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节选)》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边城(节选)》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5.2《边城(节选)》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边城》故事并不复杂。但是摊开小说,读着读着,心内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在流淌。一种如沈从文写到的淡淡的“美丽的忧愁”溢上心头。
正如沈从文自己对《边城》的解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他告知我们,《边城》故事没有剑拔弩张式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恶判断,而只是“不凑巧”,发展中的事态充满了偶然性,实际上只是人性中善与“异化”初起时的两种力量在朦胧中碰撞,从而引发了悲剧的萌端。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一切充满了善”,生于斯、长于斯的男男女女皆为善的化身。翠翠是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纯的生灵,“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怒,从不动气”。她是超越了善恶观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二佬傩送善良、刚勇、健美,是湘西青年男子的佼佼者。
翠翠与二佬的爱,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小说中翠翠跟二佬的接触像是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偶遇。两年前端午节划船、捉鸭竞赛,爷爷因喝酒忘了去接翠翠回家,二佬见天黑就派伙计送她回去,但翠翠却连二佬的模样都没看清。第二次是登门。二佬特地把爷爷的酒葫芦送回家中,翠翠把他当成“陌生人”,认不准是不是心中的“岳云”。第三次是相约。当年端午节,翠翠应二佬邀请到城里看赛事,却因听到“碾坊陪嫁”的事,赌气不理他,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第四次是路过。二佬沿河六百里寻找哥哥尸体而不得,后从川东押货回来路过渡口,“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跑掉了。”
当然,还有一种接触,是心灵碰触。二佬与天保赛歌,他晚上到碧溪崖上唱了半夜的歌。小说第十四节写到翠翠第二天醒来,跟爷爷说:“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绵,我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这是心灵对心灵的歌唱,是无迹无痕的心神交融,翠翠梦中听歌,平添了小说诗的意趣。
小说的设定,让二位主人公甚至连静静地坐下交换点内心真实念头的机会都没有,它只像一道清澈的溪涧,在生活中细细地从从容容地流来。沈从文为《边城》设下的基调是唯美的,二佬和翠翠的爱就像是一枚沾着晨露,迎着第一缕霞光,在山风中摇曳,欲开未放的花蕾。这也就是“诗化小说”特色所在、美之所在。
沈从文摒弃了通常小说追求事件撞击的外在强度,而从人物心理角度展开细腻精到的叙述,着重于从内心写出翠翠感情的变化、漾动与发展。例如小说里,有一语象我们切不可忽略,即“大鱼会咬你”。第一次见面,二佬见天已黑,便叫翠翠到他家中去等爷爷来,翠翠以为他欺侮人,就轻轻地说了句:“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二佬笑着说:“要耽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回到渡口,爷爷叫她,她不理爷爷,却轻轻地说:“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大鱼会咬你”深深地烙在了翠翠的心中,因为二佬话中的体贴关爱与善解人意,拨动了从未涉及爱河的少女的心弦。这句话实际上成了他二人的“爱”的隐语,在其后小说进展中多次重复出现。大鱼是“咬”住了翠翠的心,沈从文这个“咬”字用神了!
