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短歌行》同步练习一、文言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绝江河”(《劝学》)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绝”意思相同。B.“唤渠朝餐歇半霎”(《插秧歌》)与“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中的“渠”词性相同。C.“枉用相存”(《短歌行》)与“眈眈相向”(《狼》)中的“相”意思相同。D.“枉用相存”(《短歌行》)与“生死存亡”中的“存”意思不同。2.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中有一句“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遗篇”指的是( )A.曹操的《短歌行》 B.曹操的《观沧海》C.曹操的《龟虽寿》 D.曹操的《蒿里行》3.下列诗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项是( )A.《诗经》 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选自曹操《短歌行》)4.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慨当以慷(没有实际意义。以:而。) B.唯有杜康(这里指代酒。)C.鼓瑟吹笙(弹奏) D.枉用相存(白白地)5.对这首诗的赏不恰当的一句是( )A.“譬如”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多。B.“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C.“山不”两句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D.“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6.“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以朝露比喻什么?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7.诗的最后两句的用典寓意是什么?阅读曹操《短歌行》这首诗,完成各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借酒道出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B.“青青子衿”两句,引用诗句写出自己对贤才的思慕之意。C.“月明星稀”四句,言外之意是人才要善于择木而栖。D.“周公吐哺”两句,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9.下列对具体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有嘉宾”两句,化用《诗经》中《鹿鸣》的诗句,描写出主宾欢宴的情景。B.“譬如朝露”两句,运用起兴手法,主要起协调韵律的作用。C.“山不厌高”两句,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D.曹诗质朴刚健,气韵雄浑,体现出“建安风骨”的风格。10.请从《短歌行》中找出一个能够统摄全篇的关键字,并解释你的理由。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朗诵脚本,回答小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慢(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慢(沉郁悲壮 气沉声低)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慢(凝重苍凉 气缓声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慢(______ 气沉声低)11.下列语句中,与“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12.请在本诗的最后一句的括号中补写相应语气。四、名篇名句默写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作者仿用《管子》中的话,表达尽可能多的招纳贤才的句子是: , 。(2)《归园田居》中的“ , ”两句,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强化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两句,展现了诗人敢于向权贵挑战的不屈品格。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道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溢觞于七子后。(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材料二: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 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是由社会现实决定的,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竞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 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母亲那痛苦而又无奈的表情,好似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首诗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在建安文坛上,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建安作者们没有被现实的残酷和苦难吓倒,更没有醉酒消沉,得过且过,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慷慨悲歌地表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正如古人所言,文学亦写实亦传情,诗人们正是本着文学这一特色,很好地通过诗歌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尽显“建安风骨”。正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为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作,本篇以神龟起兴,言生命必有终时,表现出了诗人不信天命、努力进取、志在千里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融会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诗人们汲取汉乐府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创造由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学。那种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作品被作家们所摒弃,而是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联想到当下的现实,一发不可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吐露出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以号召,可以说它是积极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特色兼得的佳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丕的《大墙上蒿行》等作品中,也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让人深刻地感觉到,诗人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追求,即冲破樊篱、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建安作家的作品,从反映生活的方面来说,比汉代的诗人及词赋家要广泛得多;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词句的色泽和光彩,使之更华美。建安文学作者的创作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从以上种种,不难得出,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摘编自汤树德《“建安风骨”构成的主要因素》)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作者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B.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C.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创新。D.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等凄惨场面。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B.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C.“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消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 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D.王粲的《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流离失所,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16.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B.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C.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D.