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2024.11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 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 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孙子兵法》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 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 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 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 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 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 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曾有人 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是 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阅读《孙子兵法》,须坚持回归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原则。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 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将“瞒天过海”“趁火打劫”“顺手牵羊”之类阴 谋诡计奉为圭果的《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 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但《孙子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其后裔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其实最能说 明这层关系,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下驷对上驷,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赢 了比赛。这说明,谋略有用,当双方实力相近状况下,谋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但如果三驷皆为下驷,那么,不管怎样运筹,比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零比三。《孙子兵法》的鲜活灵魂,在于把握“经”与“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 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没有传承就无所谓 发展,没有积淀就谈不上创新,孙子十分尊重前人在“古司马兵法”中所阐述的相关 军事原则,正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同时,孙子也十分注重创新和发展,如郑 友贤所言,“《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 孙子对前人的兵学原则,不是亦步亦趋,而是结合新的状况,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孙子也希望后人学习自己的兵法,但他的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 法 。今天的读者之所以仍喜爱阅读《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 事领域,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概括地讲,《孙子兵法》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 的辩证思维上,和《老子》一样,善于在合理中发现不合理,在正常中发现不正常。 一方面,孙子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如 “五事七计”“令文齐武”“奇正相生”“仁诡相济”等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 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 著的预见能力。另一方面,孙子更注重抓矛盾的重点。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好钢用在刀刃上。阅读《孙子兵法》,要注意谨防陷入阅读误区。一是歪曲原意。例如一些人将孙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理解为“和平主义”,就属于望文生义,背离了孙子说这段话 的本意。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主要表现为对孙子兵学理论体系作断章取义的 总结,忽视了孙子理论主旨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对《孙子兵法》 只有一个印象,即诡道,“兵以诈立”,兵不厌诈。事实上,在军事战斗中,孙子不仅 仅讲诡道,也讲仁义。更何况孙子并不单纯就军事讲军事,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个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三是生搬硬套,乱贴标签。比如有人动辄将《孙子兵 法》的兵学原理,去和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加以联系。说到底,兵法,其属性是“兵”, 是战场上的斗争艺术,兵可诈立,但商却不宜“诈立”。国学经典的阅读和运用,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没有一部经典和一家 学说可以包揽一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孙子 兵法》的同时,我们不妨同时阅读《论语》和《老子》,前者能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道 德情操,后者能促成人们提升旷达的人生境界。而儒家的立场、道家的境界和兵家的 能力这三者之间若是能做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必将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熟,有所 建树。(节选自黄朴民《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孙子兵法》结构缜密,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按照逻辑展开设计,阅读时要坚 持整体性原则。B.“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孙子兵法》注重承传前人的兵学原则,较《司马法》 更为机变灵活。C.《 孙子兵法》的辩证统一,体现在“经”与“权”、“常”与“变”,也体现在 全局观与矛盾观上。D. 文章论述《孙子兵法》的“正读”法则与阅读误区,采用举例、对比论证等手法, 视野开阔,说服力强。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第二段举引田忌赛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只有战斗双方实力相近的状况下, 谋略才能起作用。B.《 孙子兵法》具有超越军事领域的哲学价值,能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因此广受读者喜爱。C. 战场上兵不厌诈,商场不宜“诈立”,主要因为二者在矛盾主体与矛盾属性的侧重上是有差别的。D. 一个人若想通过国学经典的阅读走向成熟,有所建树,必须将儒家道家兵家综合理解、融会贯通。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A.《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与兵法《军争篇》“朝气锐, 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治气说有相通之处。B.《 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楚大困”,违背了兵法《火攻篇》中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C.《苏武传》中,卫律招降苏武,“剑斩虞常已……复举剑拟之”,其威逼利诱的 方式,体现了兵法《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D.