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2024.11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 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 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孙子兵法》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 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 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 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 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 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 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曾有人 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是 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
阅读《孙子兵法》,须坚持回归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原则。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 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将“瞒天过海”“趁火打劫”“顺手牵羊”之类阴 谋诡计奉为圭果的《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 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但《孙子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其后裔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其实最能说 明这层关系,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下驷对上驷,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赢 了比赛。这说明,谋略有用,当双方实力相近状况下,谋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但如果三驷皆为下驷,那么,不管怎样运筹,比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零比三。
《孙子兵法》的鲜活灵魂,在于把握“经”与“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 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没有传承就无所谓 发展,没有积淀就谈不上创新,孙子十分尊重前人在“古司马兵法”中所阐述的相关 军事原则,正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同时,孙子也十分注重创新和发展,如郑 友贤所言,“《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 孙子对前人的兵学原则,不是亦步亦趋,而是结合新的状况,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孙子也希望后人学习自己的兵法,但他的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 法 。
今天的读者之所以仍喜爱阅读《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 事领域,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概括地讲,《孙子兵法》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 的辩证思维上,和《老子》一样,善于在合理中发现不合理,在正常中发现不正常。 一方面,孙子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如 “五事七计”“令文齐武”“奇正相生”“仁诡相济”等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 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 著的预见能力。另一方面,孙子更注重抓矛盾的重点。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好钢用在刀刃上。
阅读《孙子兵法》,要注意谨防陷入阅读误区。一是歪曲原意。例如一些人将孙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理解为“和平主义”,就属于望文生义,背离了孙子说这段话 的本意。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主要表现为对孙子兵学理论体系作断章取义的 总结,忽视了孙子理论主旨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对《孙子兵法》 只有一个印象,即诡道,“兵以诈立”,兵不厌诈。事实上,在军事战斗中,孙子不仅 仅讲诡道,也讲仁义。更何况孙子并不单纯就军事讲军事,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个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三是生搬硬套,乱贴标签。比如有人动辄将《孙子兵 法》的兵学原理,去和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加以联系。说到底,兵法,其属性是“兵”, 是战场上的斗争艺术,兵可诈立,但商却不宜“诈立”。
国学经典的阅读和运用,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没有一部经典和一家 学说可以包揽一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孙子 兵法》的同时,我们不妨同时阅读《论语》和《老子》,前者能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道 德情操,后者能促成人们提升旷达的人生境界。而儒家的立场、道家的境界和兵家的 能力这三者之间若是能做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必将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熟,有所 建树。
(节选自黄朴民《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孙子兵法》结构缜密,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按照逻辑展开设计,阅读时要坚 持整体性原则。
B.“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孙子兵法》注重承传前人的兵学原则,较《司马法》 更为机变灵活。
C.《 孙子兵法》的辩证统一,体现在“经”与“权”、“常”与“变”,也体现在 全局观与矛盾观上。
D. 文章论述《孙子兵法》的“正读”法则与阅读误区,采用举例、对比论证等手法, 视野开阔,说服力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二段举引田忌赛马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只有战斗双方实力相近的状况下, 谋略才能起作用。
B.《 孙子兵法》具有超越军事领域的哲学价值,能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因此广受读者喜爱。
C. 战场上兵不厌诈,商场不宜“诈立”,主要因为二者在矛盾主体与矛盾属性的侧重上是有差别的。
D. 一个人若想通过国学经典的阅读走向成熟,有所建树,必须将儒家道家兵家综合理解、融会贯通。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与兵法《军争篇》“朝气锐, 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治气说有相通之处。
B.《 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楚大困”,违背了兵法《火攻篇》中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
C.《苏武传》中,卫律招降苏武,“剑斩虞常已……复举剑拟之”,其威逼利诱的 方式,体现了兵法《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
D.《 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体现了兵 法《九变篇》“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审时度势的变通性。
