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试题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力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并不能适用于法理社会。
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已经荡然无存。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4分)
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铁凝
安然是个地道的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有时候还爱趁人不备吹一两声口哨。看起来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作为一个女孩,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她知道马拉多纳,还知道鲁梅尼格。喜欢黄梅戏(怪事儿),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常指着电视里风度翩翩的翻译说:“那就是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她总是一边听录音机,一边写作业。尤其思考物理题时,听着录音机,思维相当活跃、灵敏。
可是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今天是周日,欢乐的安然突然有些黯然,低下了头:“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
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
铺在林荫道上的树影就像一架走不到头的梯子,我一步步地攀登着。突然有人喊我了。我发现面前站着的是韦婉。她是安然的班主任,我的小学同学。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 ”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像是在模仿着我们哪位老师的神情。
“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当然我等的就是这个“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她爱讽刺人 ”我试探着。
“怎么说呢 ”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你是说安然她……”我的心一阵紧跳。“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比如……”韦婉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我又在等待那个“比如”了,“比如她总和一个叫刘冬虎的男生在一起。还有,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她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你不觉得它很刺眼么 要防患于未‘燃’,燃烧的‘燃’……”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我顺林荫路往回走着,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 路灯夹杂在高大的杨树干里,把树干上那些眼睛模样的疤痕照得很清楚。我在“众目睽睽”下,继续走自己的路。
人要是真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走自己的路,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它显得荒诞可笑,却又其乐无穷。
拿我爸爸来说,他就是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尽管老是像个醉鬼(他不喝酒)一样跌跌撞撞。他是风景、静物画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省画院搞专业创作。可他的画连省美展都通不过。人家说他的画无法为工农兵服务,画面上看不到社会主义的脉搏在跳动,他的画面上不常有人,没有甩开膀子开山的队伍,没有站在棉田里用手背擦汗的大嫂,没有人伸出胳膊做指向前方的姿势。有的是北方深秋棕红色的大山,明丽爽朗的蓝天,缠绵散漫的河滩、流水,缠绕在山腰间的毛茸茸的小路,和那随风战栗的羽毛扇似的小白杨;有的是早春充满生机的果园,那鼓鼓的花苞缀满枝头,正默默地等待时机,只等大自然一声令下,好像就会同时爆炸出颜色和芬芳……
总之一句话,他的画起不到齿轮和螺丝钉的作用。甚至有人暗中埋怨:画院怎么供着这样一个废……物
不管怎样被议论、冷落,爸爸的画依然是那奔放、朴拙的笔触,热情、斑斓的色彩。画面上大自然的生机,生活的节奏和旋律,就在你耳边眼前洋溢。这些节奏和旋律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诱惑,也成为我和安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我有时也希望爸爸的画应时一些,也许那会一下改变他的处境。“爸爸,您不妨画一些说明性较强的东西。”
爸爸不说话。
“您在画院是专业画家,总得……”
“总得什么 ”爸爸扬起眉毛,但没看我。
“我是说——”我是想说总得被人承认呵,可我说不下去了。
安然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她举起一支油画笔,神气活现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一辈子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契诃夫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须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所有的狗都叫,但都按照上帝给予它的声音去叫。’对吗 ”她显然是在替爸爸说话。
安然,别又煞有介事,我什么不懂!人活着,应该不断追求,不断思索,不应该去学着迎合。
就像那件红衬衫。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的那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
“我真漂亮!”她穿上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宣布。
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
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 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要不要和安然一谈呢
我究竟是用自己的眼睛呢,还是违心地去用别人的眼睛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了安然种种行为和喜好,突出了她“假小子”的性格的种种表现,虽不招人喜欢,却深得姐姐安静的欣赏与喜爱
B.班主任韦婉向安静介绍了安然在班级中有些“出格”的行为,并煞有其事地提醒她帮助妹妹走正路,可以看出韦婉的世俗浅薄。
C.安然引用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名言为爸爸发声,是因为她认识到了爸爸发自内在的独立、真诚和追求,而姐姐安静却没有。
D.小说最后以安静陷入两难境地作结,真实地反映了亲人们的遭遇带给她的困惑、疑虑、欣赏等复杂的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是以“我”的视角讲述妹妹安然的故事,以及爸爸的故事,既亲切又真实,和《百合花》中的“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B.“他的画起不到齿轮和螺丝钉的作用”一句中,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指出了爸爸的画作没有迎合时代的要求。
C.本文笔触敏感细腻,多处心理活动既凸显人物内心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又折射出他们身上时代的印迹和未来的光辉。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既指款式新颖、设计独特、颜色鲜艳的那件衬衫,也是少女安然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的精神表征。
