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表格式) 高中化学 人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表格式) 高中化学 人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资源简介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是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属于概念原理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根据新课标(2020版)《2.3 电离与离子反应》要求,学生需要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与本节课的对应内容在于,学生需要认识电解质等相关概念,能够书写简单的电离方程式;理解微观离子与宏观现象如离子与导电性之间的关系。
电解质是贯彻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重要概念,从微观角度理解结构才能认识宏观的性质。在选修中需要由电解质的水溶液组成理解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理解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只有建立正确的电解质观念才有利于后续的学习认知。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自鲁科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中的第2节。整个第2章是在学习初中知识及第一章对化学物质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物质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中重要基础理论的一章,而这一节内容是在刚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相关的知识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概念的构建为主,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酸、碱、盐的已有经验上,以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角度引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以及电离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作好准备,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化学反应的深化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了常见的酸碱盐以及简单的定义,了解离子概念,会写化学方程式;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掌握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依据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解质现象:电解质饮料、湿手不能触电、植物的需要的常见元素均有接触且与物理、生物知识相结合,这些均可作为情境设定和学科融合学习的观念。学生对物质分类有基础认知,具备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以及微观离子模型建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以氯化钠晶体构成为例理解电离的过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氯化钠固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养成团结合作的品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构建从微观模型—电离方程式—宏观认知过程:形成认识物质在水中解离的微观视角,能够用电离方程式描述这一过程,并基本预测物质电离后宏观现象。
难点:
1、离子在水中的微观形成过程抽象模型的建立与理解
2、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与区别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平台 实验仪器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提出“湿手触电”常识,创造生活情景问题,询问学生导电的原因。 听讲与思考,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从溶液导电角度解释原因 通过“湿手触电”的常识,引发学生思考原因,探究导电在离子层面发生的原因
联系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学过的“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实验”,探究湿手导电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湿润的手含有哪些物质。 听讲,从化学的角度思考“洗手—自来水—可能含有其他粒子” 多学科联系,类比物理实验“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实验”,建立探究实。
实验探究 给出物质及其导电的待书写表格并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解提示思考。 视频结束后随机提问一名学生的填写结果。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表格 视频结束后回答教师问题,给出填写结果。 结合生活完善实验设备;由单一变量思想提出假设,确定实验方案。观看视频直观认识实验事实们进行任务一的解决。
小组讨论 进行微观探究,从电流、自由粒子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出:导电的原因是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听讲并思考,从类比和迁移理解电离原因。 运用类比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离子是导电的原因,进而导出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产生了离子。
提出问题: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怎么形成的?氯化钠水溶液中的水和熔融状态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课本54页相关解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通过视频动画演示解决,解释NaCl在水溶液状态下被水分子包围,从而产生离子。 听讲观看,理解过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氯化钠溶液变化过程。 “模型认知”解释水溶液离子产生过程
教师通过视频动画演示解决,完成熔融状态下的电离过程探究。 听讲观看,理解过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熔融氯化钠中变化过程。 解释熔融状态离子产生过程
由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比不同状态下的固体导电与否与自由粒子存在关系,提出电离概念。 听讲,与教师共同完成宏观与微观的现象推导。 建立学生在“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能力
随机提问学生试着解释课前的问题“为什么湿手触摸电源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学生回答展示,互相补充,老师总结。 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导电与否化合物进行区分,介绍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定义和常见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听讲,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定义,构建物质分类结构新体系。 提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通过框架图建立新的分类方式。
建立情境:市面上很多的电解质饮料,根据所学电解质概念,小组讨论是噱头还是真实有用。 得到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解释:电解质饮料只是一种定义,学过这节课之后我们也不必认为很高大上;市售这种更适合高强度哦运动后的能量补充。 小组讨论,根据定义和电解质溶液判断,得出解释。 与生活中常见“电解质饮料”建立联系并用科学的角度正确看待。
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 明确四个注意事项。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提醒注意事项。 学生依次回答。 练习题,在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包括哪些类型的物质?给出框架总结。 听讲,把相关知识点补充在课本上。 知识小结,方便学生课下回顾。
练习题判断物质能否导电。①铁片 ②石墨 ③盐酸 ④氨水 ⑤醋酸 ⑥KOH ⑦NaCl  ⑧熔融MgCl2 ⑨酒精 开火车的形式依次回答。 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复习巩固。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电解质电离原因,并建立与宏观现象的联系;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的应用 听讲与理解,本课框架建立。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布置 《配套检测卷》 P126 T1-4 T12
板书设计 电解质的电离 电离 条件: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 结果: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的。着重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上,通过导电性实验,认识氯化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导电,从而认识电解质的电离,以及电离的条件和产生的结果。接着根据氯化钠、氯化氢和氢氧化钠三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在导电性上表现出相同的性质,从导电性的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再分类,进而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重点在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理解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和原因。教学中运用多个演示实验或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电解质导电的条件,结合相关习题训练,讨论、交流、反馈。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难,教学活动趣味性不够,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课堂容量较大,对于尚志班学生来说,缺乏思考时间,学生之间讨论的环节设置的不够多,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后组长以及其余有经验的教师也对我的课做出了客观准确的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此次讲课,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对于此次讲课中的优点,以后上课过程中继续保持,发现的缺点也及时更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