4.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5.阅读“失街亭”的故事,结合材料分析马谡失败的原因。(6分)
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任命马谡为先锋。马谡率兵二万五千人出守街亭, 以兵法“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为由,拒绝将令,舍城上山。 魏将张邰、司马懿率十余万大军围逼街亭,张邰“善处营陈、识变量”,围马谡而不 攻,断其水源,谡不战自乱。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 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 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 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 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 不禁使我艳美。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 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 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 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 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 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 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 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 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 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 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 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 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 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深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 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 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 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 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 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 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 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 “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
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 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
兰亭修楔,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塵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 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九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 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 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 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 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 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 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署无间,使人长于自守, 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 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臂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 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 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 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写自己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中对竹子的理解和感受。年龄和境遇的改变, 使“我”在竹子中“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B. 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 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 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 倒数第二段“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赞美“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的 农耕者具有竹子一样的坚韧和忍耐的性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 体现了散文美。
B.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写竹中寄寓了自己的人格理想,极具艺术感染力。
C.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 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D.文章中写到魏晋等不同时期许多与竹有关的文人墨客,也引用了一些诗文佳句, 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8. 赏析文章末段文字。(4分)
9. 文章以“挺拔之姿”为题,具有丰富的意蕴,请谈谈你对这一题目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 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 黄羊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 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 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去私》)
材料二: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 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 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 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 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 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行也。至夫临难必死,尽智 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 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 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
