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规划 4.12《水的沸腾》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规划 4.12《水的沸腾》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上的水
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为《地球上的水》,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存在形式及其对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学习内容:水的分布: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水体的类型:识别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不同的水体类型。水的存在状态: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学业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观察和实验数据,定量地估算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比例。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和分类,识别不同的水体类型。学生能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包含三个主要课题,其中“水的分布”是核心课题之一。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活动,如抛接地球仪和粘贴橡皮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分布的比例。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地球表面积的数据,通过对比和计算,学生可以得出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约为3:7。这些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还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地球上的水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例如知道海洋比陆地大,但他们对水资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节约用水离自己很遥远,缺乏节水意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数据,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和缺乏,从而激发他们对水资源的探究兴趣和节水意识。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和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不同的水体类型。学生能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对环境和生命的重要性。科学思维:在认识不同水体类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探究实践:学生能够制订简单的实验计划,分工协作进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态度责任: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对水资源的探究兴趣,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观察与讨论:通过地球仪和地图,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讨论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2. 实验活动:抛接地球仪实验:记录右手拇指落在“陆地”和“海洋”的次数,计算海陆分布比例。粘贴橡皮泥实验:在地球仪的“陆地”上粘贴橡皮泥,估算海陆分布比例。3. 数据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得出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约为3:7。4. 资料阅读:出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5. 拓展应用:结合生活实践,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措施。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知识掌握: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检查学生对海陆分布比例和不同水体类型的掌握情况。技能发展: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评价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和节水意识的提升,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节水意识。
第十二课时《水的沸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沸腾现象,提升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影响水沸腾速度的因素,如加热功率、水量等,锻炼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水的沸腾现象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即水的沸点及沸腾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并解释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以及沸腾前后水的性质差异。
科学素养:
学生掌握水沸腾的基本概念、现象和原理,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沸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煮食物、蒸馏水制备等。
责任态度:
学生能够遵守实验安全规范,正确操作加热设备,培养安全意识。
学生能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水沸腾的基本概念、现象和原理,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难点:理解水沸腾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沸腾点的概念,以及影响水沸腾速度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教师播放水煮食物的视频或图片,提问:“为什么用水煮食物可以煮熟?水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1:观察并记录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酒精灯或电炉加热一定量的水,每隔一段时间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活动2:观察水沸腾的现象学生继续加热至水沸腾,观察并记录水沸腾时的现象,如气泡的产生、声音的变化等。活动3:测量水的沸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即水的沸点。活动4:探究影响水沸腾速度的因素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加热功率、水量等因素对水沸腾速度的影响,并记录结果。活动5:讨论水沸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水沸腾在烹饪、蒸馏水制备等方面的应用,并撰写简短报告。 通过直接观察,学生直观感受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为理解水沸腾的原理打下基础。通过观察水沸腾的现象,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沸腾的特征,为理解沸腾点的概念提供依据。通过实验测量,学生了解水的沸点,为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提供依据。通过对比实验,学生深入理解影响水沸腾速度的因素,锻炼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生活应用 活动: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收集到的关于水沸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煮咖啡、泡茶等。 通过生活应用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知识总结 活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水沸腾的现象、原理、条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总结活动,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升科学素养。
四、作业设计
(1)、填空题
1、当水的温度达到______摄氏度时,水会开始沸腾。
答案:100(标准大气压下)
2、水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会______。
答案:保持不变
3、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会______至水面破裂。
答案:上升
4、水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______现象。
答案:汽化
(二)、判断题
1、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2、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3、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会变大并上升。(√)
4、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个过程是水沸腾的过程?(B)
A. 蒸发 B. 剧烈汽化 C. 凝结
2、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是(A)
A. 由小变大 B. 保持不变 C. 由大变小
3、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影响水的沸腾速度?(C)
A. 加热功率 B. 水量 C. 水的颜色
4、下列关于水沸腾的说法错误的是?(A)
A. 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
B. 水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C.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四)、简答题
1、简述水沸腾的条件。
答案: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2、为什么说水沸腾是物质状态的一种变化?
答案:因为水沸腾时,液态的水转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即发生了物质状态的变化。
3、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举出哪些水沸腾的应用实例?
答案:煮食物、泡茶、蒸馏水制备等。
(五)、实验探究题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水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实验材料: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抽气机(或加压装置)等。
实验步骤:
1、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水加热至沸腾,记录此时的沸点。
2、使用抽气机降低烧杯上方的大气压,再次加热水至沸腾,记录此时的沸点。
3、或使用加压装置增加烧杯上方的大气压,再次加热水至沸腾,记录此时的沸点。
4、比较不同大气压下的沸点,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大气压越高,水的沸点越高;大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