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五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命题人:崔敏 审核人:丁文广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为试题、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认真填写所在班级、姓名、教育ID。准确粘贴条形码。 3.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迎合用户的兴趣,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使用算法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改善了用户的体验,但是也可能引发用户信息来源片面、价值观念极化等社会问题。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但是长期依赖算法技术推送用户喜好的信息,很可能导致用户形成信息茧房,严重影响用户的行为和决策,从长期看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对现代互联网环境的描述,指的是个人或群体被包含在一个信息壁垒内,自主或不自主地把信息选择行为固定在对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进而在思想和情感方面产生对这一类信息的亲近和对其他类信息的排斥,久而久之,人们在信息选择上愈发局限。信息茧房恰当地描述了信息如同“蚕茧”一般,包围着人们,让人们无法以不同的态度与视角认识社会。
依照桑斯坦的观点,信息茧房的前置条件是“回音室效应”。“回音室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受众身边存在同质化的信息反复传播的情况,强化了信息受众对这一类信息的偏听偏信,也为茧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茧房内部自然充斥着用户个人兴趣倾向的信息内容,而不符合用户个人兴趣的信息就会被排斥于茧房外部,长此以往,用户会固化认知,甚至产生偏见。
“群体极化”是信息茧房可能产生的一个后果,它指的是在茧房真正形成并已经影响到人的思想与精神的时候,可能出现由于茧房之间信息差异而导致人与人的争端和纠纷,也就是说,信息茧房最终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同一茧房中的人往往三观一致,各自形成的信息茧房也基本大同小异,由此信息茧房中同质化内容的反复传播,会使群体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疑,进而产生群体极化。
此外,信息茧房内部的信息完全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的。部分社会公共议题因不受喜爱而被隔绝在用户个人茧房之外,无法对用户产生引导的效果,用户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就会有所减弱。
消解信息茧房的影响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有序的媒介文化。主动思索才能见微知著,广采博收才能营养均衡。用户在充分享受媒介便利的同时,应重视个人媒介素养的提升,养成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建立健康的媒介生活方式。
当然,信息茧房也有着自身的优势。由公众根据自我需求和兴趣爱好而建构形成的信息茧房,剔除了公众不感兴趣的无效信息,汇聚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内容,无形中充当了“策展人”的角色。信息茧房内同质化内容的不断流动,能够汇聚人们对同一问题的多元意见,整合公众群体的智慧。
(取材于徐红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面对信息茧房现象,我们不必焦虑。生活在智能媒介时代,大到信息资讯,小到衣食住行,人们或多或少地被以推荐算法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着。人们得益于其高效与便捷的同时,也以自身的行为数据“供给”算法,助其成长。媒介传播是由更先进的工具来承载的,当前媒介技术的弊端或将在媒介成长的过程中得以解决。
用户信息选择的同质化是信息茧房存在的前提,虽然用户偏爱自己感兴趣或观点一致的信息,但具有不同信息素养水平的用户对差异观点的包容度、对算法推荐的敏感性都有所不同。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用户对自己所处的信息茧房的认知,并对此做出行为上的调整,如进行多平台信息检索、多源信息验证、社群舆情辨别等。有学者发现,受教育年限较低的用户,更容易落入信息茧房中;而受教育年限超过15年的用户,即使日常信息获取时间超过3.9小时,却依然不会落入信息茧房之中。因此通过延长受教育的年限来提升用户信息素养,提高其对流量信息、过度推荐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其主动搜寻信息的能力,是消解信息茧房影响的长期任务。
技术的功能设计源于用户的偏好,最终又影响到用户,对于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茧房问题,需要让技术“以人为尺度”,优化用户所接触的信息世界。目前已有围绕网络资源管理与技术改进开展的措施,通过内容监管、热搜榜单、信息搜索、算法改进等多元信息组合的方式,构建多元信息渗透的“信息蜂房”。
在上述探索的基础上,消解信息茧房的影响应该提升至信息治理的高度。当下信息环境复杂,虽然算法治理一直被寄予厚望,但网络信息平台对流量价值的追求让算法改进的落地与茧房消解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落实治理机制。
(取材于张玥、庄碧琛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部分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迎合用户兴趣,会利用算法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B. 信息来源片面、价值观念极化等社会问题可能是由个性化信息服务引起的。
C. 信息受众身边同质化信息反复传播,会强化信息受众对该类信息的偏听偏信。
D. 被包含在某一个信息壁垒内的个人或群体,他们的信息选择行为都是自主的。
2.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信息茧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茧房内的信息长久地包围人们,会使人们认识社会的态度与视角单一化。
B. 茧房之间的信息差异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争端和纠纷等非理性行为。
C. 信息茧房有汇聚人们对同一问题的多元意见、整合公众群体智慧的优势。
D.社会公共议题因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而全被隔绝在个人信息茧房之外。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们既得益于新技术的高效与便捷,又以自身的行为数据助力新技术成长。
B. 用户信息素养水平影响着自身对差异观点的包容度和对算法推荐的敏感性。
C. 在当下信息环境中,算法治理因为能够超预期实现茧房消解而被寄予厚望。
D. 技术优化可利用多元信息组合的方式有效构建多元信息渗透的“信息蜂房”。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3分)
A. 在购物平台搜索《论语》后,再次打开APP会自动推荐《论语》类相关书籍。
