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辅导个案 | 经常迟到的女孩——高一学生人际适应问题案例辅导摘要一位高一女生入学后因经常迟到,上课走神,被班主任误认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建议来接受心理辅导。心理教师采用沙盘游戏、认知行为疗法等技术走进她的内心,察觉她的心结主要是人际焦虑。通过四次心理辅导,与来访学生一起探索焦虑情绪背后的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引导其悦纳自己,帮助其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并逐步练习,增强了人际交往信心。一、案例概况(一)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小薇(化名),女,15 岁。身高约 1.55 米,体形较瘦,就读高一年级,走读生。来访学生是独生女,父母人到中年才有她,因此视若珍宝。她小时候体弱,患感冒肺炎次数较多,父母平时照护较为细致,上初中后体质有好转。父亲在其读小学时失业,后经人介绍到隔壁县工作,通常周末才回家。母亲的职业为会计,上下班时间较为灵活。因目前湿疹复发,小薇需进行药水擦洗及敷药膏,为此晚自习经常请假。晚上皮肤痒得难受,入睡困难。早上洗漱动作慢,迟到次数有些多,上课有时走神。班主任觉得她学习态度不端正、表现不好,电话约谈了家长。(二)学校生活情况来访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中等。班主任反映她在班上大多保持沉默,不作声,也不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业问题。在班上没有知心朋友,与同学关系很平淡,没有矛盾,但也不主动与同学交流。二、问题评估和分析(一)问题评估刚升入高中,进入新阶段、新环境,生活变化让个体有一些现实困扰,需要时间适应。来访学生近期因湿疹复发引起脸部红疹,更担心周围人对自己印象不好。不会主动与师生交往,上课害怕回答问题,常有紧张、焦虑感,有时还觉得孤独,睡眠质量下降。来访学生自知力完整,无精神病性症状,有较强的改变意愿,初步评估为人际适应不良伴随焦虑状态。(二)原因分析生物学原因:来访学生 15 岁,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变化较大。身体健康,无明显器质性疾病。心理原因:来访学生个性偏内向,对自我评价较低,人际交往技能较差,害怕被拒绝。社会因素:家庭方面,父母(尤其是母亲)从小对她过度保护,夫妻因工作原因聚少离多,教育与养育的责任基本落在母亲身上,来访学生对母亲依赖性较强。学校方面,来访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极少,目前没有朋友,过往同学关系也较为平淡,社会支持系统较差。三、辅导目标与方案(一)辅导目标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经与来访学生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短期目标:改善或缓解当下紧张、焦虑的情绪;中期目标: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能,建立良性人际关系;长期目标:促成与母亲的分离,增强自信,促进个性完善、人格健全。(二)辅导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来访者都有内在的潜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要有适当的环境,给予她(他)足够的机会,个体就会力争达到积极的社会目标。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说过,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治疗的目标是针对当事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开展工作,帮助来访者识别与自己不良情绪有关的想法,学会评价并采取更多适合自己的措施。认知行为疗法的重点在于帮助来访者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建对自己的信心。(三)辅导方案第一阶段,主要是了解辅导缘由,取得来访学生的信任。通过倾听、无条件积极关注、沙盘游戏等让来访学生的情绪得以缓解和宣泄。第二阶段,与来访学生一起探索焦虑情绪背后的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悦纳自己。通过空椅子技术、脱敏训练引导来访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并逐步练习,促成改变。第三阶段,关注变化,联合其他力量,巩固成效,为辅导结束做准备,并跟踪反馈。四、辅导过程(一)第一次辅导:了解主要情况,取得来访学生的信任1. 使用会谈法了解来访学生的基本情况小薇初次来访,是由她的亲戚陪同前来。我与小薇进行了单独的交流,通过理解、倾听、共情、无条件接纳等技巧初步了解了小薇的日常学习、生活(睡眠)习惯、学校人际关系情况。我发现她有焦虑情绪,有自卑心理。对于迟到的问题,她表示自己也不想每天被通报批评,但就是早上很忙乱,进教室就迟了。2. 