8.小说中插入爸爸的一段经历,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本文主人公安然和《哦,香雪》中的香雪同是作家铁凝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少女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她们的异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傒①我后,后来其苏②’。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③,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齐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陈贾旦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三》,有删改)
【注】①傒(xī):同“徯”,等待。②苏:文中指解救,拯救。③旄倪(máo ní):老人和幼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陈贾曰A周公使B管叔C监商D管叔以商E畔也F周公知G其将畔H而使之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谓寡人取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B.“五旬而举之”与“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举”字意思相同。
C.“何以待之”与“何以解忧”(《短歌行》)两句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
D.“迁其重器”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凿行并序》)两句中的“迁”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王跟孟子说,有人建议他不要攻占燕国,也有人建议他攻占燕国,还说如果不攻占燕国的话就会有天灾。
B.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问孟子该怎么办,孟子劝齐王停止战争,施行仁政,但齐王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
C、燕国人纷纷反叛齐国,齐王叹息地说后悔没有听孟子的话,陈贾宽慰了齐王,并拜见孟子,为齐王犯错找借口。
D、孟子说,哪个国家更强大,燕国百姓就认为哪个国家能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百姓就欢迎哪个国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8分)
(2)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14、孟子是如何反驳陈贾的观点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传唤到汴京,后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事一场大梦”运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虚幻,“新凉”二字照应“中秋”,既指节候的变化,也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
B.“夜来”两句中,作者选取风、叶两个典型的秋日意象,描写了夜晚时分,秋风将落叶吹到眉头鬟上发出响亮声音的画面。
C.本词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
D.全词不用典故,只用一、二、五、六四句对偶加以点缀,词语精粹,情感充盈,体现出苏轼词风哀婉的一面。
16.本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写人们安于异族统治下的生活,与“烽火扬州路”形成对照。
(3)《琵琶行》中,白居易选取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来渲染气氛、营造离别情境的诗句是“ ”;正式演奏前,琵琶女调弦校音,在诗人看来则是“ ”。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说了几句在此种场合应该说的话,就跟着他走了。顺着刚刚打扫过的小路往前走,很快就走出椴树林,来到一个菜园。在一株株老椴树和茂密的醋栗丛之间,生长着一棵棵圆圆的、淡绿色的大白菜。蛇醉草螺旋着盘绕在高高的桩子上;缠着干燥的豌豆的褐色小木棒密密地矗立在场圃里;又大又扁的南瓜在地上打滚;蒙着灰尘的有角有棱的叶子底下露出黄澄澄的黄瓜来;高高的荨麻依傍着篱笆随风摇曳着;有两三处地方长着一丛丛的鞑靼忍冬、接骨木、野蔷薇,那是旧日花坛的遗物。在盛满发红的黏糊糊的水的小鱼池旁边,有一口井,井周围是一个个的小水洼,几只鸭子在这些水洼里忙碌地拍着水或者蹒跚而行;一只狗全身颤抖着,眯着眼睛,在草地上啃骨头;一头花斑母牛也在那里懒洋洋地嚼草,不时地用尾巴甩打瘦瘦的背脊。小径转弯了;粗大的爆竹柳和白桦树后面露出一所木板屋顶的、有歪曲的台阶的灰色的老式房子来。拉季洛夫停了下来。
18.下列句子中的“不时”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不时”,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在丛林深处,我不时听到布谷鸟的叫声。
B.他已经做好了第二套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C.马晓波一边走着,一边不时地四处张望。
D.炼钢工人不时察看炉火的颜色,以确保安全。
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B.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0、文章中大量运用分号,下列句子中的分号和文段中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词大致可分三类:①小令:②中调;③长调。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难免带有局限性。
D、他想把店铺支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想让任何人碰他的鞋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和动物都少不了睡眠,但对于生物体来说,种群不同, ① 。比如马、牛等动物睡眠时间相对较短,蝙蝠一天大概有20个小时在睡觉,而人类基本上需要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在睡眠过程中,人体进行新陈代谢,通过睡眠节约能量,恢复体力;而充足的睡眠在促进肝脏排毒的同时,体内还会合成很多抗体,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心理学家还发现,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换过程是在睡眠中进行的,睡前如果进行一些知识的系统化杭理,通过睡眠是有助于增强记忆的。
大量证据显示,长期每晚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会大大增加患病的风险,比如罹患心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等;而不规律的睡眠时间越多, ② 。一般说来,睡眠质量好的人比睡眠质量差的人引起免疫力下降的风险更低。
研究发现,即使睡眠受到轻微干扰,也可能影响身体对抗感冒病毒的反应。因此,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 ③ 。
21.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7个字。(6分)
22.请对上面的材料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树立了主天地沉浮、以天下为已任的理想;劳动模范张秉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你刚步入人生新阶段,对理想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呢 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语文
1.【答案】A【解析】B.“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曲解文意。根据“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可知,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乡民个体之间的,而是就住在一处的集体单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是研究乡民个体关系的前提,并不是结果,因此选项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曲解文意。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故选A。
2.【答案】D【解析】D.“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已经荡然无存”错误。从材料二“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可以看出“乡土本色”只是淡去,而没有完全消失。故选D。