B. 退休的张女士是一名资深的“抖音控”,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拍视频、传抖音。
C. B站用户关注诗词诵读的内容,平台可能会推送李白的《蜀道难》的名家诵读。
D. 粉丝团内的成员为追捧自己的偶像,经常会在网络上和其他粉丝团产生纠纷。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消解“信息茧房”影响的策略。(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①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②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伸,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以义屈伸变应故也。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默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
(取材于荀子《不苟》)
【注】①邓析: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②盗跖:传说中的大盗。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礼义之中也 中:合乎
B.靡所不伸 靡:没有
C.诚心守仁则形 形:表现出来
D.默然而喻 喻:告诉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故怀负石而赴河 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十二章》)
B. 唯仁之为守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五石之瓠》)
C. 明则能变矣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
D.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 见贤思齐焉 (《论语》十二章)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君子行不贵苟难
君子做事不以苟且难能为可贵
B. 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
盗跖口中吟诵的那些人,名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
C. 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改变和感化交相作用,这就叫做天德
D. 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因为它们有各自的规律,从而才达到了至诚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盗跖与舜、禹虽然名字流传不息,但君子不会认为他们的名声可贵,因为不符合礼仪的标准。
B.君子可以称说自己的美德,不是狂妄,而是他根据道义应对具体情况做出的合适选择。
C.荀子认为真诚是君子修养身心的基础。
D.作者将君子和天地四时类比,说明他们都做到了至诚。
10.本文论说了君子的道德行为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君子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原则。(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共12分)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1】 苏轼
其一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2】,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3】清节衣冠后,处士【4】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其二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黑黍黄梁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5】取次【6】知。
注释:【 1】1071年,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在任期间,不断作诗讥刺新法。1074年,苏轼与县令毛国华、县尉方武同游西菩寺。【2】江北路:回汴京的路。【3】尚书:曹魏时的尚书毛玠能选用清正之士,有贤名。【4】处士:唐末诗人方干有才德而不仕,被人称为“处士”。【5】儿曹:儿辈。【6】取次:随便。
1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首诗中,首联交代了诗人仍然不断受到排挤的艰难处境。
B. 第一首诗中,颈联写诗人认为此次的同游者都清正而有才德。
C. 第二首诗中,颔联承接“水清石瘦”句,分写山、水的奇境。
D. 第二首诗中,尾联写探寻登山临水之乐,必须要靠个人天赋。
1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首诗中,颈联用毛、方二古人之典切合毛令、方尉之姓,构思巧妙。
B. 第二首诗中,首联通过“足未移”但“路转山腰”突显西菩寺地势险要。
C. 第二首诗中,颈联借景抒情,以色彩斑斓的秋景表达诗人渴望归隐之心。
D. 这组七律写游山玩水,抒心中感慨。第一首侧重写景,第二首侧重抒情。
13.有人评价苏轼作诗“虽羁愁之文,亦出以嘻笑,萧然物外”,是说苏轼即使在表达愁绪时,也会采用欢笑自若的方式,姿态超脱。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各举一例具体分析。(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12分)
(1)自然的恒久常会引发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黄河起兴,见人之年貌倏改,有如河流莫返;而《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从江月美景中得到慰藉,领悟到人类群体绵延久长,可与明月共存,于是吟咏出“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的诗句。
(2)情至深则无言。《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思念亡妻,梦见二人重逢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要写“真景物,真感情”。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用衰草、孤城、夕阳等萧瑟的景物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夜雪、秋风等景物描绘出壮阔的战场画卷,蕴含着悲怆愤懑之情。
( 4)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的手法,有形神兼备之妙。
(5)后世多将军队中的战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句。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
请简述刘姥姥三次进贾府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并简要分析刘姥姥形象。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天 水 碧
天水碧,是一种颜色。在过去的很多年,我一直不知道,世界上居然有一种颜色,有如此诗意的表达。天水碧,那该是一种什么颜色呢?