《 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体现了兵 法《九变篇》“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审时度势的变通性。4.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5.阅读“失街亭”的故事,结合材料分析马谡失败的原因。(6分)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任命马谡为先锋。马谡率兵二万五千人出守街亭, 以兵法“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为由,拒绝将令,舍城上山。 魏将张邰、司马懿率十余万大军围逼街亭,张邰“善处营陈、识变量”,围马谡而不 攻,断其水源,谡不战自乱。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 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 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 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 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 不禁使我艳美。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 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 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 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 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 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 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 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 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 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 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 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 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 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深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 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 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 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 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 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 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 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 “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 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楔,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塵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 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九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 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 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 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 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 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 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署无间,使人长于自守, 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 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臂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 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 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 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作者写自己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中对竹子的理解和感受。年龄和境遇的改变, 使“我”在竹子中“读”出了不同的内涵。B. 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 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 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D. 倒数第二段“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赞美“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的 农耕者具有竹子一样的坚韧和忍耐的性情。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 体现了散文美。B.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写竹中寄寓了自己的人格理想,极具艺术感染力。C.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 对乡村文化的眷恋。D.文章中写到魏晋等不同时期许多与竹有关的文人墨客,也引用了一些诗文佳句, 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8. 赏析文章末段文字。(4分)9. 文章以“挺拔之姿”为题,具有丰富的意蕴,请谈谈你对这一题目的理解。(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 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 黄羊可谓公矣。”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 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 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去私》)材料二: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 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 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 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 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 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行也。至夫临难必死,尽智 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 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 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节选自《韩非子 ·饰邪》)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刑赏A不察B 则民□无功D 而求回得日有罪G 而幸免回则兵弱T 主卑。