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我们关心天气》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时间教学 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的概念,包括天气所涵盖的大气冷暖、阴晴、雨雪、风等要素。 学生可以举例说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以及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天气的差异。 了解科学家观测天气的意义和方法,学会制作简单的天气日历,能够准确记录日期、星期、天气现象等信息。教学 重点 天气的概念及其要素,如冷暖、阴晴、雨雪、风等。 制作天气日历的方法和步骤。教学 难点 理解天气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天气现象与大气圈的关系。 引导学生长期坚持记录天气日历,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学设计教具 准备 多媒体资料:不同天气状况(晴天、雨天、雪天、台风、暴雨等)的图片和视频,不同地区(如 12 月的海南、12 月的黑龙江)和不同时间(如晴天和雪天的长城)的对比图片,制作天气日历的示例视频。 教学用具:大白纸、彩笔、直尺、日历本、温度计、风向标等简单的观测天气工具(用于演示)。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 5 人,提前安排好小组座位。教学过程 复备课(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每天早上起床或者出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答 “今天天气怎么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天气。 展示图片,引发思考 在多媒体上展示 12 月的海南(阳光沙滩、人们穿着短袖短裤)和 12 月的黑龙江(冰天雪地、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的图片,以及晴天的长城和雪天的长城的对比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不同,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天气也不同,激发学生对天气差异的好奇心。 (二)讲授新课 天气的概念 (1)讲解天气的定义 结合多媒体上展示的各种天气图片,向学生讲解:“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比如说,我们看到图片里有阳光灿烂的时候,这就是晴天,天气比较暖和;下雪的时候,天气寒冷,还会有积雪。这些都是天气现象哦。” (2)强调大气圈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地球被大气圈包围的画面,讲解:“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无论是晴天的太阳、阴天的云层,还是下雨下雪,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就像我们生活在大气圈这个大家庭里,天气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各种表情。” 天气的变化特点 (1)展示天气变化的资料 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快速变化的天气视频,如从晴天突然转为暴雨,或者从微风天气变成狂风大作的画面,同时展示一些数据或图表,体现天气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2)引导学生讨论天气变化特点 提问学生:“同学们,从刚刚的视频和资料中,你们发现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讨论 3 - 5 分钟后,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理解天气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的特点。 科学家观测天气的意义和方法 (1)讲解观测天气的意义 向学生提问:“天气总是在变化,那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天气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对人们生活、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天气变化对我们太重要啦!科学家们为了能提前知道天气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利用工具观测天气、发现规律,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做好应对准备,减少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如果知道有台风要来,我们可以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2)介绍科学家观测天气的方法(简单介绍) 向学生展示温度计、风向标、雨量计等简单观测天气工具的图片或实物(如果有条件),并讲解:“科学家们会用这些工具来观测天气。温度计可以测量大气的温度,让我们知道天气是冷是暖;风向标可以告诉我们风的方向;雨量计能测量降雨量。他们还会用更复杂、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大气进行全面的观测呢。” 制作天气日历 (1)介绍天气日历的作用 向学生解释:“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对天气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哦。我们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天气日历,通过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来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2)讲解制作天气日历的方法 在多媒体上播放制作天气日历的示例视频,视频内容包括准备材料(大白纸、彩笔、直尺、日历本等)、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日期、星期、天气现象等)、如何记录天气(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表示不同的天气,如太阳表示晴天、雨滴表示雨天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天气日历的简单模板,边画边讲解:“我们先画一个这样的表格,第一列写日期,第二列写星期,第三列用来记录天气现象。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天气哦,比如画小图案或者写简单的文字。” 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天气日历图片,给学生一些灵感,鼓励他们发挥创意。 (三)小组活动:制作天气日历 小组分工 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工,如有的同学负责准备材料,有的同学负责设计表格,有的同学负责每天的记录工作等,确保每个成员都有任务。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 制作过程指导 在学生制作天气日历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例如,如果学生对如何用符号表示天气有疑问,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如果学生在表格设计上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顾示例视频中的表格样式。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把天气日历做得既美观又实用。 (四)展示与分享 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完成天气日历的初步制作后,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天气日历,并介绍制作思路、使用的符号含义以及小组分工情况等。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和观看。 评价与反馈 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对展示的天气日历进行评价,从内容完整性、记录准确性、设计美观性、创意等方面进行打分和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帮助每个小组完善天气日历。 (五)课堂小结 回顾重点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天气的概念(大气在短时间内的冷暖、阴晴、雨雪、风等情况)、天气变化的特点(有时迅速有时缓慢)、科学家观测天气的意义和方法(利用工具观测,提前应对天气变化)以及制作天气日历的方法(准备材料、设计表格、记录天气)。 强调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再次强调天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鼓励学生在课后认真记录天气日历,关注天气变化,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六)拓展延伸 长期记录天气日历 要求学生在课后持续记录天气日历,至少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情况。鼓励学生可以和家人一起完成,把天气日历做得更加丰富,比如可以记录每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风力大小等信息。 天气与生活的深入探究 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天气对不同行业(如农业、旅游业、交通业等)的具体影响,收集相关资料或者采访相关人员,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天气变化的小研究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选择一种天气现象(如降雨、刮风等),研究其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周或一个月)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小型的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天气的相关知识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在导入环节,利用对比强烈的图片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在讲解天气概念和变化特点时,多媒体资料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小组制作天气日历的活动,学生参与度很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