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大单元纵横政治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分封制由产生到逐步瓦解;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思想 文化夏、商、西周时期出现甲骨文及青铜器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繁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考情回放时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题序111、12121、13(1)(3)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填空题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材料题分值13226知识点西周都城都江堰;孔子铁器牛耕百家争鸣分封制;老子、孟子考查热度 ★★★★★趋势分析 本单元是陕西中考的高频考点,主要考查这一单元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命题素材多以文字材料为主,也涉及图片、历史地图,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2025年重点关注分封制、甲骨文、铁器牛耕、商鞅变法、都江堰、孔子和百家争鸣等知识点。1.(2024·陕西)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该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2.(2023·陕西)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主张“仁”“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韩非 C.老子 D.孔子3.(2022·陕西)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铁农具 B.耧车 C.翻车 D.筒车4.(2021·陕西)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回归教材夏朝的建立 夏、商、周三朝的更替 西周的分封制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一、夏朝的建立[七上P20~2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 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家天下” 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 ” 政权建设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了历法(夏历)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或早期国家的产生)二、夏、商、周三朝的更替[七上P20~23]朝代夏商周(西周)时间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公元前1046—前771年建立者禹 (姬发) 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亳(今河南郑州)、殷(今河南安阳)(相关典故:盘庚迁殷) (今陕西西安) 亡国之君桀 (相关典故: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周幽王(相关典故:烽火戏诸侯) 三、西周的分封制[七上P23~24]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 大小 对象宗亲和功臣等内容 周王(封者) 诸侯(受封者)贵族等级 天子→诸侯→ →士 影响 (1)积极: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消极: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导致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图片 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青铜器 甲骨文[七上P25~28]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青铜器 用途及功能 商朝以后,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 ,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工艺成就 已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采用“ ”;能铸造出大型器物 代表器物 (1)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 的青铜器 (2)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等甲骨文 概念 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记载内容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地位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 的文字 意义 (1)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图片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刻有文字的甲骨汉字的发展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发展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一、东周[七上P29]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 东迁 ,史称东周。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国所灭。东周分为 和 两个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七上P29~34]春秋时 期诸侯 国之间 的战争 背景 (1)经济: 出现(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使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2)政治: 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 (3)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斗概况 (任用管仲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口号 “ ” 影响 积极 (1)促进局部统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消极 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战国时 期诸侯 国之间 的战争 背景 (1)春秋时期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 (2)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 七雄 战国初年,晋国被 、 、 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重大 战役 齐魏桂陵之战(相关成语:围魏救赵)、齐魏马陵之战(相关成语:增兵减灶)、秦赵长平之战(相关成语:纸上谈兵)性质 封建地主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后期的战争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特点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结束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影响 (1)积极:促进了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消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害,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图片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七上P29~42]时代特征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1)政治:① 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霸,相互兼并;②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使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2)经济:①农业方面, 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②手工业方面,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③商业方面,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3)思想文化:学术繁荣,形成了“ ”的局面 (4)民族关系: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实质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四、商鞅变法[七上P35~36]背景(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开始时间 公元前 年 人物 (秦国)、商鞅 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内容 政治 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军事 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性质 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评价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典型、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变法五、都江堰[七上P36~37]修建时间公元前 (战国后期)主持者 (秦国蜀郡郡守) 地点 成都附近的 上 构成 (1)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2)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功能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作用 (1)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 (2)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生态环境观老子 孔子 百家争鸣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一、老子[七上P38]简介(1)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的创始人 (2)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思想观点(1)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主张“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二、孔子[七上P38~40]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 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 思想主张 与贡献(1)核心思想:“ ”,他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思想: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3)教育上:创办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4)文化上: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影响(1)积极:①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之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③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消极:孔子的学说后来被改造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钳制了人民的思想三、百家争鸣[七上P40~42]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强烈概念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概况 派别 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墨家 墨子 《墨子》 主张“ ”“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孟子》 主张实行“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荀子》 主张实行“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庄子》 强调治国要 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 专制统治 实质 是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百家争鸣思想体现的现实意义(1)墨家:启示当今社会要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重视人才、构建和谐社会。(2)儒家:为当今以德治国、仁爱和谐、以民为本、教育公正的治国理念提供了借鉴。(3)道家:启示当今社会要崇尚道德,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辩证地看待问题。(4)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影响至今,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法治社会有借鉴作用。(5)综上,百家争鸣构建了古代传统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多数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内容相契合。参 考 答 案真题精粹1.A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这一政策被称为分封制,A项正确;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而不是根据血缘关系,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创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行省制度始创于元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D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排除A项;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B项;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3.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耧车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排除B项;翻车是三国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C项;筒车是隋唐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4.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A项符合题意;灵渠在今广西境内,与成都平原无关,排除B项;大运河是隋朝开通的水利工程,排除C项;赵州桥是李春修建的,排除D项。故选A项。回归教材知识点12070 世袭制 家天下 汤 周武王 镐京 商纣王 功劳 卿大夫知识点2礼器 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 最重 年代最早 体系较为完整 商朝知识点3镐京 洛邑 春秋 战国 铁制农具和牛耕 分封制齐桓公 尊王攘夷 韩 赵 魏 秦 分封制 铁制农具百家争鸣 富国强兵 356 秦孝公 县制 井田制 度量衡 军功 256年 李冰 岷江 天府之国知识点4道家学派 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儒家学派 《论语》 仁以德治国 私学 有教无类 兼爱 仁政 礼治 顺应自然中央集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