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学案 2025年高考选择性必修三册教材知识点整理简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历史复习学案 2025年高考选择性必修三册教材知识点整理简化版

资源简介

1、先秦政治制度的特征:
(1)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一体;(宗法制)
(3)地方分权,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4)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朝代 中央制度 地方制度
夏朝 世袭制
商朝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春秋战国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制度 郡县制
西汉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
东汉 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 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群相制取代独相制 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
宋朝 二府三司制 州(府)、县二级制→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明朝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省、府(直隶州)、县(属州)三级制
清朝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雅典和斯巴达
4、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509——前27)
机构/官职 组成及产生 职责
执政官 两人,一年一任,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担任军事统帅
元老院 卸任高级官员终身任职 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公民大会 罗马最高权力机关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和审判
备注: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受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所有官职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5、中古西欧政治的特点
前期:①封君封臣制下政治分裂,王权较弱;②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教权高于王权;
后期:英法等国出现议会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王权逐步强化;
英国议会君主制 法国等级君主制
发展历程 1215英国颁布大宪章。 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 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14世纪,法国国王召开三级会议 (教士、贵族、市民) 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历史意义 大宪章内容a.《大宪章》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 b.保障封建主的特权 c.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王在法下,议会传统 三级会议内容:支持国王,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6、比较英、美、法三国的政体
比较项 英国 美国 法国
政治体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元首产生 世袭 选举 选举
元首任期 终身 4年,可连选两届 7年,可连选连任
元首实权 “统而不治”无实权 有实权 有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内阁总理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参众两院
行政权属 内阁 总统 总统,但必须内阁部长副署
首脑与议 会的关系 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席位政党组建,以首相为首,对议会负责 总统与内阁不对国会负责, 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 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属 议会,实际由内阁操作 国会 参众两院
相同点 ①都是资本主义政体;②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③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政体
7、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意义:
(1)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但它仍有历史
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2)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与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②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③评价:A.积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进步意义。B.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8、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所在地区 制度建设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农村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三三制”原则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解放区 行政区 《论人民民主专政》 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制度和理论基础)
9.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变法和改革 背景 内容 影响
商鞅变法 ①历史上大变革时期;②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③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④兼并战争不断。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 ②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 ③使秦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 2)前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 3)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4)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在长期冲突与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①前期(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②后期(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饰、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①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终被废止。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张居正改革 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明朝中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措施: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评价: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10.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背景 措施 评价
维新变法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③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①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②提倡西学,议论时政③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④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反对,慈禧发动政变废除大部分变法措施
清末新政 ①《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工具②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③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中华民国政府 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等各个方面。 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
1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朝代 制度 途径 标准
西周 世官制 世袭(世卿世禄) 血缘
春秋战国 举荐制、军功爵制 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 才能、军功
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向官吏学习律令
两汉 察举制 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 孝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
隋唐 科举制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 才学
两宋 科举制 “取士不问家世” 才学
元朝 蒙古传统、科举制 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 血缘、军功、才学
明清 科举制 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 才学
选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趋于科学公正。
(2)选拔方式:由世袭举荐到考试选拔,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4)选拔权力:选拔权力从地方收到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
科举制评价:
积极:①打破士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社会流动性加强;②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③选拔更加公开公平,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④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⑤为其他国家所借鉴,成为世界范围文官选拔的重要方式;
消极:明清时期日益僵化,束缚思想,对科技、社会进步产生消极
12.中国古代考核和监察制度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考核 上计制:官员赏罚的依据。县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盗贼情况汇集到郡国,郡国汇总成计薄,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 归属尚书省吏部 有严格标准考核官员 / ①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初考、再考、通考)(称职、平常、不称职)②考察包括外官三年一次朝觐考察和对京官六年一次京察(标准:贪、酷、不作为) 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九品以上每年考核、地方官派人上报或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 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以此确定官员升降。
监察 中 央 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图籍、文书、最高监察官 御史台 宋承唐制设御史台。台谏合一 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御史台 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六科并入都察院;
地 方 监察史掌监察 刺史制度 /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定期不定期巡回。 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停止御史巡按各省;
西方选官制的背景
(1)历史因素: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
(2)经济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①工业革命促进生产水平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政党更替频繁,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
职业官僚体系。
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导致社会政治力量发生变化,壮大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他们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力。
(3)思想因素:教育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影响
①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
