的什么位置呢? 生:底部 师:确保玩偶完全被覆盖住,这样测量的才准确。谁想来前面试一试? (学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1)将两个玩偶放到杯中(强调放置杯底) (2)倒入芝麻(强调缓慢,不要撒出来) (3)摇一摇,使顶端齐平 (4)测量高度(强调直尺应该竖直,视线水平) 7.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8.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9.小结(……) 三、总结与延申 1.大家来看看这些物体(出示图片: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那还是固体吗? 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的物质,那液体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总结提炼 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当堂练习 一.操作题 下面哪些是固体 把对应的序号圈出来。 ①羽毛 ②水 ③食盐 ④ 丝巾 二、探究题 用填埋法比较两个玩偶体积的大小。 用到的实验器材有 (填序号)。 ①盐 ②没有刻度的杯子 ③量杯 2.给下列操作步骤排序,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分别把不同的玩偶完全埋入盐中,测出玩偶和盐的总体积。②比较两个总体积,从而比较出玩偶体积的大小。③取足量的盐,利用量杯测出盐的体积。 正确的操作顺序: 。 3.实验中用到的盐还可以用( )来代替。 A.小石头 B.沙子 C.小木块 4.玩偶的体积就是( )。 A.盐的体积 B.玩偶和盐的总体积 C. 玩偶和盐的总体积减去盐的体积
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有确定的形状 共同特征 体积 质量
教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班级 三1、三2 教师
课题 9.认识液体(1) 课型 新授课
核心概念 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内容及要求 3.2认识液体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学习目标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2.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3.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
学具准备 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二次 备课
教学导入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水。 2.师:对了,就是水。咱们以前就研究过水,还记得水有哪些性质吗? 生: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 3.师:像水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为液体,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液体。(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探究新知 一、辨别分析,明确液体的概念 1.(教师出示图片)孩子们,咱们来找一找,看看图中哪些是液体? 生:汗水、针筒里的药水、雨水、牛奶、酱油、食用油、自来水汽油等都是液体。 师: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液体呢? 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2.师:哦,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是液体呀。那咱们来看看,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不是) 师:请大家拿出沙漏仔细地观察。流沙是液体吗?(收沙漏) 生:流沙虽然会流动,但也不是液体,而是固体颗粒。 师:沙子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固体和液体很大的不同。 3.师:那烟雾呢,是液体吗? 生:也不是,是气体。 师:刚刚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你们的猜测对吗?要怎样来验证呢? 生:实验。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香和火柴,待会可以点燃香,认真观察烟雾。不过在使用火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烫到手了,观察好了,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将香熄灭,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和香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 生:烟雾是气体。 生:烟雾是粉尘颗粒物,是固体,因为质量很轻,可以飘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烟。 师小结:你说得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烟雾和流沙都不是液体,因为液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 二、活动体验,借助感官认识液体性质 1.师:(教师出示四种液体,装在中号烧杯里)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们的感官去看一看,这四种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呢? 生:颜色不同。(板书:颜色) 生:水是无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黄色的,蜂蜜是深黄色的。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气味不同。(板书:气味) 生:我闻气味知道的,水是没有气味的,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甜甜的应该是蜂蜜。 师:还有吗? 生:味道不同。(板书:味道) 生:水是没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点甜的,食用油。(板书:透明度) 生: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较透明的。 师:(板书:透明度)透明度也不同。 生:他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板书:质量) 2.师:看来不同的液体很多性质是不一样的。那同一种液体呢?它们装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吗? 生:质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师:哦,质量不同,多少的情况不一样。那到底装了多少呢?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呢? 生: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
总结提炼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当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液体没有固定的( ),但有确定的( )和( )。 2.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积时,要略( )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慢倒入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 )。 3.静止的水面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 )。 二、判断题 1.流动的沙是液体。 ( ) 2.我们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法辨别不同的液体。( ) 3.将装有水的瓶子倾斜,静止后的水面也称之为水平面。 ( ) 4.用水平仪测量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立刻作出判断。 ( ) 三、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 )不是液体。 A. 雨点 B.汗水 C.飘动的烟 2.下列液体中,( )是透明的。 A.牛奶 B.水 C.蜂蜜 3.关于50毫升的油和50毫升的水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体积一样,质量也一样 B.50毫升的油质量大一些 C.50毫升的水质量大一些
