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学案 (含答案)2025年陕西省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学案 (含答案)2025年陕西省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

资源简介

世界现代史: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主要涉及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新发展、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力量从壮大到遭遇挫折,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大单元纵横
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一战后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俄(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曲折发展;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欧洲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下降;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并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形成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考情回放
时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
题序10、1510、19(1)10、1514(2)11、14(2)①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选择题、材料题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选择题、材料题
分值35346
知识点 新经济政策、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俄国发生革命的背景、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及影响 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苏联两个五年计划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查热度 ★★★★★
趋势分析   本单元是陕西中考的高频考点,主要考查俄国的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华盛顿体系、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命题素材以文字材料为主,也涉及图片,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兼顾填空题和材料题。 2025年重点关注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一战爆发的原因及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等知识点。
1.(2024·陕西)苏联从1928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短短12年间,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5.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9%,其中重工业增长9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1.2%,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占70%以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
A.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 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
2.(2022年·陕西)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 )
A.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 B.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
3.(2024·陕西·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A 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漫画)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战。
——摘编自徐蓝《第一大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A中德国向英国发起挑战的目的。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影响。
4.(2023·陕西·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列宁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成功地应付了数年战争留下的直接危机。到1926年,工农业产量已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人口已增加了800万。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图片中的人物领导哪一事件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指出1928—1937年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措施。
回归教材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  [九下P34~35]
三国同盟和 三国协约 形成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形成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 ,争夺
三国同盟 成员国 (核心)、奥匈帝国、意大利
形成 过程 (1)1879年,德、奥缔结了《德奥同盟条约》 (2)1882年, 加入德奥军事同盟
三国协约 成员国 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形成 过程 (1)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2)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 (3)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
性质 帝国主义政治军事侵略集团
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 窝事件 背景 巴尔干半岛长期以来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素有“火药桶”之称
时间 1914年6月28日 地点
经过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结果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 刺杀身亡
影响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认识 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不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确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个人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威胁着世界和平;萨拉热窝事件是刺杀行为,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但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九下P35~38]
第一次世 界大战 起止时间 1914年7月— 年11月 涉及地区 欧洲(主战场)、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
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重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直接原因(导火索): 事件
开始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 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协约国
主要战场 欧洲(形成了西、东、南三条战线,西线是关键)
第一次世 界大战 进程 (1)1915年,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转入协约国 (2)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德国进攻法国的凡尔登,战争前后持续了约10个月。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被称为“ ” (3)索姆河战役:1916年,英法发动的对德战役(英国研制的 首次在战场上使用) (4)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参加一战 (5)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派出十几万劳工) (6)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以 的失败而告终
特点 (1) :历时4年多 (2) :主战场在欧洲,但涉及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30多个国家被卷入 (3)危害大: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潜艇、毒气弹等)的运用,杀伤力大,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
性质 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 战争
影响 (1)对欧洲: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战后建立了 体系 (2)对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对中国: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4)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启示 不应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应加强国际合作,防止战争爆发;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反对恐怖主义;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十月革命  [九下P39~42]
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时间 年11月(因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背景 (1)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 (2)政治上:1917年3月(俄历2月), (事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社会矛盾: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② 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进程 起义 1917年11月6日, (人物)领导武装起义;11月7日,起义者攻占冬宫,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政权 1917年11月7日晚,苏维埃政府成立,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巩固政权 的措施 (1)政治: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2)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经济:①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②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4)外交:①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②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5)斗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 特点 ,武装夺取政权
历史 意义 (1)对世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 革命,建立了第一个 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对俄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3)对世界格局: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4)对中国:为中国送来了 ,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化、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为 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九下P43~44]
巴黎和会 目的 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协调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西亚的关系)
概况 参加和会的有27个战胜国的代表。苏维埃俄国未被邀请,德国等战败国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法国、 操控了和会
结果 (1)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 》,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2)决定建立 (1920年成立)
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
影响 (1)对世界: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 (2)对德国:激起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3)对中国: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
《凡尔赛 条约》 时间 1919年6月签订 地点 法国凡尔赛宫 签订双方 协约国与德国
基本 内容 (1)领土主权:①重划德国疆界, 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②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 ,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 (3)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具分赃性质的条款)
影响 (1)对国际关系:与其他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2)对德国:条约对德国过于苛刻,导致德国复仇情绪蔓延,最终导致 爆发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九下P45]
华盛顿 会议 时间 年11月—1922年 地点 美国华盛顿
背景 (1)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 地区仍然矛盾重重 (2)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美、英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目的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华盛顿 会议 参会国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主导会议的是
结果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影响 (1)对世界: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2)对中国:①消极,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②积极,中国收回了在 的大部分权益
《九国 公约》 时间 1922年签署
基本 内容 (1)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2)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影响 (1)对美国: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等目的 (2)对日本: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3)对中国:使中国重新回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形成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 ”
实质 帝国主义战后 、 和 的国际关系体系
影响 (1)积极: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短暂的和平。②客观上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2)消极: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国际会议与中国的关联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一、新经济政策  [九下P47]
苏联成立 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新经济 政策 时间 年春 领导人
背景 (1)苏俄取得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 (2)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苏俄政权面临的任务是 生产 (3)过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不满和反抗
概况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苏俄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目的 (1)直接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 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
主要 内容 (1)农业:以征收 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纳税后,剩余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2)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3)商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允许商品生产,大力发展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4)分配制度: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特点 把社会主义同 、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意义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2)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九下P48~50]
社会主义 工业化 时间 1926年开始
背景 (1)苏联经济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落后 (2)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 的设想
成就 (1)1928—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2)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 位、世界第 位
特点 (1)优先发展 ;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①积极影响: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②消极影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2)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农业集 体化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进行
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目的 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概况 开展 运动;让农民加入 ;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影响 由于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违背了自愿原则,强迫农民接受集体化,并片面地追求“大而公”,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后果
苏联模式 形成 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表现 (1)经济: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影响 (1)积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 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俄国、苏俄、苏联政府的建设措施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九下P52~55]
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事件 印度 运动 埃及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概况 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他推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结果或 意义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 考 答 案
真题精粹
1.D 2.C
3.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性质:帝国主义战争。影响: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事件:十月革命。意义:缓解危机,使经济得到恢复;人口增长;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答出任意一点即可)措施:苏联进行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回归教材
知识点1
重新分割世界 世界霸权 德国 意大利 萨拉热窝 普林西普 导火索 1918 萨拉热窝 绞肉机、地狱、屠场
坦克 同盟国 时间长 范围广 帝国主义 凡尔赛—华盛顿 苏维埃俄国
知识点2
1917 二月革命 临时政府 列宁 中心城市暴动 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知识点3
英国 美国 凡尔赛条约 国际联盟 阿尔萨斯—洛林
义务兵役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1 太平洋 美国 山东 门户开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重新瓜分世界
维护战胜国利益 战后和平
知识点4
1922年 1921 列宁 恢复和发展 经济 粮食税 自由买卖 商品经济 市场 国家工业化 1937 一 二
重工业 消灭富农 集体农庄 1936 反法西斯战争
知识点5
非暴力不合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