记得初学绘画,刚接触色彩的时候,老师就告诫我:不要灰了啊,记住,一定不能灰了!老师是一位很有名的油画家,他特别忌讳画面呈现出灰感,他点评学生的作品,只要是不满意,统统只用两个字:灰了!他说的“灰了”,源自西方的色彩理论。纯色中加入越多灰色,颜色就越浅、越暗。我们学习绘画,首先学的就是这套理论。那时我对中国色彩毫无认知,还不知道灰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颜色。我甚至不知道中国绘画还有色彩一说,我所看到的中国画不就是黑白二色吗,比西方绘画简单多了!再说我那时也不关心这些,沉重的学业压力,让我感觉自己整个人正陷落在一种灰色的情绪之中。
后来听《中国美色》色卡设计者苏超的讲座,才对中国色彩有了新的认识。讲座中提到很多有趣的中国传统经典配色,如“百草霜”,光看字面你根本无法判断它具体是一种什么颜色,这个“霜”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白色,但事实上它是一种深灰色。为什么是深灰而不是霜白呢?“霜”字的表达到哪里去了?原来,“百草霜”最初出自《本草纲目》,本是一味中草药,是从锅底刮下来的草木灰,因如霜般薄薄一层而得名。类似这样的颜色,古人那里还有很多。汪曾祺老先生曾在他的散文中感叹中国颜色“老僧灰”传达出的丰富内涵,认为其美感简直无法言说。读到这段文字,我当即就怔住了,是那种被雷电击中的感觉。头脑中浮现出一位清癯的僧人出现在空寂的寺院中,太阳静静地照耀。老僧灰不仅是一种颜色,还是一种意象、一种境界、一种氛围的缭绕,多么静谧,多么安详,多么美好。所以,中国色彩远不止大红大绿,正如中国元素也远不止青花瓷、中国结。
对色彩的理解,西方人重逻辑,其理论基于实验和细胞学说;中国人重体验,其理论是通过感知、想象而获得。中国色彩的美妙就在于,听到它的名字,看到它的形态,便会让人莫名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和诗意,仿佛可以通过色彩和古人对话。
再后来,读到北宋欧阳修《浣溪沙》中的名句:“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天碧即天水碧,深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诗意的颜色,就这样出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后宫里,宫女们将染好的碧色丝帛晾在庭院中,夜间丝帛被露水浸润,意外呈现出一种柔和清雅如天水般的浅绿色,李煜见了十分欣赏,命名为“天水碧”。这种若有若无,近乎青和绿之间的染色,由此成为一时风尚。这以后天水碧就常常出现在宋代诗人的笔下,晏殊有“夜雨染成天水碧”,舒岳祥有“此花蔓生枝自劲,天水碧染雪藕纱”,周密有“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等等。除丝帛外,宋代还出现了天水碧笺纸。只有在宋人理性审美的历史语境下,天水碧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古时的各个朝代,我最倾心的是宋朝,尤其是北宋。远离了汉唐的豪迈、饱满、奔放和张狂,代之以平淡、典雅和沉静,宋更自信、更成熟、更内敛了。“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这也是欧阳修的诗句。柴窑号称中国历代诸窑之冠,但久已失传。雨过天青色,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呢?我常常闭上眼睛,沉入一种冥想,然而我终究想象不出。据说只有北宋的汝窑瓷器与之类似。我曾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过一只汝窑笔洗,通体呈现出一种纯净的天青色,散发着温润、淡雅、宁静、含蓄、柔和的气息,美得令人窒息。
关于宋代文化,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有过权威论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其文化土壤、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它的形式、格调和趣味,有别于唐代审美,是一种文化型美学。宋人更能按照自己的性情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华夏民族的精神质地是“诗性信仰”,而宋代将这个信仰变成了社会生活,全社会都向往一种“诗意的生活”。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教授邹其昌说,宋代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和辉煌区段,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理想、审美形态、审美话语、审美精神,郁郁乎文哉,对后世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色是一种语言,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中国的传统颜色,表达的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一种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相比小时候,我现在对灰似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灰比别的颜色更内敛一些,低调一些,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意思。我还喜欢上了林忆莲唱的《灰》:“偶尔微风触动,树影的梦流过……”因为运用鼻息的技巧处理,唱出了别样的深情与温和。