沈从文作品之行文有着诗意之美,但也不是下笔成章、一挥而就的。黄永玉曾问过他,《边城》你改过多少遍?沈从文说,一百多遍吧。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之甘苦,读者应细加体味。
(摘编自俞兆平《沈从文的<边城>及其美学追求》)
材料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边城》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评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其实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他的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评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素。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素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美的一面。
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纯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由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
(节选自《名作欣赏》)
1.下列对《边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故事并不复杂,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也没有黑白分明式的善恶判断。
B.翠翠是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纯的生灵,有超越善恶观念的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之美;翠翠与二佬傩送皆为善的化身。
C.《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与讴歌,体现了作家对理想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
D.“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理解这段话有助于把握《边城》内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把主人公的爱情喻为沾着晨露、欲开未开的花蕾,旨在说明这种爱情终将无果。
B.材料一的第七段以“大鱼会咬你”为例,分析论证了《边城》善用“语象”的写作特点。
C.材料二中,作者特别以《边城》的结尾为例,意在论证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
D.材料二从作者创作和作品本身的故事这两个角度来论证如何准确把握作品内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称得上是一部诗化的小说,唯美的基调和悲剧的暗影,让人读来惆怅不已而又回味无穷。
B.《边城》是沈从文呕心沥血之作,他曾把《边城》改过上百遍,读者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理解作品蕴藏的美。
C.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湘西边民身上的勤劳、勇敢、纯朴等美德,发掘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
D.《边城》的内蕴不是“证明人性皆善”,而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
4.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背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对于《边城》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两则材料的作者各持什么观点。
5.文本一结尾提到“沈从文作品之行文有着诗意之美”,请结合材料谈谈《边城》中“诗意之美”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适!”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生下女孩后追随丈夫殉情了。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茶峒山城只隔渡头一里路,买油买盐时,逢年过节祖父得喝一杯酒时,祖父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部分介绍主人公翠翠一家及其住处环境,在世外桃源般的岁月静好中透着孤寂凄凉,契合了祖孙两人的命运遭际。
B.虽然渡头为公家所有,过渡人不必出钱,但渡船的乘客们不肯白受老船夫出力,为求心安,总会抓把钱掷到船板上。
C.翠翠“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表明她虽然天真纯朴,但对陌生人也有防范意识。
D.老船夫需要备办东西时,就要到茶峒山城去,好在路途不远,翠翠也可以时常代劳,并且她十分乐意去城里备办东西。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在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这里的行动描写揭示出翠翠的好奇心理。
B.选文中的景物描写营造了静谧清幽、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也有类似作用。
C.选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摹景物,可以自由灵活地将边城的人、事、景物呈现给读者,但不利于揭示人物的心理。
D.《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反映了作者对“美好,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
8.爷爷是一个充溢着人性美的形象,这种人性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从选文看,“温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
沈从文
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电。翠翠在暗中抖着。祖父也醒了,知道她害怕,且担心她着凉,还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去。祖父说:
“翠翠,不要怕!”
翠翠说:“我不怕!”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
祖孙两人便默默的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
醒来时天已亮了,雨不知在何时业已止息,只听到溪两岸山沟里注水入溪的声音。
翠翠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极凌乱的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
不多久,全茶峒城里外都知道这个消息了。
翠翠哭了一整天,同时也忙了一整天,把头靠在棺前眯着了。但只一会儿,翠翠又醒了,仿佛梦到什么,惊醒后明白祖父已死,于是又幽幽的哭起来。
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下,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翠翠想:
“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
翠翠默默的回到祖父棺木前面,坐在地上又呜咽起来。
杨马兵便幽幽的说道:“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爷爷也难过咧,眼睛哭胀喉咙哭嘶有什么好处。听我说,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会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
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只请船总过城里衙门去为说句话,许杨马兵暂时同她住住,船总顺顺答应了这件事,就走了。
杨马兵既是个上五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祖父高一筹,加之凡事特别关心,做事又勤快又干净,因此同翠翠住下来,使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过渡时有人问及可怜的祖父,黄昏时想起祖父,皆使翠翠心酸,觉得十分凄凉。两人每日在黄昏中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谈点那个躺在湿土里可怜祖父的旧事,有许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说来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又说到翠翠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惜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如何使女孩子动心。又说到翠翠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时如何流行。
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作为二老的媳妇。但二老人既在辰州,先就莫提这件事,且搬过河街去住,等二老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马兵以为这件事得问翠翠。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向翠翠说过后,又为翠翠出主张,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驾船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除了城中营管,税局以及各商号各平民捐了些钱以外,各大寨子也有人拿册子去捐钱。为了这塔成就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尽每个人来积德造福,尽每个人皆有捐钱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过渡人一看老船夫不见了,翠翠辫子上扎了白线,就明白那老的已作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静静躺到土坑里去了,必一面用同情的眼色瞧着翠翠,一面就摸出钱来塞到竹筒中去。“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的永保平安。”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意思,心里酸酸的,忙把身子背过去拉船。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夜晚风雨交加,营造了凄伤的氛围;写第二天虫声、月色、蓝天的景象,表现了边城的秀美,衬托出翠翠的淳朴。
B.小说中“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象征着当地愚昧落后的文化传统;二老对“渡船”和“碾坊”的选择代表着对爱情和金钱的选择。
C.大老的死,二老的出走,外公的死因,其实都与翠翠有关,翠翠却并不知情,虽然船总顺顺同意她入门,但她只能孤独地等待。
D.小说最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话,既表现了翠翠的心理,给人一种悲剧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11.杨马兵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沈从文曾说,创作《边城》是“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地说明”。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一)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翠翠只迷迷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佬走马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得真有趣!”
