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语言文字运用1.以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用刘义隆一典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表现出作者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C.事件描写方面,两首词都选择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等,以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做背景,为英雄驰骋战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D.情感抒发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缅怀古代英雄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2.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借古喻己,以人生感慨作结。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穿空”二字勾出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岸”用了拟人的手法;“雪”字写波涛色彩,寥寥数语,有声有色。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闲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超脱。3.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4.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又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5.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三句,先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气魄极大,笔力非凡。B.“故垒”三句,忆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史实,即周瑜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C.“江山如画”二句,总写当时出现的三国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一时多少豪杰!”D.“羽扇”句指诸葛亮。诸葛亮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和周瑜一道用火攻打败曹操,有“儒将”风度。6.下列篇目,没有使用“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手法来续写历史的一项是A.《六国论》(苏洵)B.《阿房宫赋》(杜牧)C.《过秦论》(贾谊)D.《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8.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B.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到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实际上并非三国时期赤壁大战之处)游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C.《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其中的“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蓬莱、崂山。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B.苏轼到了加冠的年龄,就已能博通经史;嘉祐二年,《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十分惊喜,特地录他中乙科。C.苏轼的母亲在读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于是苏轼问母亲是否允许自己做范滂那样的人。D.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后,欧阳修对梅尧臣说自己的文章比苏轼逊色。刚开始听到这句话的人认为欧阳修对苏轼评价过高,时间长了才信服。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2)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对诗词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把奔流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B.“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直插云霄的山峰、拍岸的惊涛和澎湃的雪浪。C.下片由“遥想”领起,着力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指挥若定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形象。D.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12.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①【宋】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赤壁【宋】赵翼④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之时。此前北宋在与西夏的多次战役中处弱势,此后北宋又出兵伐夏,但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在对夏政策上,苏辙一直主张退守求和的态度。②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④赵翼:清代史学家、诗人,这首诗是他弃官归乡,途经赤壁时所作。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诗首联写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的意气风发,与苏轼《赤壁赋》所述内容基本相同。B.苏诗中“安知”一词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C.赵诗颔联化用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形象地写出赤壁一战曹操兵败、周瑜得胜的结局。D.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今昔对照、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14.这两首诗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但寄寓的情志有所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尾联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B.“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C.“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阕作铺垫。D.“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已。“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16.这首词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请结合诗句分析苏轼豪放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7.请默写出词中所缺的句子。18.上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19.作者是怎样塑造周瑜这一形象的?20.揣摩全词内容和意境,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错,《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没有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故选D。2.A【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借古喻己”错误,借周瑜少年得志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应为“怀古伤己”。故选A。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等的能力。C.“从正面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错误,“小乔初嫁”写的是小乔,没有从正面写周瑜,这里是侧面描写,不是从正面赞美。故选C。4.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对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手法和思想情感。D项,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而并非“是自寻烦恼”。故本题选D项。【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5.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周瑜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和诸葛亮一道用火攻打败曹操,有“儒将”风度。6.D【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A项,《六国论》(主题)将北宋与六国相类比,要“为国者”从六国的命运中接受历史教训。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B项,《阿房宫赋》(杜牧)借古讽今,希望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C项,《过秦论》(贾谊)“过秦”的目的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以防重蹈秦始皇因施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D项,《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也表现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缅怀之情。没有使用“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的手法。故选D。【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7.C 8.C 9.B 10.(1)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2)(欧阳修)又惊又喜,就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评为第一,还是怀疑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经史”为名词,做“博通”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第一个“见”为名词,做“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是书”是“这本书”的意思,做第二个“见”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另外两座是蓬莱、崂山”错误。