用制度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人人平等、天赋人权 等思想为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外部因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借鉴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书面考试和东印度公司改革经验;
克里米亚战争,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
文官制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2)政治中立,执行政策。(3)职务常任,论功晋升。
影响:(1)积极性:①规范了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行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②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局限性:①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③文官的层次也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15.近代现代选官制演变
①戊戌变法时期:A.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改革科举制) B.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②清末新政时期:A.1901年,建立学堂;(改革、废除) B.1905年,废除科举制。
③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学生按成绩获相应的奖励出身,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④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⑤南京临时政府: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制定官员选拔法规草案但基本未实行;
北洋政府: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⑥南京国民政府:人事制度: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公务员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特点:借鉴吸收其他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精华; 考试权独立: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深受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影响;具有更强开放性和平等性:如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法律保障;存在弊端:受国民党一党独裁操控,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⑦干部制特点: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⑧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16《唐律疏议》: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17.从宋朝到清朝,乡约形式和内容有何变化
(1)宋朝:由儒学士人发起,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勉。
(2)明清:改为宣讲皇帝圣谕,强调顺从,与法律合流,具有约束力,成为教化工具。
18.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特征:(1)权力结构:坚持权利制衡、三权分立。(2)法律内容:注重保护个人权利。(3)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局限性:(1)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2)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3)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未享有完全的公民权
19.中世纪宗教作用:①保存古典文化;②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③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20.宗教改革后的社会影响与作用:①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②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和思想;③迫害“异端”,引起宗教冲突;
21.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时期
①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②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④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⑤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⑥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22、(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角度 秦朝 两汉
中央民族事务机构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民族关系 北方 逐匈奴,修筑长城 ⑴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⑵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⑶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南方 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
西方 西北生活着羌、氐等民族 ⑴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⑵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生活着夫余、乌桓等民族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此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角度 隋朝 唐朝 宋朝
民族交往 ⑴北方: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⑵岭南: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了重要作用; ⑶台湾: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⑴西北: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西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⑶云南: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⑴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 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⑵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⑶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中央 民族事务机构 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⑴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⑵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边疆管理 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⑴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⑵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
(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角度 元朝 明朝 清朝
民族政策 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羁縻政策 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民族管理 中央民族机构 总制院改名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事务 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地方管辖 ⑴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⑵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⑶台湾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屿和琉球 ⑴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⑵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⑶西南:设土司; ⑷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⑸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⑴北方和西北蒙疆地区:①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②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③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⑵青藏地区:①通过扶持黄教,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②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⑶西南地区:沿袭土官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
民族交往 ⑴元朝完成全国统一后,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⑵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不断融合而形成回回 ⑴北方蒙古:在西起嘉峪关、贡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明朝也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⑵西藏: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
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内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交流;宗教改革打击教会;民族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法国大革命、战争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评价: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维也纳体系的评价: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西方国家在国际法应用中双重标准,导致国际冲突不断,引发一战。
26.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914~今)
(1)一战后国际法新变化:新主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新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国联“全体一致”原则使其难以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新条约:1928年《非战公约》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2)二战后国际法新变化:新组织:联合国(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新机构:海牙国际法庭;新领域: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新挑战:些大国为了一己之私,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现代(一战至今)国际法的特点(新):集体安全制度的发展;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国际领域大大扩展;国际司法制度渐趋健全。
★对国际法的评价:①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开辟新途径;②存在局限性,无法消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1)历史传统: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
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2)近代现状: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
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现实需要: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
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4)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
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8.当代民族政策的意义
①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②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④促进民族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八大以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积极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就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0.“交子”出现的原因