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佬,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况。在河街见到了大佬,就一把拉住那小伙子,很快乐地说:
“大佬,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佬所唱的。大佬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货。老船夫见他神情冷冷的,他拍了大佬一下,轻轻地说:
“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远,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第一号。”
大佬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地说:
“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它的意思。老船夫搓着手说:
“大佬,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分的!”
那大佬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老船夫抬头望到二佬,正在窗口整理一个渔网。
回碧溪岨到渡船上时,翠翠问:
“爷爷,你同谁吵了架,脸色那样难看!”
祖父莞尔而笑,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四章)
(二)
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子一到黄昏就嗡嗡地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才搁到床前地上去,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说话。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父话说得很妙。祖父到后来发问道:
“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吗?”
“我懂了他的心又怎么样?”
祖父用拳头把自己腿重重地捶着,且笑着:“翠翠,你人乖,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莫生气。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你应当当笑话听。河街天保大佬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说?”
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的。
祖父说:“你告诉我,愿意哪一个?”
翠翠便微笑着轻轻地带点儿恳求的神气说:“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站起身了。
“我说的若是真话呢?”
“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祖父说:“我说的是笑话,你生我的气吗?”
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走近门限边时,就把话引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得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五章)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这句话暗示了翠翠当时朦胧的爱情状态,契合翠翠当时的现实处境。
B.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天保主动退出竞争,离开茶峒。
C.“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这句话表明祖父心思细腻,他不想让孙女过早地涉入爱河,饱尝爱的伤痛,所以瞒着孙女。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爱情的关心。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描写翠翠做了一个“顶美顶甜”的梦,是通过梦境来表现翠翠对爱情的朦胧渴望,也巧妙地点出了傩送为她“唱了半夜的歌”的事实。
B.选文(二)从环境渲染、人物对话、人物心理、人物行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表现翠翠情窦初开的形象特征。
C.文本情节集中,运用了两条线索,以船夫对翠翠的关心为明线,以天保兄弟对翠翠的感情为暗线,明暗结合,富有韵味。
D.小说语言夸张幽默却又生动形象,主要以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尤其是擅于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15.文本(二)的结尾为什么要描写月光和白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对于“唱歌”,翠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整本书阅读
17.《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18.《边城》中的老船夫待人接物颇有重义轻利的特点。请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三、语言文字运用
19.下面对有关《边城》《茶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B.《边城》中的翠翠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傩送性格内敛,聪明而多情。
C.《茶馆》中塑造了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皮刘麻子等社会渣滓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变态和畸形。
D.戏剧冲突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除独幕剧外,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四、小阅读
20.下列对《边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向往。
B.《边城》擅长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比如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C.小说围绕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也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