(节选自《韩非子 ·饰邪》)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刑赏A不察B 则民□无功D 而求回得日有罪G 而幸免回则兵弱T 主卑。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与其子而授舜”与《论语 ·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词义不同。
B. “公义行则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的“治”词义不同。
C. “污行从欲”的“污”与《促织》中“成以其小,劣之”中的“劣”用法不同。
D. “严刑以威之”与《得道多助》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威”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以尧舜禅让传贤不传子,厨师调和五味不敢私食,论证了王伯之君当贵公 去私。
B. 祁黄羊举荐贤才,外不避仇,内不避亲,一心为国,受到孔子称赞,人臣做事应 出于公心。
C. 私义风行国家就会混乱,公义风行国家就会平安,那么明君治国应先公义后私心。
D. 材料二通过一系列对比,说明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君臣坚守公心,国家要法治 严明。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
(2)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
14. 两则材料中对“公私”的看法有何异同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山中咏古木 卢纶①
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莲。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①去亦通。
【注】①卢纶:字允言,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后 因友获罪。②云门: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二两句描写山中古木在秋风夜雨中的景象,紧扣“萧索”一词。
B. “斜根拥断蓬”与王维“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皆为诗人自喻。
C.五六两句视听结合,将古木和山中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幽深之感。
D.“此地何人到”,自问自答,表明此地人迹罕至,暗示诗人的人生理想。
16. 请结合全诗,说明“高木”这一意象有何意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 ”指出了“得难失易”的 现象,而用
“ ”揭示了其原因。
(2)《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 《<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 , ”。
(3)署期研学之旅,同学们来到湖北省博物馆,见到了越王勾践的剑、吴王夫差的 矛,以及戈、戟等多种兵器,脑海中浮现出中国古代诗、词、文里将士挥舞兵器的 热血场景,不由地朗诵道: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日前,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受到追捧,人们一边看电影, 的“学习式观影”引发热议。电影中的盛唐美景如诗如画,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等一众 诗坛“顶流”陆续登场,让观众梦回“大唐群星闪耀时”。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银幕上带着醉意的李白举杯吟出《将进酒》,与诗 人朋友驾鹤飞越星河,在九天之上与仙人共饮。这段颇具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令网 友纷纷破防,“看到流泪,只有中国人才懂那些诗词里的浪漫。”
电影不仅在美术层面有所突破,更探索出关于中国叙事的新路径。“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当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 观众(A), 长安的繁华气派、梁园的田园风光、扬州的温柔妩媚、塞北的苍凉辽阔, 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齐“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长安三万里》的“出圈”是 。近年来,一批深具东方美学 的爆款文艺作品深受年轻人喜爱。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严肃中玩梗,拉近千年 文物与年轻观众的心理距离;《上新了 ·故宫》将建筑艺术与沉睡数百年的传奇文物带 到大家面前;西安大唐不夜城互动游戏“盛唐密盒”有梗有趣,寓教于乐;《唐宫夜宴》 《洛神水赋》等节目技惊全网 ……
“中国式浪漫”风行背后,可以说是文艺领域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传统文化并非曲高和寡,只要 , 让 观众与中华文明共情,它们同样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大众所(B)。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长安三万里》中诗人高适的这句话引发 共鸣。它提醒我们,传统文化这个资源宝库,仍然有广阔的可挖掘与利用的空间。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C)。只要用心、用情探索传统文化之美,观众的反馈即是最 好的双向奔赴。恰如高适的那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熟悉的唐诗在耳畔响起,很多观众直呼“血脉觉醒”。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章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得很有特色。请选择其中一处,简要分析。(5分)
20.请在文章A、B、C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第二段“诗句+想象”的表达方式颇具感染力,请再续写两组句子,使文章内 容更加丰富充实。(6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银幕上带着醉意的李白举杯吟出《将进酒》,与诗 人朋友驾鹤飞越星河,在九天之上与仙人共饮。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霜降
秋用霜的语言
做最后的告别
霜一打
残枝剥离 落叶粉碎
霜一打
柿子糯了
枣儿甜了
(改编自一方见地的文案)
大自然会以自己的方式给我们以启示。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 语文答案2024.11
1 . (3分)B【解析】B项,“更为机变灵活”于文无据。
2 . (3分)C【解析】A项,举引田忌赛马的例子,为了证明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阅 读兵法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B 项,“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不是“广受读 者喜爱”的原因;D 项,“将儒家道家兵家综合理解”不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
3 . (3分)C【解析】《苏武传》中,卫律招降苏武,是之于个人而言;“不战而屈人之 兵”出自《孙子兵法 ·谋攻》,指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 的目的,通常指之于企局的大谋略。是之于军队而言的。
4. (4分)【答案】①这句话体现了孙子“常”与“变”的兵学思想,兵法贵在灵活运用, 要根据敌情变化灵活用兵而取胜。②孙子尊重传承前人的兵法理论,又能结合新的状况,推 陈出新,出奇制胜,这也是孙子对后人学习兵法的期许。(共4分,每点2分)
5. (6分)【答案】①马谡讲谋略,却不了解谋略需建立在兵力的基础上。蜀、魏双方 兵力悬殊。在街亭之战中,蜀军只有二万五千人,而魏军有十余万大军,从数量上, 司马懿、张部完胜马谡。②马谡精通兵法,但死搬教条,不懂得“常”与“变”的辩证 统一,不考虑具体形势。“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被对方围守并切断 水源。③兵法上强调“知彼知已”,魏国司马懿及张邰一代名将,善于审时度势。马谡 的刚愎自用,对对手缺乏足够的了解。(共6分,每点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酌情 给分)
6 . (3分)B
7 . (3分)C