板书设计 认识液体 颜色 认识液体性质 气味 味道 质量
教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班级 三1、三2 教师
课题 9.认识液体(2) 课型 新授课
核心概念 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内容及要求 3.2认识液体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学习目标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2.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液体的性质 3.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
学具准备 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平、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二次 备课
教学导入 1.师:孩子们,上课认识了液体。还记得液体有哪些性质吗? 生: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 师:我们今天继续探究关于液体的科学知识。 (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探究新知 活动一:测量液体的体积 今天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液体的性质。 1.师:在科学上,我们使用量筒或者量杯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量筒。请大家仔细观察,量筒上都有什么? 生:有刻度,有数字,有英文字母。 师:这个英文字母ml表示毫升,毫升是一个体积单位。这个数字表示量程和单位,表示一次最多测量500毫升的液体。 师:如果没有标注量程,我们又怎么知道量筒最多测多少呢? 生:可以看最高处的数值。 师:那这个量筒最少测多少呢?(50毫升) 师:对。孩子们你们看,这里还有一些刻度,你知道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毫升吗?(50毫升) 师:每一大格里面还有很多小格,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我们来数一数。(10个) 师: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毫升?(5毫升) 师:(出示量筒)怎样正确使用量筒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 生: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 2.师:明白了吗?好,那咱们现在来量一量这些液体的体积是多少。记得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如果液体洒落桌面,请用毛巾擦拭干净。开始! 3.教师巡视指导。 4.师:都测量完了,咱们来听一听你们量出的结果。 学生汇报: 5.师:通过刚刚的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 师:你真是一位小科学家。 活动二:观察比较液体的粘稠度 1.师:孩子们,你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哪一种液体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生:蜂蜜。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蜂蜜很黏,流得慢。 2.师:哦,也就是说这些液体的粘稠度和流动速度也不一样。咱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这四种液体谁流动得快,谁流动得慢? 师:怎样才能比较他们流动的快慢呢? 生:我们可以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 师:在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生:液体的要一样多。 生:要同时开始流。 3.师:你认为哪种液体会流的比较快,哪种液体流的比较慢呢为什么? 学生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对吗?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才行。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下实验材料,有托盘,水槽,和相同体积的四种液体,待会咱们每个组的四个同学合作实验,让这些液体同时从起点流向终点,同时请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谁跑得最快?谁最慢? 生:水最快,蜂蜜最慢。 师:为什么蜂蜜最慢呢? 生:因为蜂蜜很粘,粘稠度最高。 师: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说明粘稠度越高的液体流动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体流动速度越快。 6.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我们选用的蜂蜜比今天的还要粘稠得多,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流得更慢。 师:如果它都粘稠得都流动不了了,那它还是液体吗? 生:不是。 师:正是因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产厂家在蜂蜜包装上标注的都是蜂蜜的质量。孩子们,蜂蜜有质量,其他液体也有质量吗? 生:有。 活动三:比较液体的质量 1.师:这些液体的质量相同吗? 生:不同。 师:咱们在天平上比一比,让相同体积的水和油来玩跷跷板的游戏,看看它们谁轻?谁重呢? 2.师:(介绍天平)孩子们,这是天平,咱们在使用之前需要将这个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使横梁平衡。然后咱们将同体积的水和油分别放在天平两端的托盘里。 师:谁愿意来做质量检测员呢?(找2个人)观测一下,里面有多少毫升? 生:50毫升。 师:都是50毫升,也就是体积相等。现在请这两位同学同时将两种液体放在天平的两端。其他孩子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3.学生到台前操作,老师指导。 4.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水的质量更重。水有质量,食用油也有质量,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孩子们,液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却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这是液体的共同性质,几乎每一种液体都同时具备这些性质。
总结提炼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通过多种方法探究了液体的性质,其实要想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就是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研究。希望大家在以后学习中,多动脑,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科学,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对于不认识的液体千万不要随意研究,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当堂练习 一、填图题 根据四种液体的黏稠度找到倾斜板上对应的液体,并在液体下面填上对应的序号。 ①油 ②牛奶 ③蜂蜜 ④水 二、探究题 1.将下列测量仪器与对应的名称用线连起来。 水平仪 量筒 天平 ② ③ 2.我们可以用( )测量液体的体积;用( )比较两种液体质量的大小;用( )测量课桌是否水平。(填序号) 3.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三位学生正在读数,( )读出的数最准确。 A.甲学生 B.乙学生 C.丙学生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班级 三1、三2 教师
课题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课型 新授课