(取材于许含章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位清癯的僧人 清癯:清瘦
B. 美得令人窒息 令人窒息:让人沉入冥想
C. 造极于赵宋之世 造极:达到最高点
D. 郁郁乎文哉 郁郁乎文哉:多么丰富多彩呀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方人重逻辑,认为灰色代表消极;中国人重体验,认为灰色代表积极。
B.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妙,就在于光看字面根本无法判断它具体是什么颜色。
C. 为了染出诗人笔下最具诗意的颜色,南唐的宫女们用露水浸染碧色丝帛。
D. 宋代美学体现了宋人的性情,具有独特的价值,影响了当今的中国审美。
18.文中多处写到灰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19.作者在文中说:“只有在宋人理性审美的历史语境下,天水碧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时尚。”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大多数人对甜食有天然的爱好。②因为甜味通过味蕾感受器传导信号到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兴奋性的神经递质,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③而这种反馈机制产生的效果存留在人的记忆中,使人们对甜食的接受度和渴望度更高。④另一方面,通过摄入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甜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血糖,快速缓解饥饿带来的焦虑感。⑤但不论是以蔗糖为代表的添加糖,还是以甜蜜素为代表的人工甜味剂,甚至是以赤藓糖醇为代表的天然甜味剂,都不宜过量食用。⑥摄入过量的糖,多种慢性病发生的可能性会加大。⑦【甲】甜味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分的摄入,【乙】大量食用甜味剂会破坏人体对饱腹的感知,使人们更容易过量摄入食物,【丙】可能使人体的代谢和激素水平受到影响。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①句中的“爱好”可以改成“好感”。
B. ③句中的“而”不能换成“但”。
C. ④句中的“通过”可以删去。
D. ⑤句中两处画线的“,”可换成“;”。
21.请在第⑦句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经常看短视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达54.1%,短视频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有人认为,短视频给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信息;也有人认为,短视频造成青少年对网络内容“单向化”吸收的负面影响。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阐释你的观点及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2)读书交流会上,你作为主持人将对读书之星进行访谈。请设计一个访谈提纲,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请以“为梦想而战”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作。
(1)银行职员海漄利用业余时间写科幻小说,在现实生活之外又找到了科幻的天地;名校博士毕啸天在研究“膜法水处理”的同时,创建名为“毕导”的公众号,传播日常生活的各种奇思妙想;保洁阿姨邢国芹五十二岁开始学钢琴,从而结识了更多的人,经历了更多的事儿……
上述材料中,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展示了人生的多样性与可能性。由此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生命的宽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社会学家认为,“陌生人”是物理空间上很近、心理空间上很远的一类人。关注这类陌生人,尝试与他们交往,可以了解他人,了解未曾深入的社会,同时也会更好地了解自己。
请以“你好,陌生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1.D 2.D 3.C 4.B
5.
①用户层面:重视个人媒介素养的养成/培养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建立健康的媒介生活方式;通过延长用户受教育年限,来提升用户信息素养。
②技术层面:让技术“以人为尺度”,优化用户所接触的信息世界;构建多元信息渗透的“信息蜂房”。
③政府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有序的媒介文化;进行宏观调控,落实治理机制。
6.D 7.C 8.B 9.A
10.