D.作者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中秋节时捉鸭子的风俗,引人入胜,饶有趣味。
21.《边城》(节选)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22.《边城》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边城的美的?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翠翠 “顶美顶甜” 的梦境,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湘西世界的画卷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个梦境对于翠翠来说,是她情感世界的一次生动展现。在现实生活中,翠翠是一个天真无邪、淳朴善良的少女,她对爱情的认知还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然而,在梦境里,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情感如潺潺溪流般流淌而出。
梦境中那 “顶美顶甜” 的情境,是翠翠对爱情甜蜜感受的一种具象化。或许在梦里,她与傩送有了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是一次深情的对视或者温柔的对话,这种甜蜜的氛围萦绕在她的梦境之中,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散发着醉人的芬芳。这不仅反映出翠翠在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过程中对爱情自然而然的憧憬,更体现出她内心深处对美好情感的渴望。这种渴望如同深埋在土壤中的种子,在梦境的滋润下破土而出,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D 4.①材料一认为是“不凑巧”,使发展中的事态充满了偶然性,实际上只是人性中善与“异化”初起时的两种力量在朦胧中碰撞,从而引发了悲剧的萌端。
②材料二认为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
5.①人物形象:翠翠与二佬是善的化身,身上闪耀着人性之美。
②情节特点:小说没有惊心动魄、感天动地的事件。(摒弃通常小说追求事件撞击的外在强度。)
③叙述特色:注重人物心理角度展开细腻精到的叙述,着重写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
6.B 7.C
8.①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铜臭:爷爷坚持渡头为公家所有,从不要渡船人的钱,哪怕却情不过也会以其他方式回馈,从不想利用职业为自己捞取不义之财。
②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做了五十年的摆渡工,年纪老了,本应休息,但他不论晴雨,必坚守岗位,善待过客,从不懈怠。
③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独生女去世,独自抚养孙女;给孙女讲故事,吹笛子,唱迎亲送女的曲子,把日子认真地过下去。 9.①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纯朴融洽,彼此友善、关爱,充满着人情的温暖。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环境的清幽、静谧与人性的善良纯美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生活由此增添了温度。
③人与动物的关系:狗忠诚于主人,是主人的忠实朋友,主人也把狗看做家庭成员,人与狗之间充满了情感的温度。
10.B 11.①补充了故事内容,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缘由;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串连起众多人物;③展示了纯朴善良的人性之美。
12.如:亲情之爱。
①祖孙之爱,祖父与翠翠相依为命,祖父对翠翠无私慈爱,翠翠对祖父的孝顺敬爱。
②父子之爱,船总顺顺对两个儿子的关爱,为大老的死伤怀,对祖父的冷淡;希望二老娶个好人家,为了二老同意接纳翠翠。
③兄弟之爱(大老二老诚挚的手足之情),为了成全二老出去闯滩而死,二老对大老的死深感愧疚等。
13.C 14.D
15.①营造静谧清幽美好的水滨环境;
②烘托翠翠的心理,塑造其迷蒙凄美的形象。 16.①对于梦里的歌声,翠翠觉得有趣、甜美。在梦中,翠听着歌声,灵魂为之“浮起来了”,她觉得歌声“挺好听”“又软又绵”。
②爷爷跟翠翠谈唱歌的时候、翠翠感到好奇、害羞和迷茫。翠翠不知道祖父说的话有几分是真,把话题转到另一件事情上。
③在月光下,对歌声有了向往之情,希望“听一个人来唱歌”。在柔和月光下,翠翠想,如果溪对面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17.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
18.①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工必一一捡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认真告诉那人,他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如果不管怎样还是有人给钱,老船夫就拿这些钱托人买茶叶和草烟供过渡人享用。②老船夫去买肉,人家不要他的钱,但他也不想占屠户的便宜,他会预先把钱算好,猛地把钱掷到钱筒里,提了就走。
19.D
20.D
21.【示例】
(1)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情描写。