核心概念 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内容及要求 3.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4.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难点: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学具准备 工具: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 材料: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 其它: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二次 备课
教学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样知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呢?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 学生发言 2.师: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板书:质量) 生:可以用仪器测量。(引导学生说完整,用什么仪器)用天平称质量。 师: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想)你们会用吗? 切换到演示台 师:这有一台托盘天平,怎么称出这个杯子里黄豆的质量? 生:把固体放到天平上就行。 师演示把杯子和黄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生:不行,这样会把杯子的质量也称进去的。 生:把黄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师:称量之前先放一张纸在托盘上。在左盘放一张,右盘也放一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纸有质量,两边都放就不会影响测量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把这张纸杯子叫做称量纸,称量固体质量的时候就会用到它。接下来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的方法。 师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 师生交流:我们来整理一下操作步骤(ppt出示示意图,学生说操作:①调平②放称量纸③左盘放物体④右盘放砝码) 学生练习:称量一号座位抽屉里固体的质量(事先称好的黄豆50克),汇报称量结果(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50克) 3.师: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 师:上节课我们用量筒测量了液体的体积。固体好像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怎么做呢? 生:将黄豆倒入量筒。 师:(师演示操作)跟液体有什么不同? 生:固体的表面不平,没办法读数。 师:(摇晃量筒中的固体)我们可以通过摇晃使黄豆变平整,这样就可以读数了。这里测出来的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板书:占据空间) 学生练习:测出黄豆的占据空间,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数据后,板书相应数据)
探究新知 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1.师: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玻璃杯装的50克玉米粉、绿豆)。这些固体的质量我都提前称过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种固体的图片及其质量)。仔细观察这三种固体,对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展示桌上并排放置三种同样质量的固体 学生观察三种固体,思考后发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1)生:这三种固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体积看起来却不一样。 师:你所说的体积是指什么? 生:是这些固体占据的杯子里的空间。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 生:因为装它们的杯子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来不同,说明它们体积不同。 师:怎么能够确切知道体积分别是多少?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一下。 (2)生: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总质量是不是150克呢? 师:你认为它们混合以后的质量就是它们混合之前质量的和。对吗?那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 生:可以把它们混合起来,称一下质量是不是150克。 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混合以后的质量是150克吗? 生:(说想法) (3)生:混合以后占据的空间还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混合后占据空间变化的问题,则由老师提出) 师:怎么研究? 生:把混合后的固体倒进量筒里测量。 (二)设计方案 1.师: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2.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 PPT出示相关示意图 师:你们一共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生:测量混合前它们各自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还要测量混合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师:老师提供给你们的三种固体都是50克。你们打算先测什么? 生:先分别测出三种固体的占据空间。 师:然后呢? 生:将三种固体混合,测量混合以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3..明确操作细节 师: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发言(安全、不能撒落固体、操作规范……) 介绍纸漏斗,提醒学生在将固体转移到量筒的过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项 (三)测量并得出结论 1.学生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汇报数据,分析结论 一组在投影下汇报每次测量的数据,然后总结结论: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 其他小组只要求汇报结论:混合前后质量变了吗?占据空间变了吗? 3.讨论:为什么混合以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了? 生:因为混合前是这么多的固体,混合后还是这么多,它们的数量没有少,没有多,所以质量也不会变化。 对于混合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小组的数据,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混合后质量变小,可能是因为有豆子丢失,在混合的时候面粉没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质量变大可能是操作过程中带入了其他东西) 学生汇报:黄豆比较大颗,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空隙,绿豆颗粒比较小,混到一起的时候钻到黄豆之间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颗粒更小,它又钻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体占据的空间就变小了。
总结提炼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过其他固体的混合现象,如粽子、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材料等。
当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固体混合前后的( )不变。 2.我们可以用( )法分离黄豆、玉米粉和绿豆。 二、判断题 1.生活中有时需要把混合物分离。 ( ) 2.我们可以用磁铁分离木屑和铁屑。 ( ) 3.黄豆和绿豆混合后,质量变大了。 ( ) 三、选择题 1.八宝米是( )的混合物。 A.固体和固体 B. 固体和液体 C.液体和液体 2.下列混合物中,需要分离的是( ) A.混凝土 B.土壤 C.大米和稻壳 3.把沙子和小石头混合,混合后占据的空间与混合前相比。 ( ) A. 变大 B.变小 C.一样大 4.分离红糖和沙子的混合物会用到 ( ) A.网筛 B.磁铁 C.水