①北宋商品经济发达,需要大量货币;
②铜币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
③铁钱笨重,携带、流通不便;
④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31.中国古代货币
货币演变趋势(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 海贝→铜仿制海贝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 :铲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圆形方孔钱(半两钱) 3.铸币权进一步收归中央: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4.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5.白银货币化: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 ⑴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⑵国家统一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⑶统治者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维护统治的需要; ⑷其他因素:如货币材质及含金量、货币的铸造和印制技术、政府的信誉等
32..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角度 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货币制度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建立(形 成)背景 ⑴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⑵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⑴经济大危机之后,世界货币关系陷入动荡和混乱的状态。要重建战后世界经济秩序,需要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⑵大国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建立 ⑴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⑵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⑴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⑵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作用 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⑴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稳定和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 ⑵也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3)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崩溃瓦解原因 原因:经济大危机;英国实力下降 70年代走向崩溃①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的霸权 ②美国实力相对下降
33.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朝代 制度 趋势
秦 田赋、丁赋、徭役 ①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废除。(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征收种类: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征收形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汉 田赋、丁赋、徭役、财产税
魏晋 租调制(田租户调制)
隋 租调役
唐 初期 租庸调制
晚期 两税法
宋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元 租庸调、两税法、“科差”
明 “一条鞭法”
清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34.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
秦朝 汉朝 魏晋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赋役 制度 田赋、人头税、徭役(更正戍)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及徭役。 租调役 租庸调制:征收对象21-59岁成年男子、以庸(绢或布)代役 780年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夏秋两征 征收两税,附加税繁多、征代役金 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百姓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北方--租庸调:丁税、地税 南方--两税法:夏税、秋粮 科差:按户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明初:夏税秋粮两征,米麦实物 正统:江南税粮折银送入北京“金花银” 明后期: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1712康熙以前一年丁银为定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
户籍 制度 分类登记制度(按身份) “编户齐民” 西晋:黄籍 东晋:白籍、土断 隋朝 大索貌阅 重核户籍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三年一造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有土地纳赋税的户 客户:佃户 诸色户计: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等,一旦定籍世袭不变 承元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明户籍册称“黄册” 乾隆时户籍永停编审
基层 组织 乡里制度。 乡里制度 / / 里甲制 清初行里甲制→后改保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自我管理和监督机制 什伍制度(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保甲制: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 / 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
35.两税法的影响
(1)积极:①简化了税收名目,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③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36.一条鞭法的背景、内容、特点、影响。
(1)背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白银流通量的增加;③土地兼并及统治危机的加剧。
(4)影响:①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发展;②赋役征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是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④用银缴纳,遭受商人的进一步盘剥。
37.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法制性。
(2)作用:①征收赋税、徭役;②强化基层管理;③维护社会稳定。
38.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2)意义: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②稳定基层社会秩序;③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39.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1)形成较早,源远流长,政府介入程度深。(2)国家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政府主体,民间辅助。
(3)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4)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方式多样化。
(5)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鲜明的伦理特色。
40.西方的基层治理有什么特点?
(1)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2)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3)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发展围绕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
(4)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41.个人所得税的意义:①有利于调节收入,缓解社会分配的不平衡,实现社会公平;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③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税收事业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选必二
1.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精耕细作;③种植为主,饲养为辅(农业结构);④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⑤生产工具和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未发生真正革命性变化。
3.农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4.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食物物种的交流有何意义?
①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⑤食物物种交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5.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对(明清)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美洲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引进,促进农耕经济繁荣;
②促进人口增长,种植结构、饮食结构等发生变化;
②白银大量流入,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
6.消除饥饿与粮食安全
原因:①人口的激增; ②城市化、工业化加速,耕地面积的减③对农业投资不足;④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影响;
⑤粮食成为某些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的手段;
应对:国际层面: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国家层面: ①加强立法; ②保护耕地资源; ③改进技术及加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④厉行节约;
7.食品安全
原因:①农业现代化的负作用,如化肥、农药、抗生素、添加剂等过度使用;
②企业诚信缺失、道德水平滑坡; ③政府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应对:①加强立法; ②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③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④加强宣传和社会舆论监督; 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经济: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③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④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
⑤其他: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郡县制、官僚制出现;
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
9.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地位:始终从属于农业;(农业的发展推动手工业、商业繁荣,同时也制约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如重农抑商;)
②部门不断增加,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规模越来越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③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南移; ④具有封闭性,手工技艺世代传习;
影响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政治:政局稳定,政府政策推动; ②经济:农耕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群体:劳动工匠技术经验的积累与改进; ④其他:税制改革等使国家对民众人身控制减弱
10.工厂制度逐步确立:
特点(史实):①为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实行倒班制; ②严格的规章制度,如罚款、体罚和解雇等;
③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监管生产过程,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等;
④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致、更专业,劳动更集中;
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①分工明确,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②挖掘工人劳动潜质; ③产生更大经济效益;
11.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积极:(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社会的流动性大增