①君子只把符合礼义的行为视为可贵。
②君子能根据道义屈伸变化。
③君子能以诚心守仁行义。
参考译文:
君子做事不以苟且难能为可贵,辨说不以苟且明察为可贵,名声不以苟且流传为可贵,只有符合礼义才可贵。所以怀抱石头投河自杀,这是难以做到的事情,而申徒狄能够做到;然而君子并不认为他的行为可贵,因为它不符合礼义的标准。高山和深渊一样平,天和地一样高,这些都是很难把握的辨说,而惠施和邓析能加以辩论;然而君子并不认为他们的学说可贵,因为它们不符合礼义的标准。盗跖被人们广泛传颂,名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和舜帝禹帝的名字一起流传不息;然而君子并不认为他的名声可贵,因为它不符合礼义的标准。所以说,君子做事不以苟且难能为贵,辨说不以苟且明察为可贵,名声不以苟且流传为可贵,只有符合礼义才可贵。
君子推崇别人的美德,褒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阿谀奉承;公正地议论、直率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并不是诽谤污蔑;称说自己的光辉美德,可以比拟舜禹,和天地相参配,并不是狂妄夸大;君子随着形势的变化可屈可伸,柔顺得就像蒲苇一样,并不是懦弱胆怯;刚强勇猛,从不向人屈服,并不是骄横凶暴。这是因为能根据道义随机应变,懂得因时或伸或屈的缘故。《诗经》中说:“向左向左,君子适宜在左;向右向右,君子也常在右。”这是说君子能根据道义时屈时伸地应付变化。
君子修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达到真诚就不用从事其他的事情了,只要坚守仁爱、奉行道义就行了。真心实意地坚守仁爱,仁爱就会表现在行动上,表现在行动上就显得神明,显得神明就会化育万物;真心实意地奉行道义,做事就会有条理,有条理就会明白,明白了就能使人改变。改变和感化交相作用,这就叫做天德。上天不说话而人们都仰慕它高远,大地不说话而人们都仰慕它深厚,四季不说话而人们知道它们的变化。因为它们有各自的规律,从而才达到了至诚。君子有了至高的德行,虽然默不作声人们也会明白,没有布施恩惠人们也来亲近,不用发怒也有威严。这是因为他们顺从天命,真诚地专一于仁义。要做行道的人,不真诚就不能专一于仁义,不能专一于仁义,他的德行就不能表现在外面,德行不能表现在外面,那么即使发自内心,表现在脸色上,从嘴巴里说出来,人们也不会顺从他,即使顺从他,也会产生怀疑。天地算是大的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算是聪明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父子算是亲密的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主算是尊贵的了,不真诚就不会受到尊敬。真诚,是君子所坚守的,也是政事的根本。只有坚守真诚同类才会聚拢来,保持真诚就会得到同类,舍掉真诚就会失去同类。
11.D 12.A
13.举出示例,指出“愁绪”“欢笑自若的方式”“姿态超脱”,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其一首联,诗人说自己三年来不断被排挤,鱼鸟都笑自己是个顽固不化的人。借鱼鸟之口自嘲,看似玩笑语,但其中既有对仕途艰难的感慨,也有对自我坚守的肯定和不在意物议的超脱。
其一尾联,诗人认为能与贤德风雅的同游者相逢一笑很不容易,所以诗兴大发后写的狂放诗句就不须推敲删改了。“狂语”既有自嘲之意,也有对自己因写诗而受到攻击的不满,“不须删”则显得姿态超然。
其二尾联,人生登临探访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赐给的,千万别让小辈们随便得知消息。别让小辈们知道,减损欢乐之趣,是玩笑之语,显得任性、达观,亦暗寓诗人可能随时受到非议、攻击的感慨。
14. (1)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月年年望相似
(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3)大漠穷秋塞草腓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4) 芙蓉泣露香兰笑
(5)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6)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5.(1)印象最深的是刘姥姥一进贾府的场景。因年关将近,却手头拮据,想起先祖做官时曾在京中认了荣国府做亲戚,便到荣国府讨些过年的钱。见到了当家的二奶奶王熙凤,凤姐将丫头们准备做冬衣的钱给了姥姥,为此刘姥姥十分感激她。
(2)一进贾府的刘姥姥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人,她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当她面对生活窘境时,有自卑心理,但她敢于主动前往周瑞家央求带她见王夫人,展示了刘姥姥坚韧不拔的性格。
16.B 17D
18.【参考答案】
①全文多处写灰色,写出了对中国色彩从不理解到深刻领悟的过程:初学绘画时学习西方色彩理论,不了解也不关心中国色彩,认为灰色是暗淡、压抑的,后来听讲座、读散文对中国色彩有了新的认识。从“百草霜”“老僧灰”中感悟到中国色彩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现在对中国色彩中的灰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欢它的内敛低调、深情温和。②运用欲扬先抑的笔法,为后文对中国色彩的感悟赞美作了铺垫。③通过前后对灰色认识的对比,揭示出中西方色彩理论的区别,表达了对中国色彩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境的感悟和赞美。
19.【参考答案】①天水碧是一种柔和清雅的浅绿色,极富诗意。②宋代的理性审美是平淡、典雅、沉静的,天水碧的色彩特点符合这种审美。③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高峰,才能培养出文化型美学,全社会都向往“诗意的生活”,从而形成了这种理性的审美。
20.D
21.答案示例:甲:虽然乙:但丙:甚至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