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制作乐器》单元教学规划 6.16《认识与设计乐器》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制作乐器》单元教学规划 6.16《认识与设计乐器》教学设计(含课时练习)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制作乐器》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制作乐器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制作乐器》,旨在通过科学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乐器的发声原理,并尝试设计和制作简易乐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声音与光的传播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学习内容:举例说出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和精确。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制作简单作品,拆装简单产品,了解产品的构造和点。尝试设计和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实物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描述简单的设计问题,包括材料、时间或成本等限制条件。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学业要求:知道一些常见的技术产品和典型工程。能提出满足一定限制条件的简单设计问题和多种设计方案。能归纳总结常见产品或工程的主要外在特征。能拆开简单产品并复原,能举例说出一些技术产品所涉及的科学概念或原理。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常用工具制作某种产品简化实物模型,并能反应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
教材分析 单元作为《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属于技术、工程与社会部分。内容基于第五单元《声音》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发声的变化,形成声音的产本生、传播和变化的基本概念。本单元进一步深入,通过探究不同类型乐器的发声方式,设计和制作简易乐器,使学生掌握更多关于声音和技术的知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并对动手制作有浓厚兴趣。然而,他们对具体乐器的发声方式尚不能准确分辨,且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常常难以从系统角度考虑工程设计和权衡利弊。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探究实验和准确的实验证据,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吹奏不同的乐器,能说出不同乐器的发声方法。通过观察不同乐器实物,能提出满足一定限制条件的设计方案。科学思维:观察并比较不同乐器的发声方式,能归纳总结常见的乐器的发声方法。举例说出不同乐器设计的科学原理,通过测试乐器实物模型的发声过程,能用该模型解释乐器发声原理。探究实践:尝试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简单的乐器,并制作乐器实物模型。掌握常见工具的适用方法,发现作品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态度责任:具有参与设计乐器与制作的乐趣,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如实陈述观察到的现象。- 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单元结构化活动 认识与设计乐器:创设情境,通过视频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常见乐器。观察乐器发声方式,进行分类,并探索影响乐器发声高低的因素。 设计并画出乐器设计图,规划制作步骤。2. 制作与调整乐器:学生根据设计图,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乐器。制作过程中,不断测试和调整乐器的发声效果。3. 展示与评价乐器: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演奏简单的乐曲。通过交流,评价和改进乐器设计,提升制作水平。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设计、制作和调整乐器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成果评价: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乐器作品,评估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制作技能。态度评价:评估学生对参与设计和制作乐器的兴趣与态度,以及其团队合作和分享信息的能力。
第十六课时《认识与设计乐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乐器的构造特点,通过实验探究乐器发声的原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乐器模型,体现创新与实践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乐器发声的物理原理,包括振动、共鸣等现象,并能运用这些原理解释乐器发声的过程。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乐器音色、音调差异的原因,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科学素养:
学生掌握乐器的基本分类和构造特点,了解乐器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重要性。
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责任态度:
学生能够遵守实验和制作过程中的安全规范,体现对自我和他人的安全责任。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分享自己的设计和想法,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乐器的基本分类、构造特点和发声原理,能够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乐器模型。
难点:理解乐器发声的物理原理,特别是振动和共鸣现象,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影响乐器的音色和音调。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播放一段包含多种乐器的音乐,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段音乐中有哪些乐器吗?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通过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关注乐器的多样性和特点,激发探究乐器原理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1:乐器分类与观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进行观察,记录其构造特点,并尝试描述其发声原理。活动2:振动实验学生使用简易振动装置(如橡皮筋、小铃铛等),观察并记录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活动3:共鸣箱实验学生制作简单的共鸣箱(如空纸盒、木箱等),将小物体放在箱内敲击,观察并记录声音的变化。活动4:乐器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绘制简单的乐器模型,注明其构造特点和发声原理。活动5:乐器制作与演奏学生分组制作自己设计的乐器模型,并进行演奏,展示其发声效果。 通过观察不同乐器的构造,初步了解乐器分类和发声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验,学生直观感受振动与声音的关系,理解振动是乐器发声的基础。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共鸣箱对声音的放大和音色变化的作用,理解共鸣现象。通过设计活动,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制作和演奏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乐器发声的过程,增强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三)生活应用 活动:学生讨论乐器在音乐创作、演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乐器不仅是音乐创作的工具,还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知识总结 活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乐器的分类、构造特点、发声原理以及设计和制作乐器的过程。 通过总结,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乐器按照发声原理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几类。
答案: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乐器的发声原理是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产生______,并通过介质传播形成声音。
答案:振动
3、共鸣箱的作用是______和______声音。
答案:放大、改变音色
4、在设计乐器时,我们需要考虑乐器的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因素。
答案:构造特点、发声原理、使用效果
(二)、判断题
1、所有乐器都是通过敲击产生声音的。(×)
2、共鸣箱的大小对乐器的音色没有影响。(×)
3、在制作乐器时,我们可以使用任何材料,只要它能产生声音。(×)
4、乐器设计和制作是一个需要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三)、选择题
1、下列哪种乐器属于弦乐器?(A)
A. 小提琴 B. 单簧管 C. 军鼓
2. 下列哪个因素不影响乐器的音色?(C)
A. 材料 B. 形状 C. 大小(仅指尺寸,不考虑共鸣箱影响)
3、下列哪项不是乐器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B)
A. 美观性 B. 价格 C. 实用性
(四)、简答题
1、请简述振动与乐器发声的关系。
答案:振动是乐器发声的基础。当乐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的某些部分(如琴弦、空气柱等)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形成我们听到的声音。
2、在设计乐器时,为什么要考虑共鸣箱的作用?
答案:共鸣箱能够放大声音并改变音色,使乐器发出的声音更加清晰、洪亮且富有表现力。因此,在设计乐器时,合理设计共鸣箱的形状、大小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3、列举两种可以自制的简单乐器,并简述其发声原理。
答案:例如,可以自制橡皮筋琴和吸管笛子。橡皮筋琴通过拉伸不同长度的橡皮筋来改变音高,当用手指拨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振动产生声音;吸管笛子则通过改变吸管内的空气柱长度来改变音高,当吹气时,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
(五)、实验探究题
实验题目: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弦乐器,并探究其发声原理。
实验材料:木板、琴弦(或细绳)、调音器(可选)、小木块(用于固定琴弦)。
实验步骤:
1、在木板上固定两个支架,支架间保持一定距离。
2、将琴弦(或细绳)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架上,确保琴弦紧绷。
3、使用调音器(或耳朵)调整琴弦的松紧度,以获得所需的音高。
4、用手指轻轻拨动琴弦,观察并记录其发声情况。
实验现象:当琴弦被拨动时,它开始振动并发出声音。通过调整琴弦的松紧度和长度,可以改变声音的音高和音色。
实验结论:弦乐器的发声原理是琴弦受到外力作用后产生振动,这种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形成声音。通过调整琴弦的松紧度和长度,可以改变声音的音高和音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