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7.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设计--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7.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设计--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化学九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沪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探索溶解现象”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五个学习主题之一“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核心知识。本单元涉及的主要化学大概念:溶液的形成;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七单元《探索溶解现象》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溶解的奥秘之旅”:讲解溶液的概念与特点,介绍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学习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与导电性。认真观察实验,加深理解。主题2“走进溶解的微观世界”:溶质与溶剂的概念,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学习溶液配制实验,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通过实例理解溶液组成表示在实际中的应用。主题3.“溶解现象与生活的奇妙交融”: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判断方法。探究温度、溶剂量对其转化的影响,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结合实例,加深对生活中相关现象的理解。主题4.“揭秘溶解的规律与变化”:溶解性的定义与衡量标准。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性质。学习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相关概念的教学顺序为:溶液→能量变化→导电→溶液的组成和浓度→溶解度→溶解性。本单元先引入溶解的概念,让学生对溶解有初步认识。接着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然后学习溶解度的概念及相关计算,通过溶解度曲线深入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最后探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全面认识溶解现象。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单元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验、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课外实验等栏目,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溶解度曲线的内容是以探究的形式呈现的,通过探究,学生既可以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了解不同数据处理方法的作用,又能够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的意义。本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解过程,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2022新课标要求 1.认识溶解和结晶现象;2.知道溶液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具有稳定、均一的性质;3.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形成较充分的理解。4.知道浓度可以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也能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配制方法;5.对定量研究的意义形成一定的初步认识;体会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单元学情 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这一单元前,学生已对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溶解现象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溶解的实例,如糖水、盐水等,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学生对实验操作有一定兴趣和基础,但在观察、分析和归纳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溶解度等较为复杂的知识。不过,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直观的图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
单元目标 1.学生要清晰理解溶解的定义,明确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种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的过程。掌握溶解度这一关键概念,知道其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强(对于气体)、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2.学生应熟练掌握进行溶解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够准确测量和控制实验变量,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量等。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溶解过程,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探究能力。3.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对不同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溶解度曲线,读取和分析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趋势,从而预测物质的溶解情况。4.能够运用所学的溶解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为什么冬天在公路上撒盐可以化雪、为什么有些物质能用水洗净而有些不能等。了解溶解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体会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达成评价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溶液组成的表示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学习溶液的形成,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2.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区分不同物质溶解吸热放热或温度不变。3.了解物质的水溶液能否导电。 溶解过程和温度变化、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溶解性、乳化现象 1课时
课题2 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质与溶剂的概念,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2.学习溶液配制实验,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溶质与溶剂、溶液配制 1课时
课题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探究温度、溶剂量对其转化的影响,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结晶制盐 1课时
课题4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的定义与衡量标准。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性质。学习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溶质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溶解曲线 1课时
课时设计(课题1)