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不与其子而授舜”与《论语 ·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词义不同。B. “公义行则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的“治”词义不同。C. “污行从欲”的“污”与《促织》中“成以其小,劣之”中的“劣”用法不同。D. “严刑以威之”与《得道多助》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威”词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以尧舜禅让传贤不传子,厨师调和五味不敢私食,论证了王伯之君当贵公 去私。B. 祁黄羊举荐贤才,外不避仇,内不避亲,一心为国,受到孔子称赞,人臣做事应 出于公心。C. 私义风行国家就会混乱,公义风行国家就会平安,那么明君治国应先公义后私心。D. 材料二通过一系列对比,说明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君臣坚守公心,国家要法治 严明。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2)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14. 两则材料中对“公私”的看法有何异同 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山中咏古木 卢纶①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莲。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此地何人到,云门①去亦通。【注】①卢纶:字允言,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后 因友获罪。②云门: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二两句描写山中古木在秋风夜雨中的景象,紧扣“萧索”一词。B. “斜根拥断蓬”与王维“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皆为诗人自喻。C.五六两句视听结合,将古木和山中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幽深之感。D.“此地何人到”,自问自答,表明此地人迹罕至,暗示诗人的人生理想。16. 请结合全诗,说明“高木”这一意象有何意蕴。(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 ”指出了“得难失易”的 现象,而用“ ”揭示了其原因。(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 《<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 ”。(3)署期研学之旅,同学们来到湖北省博物馆,见到了越王勾践的剑、吴王夫差的 矛,以及戈、戟等多种兵器,脑海中浮现出中国古代诗、词、文里将士挥舞兵器的 热血场景,不由地朗诵道:“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日前,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受到追捧,人们一边看电影, 的“学习式观影”引发热议。电影中的盛唐美景如诗如画,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等一众 诗坛“顶流”陆续登场,让观众梦回“大唐群星闪耀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银幕上带着醉意的李白举杯吟出《将进酒》,与诗 人朋友驾鹤飞越星河,在九天之上与仙人共饮。这段颇具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令网 友纷纷破防,“看到流泪,只有中国人才懂那些诗词里的浪漫。”电影不仅在美术层面有所突破,更探索出关于中国叙事的新路径。“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当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 观众(A), 长安的繁华气派、梁园的田园风光、扬州的温柔妩媚、塞北的苍凉辽阔, 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齐“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长安三万里》的“出圈”是 。近年来,一批深具东方美学 的爆款文艺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严肃中玩梗,拉近千年 文物与年轻观众的心理距离;《上新了 ·故宫》将建筑艺术与沉睡数百年的传奇文物带 到大家面前;西安大唐不夜城互动游戏“盛唐密盒”有梗有趣,寓教于乐;《唐宫夜宴》 《洛神水赋》等节目技惊全网 ……“中国式浪漫”风行背后,可以说是文艺领域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传统文化并非曲高和寡,只要 , 让 观众与中华文明共情,它们同样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大众所(B)。“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长安三万里》中诗人高适的这句话引发 共鸣。它提醒我们,传统文化这个资源宝库,仍然有广阔的可挖掘与利用的空间。中华文化底蕴深厚,(C)。只要用心、用情探索传统文化之美,观众的反馈即是最 好的双向奔赴。恰如高适的那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熟悉的唐诗在耳畔响起,很多观众直呼“血脉觉醒”。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章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得很有特色。请选择其中一处,简要分析。(5分)20.请在文章A、B、C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第二段“诗句+想象”的表达方式颇具感染力,请再续写两组句子,使文章内 容更加丰富充实。(6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银幕上带着醉意的李白举杯吟出《将进酒》,与诗 人朋友驾鹤飞越星河,在九天之上与仙人共饮。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霜降秋用霜的语言做最后的告别霜一打残枝剥离 落叶粉碎霜一打柿子糯了枣儿甜了(改编自一方见地的文案)大自然会以自己的方式给我们以启示。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 语文答案2024.111 . (3分)B【解析】B项,“更为机变灵活”于文无据。2 . (3分)C【解析】A项,举引田忌赛马的例子,为了证明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阅 读兵法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B 项,“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不是“广受读 者喜爱”的原因;D 项,“将儒家道家兵家综合理解”不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3 . (3分)C【解析】《苏武传》中,卫律招降苏武,是之于个人而言;“不战而屈人之 兵”出自《孙子兵法 ·谋攻》,指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 的目的,通常指之于企局的大谋略。是之于军队而言的。4. (4分)【答案】①这句话体现了孙子“常”与“变”的兵学思想,兵法贵在灵活运用, 要根据敌情变化灵活用兵而取胜。②孙子尊重传承前人的兵法理论,又能结合新的状况,推 陈出新,出奇制胜,这也是孙子对后人学习兵法的期许。(共4分,每点2分)5. (6分)【答案】①马谡讲谋略,却不了解谋略需建立在兵力的基础上。蜀、魏双方 兵力悬殊。在街亭之战中,蜀军只有二万五千人,而魏军有十余万大军,从数量上, 司马懿、张部完胜马谡。②马谡精通兵法,但死搬教条,不懂得“常”与“变”的辩证 统一,不考虑具体形势。“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被对方围守并切断 水源。③兵法上强调“知彼知已”,魏国司马懿及张邰一代名将,善于审时度势。马谡 的刚愎自用,对对手缺乏足够的了解。