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科学试题卷(1.1-3.3)1.(2024九上·淳安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测溶液 pHC.闻食醋D.检查装置气密性【答案】B【知识点】pH值的测量及方法【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2)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3)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4)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双手捂住瓶子,使瓶内气体膨胀,从液柱的变化判断出装置的气密性。【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操作正确,A错误;B、测溶液pH时,用玻璃棒沾取少量液体,再将液体滴到pH试纸上。图中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体中,这种操作是不允许的,操作错误,B正确;C、闻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操作正确,C错误;D、图示装置检验气密性时,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再用双手捂住烧瓶,可看到玻璃管中有水柱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好,操作正确,D错误。故选B2.(2024九上·淳安期中)汉语历史悠久,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汉语语系中的成语,是独有的语言特色。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火上浇油B.木已成舟C.聚沙成塔D.滴水成冰【答案】A【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 A.火上浇油,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B.木已成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C.聚沙成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D.滴水成冰,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故选A。3.(2024九上·淳安期中)杭州雷峰塔是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塔,其斗拱部分的材料为铜、锌组成的黄铜,黄铜这种材料属于( )A.金属材料 B.非金属材料C.有机合成材料 D.陶瓷材料【答案】A【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解析】【分析】 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解答】 杭州雷峰塔是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塔,其斗拱部分的材料为铜、锌组成的黄铜,属于合金,所以黄铜这种材料属于A金属材料;故答案为:A;4.(2024九上·淳安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B.二氧化碳气体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数目均保持不变D.镁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氢气,说明镁的活动性比氢强【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A.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判断;B.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判断;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D.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解答】 A.根据所含物质的种数,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数目均保持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D. 镁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氢气,说明镁的活动性比氢强 ,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5.(2024九上·淳安期中)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某种液体燃料,同时生成一种物质丁,丁是最常见的溶剂,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参加反应的甲与乙分子个数比为3:1C.四种物质中乙、丙是有机物D.丙属于氧化物【答案】B【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简单的有机物;氧化物【解析】【分析】 A.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两种化合物组成;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将方程式配平,然后确定分子个数比值;C.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D.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解答】 根据图片得到:。A.反应物单质和化合物,肯定不是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B.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3:1,故B正确;C.二氧化碳是无机物,而不是有机物,故C错误;D.丙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B。6.(2024九上·淳安期中)将一定量的金属M加入到和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固体滤渣,滤液为无色,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下列有关金属M、Zn、Cu的金属活动性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将一定量金属M加入到Zn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滤渣,滤液为无色,说明氯化铜已完全反应,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能与稀硫酸反应的金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将一定量金属M加入到Zn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滤渣,滤液为无色,说明氯化铜已完全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M>Cu;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能与稀硫酸反应的金属,该金属可能是锌,也可能是M,无法确定M与锌的活动性强弱。故选C。7.(2024九上·淳安期中)科学应基于证据与逻辑得出结论。下列是教材中的4个实验,有关其证据或结论正确的是( )①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②鸡蛋壳和盐酸反应③加热铁和硫磺的混合物④生石灰与水混合A.①中硝酸铅与碘化钾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生成了黄色沉淀B.②中鸡蛋壳中含有的证据是试管内生成了大量气体C.根据③中生成物不能被磁铁吸引,得出结论:金属都能与非金属反应D.根据④中生石灰与水混合后水温升高,得出结论:生石灰溶于水放热【答案】A【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将各个选项中的结论和证据进行比较,二者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解答】 A.观察到了生成黄色沉淀的现象,才得到硝酸铅与碘化钾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故“硝酸铅与碘化钾发生了化学反应”是结论,“生成黄色沉淀”是证据,故A错误;B.试管内生成大量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氢气,因此无法证明鸡蛋壳内含有碳酸根离子,故B错误;C.铁能被磁铁吸引,而生成物不能被磁铁吸引,说明铁和硫发生了反应,“观察到生成物不能被磁铁吸引”是证据,但不能得到“金属都能与非金属反应”的结论,只能说明铁和非金属发生反应,故C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个过程也会放热,因此无法说明生石灰溶于水时放热,故D错误。