8. (4分)【答案】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 赞美了山野中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②照应前文, 以景收束全篇,卒章显志,增强了文章抒情性。(共4分,每点2分。从语言角度赏析 也可得分)
9. (6分)【答案】(1)“挺拔之姿”首先是描述竹子笔直向上,挺拔俊秀,凌空而起的 外形之美。(2)赞美竹子坚韧忍耐、追慕光明、风骨遒劲、争先向上的精神之美。(3) 托物言志,赞美了像竹子一样坚韧顽强、风骨高洁的人,表达了作者的人格追求。(共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0. (3分)BFH【解析】正确断句: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 弱主卑。译文:刑赏不分明,百姓就会无功而谋取利益,有罪而侥幸免罚,结果是兵 力弱小,君主卑下。
11. (3分)B【解析】B 项,二者含义相同,指“治理得好,安定太平”。A 项,两个“与” 含义不同,前者为“给予,赠与”,后者为“赞同”; C 项,“污”使动用法,“劣”意 动用法;D项,两个“威”含义相同,都是“威慑”的意思。
12 . (3分)C【解析】C项,“应先公义后私心”曲解文意,原文中“私义行则乱,公 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并未将“公私”两者排序。
13. (8分)【答案】(1)诛杀暴君,自己却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 贤人,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关键词“暴”“私”“伯”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不能用赏赐鼓励,不能用刑罚阻止,这是臣子的私义。(关键词“劝”和“沮”, 判断句,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14. (3分)【答案】相同点:都强调要公私分明或明公去私。不同点:材料一强调“至 公”的重要性,能够成就王霸之业;材料二强调君臣有公心、私心,要刑赏分明或明 确法制。(共3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 他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是最公正无私的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询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 ”祁黄羊回答 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担 任县令,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说:“说得好。”于是任用了解狐。国人都对此 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 祁黄羊回答道:“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说:“您是问谁 可以担任军尉,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又任用了祁午。国 人都对此说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举荐外人不避开仇 人,推举家里人不避开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最公正无私的了。”
厨师调和五味而不敢私自食用,所以可以做厨师。如果厨师调和五味而私自把它 吃掉,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可以做厨师了。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也是这样。诛杀暴君, 自己却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能够成就王霸之业。如 果他们诛杀暴君而把他们的财产占为己有,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能成就王霸之业了。
材料二:
明君的处事原则,一定要明白公私的区别,彰明法制,舍弃私人恩惠。有令必行, 有禁必止,是君主的公义;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私利,在朋友中取得信任,不能用赏赐 鼓励,不能用刑罚阻止,这是臣子的私义。私义风行国家就会混乱,公义风行国家就 会平安,所以公私是有区别的。臣子有私心,有公义。修身廉洁而办事公正,做官无 私,是臣子的公义;玷污自己的品行,放纵自己的私欲,求自身的安乐和家族的利益, 是臣子的私心。明君在上,臣子就去私心行公义;昏君在上,臣子就去公义行私心。 所以君臣不一条心,君主靠算计蓄养臣子,臣子靠算计侍奉君主,君臣交往靠的是算 计。危害自身而有利国家,臣子是不做的;危害国家而有利臣子,君主是不干的。至 于臣子面临危难一定拼死,竭尽才智和力量,是法度造成的。所以先王明定赏赐来加以勉励,严定刑罚来加以威慑。赏罚分明,百姓就能拼死;百姓拼死,兵力就会强盛, 君主就会尊贵。刑赏不分明,百姓就会无功而谋取利益,有罪而侥幸免罚,结果是兵 力弱小,君主卑下。所以先王贤臣都竭力尽心。所以说,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 察,先王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15 . (3分)B【解析】第四句“断蓬”指断裂的蓬草,倾斜的树根紧拥着断裂的蓬草。 “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16. (6分)【答案】①“高木”不同于古木,“高”字突出其高俊、挺拔、顽强、不世 俗。②通过描写“高木”在秋风夜雨,以半隐山色,伫立水声中的景象,展现其坚韧 与高洁。③诗人托物言志,借回答“高木”“此地何人到”一句,暗示了自己的归隐之 意。④“高木”是诗人自身写照,表达了诗人面对不第、获罪等现实困境时的孤独、 落寞之感。(共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 分)
注释
萧索:形容景象凄凉、冷落。
坠叶:落下的树叶。
斜根:倾斜的树根。
断蓬:断裂的蓬草,比喻飘零无依。
半侵:部分被遮掩。
翻译
高大的树木已经显得凄凉冷落,夜雨和秋风交织。落叶在丛竹间回旋,倾斜的树 根紧拥着断裂的蓬草。树木半隐在山色之中,长久地伫立在水声里。这个地方有谁 会来呢 通往云门的道路也是通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古木在秋风夜雨中的景象,通过“萧索”、“坠叶”、“斜根” 等词语,传达出一种凄凉而静谧的氛围。诗中“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巧妙地将 古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古木的坚韧与孤独。结尾的“云门去亦通”则带有 一丝超脱尘世的意味,暗示着古木所在之地的神秘与不凡。
卢纶诗末句“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这里有谁来呢,这里可以通向云门山 那样的隐居之地。这可以视为自问自答,说自己在此居住就是为了隐居。也可以视为 对偕同隐居者的期盼。
全诗先描写古木,连及丛竹、蓬草、山色、水声等景物,末句总结拥有这些景致 的“此地”亦是适合隐居之所,换言之,自己也可以在此做王献之(字子敬)、谢敷那 样的人。这当然是他落第时的自我安慰,正如《卢纶诗集校注 ·前言》所说:“卢纶 的功名之心,至死未泯。”
17. (6分)【答案】(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而皆自于人欤(2)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共6分,每空1分,错字不 得分)
18. (6分)【答案】(1)一边背唐诗 (2)传统文化拥抱大众的一个缩影 ( 3 ) 找
到时代化的表达(共6分,每空2分)
19. (5分)【答案】(1)顶流,指顶级流量,是给极出名的人物、事物或内容赋予的 一个称号。此处指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等一众诗坛名人威望高名气大,受到世人 的关注和追捧。作为网络流行词,词语具有时代特色,活泼生动,易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感染力强。
(2)出圈,原指某人或某事物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不止被小圈子所关注,进入大众视 野,引发大众热烈讨论的现象。此处指《长安三万里》受到追捧与热议,是影片在网 络上热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加的一种形象化表达。作为网络流行词,词语具有时代特色, 活泼生动,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感染力强。(共5分,含义2分,指出“网络流行词” 1分,效果2分)
20. (3分)【答案】 A.不期而遇 B. 喜闻乐见 C. 源远流长(共3分,每空1分)
21. (6分)【解析】(1)诗句(1分) (2)情境化描述(2分)
22.略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