(共6分,每点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酌情 给分)6 . (3分)B7 . (3分)C8. (4分)【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 赞美了山野中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②照应前文, 以景收束全篇,卒章显志,增强了文章抒情性。(共4分,每点2分。从语言角度赏析 也可得分)9. (6分)【答案】(1)“挺拔之姿”首先是描述竹子笔直向上,挺拔俊秀,凌空而起的 外形之美。(2)赞美竹子坚韧忍耐、追慕光明、风骨遒劲、争先向上的精神之美。(3) 托物言志,赞美了像竹子一样坚韧顽强、风骨高洁的人,表达了作者的人格追求。(共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0. (3分)BFH【解析】正确断句: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 弱主卑。译文:刑赏不分明,百姓就会无功而谋取利益,有罪而侥幸免罚,结果是兵 力弱小,君主卑下。11. (3分)B【解析】B 项,二者含义相同,指“治理得好,安定太平”。A 项,两个“与” 含义不同,前者为“给予,赠与”,后者为“赞同”; C 项,“污”使动用法,“劣”意 动用法;D项,两个“威”含义相同,都是“威慑”的意思。12 . (3分)C【解析】C项,“应先公义后私心”曲解文意,原文中“私义行则乱,公 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并未将“公私”两者排序。13. (8分)【答案】(1)诛杀暴君,自己却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 贤人,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关键词“暴”“私”“伯”各1分,大意1分,共4分)(2)不能用赏赐鼓励,不能用刑罚阻止,这是臣子的私义。(关键词“劝”和“沮”, 判断句,各1分,大意1分,共4分)14. (3分)【答案】相同点:都强调要公私分明或明公去私。不同点:材料一强调“至 公”的重要性,能够成就王霸之业;材料二强调君臣有公心、私心,要刑赏分明或明 确法制。(共3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每点1分)【参考译文】 材料一: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 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是最公正无私的了。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 ”祁黄羊回答 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担 任县令,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说:“说得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国人都对此 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 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说:“您是问谁 可以担任军尉,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 人都对此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举荐外人不避开仇 人,推举家里人不避开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最公正无私的了。”厨师调和五味而不敢私自食用,所以可以做厨师。如果厨师调和五味而私自把它 吃掉,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可以做厨师了。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也是这样。诛杀暴君, 自己却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如 果他们诛杀暴君而把他们的财产占为己有,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能成就王霸之业了。材料二:明君的处事原则,一定要明白公私的区别,彰明法制,舍弃私人恩惠。有令必行, 有禁必止,是君主的公义;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私利,在朋友中取得信任,不能用赏赐 鼓励,不能用刑罚阻止,这是臣子的私义。私义风行国家就会混乱,公义风行国家就 会平安,所以公私是有区别的。臣子有私心,有公义。修身廉洁而办事公正,做官无 私,是臣子的公义;玷污自己的品行,放纵自己的私欲,求自身的安乐和家族的利益, 是臣子的私心。明君在上,臣子就去私心行公义;昏君在上,臣子就去公义行私心。 所以君臣不一条心,君主靠算计蓄养臣子,臣子靠算计侍奉君主,君臣交往靠的是算 计。危害自身而有利国家,臣子是不做的;危害国家而有利臣子,君主是不干的。至 于臣子面临危难一定拼死,竭尽才智和力量,是法度造成的。所以先王明定赏赐来加以勉励,严定刑罚来加以威慑。赏罚分明,百姓就能拼死;百姓拼死,兵力就会强盛, 君主就会尊贵。刑赏不分明,百姓就会无功而谋取利益,有罪而侥幸免罚,结果是兵 力弱小,君主卑下。所以先王贤臣都竭力尽心。所以说,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 察,先王是懂得这个道理的。15 . (3分)B【解析】第四句“断蓬”指断裂的蓬草,倾斜的树根紧拥着断裂的蓬草。 “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16. (6分)【答案】①“高木”不同于古木,“高”字突出其高俊、挺拔、顽强、不世 俗。②通过描写“高木”在秋风夜雨,以半隐山色,伫立水声中的景象,展现其坚韧 与高洁。③诗人托物言志,借回答“高木”“此地何人到”一句,暗示了自己的归隐之 意。④“高木”是诗人自身写照,表达了诗人面对不第、获罪等现实困境时的孤独、 落寞之感。(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 分)注释萧索:形容景象凄凉、冷落。坠叶:落下的树叶。斜根:倾斜的树根。断蓬:断裂的蓬草,比喻飘零无依。半侵:部分被遮掩。翻译高大的树木已经显得凄凉冷落,夜雨和秋风交织。落叶在丛竹间回旋,倾斜的树 根紧拥着断裂的蓬草。树木半隐在山色之中,长久地伫立在水声里。这个地方有谁 会来呢 通往云门的道路也是通的。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古木在秋风夜雨中的景象,通过“萧索”、“坠叶”、“斜根” 等词语,传达出一种凄凉而静谧的氛围。诗中“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巧妙地将 古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古木的坚韧与孤独。结尾的“云门去亦通”则带有 一丝超脱尘世的意味,暗示着古木所在之地的神秘与不凡。卢纶诗末句“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这里有谁来呢,这里可以通向云门山 那样的隐居之地。这可以视为自问自答,说自己在此居住就是为了隐居。也可以视为 对偕同隐居者的期盼。全诗先描写古木,连及丛竹、蓬草、山色、水声等景物,末句总结拥有这些景致 的“此地”亦是适合隐居之所,换言之,自己也可以在此做王献之(字子敬)、谢敷那 样的人。这当然是他落第时的自我安慰,正如《卢纶诗集校注 ·前言》所说:“卢纶 的功名之心,至死未泯。”17. (6分)【答案】(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而皆自于人欤(2)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共6分,每空1分,错字不 得分)18. (6分)【答案】(1)一边背唐诗 (2)传统文化拥抱大众的一个缩影 ( 3 ) 找到时代化的表达(共6分,每空2分)19. (5分)【答案】(1)顶流,指顶级流量,是给极出名的人物、事物或内容赋予的 一个称号。此处指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等一众诗坛名人威望高名气大,受到世人 的关注和追捧。作为网络流行词,词语具有时代特色,活泼生动,易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感染力强。(2)出圈,原指某人或某事物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不止被小圈子所关注,进入大众视 野,引发大众热烈讨论的现象。此处指《长安三万里》受到追捧与热议,是影片在网 络上热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加的一种形象化表达。作为网络流行词,词语具有时代特色, 活泼生动,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感染力强。(共5分,含义2分,指出“网络流行词” 1分,效果2分)20. (3分)【答案】 A.不期而遇 B. 喜闻乐见 C. 源远流长(共3分,每空1分)21. (6分)【解析】(1)诗句(1分) (2)情境化描述(2分)22.略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