板书设计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黄豆绿豆面粉混合后质量(克)********不变占据空间 (毫升)********变化
教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班级 三1、三2 教师
课题 11.把盐放到水里(1) 课型 新授课
核心概念 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内容及要求 3.4把盐放到水里 探究影响盐在水里溶解快慢的因素。 探究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分离水中的不溶解物和溶解物。
学习目标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4.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学具准备 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沙子、盐、碗、矿泉水、白糖、糖块、勺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二次 备课
教学导入 1.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是真的吗?”科学探究现场。科学探究,动手动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今天的现场,我们请了两位特殊的嘉宾,大家请看: (播放小视频)大家好,我叫沙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可以隐身。 大家好,我叫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能够隐身。 2.师:他们都说自己跳进水中能隐身,是真的吗? 生猜测。 师追问:怎样才能让我们眼见为实呢? 生: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 师:请你上台演示给同学看(借助实物投影) 生上台演示,发现:都没有隐身。 师:难道他俩说的都是假的? 生:老师,我觉得盐放水中能溶解,只是它溶解慢,所以现在它没有全部隐身了。 3. 师:想让盐快点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探究新知 一、根据经验,进行假设 学生大胆假设:搅拌、用热水…… 师提问:你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二、设计实验,小组探究 (一)以“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为例,设计并完成实验 1.思维碰撞,设计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些只是大胆的猜测,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实验)对,谁来设计实验,研究“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 生:找两个杯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分别放进盐,比较哪个杯里的盐溶解快。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生答:分别操作,方便比较) 师小结:这样的实验,在科学里叫对比实验。科学讲究“严谨”,对比实验要求更高,它要求每次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这是对比实验的核心,只有严格控制好唯一改变的因素,这个实验才有说服力。 接下来请小组讨论,他设计的这个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哪些 唯一改变的是什么?把讨论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 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对比你们组的记录单,你有什么想说的? 明确:保持不变的因素: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放盐的时间相同、观察的时间相同。 需要改变的因素:一个杯倒冷水,另一个杯倒热水。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选材料 你们能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完成这个对比实验吗?把选好的材料移到你们小组的桌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子上都有一个黑色的标记线,它表示150毫升; 放盐的杯子上有一根横梁,可以帮助我们每次都取正好一小勺的盐。 (2)根据方法,小组实验 a.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b.同时往两杯水中放相同质量的盐。 c.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快。 温馨提示: a.要严格控制好变量。 b.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合作完成。 c.认真观察,要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报告单。 3.汇报发现,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最先说说你们组的发现。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并准确地控制变量,在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下,得出实验结论:用热水能加快溶解。 (二) 设计并研究“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 师提问:那 “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呢?你们能以小组的方式独立研究吗? 1.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 (1)小组内讨论本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和唯一改变的因素。(填写记录单) (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3)认真发现,得出结论。(填写记录单) (4)收拾材料,归回原位。 2.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三、得出结论,回归问题 刚才大家用了热水和搅拌的方式,证实了“盐跳进水里,能隐身。”这句话是真的。 用同样的方法能让沙子也隐身吗?谁愿意上台来试试。 对,科学就需要这样勇于质疑,敢于探究,追求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一)现场尝糖水 1.最近在微信我的朋友圈里,被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碗刷频了,人们疯狂转发,都说“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真的吗?如果你认为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左边,你们是A组。觉得不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右边,你们是B组。 2.我也感觉很奇怪,于是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神碗。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师演示:倒进半碗矿泉水,倒入一勺糖,然后从水面上舀一小勺水。 3.请B组的一位同学先来尝尝(没有甜味) 4.再加一勺呢?继续加…….(直到孩子们发现没有搅拌) 看来呀,“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假的。 师小结:果然,微信微信,有时可以微微相信,但更多的时候…….等待我们去验证。 B组同学敢于质疑,在刚才的这个比赛中获胜。奖励每人一颗奶片。 (二)吃奶片比赛 1.PPT出示比赛规则: (1)听到“开始”口令后,才能统一把奶片放进嘴里。 (2)不能囫囵吞。 (3)完全吃完的举手示意。 2.A组同学猜测他们吃得快的方法,猜对的奖励一块糖。 3.提问:有些同学特别爱吃奶片,就想让奶片在嘴里多待一会,该怎样吃? 4.小结:看来,咬碎的方法也能加快溶解。
总结提炼 今天我们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了加热和搅拌能加快盐在水里的溶解速度,还在吃糖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把物体弄碎,也能加快溶解。 生活中有需要加快溶解速度的事情吗?生举例(PPT补充) 有需要减慢溶解速度的事情吗?你又怎么做?生举例(PPT补充)
