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学习目标
1.结合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秦朝统一的业绩。
2.结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意义。
3.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及启示。
知识导航
1、统一的条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①民心所向: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经济需要: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地理位置:秦地处西边,远离中原多战之地,可相对从容的进行变法强国 ;物质基础雄厚。
④商鞅变法:变法彻底,尊奉法家,建立封建制度,奖励耕战,使秦日益强盛。
⑤统一趋势:政治分离中蕴含统一趋势,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⑥主观因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轻血缘,重才能;广纳贤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远交近攻,战略得 当。
2、统一的过程:
①远交近攻,相继灭掉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B.C221 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
②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③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意义: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4、巩固统一的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形成)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 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主要矛盾表 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 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冲突。
①首创皇帝制度(夸耀功绩)核心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特点:①比较完备,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②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③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地方管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地方行政管理:中央——郡——县(道)——乡、里、亭
评价: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②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③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拓展】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官员产生 血缘继承(世卿世禄) 皇帝(中央)任免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 只有俸禄,无封地、无土地管理权
与中央政府的关 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地方分权) 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集权)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其他巩固措施:
①文化政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②经济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③法制建设:制定《秦律》
④民众管理: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知识拓展】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1、积极:
(1)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明清之前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2、消极:
(1)皇帝专制独裁,容易导致暴政,激发阶级矛盾,破坏生产力。
(2)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5、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⑤焚书坑儒, 钳制思想
(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
(3)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陈胜吴广起义:①时间:B.C209 年
②地点:大泽乡
③领导者:陈胜、吴广
④经过: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但不久兵败
⑤结果:陈胜起义失败
⑥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反秦势力发展:
①秦朝的灭亡:BC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②楚汉之争:BC206 年—BC202 年,刘邦、项羽四年楚汉战争。BC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
③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
(4)秦速亡的原因
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②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③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④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6、秦统一的意义:
①疆域:扩大了疆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②政治:结束了诸侯争霸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推动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 历史的主流。
③制度: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十分深远。
③经济社会发展: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统一文字、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度
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强中华民族各地之间的经济交 往联系与社会发展
④民族国家认同: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 、交流与交融,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的 建构和发展奠基。
⑤思想: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习题巩固
1.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
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
A 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D有利于加强中央权
2.秦朝北征匈奴以后,在新开拓的黄河两岸到阴山的广大地区内设置了三十四个县分属各郡管辖,陆续迁徙有罪官吏与内地民众前往开发。这些措施
A缓和了各民族之间关系
B有利于秦灭六国最终实现大一统
C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兴起
D.有利于增强边疆与内地的同一性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看重'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
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 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
C郡守县令官位世袭
D维护了国家统一
4.秦朝文献规定:一旦收到官方加急的文书或命令,就立即执行;即便是非加急的,也要在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一规定说明当时()
A 国家法律严苛 B重视提高行政效率
C官僚政治腐败 D.人命案件优先处理
5.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
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
6.秦简《戌律》记载,同一家庭中的男丁不得同时被征发成役,否则基层官吏当受罚。这旨在()
A.保障农业生产时间
B.体现儒家仁爱思想
C.提高基层管理效率
D.制定严苛法律体系
7.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召群臣廷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秦始皇"下其议于群臣",举行廷议。对于王绾的建议,"群臣皆以为便",而廷尉李斯则以"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反例,建议行郡县制,最终,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
A.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
B.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
C.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
D.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8.秦朝建立后,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并整顿社会风俗。其主要目的是()
A.促进区域开发
B.促进经济交流
C.维护秦朝统治
D.促进民族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