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案课程标准 知识导图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农业的发展(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2)表现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2.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①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②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③发展: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3.商品经济繁荣(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商帮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3)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4.经济局限表现(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兴起: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2.李贽的反传统思想(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②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还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成就(1)小说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③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2)戏曲①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②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四、科技1.传统科技成果(1)重要科技著作①代表: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②特点: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2.西学东渐(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等。(3)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4)贡献①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而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明代经济新现象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其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雇佣关系。不同地域商帮的商业道德和文化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从而让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台阶走到人间,没读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的背景下,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创作取得了重要成就。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虽被西方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但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中国古代许多科技发明无法得到推广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探究点一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命题探究]●角度1 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史料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②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③,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史料解读] ①指人口多,但拥有固定产业的人少。②指提供织机,开办丝织工场的工场主。③指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游民。[合作探究] 从史料中判定当时苏州丝织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依据是什么?[我的思考]“机户出资,织工出力”,自由劳动力与雇主产生雇佣关系。●角度2 从“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明清商帮的兴起史料 新都①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jī)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②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③。——《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史料解读] ①徽州地区的古称。②指男子成年后还连年在家。③指妇女思念丈夫的惆怅心情。[合作探究] 不同于传统中国大部分地区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习惯,史料反映徽州地区怎样的经商习俗?[我的思考]史料反映徽州商人勤勉、诚信、合作、坚韧、进取的商业精神。●角度3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明清商业发展的前景 史料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商贾史》[合作探究] 史料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存在着怎样的历史局限。[我的思考]说明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史论总结]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一些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2)阶级: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变化,固有的等级秩序受到冲击。(3)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了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时期制约经济转型的因素(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的狭窄。(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碍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针对训练]1.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A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解析:由材料“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可知,增加了粮食收入,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故A项正确;“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故B项错误;“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层面,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故D项错误。2.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 D )A.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 B.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C.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 D.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解析:由材料“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可知,长途贩运的实现丰富了社会生活,故选D项;A、B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坊市商品交易限制在北宋时期就已经被取消,排除C项。探究点二 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革[命题探究]●角度1 史料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①——《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②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夫既以闻见道理③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史料解读] ①指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在此强调的是人本来就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与王守仁把“良知”解释为“本来面目”相似。③指通过学习(听讲和读书等)学到的道理(儒家经典伦理)。[合作探究] 阅读史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我的思考]“致良知”,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有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具有思想解放倾向。李贽将“童心”与“闻见道理”对立起来,进而对儒家经典和传统伦理道德秩序提出质疑,体现出明显的叛逆色彩。这种思想变化一定程度上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变化的趋势相适应,影响巨大。●角度2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史料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合作探究] 史料反映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我的思考]以救天下为己任;倡导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的务虚学风,注重务实学风。●角度3 史料 明朝后期李贽主张“人皆有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反对“天命”“道统”伦理。[合作探究] 史料反映明中期以后,在思想领域发生了怎样的显著变化?如何认识这种变化?[我的思考]思想界出现不同于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思想倾向。认识:这些思想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史论总结]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 表现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还提出男女平等和“童心说”“真心”反封建专制,带有 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 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 萌芽时代的要求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针对训练]3.相较于程朱理学,王守仁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守仁的心学( A )A.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B.摆脱儒学思想束缚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王守仁的心学注重人的主观力量,主张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彰显的是人的自我意识,故选A;心学属于儒学的组成部分,故并未摆脱儒学思想束缚,排除B;心学同样主张纲常伦理,它是维护社会等级观念的,排除C;批判君主专制统治是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思想,心学对此并未展开批判,排除D。4.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李贽的这些言论( B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C.肯定了“天理”的存在 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解析:A项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李贽主张对不同个性的人“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B项正确;李贽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故C项错误;李贽以“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抨击了道学的虚伪,故D项错误。探究点三 明清文艺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命题探究]●角度1 史料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冯天瑜等著《绘画中华文明史》[合作探究]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我的思考]明清小说、戏剧取材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明清文艺的世俗化、平民化、生活化、社会化的演变发展趋势。关系:是当时社会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反映;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领域反传统的进步思想;等等。●角度2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昆曲与京剧的形成 史料 有学者在其论文中整理素材(部分)如下表徽、汉调 京之皮黄(京剧)发音 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 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唱腔 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 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行为 京剧,举止、气象雍容大雅,较徽、汉两派,判若天渊[合作探究] 表格可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我的思考]京剧的形成过程中,昆曲有较大贡献。[史论总结]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3)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4)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5)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小说的特点(1)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2)反映广阔的社会风貌,思想内容复杂。(3)艺术水平高超。(4)通俗化、平民化明显。(5)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出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浸染着拜金逐利风气的作品。[针对训练]5.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这主要是因为( C )A.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 B.文学素材的不断丰富C.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的渐趋放松解析:明清时期反映日常生活和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兴起,其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城市及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满足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小说创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高潮,故选C项;市民文化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与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联系不大,故A项错误;B项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思想控制强化,故D项错误。6.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荒唐言”反映出( C )A.《红楼梦》极大地冲击了统治秩序B.封建社会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C.《红楼梦》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D.封建伦理道德在当时已无积极影响解析:《红楼梦》属于文学作品,对封建统治秩序冲击有限,故A项错误;《红楼梦》没有描绘新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展现出封建社会的衰落,与当时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不符,故C项正确;封建伦理道德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在当时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