借助沙盘游戏缓解来访学生的紧张和压力,鼓励其积极“投射”在制作沙盘作品过程中,小薇选择沙具的动作较为犹豫。她拿取的第一个沙具是一位捧着书本的小女孩,连同一个凉亭,放在自己所站方位的左下角。随后在前面挖了一个较大的湖,有艘小船,湖对面放置一些沙滩椅、树木、贝壳,还有一些大人和小孩。我邀请来访学生讲述沙盘故事场景,从中了解她的自我意识与心结。小薇:小女孩在这边看书,湖对面的人在踢球,挺热闹的。师:湖两边的人相互认识吗?小薇:嗯,之前见过吧。师:她看起来很文静,手上看的是什么书呢?小薇:应该是漫画之类的。师:她看书累了,会不会想去湖对面玩一下呢?小薇:应该不会,看看就好了,她不擅长踢球,估计那些人也不想突然被打断吧。(从中我联想到她前面提到的班级同学关系)师:平常班上同学课间聊天时,你会加入吗?小薇:不会,她们说话声音大,有时候听到了,觉得挺有趣的,但我不知道说什么,感觉插不上嘴,好像和她们关系也不太熟。师:听起来你似乎有点羡慕她们在一起的样子。小薇:嗯,我觉得她们懂得挺多。我好像什么都不会,成绩也不好,长相也普通,现在脸上还有这么多的红印。师:你好像对自己评价不高,其实你也有很多优点,只是自己没意识到。就像你说话的声音,轻轻柔柔的,我觉得很好听。还有你很勇敢,愿意来这里接受辅导。我想咱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听到这里,小薇抬起头,露出些意外、欣喜的表情。我引导她进一步分析自己目前的情绪状况,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负性情绪主要是对自己的认识问题引起的。3. 布置家庭作业最后给小薇布置家庭作业,思考自己的优点,争取每天记录一条,下次辅导时带来。同时告知她学校心理辅导知情同意原则,包括保密及保密例外等内容。小薇表示接受。(二)第二次辅导:评估情绪尺度,寻找焦虑原因1. 查看家庭作业,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来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不足,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并非一无是处。同时询问她完成作业后的感受,小薇表示有点开心,自己似乎不像之前那么难受了,但是仍不敢主动和同学说话,尤其是男生,也害怕问老师题目。心理教师引导来访学生假设人际交往场景,从中明晰感受,并学会主观评定情绪。师:当同桌(女生)找你借文具时,你通常是什么反应?有什么感觉?小薇:我会立刻拿给她,可能有点高兴吧,因为我可以帮到她。师:嗯,你很善良。现在假设我们的情绪有个刻度尺,0 分表示情绪值很低,10 分表示情绪值很高,对自己影响非常大。那你会对这时候的高兴打几分。小薇:5 分吧。师:如果你自己忘记带笔了,你会找同桌借吗?小薇:可能要考虑一会,看她忙不忙,是不是正在写作业。师:听起来,你不是很肯定自己能借到,你怕对方拒绝你?所以会有点小心翼翼。小薇:嗯,如果我说了,她不借的话,那可能就比较尴尬了。师:如果被拒绝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呢?可以尝试给它打个分。小薇(迟疑):失望吧,还会有难受,有点很没面子,8 分吧。师:所以一般情况下,你会选择避免这种尴尬。心理教师由此发现,来访学生的认知里存在“假想观众”,对同伴压力较为敏感:很在乎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害怕给别人添麻烦,更害怕被拒绝。因此进一步探究背后的故事。听来访学生讲了自己家庭的故事,了解到父母是周末夫妻,还有母亲“单身”带娃的辛苦及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比如小升初时,她考取了市内某知名民办初中,需要在校寄宿,母亲为此申请了学校生活老师职位方便陪读。上高中后,母亲基本上每天中午都会专程送饭。另外,母亲有轻度洁癖,与亲友来往也很少。2. 演练对话小薇对母亲的照顾有爱有怨,想挣脱又有些胆怯,但之前从未表达过。我使用认知行为疗法,采用空椅子技术进行辅导。假设对面坐着母亲,引导小薇讲出想说给母亲的心里话。小薇说出平时未说出来的感受,越说越动情,压抑在心底的情感得到了释放。3.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小薇看见同学或老师时主动轻轻微笑,每天至少一次,同时观察对方的反应,记录下来,并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邀请母亲下次一起来接受辅导。(三)第三次辅导:增进母女理解,练习交往技巧1. 查看家庭作业,肯定来访学生的努力小薇告诉我,同学们面对她的微笑,大多也下意识地回以微笑。生物老师看到后,也笑了,还表扬她最近作业完成得不错,自己很开心。说起生物老师,小薇话明显多了,也透露出对老师的喜欢:“她讲课讲得好,对班上同学也好,从来不会在班上发脾气,说话很温柔。”2. 与来访学生的母亲单独沟通,共情母亲心理教师向小薇的母亲解释了中学阶段的友情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及孩子对于友情的渴望,分析了小薇目前在学校的人际局面和心理感受。劝母亲适当放手,给孩子一些空间、机会锻炼,自己尝试建立人际网络。母亲表示之前自己忽视了这些影响,以为生活上体贴入微就会让女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没想到女儿会这么难受。母亲说自己以后一定尽量改变。3. 