曹操在《嵩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曹操《短歌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朔露,去日苦多”体现了诗人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这样的一种心境是建安风骨的特点之一。B.建安作者们常在作品中表达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即抒发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C.建安文学主要作者们的作品中时代烙印尤为明显,但《短歌行》并未表现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悲惨生活,因此不具备时代烙印。D.建安文学的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天下归心”意为愿天下英杰都能真心归顺,寄寓诗人想要与天下英杰共同重整山河的壮志。18.材料二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 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横渡/与世隔绝。句意:却能横渡江河。/带领妻子和孩子还有村里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B.正确。都是代词。他;/它,代词,指方塘之水。句意:农妇呼唤他吃早饭,休息一会儿。/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 C.正确。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可不译。句意:屈驾前来探望我。/虎视眈眈地看着他。D.正确。探望;/生存。句意:屈驾前来探望我。/生存或者死亡。故选A。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作。故选B。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诗歌体裁常识的能力。曹操所处的时代为东汉末年,他是曹魏的奠基者。《短歌行》是古乐府诗,是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乐府诗。A.《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不相符。B.诗歌体裁与《乐府诗集》收录的体裁相符。C.《唐宋近体诗集》应选编唐宋时代的诗人的作品,并且选编近体诗。体裁不符,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不相符。D.《万首唐人绝句》应选编唐时代的诗人的作品,并且选编绝句。体裁不符,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不相符。故选B。4.D 5.A 6.以朝露比喻人生的短暂;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短暂,应该赶快建立功业。 7.“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思贤之急,慕贤之切,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急切。【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枉:枉驾。句意:屈驾来访。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多”错。“譬如”两句是说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有感慨人生短暂之意。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诗歌前四句意思是,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以朝露比喻人生的短暂。诗人由即景中的朝露经风吹日晒转瞬即逝,想到自己年华过半,壮志未酬,心中涌起无限忧虑。诗句是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焦虑,但内含的意思则是人生短暂,应该赶快建立功业。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突出地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作者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同样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急切。思贤之急,慕贤之切,跃然纸上。8.A 9.B 10.忧。一为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二为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错,曹操并没有悲观厌世,他是为人生的短暂而兴起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念头,是积极的忧虑。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能力。B.“主要起协调韵律的作用”错,“譬如朝露”两句,主要是在感慨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尽快建功立业,实现抱负。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诗眼的能力。《短歌行》全诗能够统摄全篇的关键字是“忧”,那么曹操的忧是什么?由第一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知,“忧”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由第三节“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知,诗人之“忧”体现在,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11.B 12.苍劲悲凉【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使用了比喻,“朝露”比喻人生短促。A.比喻,“羁鸟”和“池鱼”比喻处于官场中的诗人自己。B.借代,“子衿”以恋人的衣饰代指恋人。C.比喻,将雪比作“梨花”。D.比喻,把世上快乐的事情比作一去不回的流水。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该诗句承上文,诗人面对人生短暂、年华已逝的现实,借酒浇愁,语气是悲凉伤感的。但结合全诗,诗人面对人生短暂,不是一味哀伤,而是迸发出渴望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英雄气概。语气又是是苍劲的。所以,此处可填“悲凉苍劲”或“苍劲悲凉”。13.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羁、渊、摧、事。14.B 15.A 16.D 17.C 18.①列举实例:如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结合王粲《七哀诗》进行分析。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在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鲜明印象。【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都采用五言形式”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可知,原文说的是“普遍”采用五言形式,而不是“都采用”,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错误。由材料二第5段原文表述“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可知,原文说的是“注重用辞和文采”,而不是“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三段主要阐述了建安风骨是时代的产物,建安文学作品是对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的反映。D.曹操的诗句正是对军阀混战的社会状况的反映,体现的是饱经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特点。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C.“但《短歌行》并未表现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悲惨生活,因此不具备时代烙印”理解错误,时代烙印的因素有多种,根据材料二第三段“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可知,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悲惨生活是明显的时代烙印,并不能因为《短歌行》并未表现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悲惨生活,就说其不具备时代烙印。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列举实例:根据材料“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可知,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结合王粲《七哀诗》进行分析。其他处也有例证的运用:“正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为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作,本篇以神龟起兴,言生命必有终时,表现出了诗人不信天命、努力进取、志在千里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那种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作品被作家们所摒弃,而是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联想到当下的现实,一发不可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结合“他们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慷慨悲歌地表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可知,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了说明作品的作用,采用的是比喻论证的方式,使表意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