(3)乡村发生变化:①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大农场②人们的眼界开阔:大量人口从农村移向城市(城市化)。
(4)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更为增强(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消极:(6)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健康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1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发展的原因
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提供理论基础;②世界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③战争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④各国政府对高科技的大力支持。
13.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①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②人类文化生活也出现了新的模式。人们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③人类视野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交通和通讯技术是地球成为“地球村”)。
④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1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①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③政策:政府政策;④交通:交通发展;⑤货币:货币统一
15.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①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②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③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助推剂。
16.欧洲商业革命表现:①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规模扩大; ②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如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
③建立起全球范围内的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17.二战以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意义:①稳定了国际金融; ②促进了国际贸易;
③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④便利人们的消费,改变人们的生活;(如服务贸易,电子商务,金融的全球化、电子化)
问题:①国际金融风险危害性增大,易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②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③世界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严重;
中国的应对: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③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8.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
19.古代雅典城市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①城市功能多样;②宗教和公民政治活动受重视;③贫富居民混居;④布局较为自由;
原因:①城邦民主政治繁荣;②人文主义发展;③奴隶制工商发展;④古希腊多山地、少平原;
20.近代西方城市化(由英国为例):
发展特点:①在18世纪中期以前,发展缓慢且水平较低;②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发展迅速;③此后发展平缓,维持在较高水平;
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原因:(1)根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①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 ②工厂制度的发展,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③交通工具的改进,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2)民主制度的完善,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21.近代中国城市化:
特点:①半殖民地色彩浓厚(通商口岸、租界);②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③起步晚,开埠城市发展迅速;
影响因素:①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如开口通商;②经济结构的变动: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等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③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④城市发展与管理理念的传入;
22.黑死病对西欧社会有何影响?
经济:①人口死亡,劳动力缺乏,经济倒退; ②劳动力的减少客观上推动技术变革;
政治:社会动荡,封建贵族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文化:①动摇教会权威,人文主义兴起,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铺平道路;
②减少了知识阶层人数,客观推动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化;
医学:客观上带来医学发展和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23.历史上疫病防治的措施:
24.古代中医的成就
25.二战以来西方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经济: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②福利国家的推动;
政治:①社会相对稳定;②民主制度发展完善,政策推动;思想:民权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医学进步;
26.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政治: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如一五计划“一化三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想:民众的健康与公共卫生意识提高; 科技: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医学水平的进步;
国际: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如世界卫生组织;
27.防控疫情应该怎么做
政府:①加大医疗投入,健全医疗卫生体系; ②加强疫病检测、防治与救助工作; ③加强社会宣传;
民众:掌握一定防疫知识,注重家庭与个人卫生;
国际: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提升全球治理能力;
选必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起源于发展具有本土性; ②文化的多样性; ③包容性; ④凝聚性; ⑤连续性;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①民本思想,重视以人为本;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⑥主张和而不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④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政治:中央集权下国家统一、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发展完善;
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思想:①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 ②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③中华文化自身的优势,具有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民族:民族交融推动文化发展;对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文化内涵;其他:①重视教育和史学传统; ②先进人物的传承与创新;(如孔子、朱熹等)
5.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原因及意义?
(1)特点:①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相结合; ②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入;
③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④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
(2)原因:①政治:西方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②思想:西学的不断传播,对西学了解不断深入;
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3)意义:①政治:促进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②经济:促进工业化,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思想: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思想;
6.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东亚、东南亚影响的基本史实
1、汉字:汉字传入并影响当地文字,推动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
2、思想:儒学传入并成为官学,中国化的佛教也推动当地文化发展;
3、制度:①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推行中央集权、土地和赋税制度; ②越南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
③建筑、绘画、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4、移民: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
(二)对欧洲的影响
整体: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①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②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积极作用,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③指南针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对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
儒学中的民本、重视道德等思想为启蒙思想家吸收来反对封建专制;
3、社会生活: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时尚;
上古时期的西亚和埃及
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①包容性,兼有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②创新性,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③丰富多样,包括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
古希腊文化成就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①探讨问题涉及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②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
(用头脑思考而非依赖传统宗教解释)③彰显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1、文化特点: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2、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贡献):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②保存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促进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③传承罗马法,编纂《罗马民法大全》,对欧洲法学和法制影响深远;
11.印欧人的迁徙
原因:①气候的变迁,寒冷期; ②游牧民族具有随水草迁徙的特性;③临近农耕文明的富庶;④驯养马匹,马拉战车;
影响:①形成了新的族群,如希腊人、赫梯人、波斯人、雅利安人;②摧毁了一些旧的文明,同时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并形成新的区域文化,如希腊古典文化,印度文化等; ③马匹、铁器的传播,推动农耕文明的扩展,并形成了范围广大的帝国,改变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1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①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②在碰撞、交融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3.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大时代背景) ②殖民者屠杀、奴役及疫病的传播,使印第安人锐减;
③为补充劳动力不足,贩卖黑奴到美洲; ④欧洲人来到美洲,白人数量增加;
14.殖民活动对美洲族群和文化的影响?
