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材料一: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材料二: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二王①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②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压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至元十六年二月,压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注】①二王,分别为益王赵昰,卫王赵昺。②井澳,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入A则与B王图议国事C以出D号令E出F则接遇宾客G应对H诸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指脸色。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类似的词语文中还有“憔悴”“枯槁”“混浊”“世俗”等。B.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意义,常指抱有“持守其真”、还归自然主张的隐居者。C.“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洁净的身体。是定语后置句。《劝学》“蚓无爪牙之利”,即“利之爪牙”,锋利的爪牙。句式与此相同。D.笏,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持的手板,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能力出众,遭小人陷害而被贬官,最后不愿与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陆秀夫才干突出,虽遇伯乐赏识,但偏逢末世,最后兵败而赴海殉国。B.屈原和陆秀夫皆是忠贞爱国之士:屈原虽被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陆秀夫取胜无望,安顿好妻子儿女,作别卫王后,便只身赴海而死,忠于南宋。C.材料一文学性浓厚,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材料二语言平实、叙述简洁,更注重史学性。D.两文均精心裁切,详略得当;材料一概述上官大夫诋毁屈原,详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材料二略写陆秀夫追随二王到温州的过程,详写朝会时的场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②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5.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概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Ⅰ赴于齐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绌,同“黜”,指罢免官职,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罢”“夺”“去”“署”“出”“除”等词语。B.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C.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字意思不相同。D.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想赴会,但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一事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最终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在秦国人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逃跑却被发现,秦国人封锁通往楚国的路,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怀王最后被秦国人追上。D.楚怀王发病去世后,楚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对其死感到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10.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材料一概括具体事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皤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材料二:《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节选自王逸《离骚经序》)材料三:(屈)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其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1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言A已放逐B离别C中心D愁思E犹依F道径G以风谏H君也。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被,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中的“见”用法相同。B.靡,没有,与《曹刿论战》“望其旗靡”中的“靡”词义不相同。C.不遇,不得志,文中指屈原虽然忠贞不二却仍被放逐的不幸遭遇。D.训,典式、法则,跟成语“不足为训”中“训”词义和用法不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屈原遵照道义行事,竭尽忠心侍君,却遭小人离间,处境艰难,于是创作《离骚》,以发泄内心的郁结与苦闷,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B.材料二认为,《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援引香草、美人、虬龙、云霓等不同的物类作为意象,贴切而巧妙作喻。C.材料三认为,如果让那些与屈原有相似遭遇的人含泪吟诵屈原的作品,而又有幸被统治者听到,能触发他们彼此之间对人性、人伦等的美好的共识。D.材料一热烈地称赞屈原的志向可以与日月争辉,材料二则指出君子们都仰慕屈原高洁的品行,材料三也十分认同屈原恪守中庸之道、忠君爱国之情。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15.三则材料都对屈原诗作的语言作出了评价,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二、小阅读16.《屈原列传》中作者在第三段中,记叙了《离骚》的创作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17.《屈原列传》中,屈原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18.《屈原列传》中屈原事迹的先后顺序是( )①见疏 ②自沉 ③见黜 ④见迁 ⑤见任A.⑤①④③② B.①③⑤④②C.⑤①③④② D.①③④⑤②19.《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两篇文章在谋篇布局和所要表现的人物精神上有何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骗。(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四、作文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了屈原和渔夫的一番对话,他们似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坚持自我,绝不妥协,这样的人生被认为是正确的,但往往容易失望;一种是随俗俯仰,顺应社会,这样的人生是自洽的,也更容易快乐。你更赞同怎样的人生?请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思考和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EG 2.A 3.B 4.①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②用官服擦眼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 5.屈原:追求理想,忠君爱国,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渔父:随波逐流,见机行事,趋利避害,保全自身。6.CGH 7.A 8.D 9.(1)(张仪)到了楚国,又趁机送丰厚的礼物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2)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 10.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④内惑于宠姬郑袖、宠臣靳尚,放走张仪。11.CEG 12.D 13.D 14.(1)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2)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 15.同:都指出了屈原诗作的语言饱含爱国热情。异:材料一,文辞简约,意蕴丰富;材料二,语言温厚而典雅,意旨纯洁而明朗;材料三,文辞富于变化,但不能当做典范和法则。16.①《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屈原的伟大形象在《离骚》中体现得光彩照人,感天动地。②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7.政治 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内政: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外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文学 才能 主要著作:《离骚》《怀沙》《天问》《招魂》《哀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18.C19.《苏武传》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典型事例,却“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之中即见其指”,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与赞美;《屈原列传》是既有对史实的勾勒,也有对细节的描绘,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国运日衰的背景下展开。揭示了屈原个人身世的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和爱国情怀。2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蝉蜕于浊秽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1.例文:《坚守自我,虽苦犹荣》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在途中会面临无数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映射出我们所秉持的人生态度。在屈原与渔夫所代表的两种人生态度中,我更赞同屈原坚持自我、绝不妥协的选择,因为这种选择虽然布满荆棘,却能绽放出最绚烂的人性光辉。坚持自我是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守护。屈原心怀楚国,一心想要实现美政理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楚国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他对理想信念的铮铮誓言。在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他本可以像渔夫建议的那样,随波逐流,与世沉浮,或许这样能让他免受排挤和迫害,但他没有。因为他心中的理想之火在燃烧,那是对楚国、对百姓深深的眷恋和责任感。正是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让他的生命有了超越常人的重量。他就像一座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照亮了追求理想的道路。坚持自我是对高尚人格的捍卫。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深知周围的环境已经污浊不堪,但他不愿同流合污。他的这种清醒是一种痛苦,却也是一种骄傲。在面对权贵的谗言和排挤时,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高尚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穿越时空,震撼人心。与之相比,随俗俯仰或许能获得一时的安逸,但却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泡沫般消逝,因为他们失去了自我,放弃了人格的尊严。或许有人会说,坚持自我容易失望,甚至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就像屈原最终投江自尽。但我认为,这种失望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这种代价是伟大灵魂的献祭。屈原的失望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在看清社会黑暗后对正义的执着呼唤。他的投江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精神的永生。他用生命向世人宣告,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坚守的,哪怕要面对千难万险,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也需要在坚持自我和随波逐流之间做出选择。那些为了追求真理而不顾个人得失的科学家,那些为了维护公平正义而与恶势力斗争的勇士,那些为了保护传统文化而默默坚守的学者,他们都在传承着屈原坚持自我的精神。他们或许会遇到挫折,或许会遭受误解,但他们的坚持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轻松快乐,而在于是否能在坚守自我中实现理想,捍卫人格。让我们像屈原一样,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内心的那片净土,做一个有信念、有尊严的人,虽可能历经苦难,但也必将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中留下璀璨的光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