采用空椅子技术,鼓励来访学生模拟练习我引导来访学生练习不同的人际交往场景:首先是请教生物老师一个学习上的问题;然后是早上到自己座位后,和同桌微笑问候早安;最后是找同小组的同学借听课笔记。布置家庭作业:采用空椅子技术和老师、同学增进了解,加深熟悉程度。(四)第四次辅导:感受支持力量,增强交往信心1. 了解家庭作业的实践体验,感受行动效果小薇首先谈到老师和同学友善的反馈,只是自己在“迈出那一步”时,心里会有点忐忑,觉得有些别扭。我肯定了她的勇气,也表示见证了她的尝试带来的小小成就。2. 向来访学生解释青春期“假想观众”的普遍性我拿“衣服上吃早餐米粉时溅了汤汁,自己一直有些懊恼,但其实坐对面的人在自己抱怨倒霉之前并没留意到”的例子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忙碌的世界,不可能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因此,即便我们有时觉得自己不够好,那也没关系。小薇听后笑了。3. 进一步探讨场景扩大范围,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小薇在纸上列举了一些场景练习例子,比如自己坐后门附近,请同学进来时顺手关上后门;问周围同学某某学科有哪些作业;到讲台前拿作业本时,帮小组同学捎带着;留意同学们讨论的话题,自己适当关注,说不定下次就可以加入聊天;带些小零食,和附近同学分享,等等。我听后,向她表示祝贺,鼓励她继续练习。4.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为:用来访学生自己提出的小方案去练习,加强与他人的互动,增强人际好感。5. 鼓励与告别辅导结束了,到了告别时刻,我肯定来访学生之前的认真与配合,鼓励她继续坚持下去,慢慢形成习惯。五、效果与反思(一)辅导效果本个案辅导共进行了四次。心理教师和来访学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小薇依从性较好,改变动机较强烈,每次家庭作业都完成得不错。每次到辅导室,她都十分愿意倾诉自己的想法。辅导结束后,在校园遇到小薇,她都会笑着和我打招呼,她脸上皮肤也光滑了些。据生物老师反映,她课间问问题的次数变多了。班主任反映,她现在迟到次数明显减少,上课也不再总是低着头;因为做事认真仔细,班主任让她负责教室后面书柜的整理。(二)辅导反思1. 建立了良好的辅导关系,充分调动来访学生个人的积极力量心理教师坚持“以来访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完全接纳来访学生,积极共情,取得了来访学生的信任。来访学生本身有着非常强烈的改变愿望,也有改变的能力。因此,给予来访学生充分的信任、及时的肯定,增强她面对问题的信心,引导她看到自我的力量,这是辅导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2.个案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教师需要在全面收集背景资料和发现新细节的过程中对个案概念化进行动态调整。来访学生初次来接受辅导,表面看是因拖延、迟到造成的厌学问题,但充分了解信息后,发现来访学生真正的心结是新阶段的人际交往受挫导致的自卑与退缩。因此,“个案是什么”的定位问题对于辅导尤为重要,其次是探究“个案为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怎么办”的辅导方案。3.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系统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系统中的关系问题。本案例中,造成来访学生校园人际关系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自己在青春期的不合理信念,如“假想观众”“一无是处”等;另一方面是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长期生活在“焦虑的母亲 + 缺位的父亲”家庭里,更多受母亲的“控制”,加强了来访学生的依赖,导致其人际交往技能的生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折射,家庭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幸运的是,母亲敢于面对问题,承认并接纳现实,愿意做出一些调整。但遗憾的是,父亲仍然是“隐身”的。小薇问题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改变也要一段时间,但至少已经出发了……人际适应是青少年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青春期,很多个体都有过“假想观众”的时期,认为同伴一直在关注、评价自己,因此害怕出糗、被拒,所以会回避或退缩。当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状况的普遍性,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后,个体的反刍思维会减少,社交焦虑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要相信孩子向上向善的力量,多挖掘闪光点,多鼓励孩子一步步练习,等待孩子内心恢复勇气,融入自己的朋友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