当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和( )是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 ) (填 “相同”或“不同”)。 3.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或糖,可以用( )、( )、( )等方法让它继续溶解。 二、判断题 1.水温越高,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越快。( ) 2.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是无限度的。 ( ) 3.盐和糖在水中的溶解量是一样的。 ( ) 三、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溶于水的是( ) A.沙子 B.盐 C.糖 2.关于测量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每次加相同质量的盐 B.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 C.计算时,要把当盐无法再溶解时所加的那次盐计算在内
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用热水 改变一个 搅拌 加快溶解 其它不变 弄碎 对比实验
教后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评一体化”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班级 三1、三2 教师
课题 11.把盐放到水里(2) 课型 新授课
核心概念 2.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内容及要求 3.4把盐放到水里 1.探究影响盐在水里溶解快慢的因素。 2.探究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3.分离水中的不溶解物和溶解物。
学习目标 1.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2.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能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 4.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1.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难点:知道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学具准备 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勺子,酒精灯,放有土、石子、树叶、树枝的盐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二次 备课
教学导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发现了加快盐在水里溶解的主要方法是(生答:加热、搅拌)如果要溶解大块的奶片、冰糖等可溶物,还可以用到(生答:研碎)的方法。
探究新知 一、小组实验,探究“溶解度” 1.播放微课,研究盐的溶解度 师:课后呀,爱提问的XX同学问老师:如果往烧杯里不停的加盐,不停的搅拌,会怎样? 生猜测。 师:猜对了吗?让我们眼见为实。这位同学在家自己进行了研究,大家请看(幻灯播放微课视频) 小结:他用实验告诉我们:在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的盐,也可以说盐的溶解度大约是36克。可见,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科学就需要像XX同学一样敢想好问勤探索,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好奇宝宝,更要想办法去解决你的好奇问题,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小组实验,对比溶解度 (1)师:好奇宝宝们,你们也想亲自测一测这些物体的溶解度吗?(PPT出示白糖、味精、小苏打) 阅读实验提示: ①每小组选择一种可溶物进行测量。 ②每次加一小勺(大约2克)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入。 ③当溶解的很慢时,半勺半勺地加(半勺大约是1克)当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 ④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 (2)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论,师及时统计。 小结: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二、想方设法,继续溶解 1.师提问:沉在水底无法溶解的这些物质,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继续溶解呢? 2.生:加热、加水…… 3.验证:师用酒精灯现场加热水;生选一代表加水继续搅拌。 4.小结 三、结合生活,学习“分离” (一)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有个叫小聪的好奇宝宝在家也做了把盐放进水里的实验,可不巧的是,他把家里所有的食盐都用完了,妈妈炒菜时发现没盐了,爱动脑的小聪有想办法把盐从水里分离了出来,你能猜到小聪是怎么做的吗?(生试猜) 2.观看视频,激发思维 师:让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小组讨论分离盐的方法。 小结:用蒸发的方法能分解出水中的盐。 3.小组实验,眼见为实 那你们刚才溶解在水中的白糖、味精等,也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来吗? 生分组把浓白糖水、浓味精水、浓苏打水刷在一张黑纸上,然瓶口后放在阳光下晒。(下节科学课交流) (二)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有土、沙子、树叶、树枝的盐水。 师提问:这杯盐水,也可以直接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干净的食盐吗?(生:不能) 师提问:要怎么办才能快速的把土、沙子、树叶、树枝这些不溶物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2.根据经验,交流想法。 3.分组操作,自制过滤器 阅读过滤的方法和步骤: ①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剪下,给瓶盖打孔。 ②将瓶口倒置,在瓶口塞一团脱脂棉。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再把它倒扣在瓶身中,制成一个过滤器。 ③把泥水缓缓倒进自制的过滤器中,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4.汇报现象,交流小结。 小结:要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自来水厂的水出水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三)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蒸发和过滤的方法,你们还能说一说吗?
总结提炼 一些物质(如沙子)不能在水中溶解,另一些物质(如盐)能在水中溶解,搅拌、温度和颗粒大小都能影响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
当堂练习 一、排序题 在相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里加人相同质量的盐,按盐的溶解速度由快到慢进行排序,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② ③ 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 二、探究题 亮亮想探究搅拌与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关系。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操作与结论。 (1)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器材: (填序号)。 ① ② ③ (2) 给下列操作步骤排序,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取两份50克的盐,分别放人烧杯中。②一个烧杯静止不动,另一个烧杯用搅拌棒搅拌。③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人300毫升的水。 正确的操作顺序: 。 (3)实验现象: 搅拌不搅拌溶解的快慢
(4)实验结论: 。
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溶解有限度 可溶解——蒸 100ml水 分离 溶解量不同 不溶物——过滤
教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