故选A。8.(2024九上·淳安期中)某同学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A.甲和乙 B.甲和丙 C.甲和丁 D.乙和丁【答案】C【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解析】【分析】 根据铜生锈时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分析。【解答】 根据控制变量法,若想证明铜生锈时有氧气和水外,还要有CO2,则需一个实验中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接触,为试管甲,另一个实验中铜只与氧气、水接触,为试管丁。故选C。9.(2024九上·淳安期中)如图为一名举重运动员做挺举连续动作时的几个状态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答案】D【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解析】【分析】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解答】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A.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A错误;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B错误;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C错误;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了力,但是杠铃没有移动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故D正确。故选D。10.(2024九上·淳安期中)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描述错误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科学知识A 学农活动: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是碱性物质,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B 家务劳动:用白醋去除水壶中的水垢醋酸能与水垢 中的CaCO3、Mg(OH)2等物质反应C 生活妙招:用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 紫甘蓝中的花青素在不同pH环境中显色不同D 其他技能:用灼烧法辨别羊毛和棉花棉花 纤维灼烧时有烧焦羽毛味A.A B.B C.C D.D【答案】D【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A.根据熟石灰是碱性物质,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分析;B.根据酸的通性分析;C.根据酸碱指示剂是指能够与酸性或碱性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分析;D.根据灼烧蛋白质时才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分析。【解答】 A.熟石灰是碱性物质,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故A正确不合题意;B.醋酸能与水垢中的CaCO3、Mg(OH)2等物质反应,所以常用白醋去除水壶中的水垢,故B正确不合题意;C.紫甘蓝中的花青素在不同pH环境中显色不同,所以可用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故C正确不合题意;D.棉花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烧纸气味,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1.(2024九上·淳安期中)豌豆果实成熟后豆荚会突然炸裂,把种子弹射出去,种子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后落在地面上,我们把这种传播种子的方式称为弹力传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豌豆弹射过程中,所受弹力和重力是平衡力B.豌豆弹射过程中,豌豆的机械能始终保持不变C.豌豆在空中飞行时,豆荚没有对豌豆做功D.豌豆在空中飞行时,动能先增大后减小【答案】C【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 A.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改变;B.除重力以外的外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改变;C.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D.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解答】 A.豌豆弹射出去瞬间,运动状态改变,受力不平衡,所受的弹力不等于重力,故A错误;B.豌豆弹射过程中,由于豆荚作用,豌豆的机械能增大,故B错误;C.豌豆在空中飞行时,豆荚对豆子没有作用力,没有对豌豆做功,故C正确;D.豌豆在空中飞行时,常常先上升后下降,动能先变小后变大,或一直下降,动能一直增大,故D错误。故选C。12.(2024九上·淳安期中)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充分混合,无气泡产生。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锌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锌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答案】D【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铜和银的前边,可以和硝酸银及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银和铜以及硝酸锌,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说明剩余的固体中无锌,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说明固体中一定不含锌,锌在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反应时,首先和硝酸银反应,所以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如果锌正合适,则一定含有银和铜;因为“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所以锌不会过量。综上所属,故AB错误;锌在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反应时,都生成硝酸锌,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由于锌的量不固定,所以滤液中是否含硝酸银和硝酸铜不能确定,故C错误,D正确。故选D。13.(2024九上·淳安期中)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操作 现象 结论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该物质一定是金属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离子C 点燃未知气体,在火焰上罩一干冷小 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 该气体组成中含有氢元素D 将某固体溶于水滴在pH试纸上 pH试纸变蓝色 该固体一定是碱A.A B.B C.C D.D【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 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分析;B.根据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判断;C.根据干冷小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判断;D.根据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判断。【解答】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A错误;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不一定含硫酸根离子,也可能是硝酸银溶液,故B错误;C.点燃未知气体,在火焰上罩一干冷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该气体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C正确;D.将某固体溶于水滴在pH试纸上,pH试纸变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但该固体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故D错误。