①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改变美洲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加拿大白人占大多数,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②文化: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出欧洲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
15、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原因?
时代背景: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推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迁入地:①工业革命开展,美国西部开发对劳动力需求增加;②黑奴贸易的废止,欧美国家劳动力不足;
迁出地:①列强侵略迫使清政府同意华工出国;②国内人口压力大;③中国沿海移民海外的传统;
近代华人移民的历史作用?
对世界:①促进迁入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②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多元);
对中国:①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②回国创办近代企业,传播先进思想、制度,推动中国近代化
16、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20世纪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的新特点: ①流动方向:从经济较落后国家和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
②移民结构:体力劳动者需求量减少,技术移民呈现迅速增长;
20世纪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原因: ①时代大背景:经济全球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②流向发达地区的原因:经济全球化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③劳动移民高素质化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17.宋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的原因?
政治: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路受阻; ②政府重视;
经济: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发展,制瓷业发达;②海外贸易税是政府税收重要来源;
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
其他: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18、丝绸之路作用:①经济:促进欧亚经济贸易往来和物种交流,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如中国的瓷器、丝绸远销欧洲;汗血马、葡萄、棉花等传入中国; ②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各自文化发展,如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道教思想相互融合,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中亚、西亚的魔术、杂技、音乐、舞蹈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生活。
③科技: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技术和社会进步,如中国四大发明西传推动西方社会转型;波斯织锦技术传入中国,推动中国丝织业的进步。
19.工业革命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①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使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②工业革命推动西方扩展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形成欧美工业国为主导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③工业革命推动交通、通讯改进,密切了各地联系,加速商品流通。
20.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科技进步是根本推动力; ②交通和通讯方式改进;③两极格局瓦解,更多国家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④跨国公司推动; ⑤国际协调机制加强(如WTO); ⑥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21.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①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灾难,原有的文化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被打断。
②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希腊化文化的形成。③利于丝绸之路的开通;
22.希腊化时代和希腊化世界
(1)文化特点:①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②具有多元化和世界性色彩。
(2)影响:①促进民族融合;②促进文化中心的东移(雅典衰落,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西亚的安条克、帕加马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③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和希腊文化碰撞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如吸收东方科学成果基础上,欧几里得编写《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物理学定理。)
23、蒙古西征的影响:(13世纪,蒙古三次西征建立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消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造成社会、经济、文化的极大破坏;
客观推动作用:①经济:重新打通亚欧陆上往来通道,客观上利于东西方经济交流。②政治:改变欧亚大陆政治格局,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③文化:客观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④民族: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促进民族融合。
24.独立战争和1787年联邦宪法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①独立战争激发了北美人民追求独立和自由平等的精神,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②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分权制衡原则,构筑了美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强化了美国人的文化认同、民族、国家认同。
24.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影响。
①传播大革命成果,废除封建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使欧洲民主意识高涨。如俄国一些青年军官受拿破仑战争和启蒙思想影响,1825年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②激发了欧洲各地的民族主义,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如1830年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起义,推动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③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普遍诉求。
25.二战后新型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特点:在现代化建设中形成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史实:(1)印度:①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②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③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2)新加坡、韩国:①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
埃及:①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②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③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④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26.宋代以来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①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 ②理学推动;③印刷术推动文化、教育发展;④政策推动,如宋代以文治国;
意义;①推动科举制的日益完善; ②保存传播古代文化、典籍;③促进理学(儒学)传播; ④促进重学风气形成,培育人才;⑤使教育体制更加完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