课题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沪教版下册第7章第1节的内容,该课题属于一节概念课,核心知识是溶液和浊液的区分以及溶液、溶解、乳化等概念的学习。本节课内容与之前学过的混合物、构成物质的微粒等知识联系较多,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对溶液的学习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下一章酸、碱、盐提供知识基础,许多物质间的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又为新的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者分析 在日常生活和经历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一系列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认识了不少溶液,并知道了一些溶液的用途,但是学生并不清楚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方式和状态;学生熟悉洗洁精的去油污效果,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因此,本节课要让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原有的自己认知联系起来,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然而,由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有限,对分散系的观察和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3.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通过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的对照,初步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交流合作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5.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55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①能说出氯化钠溶液和蔗糖溶液有什么共同点(2分)。②能否大致说你对溶液的理解(3分)。任务二:探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①能否简述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实验现象(5分)。②实验原理是什么?(5分)。任务三:探究溶液与溶解①能否说出溶液的特点 (5分)②为什么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而蔗糖溶液无色呢?(5分)任务四:探究悬浊液和乳浊液①简述悬浊液与乳浊液定义(5分)。②能否举例说明乳化作用的应用(5分)。任务五:探究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①能否举例说明哪些物质溶于水可导致溶液温度升高(5分)。②能否举例说明哪些物质溶于水可导致溶液温度降低(5分)。探究水溶液的某些性质①能否举例说明哪些物质的溶液可以导电(5分)。②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蔗糖溶液不导电的原因(5分)。6.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无色盐水溶液、碘的酒精溶液、高乐高粉冲水的饮料,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提问】一种物质是怎样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 溶解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 溶液的性质与纯水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学生尝试说出溶液名称,分析溶液的特点【小组讨论】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 能够通过现象说出可能的溶液名称,对溶液特点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溶液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为后续讲解溶液的形成原理、特点等知识奠定基础,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任务二:探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问题导入】海水、河水、湖水和泉水等天然水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 不同物质与水混合都能形成溶液吗?【演示实验】几种物质在水的分散现象: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泥土(或粉笔灰)和食用油溶于水的实验分析。【教师提问】1.依据实验现象,哪些物质与水混合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 哪些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到水中 哪些物质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水中 2.你能解释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思考与讨论】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水分子的中间。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在水中以离子形式(钠离子、氯离子)存在于水分子的中间。【板书】溶液——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观看图片】 【小组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现象【设计方案】取少量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泥土(或粉笔灰)和食用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视频观看】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视频【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高锰酸钾、氯化钠、蔗糖与水混合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泥土、粉笔灰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形式分散到水中,油刚加入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水中,静置后很快分层。2.高锰酸钾、氯化钠和蔗糖等物质加入水中,构成这些物质的离子(如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或分子(如构成蔗糖的蔗糖分子)不断向水中扩散,最终均匀分散到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也不发生明显变化。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为物质的溶解。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称为溶液。【视频观看】1、蔗糖溶于水2、氯化钠溶于水 小组实验时积极思维、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交流
设计意图: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该实验,学生可学习物质的溶解性。了解高锰酸钾、氯化钠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态不同,为后续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学习做铺垫。
任务三:探究溶液与溶解
【教师讲解】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溶液的定义: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拓展】溶液的颜色往往是由溶解在溶液中的离子颜色决定的。铜离子——蓝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铁离子——淡紫色锰离子——浅粉色锰酸根离子 ——紫红色【板书】 分析物质溶解的过程小组讨论背诵定义溶液的定义【观看图片】拓展内容 能够理解物质溶解、溶液的定义,了解决定溶液的颜色的原因。
设计意图: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学习溶液的定义,理解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帮助学生辨别溶液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性质、浓度计算等知识打基础。
任务四:探究悬浊液和乳浊液
【教师讲解】悬浊液——细小的固体颗粒形式分散于水中(泥水)乳浊液——小液滴形式分散于水中(油水)特点:悬浊液、乳浊液放置较长时间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会与水发生分离,有些物质(如泥土)沉于水底,有些物质(如食用油)则浮于水面。【生活中的应用】乳化现象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例如,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日用洗涤剂、化妆品及乳制饮品的生产,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纺织印染,石油开采以及污水处理等都与乳化作用有关。【板书】 【观看图片】泥水与油水 乳化作用洗涤剂的分子运动 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较好地区分悬浊液与乳浊液。对乳化作用的原理理解清晰,并能列举出多个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用洗洁精清洗油污等。但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上还需加强,总体表现良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设计意图:活动意图说明:结合课本给出的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与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如最常见的洗洁精乳化作用用来清洁餐具。
任务五:探究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