另外两座应该是蓬莱和方丈。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特地录他中乙科”错误,由原文“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可知当时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欧阳修只评为了第二;又由原文“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可知后来苏轼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名,参加殿试才得中乙科的。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为滂”,做像范滂那样的人;“顾”,难道;第二个“为”,成为。(2)题得分点有:“擢”,提拔;“冠”,第一名;“但”,仅仅,只。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对于听闻的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关键点。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的时候,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孟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习很严重,主司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改正这种弊习。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评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只评为第二名;(苏轼)又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名,参加殿试得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时间久了才信服。11.A 1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其中“穿”字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卷”字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词的开篇,直奔历史”不当,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写的是眼前景。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炼句的能力。在写景方面,一般写景好的句子往往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感觉,描写赤壁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的雄奇壮阔的景物。这种生动描写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一般写景好的词语往往选“穿”“卷”等动词,如“穿”字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很有力量感;“卷”字写出了浪花的汹涌,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动态美。考生若选“大江东去”或“江山如画”句分析,或选“淘”字分析,言之成理也可以。13.D 14.苏辙诗尾联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表达对国事的担忧。赵翼诗尾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只剩明月下渔父的吟唱。往事如烟,胜败成空,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错误。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史,写过去为虚,现在为实;苏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借古讽今,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的批判;赵诗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两首诗都没有采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艺术手法。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苏辙此诗的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赵诗写三国鼎盛时期的骁勇善战的豪杰只存于人心,赤壁古战场已为历史陈迹,现在只剩明月高照、渔父吟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诗人写即目所见,着力于感怀三国历史,借此表达往事如烟、山河遗迹、胜败成空的感叹,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与潇洒自在的渔父相比,那些在政治上曾一度风云显赫的人们也显得可怜可叹了。作者盛年退隐,甘愿从轰轰烈烈归于平淡安静,是对人生的彻悟,也是千帆历尽后的豁然开朗,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15.B 16.①景物描写的豪放。“大江”、“乱石”、“惊涛”、“千堆雪”等瑰丽恢宏的意象组成一幅宏阔雄壮的场景,显示出宏大的气魄。②人物形象的豪放。苏轼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指挥才能卓越三个方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③抒发情感的豪放。“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错误,“人道是”说明只是传说如此,不确定这里是不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从“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知,此词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意境开阔博大,景物描写的豪放,显示出宏大的气魄。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知,作者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指挥才能卓越三个方面,借写“小乔”烘托了周瑜年少功成、才华横溢、气度雄伟,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塑造了人物形象的豪放,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可见,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体现了作者抒发情感的豪放。17.一时多少豪杰 多情应笑我 18.上片主要写了大江、浊浪、乱石、惊涛、雪浪等景物。这些景物都具有阔大雄浑的特点。 19.“小乔初嫁了”烘托周瑜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雄姿英发”突出周瑜的威武英俊、器宇不凡,“羽扇纶巾”表现周瑜的风度翩翩、儒雅潇洒,而“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更是凸显了周瑜的指挥若定、战功卓著。作者运用直接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塑造了周瑜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20.大江两岸,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陡峭的山峰昂然挺立,直插高空。江水滔滔,汹涌澎湃,拍打着两岸;被岸石击碎的巨浪,晶莹透明,飞花碎玉般四处飞溅。江中卷起的重重浪花,裹夹着团团水雾,喷吐着层层泡沫,像朵朵怒放的白莲,若堆堆无瑕的白雪。咆哮的涛声,如雷霆轰鸣,似万马奔腾。【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词有:豪。1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特点能力。第一问:上片写了哪些景物,可根据上片写景的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以得出上片写的景物有:大江、浊浪、乱石、惊涛、雪浪。第二问:上片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根据是写景具体内容分析得出,“乱石穿空”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山的奇峭高峻,直插霄汉。“卷起千堆雪”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水撞击岸边,翻卷出一堆堆如雪的浪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对江山描摹,有声有色,有阔大雄浑的景物特点如在眼前。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人物塑造手法即人物形象能力。“小乔初嫁了”属于活细节描写,意思是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这里用美人来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是侧面烘托。“雄姿英发”意思是说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是正面描写周瑜形象。“羽扇纶巾”是直接描写周瑜的衣着打扮: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一身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纶巾”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正面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意思是周瑜在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谈笑间”是抓住周瑜神情举止,正面写周瑜的临战潇洒从容、成竹在胸、稳操胜券。“强虏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是以卓著的战功从侧面衬托周瑜的指挥若定和非凡才华。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词作具体内容从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20.本题考查学生扩写能力。诗句扩写,要先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再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发挥合理联想和想象对诗句按要求进行扩写即可。比如本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意思是: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然后依据句子意思,抓住句子中“乱石”“惊涛”“千堆雪”这些景象,根据动词“穿”“拍”“卷”发挥合理联想和想象,具体描述当年词人游赤壁时所见到的景象。描述时注意语言通顺,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控制在60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