3.【答案】A【解析】“乡土社会”特征包括: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谋生办法;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人口流动率小,生活富于地方性,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A.“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出自杜甫《兵车行》,意为“你没听说华山东边二百里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荒芜”,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无法体现乡土社会的特征。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的特征。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体现出“乡士社会”的“在乡下离不了泥土”的特征,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特征。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体现出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故选A。
4.【答案】①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②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主要的生计模式。(每点2分,共4分
5.【答案】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②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每点2分,共6分)
6.【答案】C 【解析】C.“姐姐安静却没有”错,姐姐安静也理解爸爸的追求,只是迫于现实提醒爸爸。故选C。
7.【答案】C 【解析】C.“折射出他们身上时代的印迹和未来的光辉”错,“未来的光辉”不是每个人物都有。故选C。
8.【答案】①内容方面:爸爸这段经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②人物方面:丰满了人物形象,揭示了爸爸的独立人格对姐妹俩形成的深刻影响。③主题方面:深化了作品的主旨,隐含了作者对不媚俗、不迎合的人生态度的赞赏。(每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
9.【答案】相同点:①内心都有渴望:香雪渴望得到平等的尊重,安然渴望凭借自己的实力正常评上三好学生,被大家认可。②可爱纯真:她们内心纯洁、清澈,身上都有明净、亮丽的人性美。
不同点:①身份不同:香雪是一个山村少女,安然是一个都市少女形象。②性格不同:香雪——善良质朴,坚韧执着;安然——个性张扬,自信坦率。③行为不同:香雪在山村长大,面对挑衅先是困窘、犹豫,后来才表现出坚定;安然受家庭影响,从小敢作敢为,勇于表达自我。(相同点2分,每点1分;不同点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6分)
10.【答案】ADF【解析】句意: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却在商地反叛。周公知道管叔会反叛而派他去吗 ”“曰”是对话标志,其后A处断开;“周公使管叔监商”中“周公”是主语,“使”是调语,“管叔监商”是宾语,主调宾齐全,其后D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F处断开。故选ADF。
11.【答案】B【解析】A.正确。代词,它,指燕国。结构助词,的。句意:有人却建议我攻占它。/正啃食野地里的艾蒿。B.错误。攻克、攻占。/拿起、举起。句意:五十天就攻克了。/举起酒杯想要喝酒,却没有音乐伴我们消解忧愁。C.正确。两个都是介词,用。句意:用什么办法来对待这件事 /用什么来排解郁闷忧愁。D.正确。搬走/官职变动,左迁特指贬官。句意:毁坏他们的祖庙。/我被贬官为九江郡司马。故选B。
12.【答案】D【解析】D.“哪个国家更强大”错误,原文"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可见应该是哪个国家善待百姓,实行仁政,百姓就欢迎哪个国家。故选D。
13.【答案】(1)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固”,本来;“又倍地”,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动”,摇动、使不稳定,这里可引申为“招致”。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过”,过失;“及”,待到,等到;“更”,改正;“仰”,景仰。每点1分,共4分)
14.【答案】①孟子反驳陈贾所列举周公的事例说,作为弟弟的周公信任哥哥管叔,没有预料到管叔会反叛,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②孟子又将古代和现在的君子做对比,古代的君子能够正视错误且知错就改,现在的君子知错不改,还找托词掩饰错误,以此反驳陈贾的观点。(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共3分)
参考译文:
齐王请教孟子:“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攻占它。(我想,)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五十天就攻克了,这靠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只能是天意);如果我不攻占它,一定会有天灾。(我们)攻占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如果攻占它而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那就攻占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如果攻占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攻占它,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齐国)凭借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里的老百姓)用竹筐盛着饭,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齐军,难道有别的原因吗 就是为了跳出水深火热的战祸啊。如果新统治下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又将转而投奔别的因家了”各国策划援救燕国。齐王又对孟子问道:“各国都谋划来讨伐我,用什么办法来对待这件事 ”回答说:“我听说过只占有七十里而能统一号令天下的例子,就是商王汤;没听说过拥有千里之广的国家而总是畏惧别人的。《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大王前往征服它,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都箪食壶浆前来迎接仁义之师。您如果杀了他们的父儿,抓捕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祖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能行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如果不施行仁政,那么就会招致天下的讨伐。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释放被捕的老幼百姓,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与燕国民众商议,推举新的国君,然后离开燕国,这样做还来得及(使各国停止兴兵)。”齐王却没有采纳孟子的劝告。
不久,燕国人果然纷纷反叛齐国。齐王叹息道:“我真惭愧没听孟子的话。”陈贾说:“大王不用担心。”于是他前去见孟子,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 ”回答:“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说:“周公派管叔监视商朝旧地,管叔却在商地反叛。周公知道管叔会反叛而派他去吗 ”回答说:“周公预先不知道。”陈贾便说:“如此说来圣人也会犯错误吗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钳误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钳误就改;现在的所谓君子,有了钳误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人民都看得到;待到他改正,人民便更加景仰他。现在的君子,不但听任错误不改,反而寻找托词!”