【提问】溶解过程中,除了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外,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哪些物质溶解会吸热 哪些物质溶解会放热呢?【演示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实验【步骤讲解】(1)取3个烧杯,各加入约3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分别将一药匙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加入上述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注意讲解】1.NaOH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十分小心,不要把NaOH或其溶液沾到皮肤或者衣服上,特别要防止NaOH溶液溅入眼中;2.为了方便比较,NaCI、NH4NO3和NaOH三种溶质和水的用量应大致相等;3.溶解水的用量不宜过多,否则温度变化不明显测量会有困难。【实验结论总结】有些物质(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能使溶液温度升高;有些物质(如硝酸铵)溶于水时能使溶液温度降低;有些物质(如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拓展】在生产生活中常用冰做冷却剂,但冰只能提供 0℃左右的低温。在医疗、科研、食品冷藏等领域常需要更低的温度,使用冷冻混合物可较方便地提供低温。【板书】吸热——扩散过程放热——水合过程 分析溶液能量变化的过程理解吸热、放热的能量变化小组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实验【设计方案】按照方案比较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于水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中,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观看】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视野拓展】溶解过程中的两种变化:1.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热2.水合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热 能够理解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了解根据吸热的原理,用冷冻混合物作冷冻剂。
设计意图: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物质溶解时能量变化的差异。
任务六:探究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提问】一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哪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呢?导电能力有区别吗?【实验原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得溶液能够导电。【演示实验】溶液导电性实验【实验分析】氯化钠溶于水产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氢氧化钠溶于水产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稀硫酸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所以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及稀硫酸都能够导电。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蔗糖水溶液很难导电。【板书】溶于水产生自由移动的电子——导电——例:稀硫酸溶液溶于水以分子存在——不导电——例:蔗糖溶液 分析溶液能量变化的过程微观与宏观结合,理解溶液导电性。【设计方案】在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闭合开关,观察实验现象。【视频观看】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实验现象】氯化钠、硫酸、氢氧化钠溶液能使小灯泡发亮,水、蔗糖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实验结论】水和蔗糖溶液几乎不导电。氯化钠溶液、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导电。 能够理解水溶液的导电性,探究其原因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一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了解物质的水溶液能否导电,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验。选择几种常见的溶液,分别将其接入一个带有小灯泡的简单电路,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即可以比较不同溶液的导电性差异。
7.板书设计
8.课堂作业 (3-5道题左右)(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D.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B【解析】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比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A说法错误;B.溶液包含溶质和溶剂,一定是混合物,说法正确;C.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说法错误;D.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说法错误;故选B。(2)乳浊液和悬浊液都不稳定的原因是( )A.液体里分散着的是大量分子集合体C.液体里分散着的是液体小颗粒B.液体里分散着的是固体小颗粒D.分子集合体的直径小于分子而大于原子A【解析】悬浊液中的小颗粒和乳浊液中的小液滴都是由许多分子的集合而成的分子集合体,而溶液中的溶质则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着的,所以乳浊液和悬浊液都不稳定的原因是液体里分散着的是大量分子集合体;故选A。(3)蔗糖水是溶液,是因为( )A.由两种物质组成C.蔗糖分子均匀地分散在水中B.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D.是无色透明的液体B【解析】A.由两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植物油和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B.蔗糖水是溶液是因为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正确。C.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水不是溶液。故选项错误;D.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水不是溶液。故选项错误;故选B。(4)对一些生活中的事实解释不合理的是( )A.洗洁精能清除油污,因其具有乳化作用B.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粗盐,这样可使雪较快地融化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为了隔绝氧气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解析】A、洗洁精是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解释合理。B、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粗盐,这样可使雪较快地融化,故选项解释合理。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为了隔绝氧气,故选项解释合理。D、蜡烛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逸散到空气中了,所以质量减轻,但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解释不合理。故选D。(5)下列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不具有导电性的是( )A.酒精 B.硫酸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A【解析】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不属于电解质不导电。硫酸、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都可以导电。故选A。
9.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在“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实验操作时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反思教学过程,我在讲解溶液时,举例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够及时,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实验效果。为改进教学,今后我会准备更多贴近生活的实例来阐述溶解度,增加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实验前加强操作示范和强调注意事项,实验中加强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操作。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简单实验来探究溶解现象,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