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知识清单--2025年高二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考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知识清单--2025年高二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考复习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复习资料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
(1)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
(2)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2:人民政权的巩固
1.追歼残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国家财政经济【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1950-1953):
(1)背景:①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②美国武装干涉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③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2)过程:①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影响: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知识点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具体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要经过谈判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成就 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与印度谈判首次提出)——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超越意识形态限制,具有包容性)。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重要会议。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参加亚非会议: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知识点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①工业化建设:A.优先发展重工业B.重点:东北;C.影响: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A.方式: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B.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C.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1949年一届全国政协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使该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载体机构:政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该制度正式确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目的——实现少数民族同胞的当家作主愿望;
原因——历史上各民族杂居生活、革命中各民族团结战斗;
设置——1947设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设立西藏自治区。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和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思想引领: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3.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点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指导思想:《论十大关系》
(3)内容:①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工作重心:经济建设】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4)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成就: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茶馆》、杨沫《青春之歌》】
3.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4.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5.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左倾思想的影响
特点:大跃进盲目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扩大公有化规模和程度,平均主义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忽视了经济规律,挫伤生产积极性,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6.政策调整——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其他领的政策也进行调整。
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召开,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知识点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泛滥
2.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知识点7: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1.认识: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重要成果。
2.成就
(1)工业: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年)、氢弹(1967年),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1966年)和人造卫星(1970年,“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意义:打破美苏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综合国力。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南优2号”】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教育医疗: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打开新局面:
成就 ①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外交转变的关键: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原因:符合中美两国利益的需要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处于守势;经济上受修、日本挑战;陷入越战泥潭。 中国: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应对苏联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意义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意义: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1956—1976)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两个问题:围绕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问题
成功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字方针。
探索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不照搬别国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