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学业阶段性评价考试高二政治学科 (理科) 考试试卷第Ⅰ卷(共 70 分)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2300 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仰望星空提出177个问题,阐发对宇宙万物的理性哲思。关于哲学,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哲学是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人们头脑中自发产生的世界观C.哲学起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D.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方法论可以脱离世界观3.人类诞生数百万年,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这“两项基本活动”是 ( )A.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D.认识社会和认识人生4.哲学的基本问题 ( )①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④与哲学家们的关系密切,与我们无关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5.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主观能动性 D.普遍性6.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做到“求真务实” , 就要 (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③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基本立场出发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7.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我们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等。各方通过政策对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这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人的意志进行改变和重组②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③人们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④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3年“人脑工程”研究小组将在计算机上制造一个完整人类大脑的模型———“仿真人脑”,“仿真人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此有人说,“仿真人脑”也有意识,能够完全取代人。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 ( )A.是正确的,肯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B.是错误的,否认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是错误的,否认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D.是正确的,肯定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9. “树上结两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邯邰镇变成了现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两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B.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所不能的C.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创造和改变D.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战胜自然规律10.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②事物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③新事物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中发展的④困难和挑战越多,越有利于新事物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生产工具从原始人的石刀石斧,传统手工工具,近代机器工具到机器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这表明(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B.事物的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C.新事物是旧事物演变的结果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12.《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提出新任务,对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实践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D.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13. “扬长避短”意味着( )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应正确对待矛盾B.矛盾双方可以无条件转化C.长短存在于一切事物中D.对立与统一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14.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转基因之争,更是现在的重中之重! 无论“反转”还是“挺转”,都有各自的理由,一直没有清晰的定论。 这说明 ( )①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永无定论的过程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③对真理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 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 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1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以往做手术相比,主刀医生不用站在手术台前,而是坐在医生控制台前,操作控制器,用麦克风发出指令,助手医生和器械护士配合手术机器人,共同完成手术。这说明( )①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③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对科学技术进一步深化决定着实践的升华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17.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在理论建设上作出重要贡献。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这表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②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③真理有反复性,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终极认识④认识是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18.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等医学专家以及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退缩,而是逆流而上,坚守在医疗救治第一线,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誉。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 )①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②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医疗事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③正确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④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而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 上层建筑20.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亦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经济建设是我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①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③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④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1.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2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这说明( )①事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③社会发展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不是一帆风顺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2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上述观点突出表明(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B.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C.社会历史发展是直线上升的D.社会矛盾是可以根除的24.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一切成果和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 与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表现在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是固定不变的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5.为了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各地市委、市政府在决定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的重要事情时,通过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这一做法( )①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坚持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③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④反映了矛盾的普遍存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劳动中直接创造的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历史的性质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27.下列事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B.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C.国家统计局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习近平与美国总统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 40周年28.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大剧《江河水》在南京举行开播发布会。该剧改编自同名小说,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港口改革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老港口在新局长江河带领下不忘初心,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创新的故事,展现了江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这表明( )①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完全同步 ②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③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9.蒙古族的“安代舞”被誉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田野调查、原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加强对“安代舞”的传承和保护。其目的是 ( )①集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②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③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④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0.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对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封建社会的“愚孝”,长期以来也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诸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在当代社会,传承孝文化(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要“求同存异,吸收借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1.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的( )A.伟大创造精神 B.伟大团结精神 C.伟大奋斗精神 D.伟大梦想精神32.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 ”若论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情怀。和平年代,爱国已不是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而是去做力所能及之事,表达内心爱国之情。例如辛勤劳动、建设祖国、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等。这表明( )①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始终是一致的②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③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物质力量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要不断丰富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3.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延安精神” ( )①改变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③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始终是民族精神的主体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4.20世纪初,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这一史实启示我们, 当前在进行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必须(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④把文化建设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35.某班同学在策划纪念“五四运动” 100周年板报展时,计划展示内容为“五四运动——救亡图存,保家卫国” “五四精神——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精神延续——奋斗拼搏,担当新时代使命”三大版块。你认为板报展最为贴切的主题是 ( )A.筑牢理想信念,发扬爱国精神 B.革除传统文化,继承奋斗精神C.营造文化氛围,培育创造精神 D.认同外来文化,传播时代精神第 Ⅱ卷(共 30 分)二、非选择题(共30分)3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5分)“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目标、理念、情感和文明方面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是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建设理念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的生动体现。做到“民心相通”并非易事,“一带一路”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有四种大型文明和上百种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社会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差别往往意味着矛盾和冲突,任何一项国际事务的开展都不可能畅通无阻,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海外媒体不断制造出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中国模式输出论、经济帝国主义论、朝贡体系复活论等带有偏见性的论调,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民心相通。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建设理念加以说明。3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5分)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意见》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都提出了细化方案。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绿色旅游。持续推进“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鼓励绿色出行,推进城市绿道网络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选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知识,分析说明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需要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