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真诚相待,互助友爱。祖父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等,都代表未受污染的农村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描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文章围绕边城展开故事情节,山乡特有的环境、景物和生活习俗细密地结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2)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本文并无独白式的大段心理描写,而是以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翠翠的情感萌动,揭示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内心的隐秘。如:当她听说“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时,在回家的路上便忽然问爷爷,“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此后便“沉默的一直走还家中”;爷爷开玩笑让她给大老天保做媳妇时,“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快快的走去了”,还说“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等等。这正表明爱的种子在这个天真、娇憨、单纯的少女的心里开始萌芽。作者选取特定环境下人物的神态、行动构成的强烈暗示,指引人们透过这些神态、行动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3)生活化的语言。
本文语言丰富多变,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作者用新奇传神的俗语和接近生活的口语状物拟人,真诚细腻,流溢着生机、爱意和惆怅。如傩送对翠翠的戏语,“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类似这样的语句重复出现,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边城的水乡风味。
22.【示例】
小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现了湘西民间独特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
角 度 内 容
风景美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风俗美 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 中秋、过年:月下对歌、耍狮子、玩龙灯、放烟火。 婚俗:迎亲队伍一路唢呐相伴,随行的人,所带的礼物都很有讲究。
人性美 翠翠和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淳朴的友情……边城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这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比如傩送热心助人,即便被翠翠误会,也托人送她回家;祖父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朴实的商人却坚持给钱不可,最后祖父只收下一个铜子,且给了商人一把烟叶。
23.《梦境:翠翠心中爱情之花的绽放》
翠翠 “顶美顶甜” 的梦境,宛如湘西山水间一缕轻柔的春风,拂过读者的心间,带来无尽的温暖与遐思。它是沈从文笔下的神来之笔,将翠翠那纯真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深深沉浸在这份美好之中,同时更引发了我们对于爱情、成长与人性的深刻感悟。
在翠翠的梦境里,我们看到了爱情最初的模样,那是一种未经世俗沾染的纯净与甜蜜。翠翠在现实中是那般天真无邪、淳朴善良,她就像湘西大地上一朵未经风雨的野花,自由自在地生长着。然而,爱情的种子已在她心底悄然种下,在她尚未完全察觉之时,便已生根发芽。这个梦境,便是那破土而出的瞬间,是她潜意识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如同花朵在无人的角落独自绽放,散发着醉人的芬芳,她对爱情的渴望在梦中肆意蔓延,不受任何拘束。
这个梦境,是翠翠成长的一个隐秘角落。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她,开始有了对爱情的懵懂认知。这种认知,在现实中或许只是偶尔的脸红心跳、不经意的目光追随,但在梦境中却化为了一个个甜蜜的场景。她与傩送可能的相遇、对视、对话,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爱的色彩。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少女怀春,更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必然。就像春天里万物复苏,翠翠的心灵也在爱情的滋润下,开始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层次。这种成长是微妙而又深刻的,它让翠翠从一个懵懂的少女向一个有着细腻情感的女子转变,而梦境则是这个转变过程中最柔软、最动人的见证。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翠翠的梦境反映出了人性中对美好情感的永恒追求。在湘西这片质朴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粹,但爱情的火焰依然在他们心中燃烧。翠翠的梦境,是人类这种共性的一个缩影。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或平淡,爱情总是那一抹最耀眼的色彩,吸引着我们不断地追寻。它就像深埋在土壤中的种子,即使历经岁月的沧桑,只要有一丝希望的滋润,就会努力地生长,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爱情的渴望,是人性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它让我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份真挚的情感值得我们去等待、去守护。
沈从文先生通过翠翠的梦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至纯至美的爱情画卷。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了爱情的速食化和功利化。但翠翠的梦境却如同一剂良药,让我们重新审视爱情的真谛。它提醒我们,爱情最初的样子应该是那样的纯真无邪,那样的甜蜜美好,不掺杂任何杂质。我们应该珍惜心中那一份对爱情的憧憬,让它在世俗的世界里依然能够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就像翠翠的梦境在湘西世界的画卷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魅力一样。
翠翠的梦境,是一首爱情的赞歌,是成长的礼赞,更是人性之美的颂歌。它将永远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回响,激励着我们去寻找生命中的那份美好,去拥抱爱情那甜蜜而又神秘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