(节选自《资治通鉴·问纪三》,有删改)
15.【答案】B 【解析】B.“秋风将落叶吹到眉头跳上发出响亮声音”错,“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髭上”词人念及自身眉头鬓上斑白,抒发年华迟薯之悲、伤秋之感。故选B。
16.【答案】①因门庭冷落、世态炎凉而孤寂落寞。词人负罪放逐,遗时人冷落,有酒少客,引起愁情。②对奸人当道、忠臣被诽谤(或国君受蒙蔽)而愤慨。词人有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但月明云遮,才高人妒,令词人不满。③对亲人的怀念。中秋本是团圆时节,却无人与词人共赏月光。④不得志的苦闷,对被重新起用的期待。词人被贬南下,凄然把酒望向朝廷所在的北方,期待有复归之时。(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17﹒【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3)枫叶荻花秋瑟瑟,未成曲调先有情(每空1分,共6分)
18.【答案】B 【解析】文中加点“不时”的意思是“时时,经常不断地”的意思。A.指“时时,经常不断地”的意思。B.指“不确定的时间”的意思。C.指“时时,经常不断地”的意思。D.指“时时,经常不断地”的意思。故选B。
19.【答案】D 【解析】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打滚”赋予南瓜人的情态。A.写的是寂窦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C.“黄河之水天上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D.用“睡”来写花,将花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D。
20.【答案】A【解析】文中分号的作用是列举事项的语义场景。A.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B.用于并列分句之间。C.表因果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的停顿。D.表示转折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的停顿。故选A。
21.【答案】①睡眠时间也不同 ②患病风险就越大③都会损害健康(每空2分,共6分)
22.【答案】人和动物都少不了睡眠((1分),通过睡眠,节约能量(1分),恢复体力(1分);有助于提高免疫力(1分),增强记忆(1分)。(共5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这是一段关于理想的材料。材料先指出理想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别列举了毛泽东及张秉贵的理想。
写作的提示就是作为高一学生,如何认识并思考理想。理想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理想就是指路明灯,给我们指明方向,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因为有远大的理想。比如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崛起的理想,因此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强盛贡献力量。大人物有大理想,小人物也要有小理想,总之,人不能没有理想。
当然,如果有了理想,就要为理想努力奋斗。因为人不能只有理想而不付诸行动,如果只有理想不去行动那是空想。如果理想与行动结合起来,才会实现理想,才会有大的成就。理想终归是理想,树立自己的理想时也要考虑现实。因此说,要想使文章具有深度,也可以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
写作时,可针对"坚守理想与接受现实"这一对双生关系展开思辨性分析,可以肯定青年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执着,也可针对青年人不满现实或对现实的超越进行批判性分析。针对前者,毫无疑问应当赞扬年轻人不甘放弃理想,是自我追求更好生活的坚持,是实现更好的自我价值的孤勇。同时也可适当提醒避免因此而好高骛远。针对后者,应当指出,青年在现实中经风雨、长本事,努力踏实地工作,将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也可以大有作为。当然,也可指出,最好的选择是既忠于理想,又直面现实。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参考立意:
1.用理想照亮未来,用奋斗成就自己。⒉.传承先辈理想,共筑中华辉煌。3.高远的理想,让人生有方向。4.理想要与现实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