故选C。14.(2024九上·淳安期中)如图是千岛湖“城市之眼”摩天轮,小金乘坐匀速转动的“摩天轮”向最高点运动的过程中,关于小金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守恒B.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变小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大,机械能变大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答案】C【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 动能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物体的重力势能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解答】 由于摩天轮是在匀速转动,所以小明在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其速度、质量不变,故动能保持不变。同时高度增加,故重力势能增加,即其机械能增加,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2024九上·淳安期中)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如图1所示,将等质量的锌粉、铁粉分别放入盛有足量且相同浓度稀盐酸的容器中B.如图2所示,向NaOH和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液C.如图3所示,实验室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D.如图4所示,向20g10%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答案】C【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A.根据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结合等质量的两种金属与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分析判断;B.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分析判断;C.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判断;D.根据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析判断。【解答】 A.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等质量的锌粉、铁粉分别放入盛有足量且相同浓度稀盐酸,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故A错误;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H2SO4溶液的反应,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故B错误;C.浓盐酸易挥发,敞口放置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C正确;D.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质量为x。HCl+NaOH═NaCl+H2O36.5 407.3%x 20g×10%;解得:x=25g,故D错误。故选C。16.(2024九上·淳安期中)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清洁剂名称 洁厕灵 彩漂液漂 白水功能 清除污垢,除异味 漂洗衣物,使色彩鲜艳 漂除衣物污渍有效成分 HCl NaClO(1)三种清洁剂的有效成分中,属于盐的是 (化学式)。(2)大理石上的污垢不能用“洁厕灵”清洁的理由是 (化学方程式)。【答案】(1)NaCl(2)【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碱、盐的鉴别【解析】【分析】(1)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2)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分析解答。【解答】(1) 三种清洁剂的有效成分中, “白水”中的NaClO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2)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17.(2024九上·淳安期中)为了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正在加快氢能、新能源汽车等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为宜居地球和绿色地球贡献中国力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单质硼(B)可与水反应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为:,该化学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2)目前大多新能源电动汽车使用锂电池驱动。锂电池中的正极材料之一为已知中Li和P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价和价,O元素化合价为价,则Fe的化合价为 价。(3)是一种储氢物质,固体与水混合,会反应生成并释放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置换反应(2)+2(3)【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解析】【分析】(1)根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解答;(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1)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2)LiFePO4中Li和P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价和+5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5)+(-2)×4=0,则x=+2价。(3)MgH2固体与水混合,会反应生成Mg(OH)2并释放出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2H2O═Mg(OH)2+2H2↑。18.(2024九上·淳安期中)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混合实验中,先将其中一种溶液盛放在烧杯,再用胶头滴管将另一种溶液逐滴加入,反应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如图甲所示。(1)图甲中,能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填“m”或“n”)。(2)烧杯内溶液离子的种类变化如图乙所示,其中“”表示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3)在另一次滴加实验时,为验证反应后烧杯内稀盐酸有剩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____。A.取样,加入粉末 B.取样,滴加NaOH溶液C.取样,加入(粉末 D.取样,滴加溶液【答案】(1)m(2)(3)A;C【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中和后溶液呈中性分析解答;(2)根据反应前后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分析解答;(3)根据稀盐酸的性质分析判断。【解答】(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则: 图甲中,能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m;(2)加入稀盐酸前,溶液中的离子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为钠离子和氯离子。比较可知,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离子是钠离子,即为Na+。(3)A.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故A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明显变化,故B不合题意;C.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C符合题意;D.加入硝酸银后生成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钠与其反应生成,故D不合题意。故选AC。19.(2024九上·淳安期中)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均填化学式)(2)实验中不能用溶液代替溶液的理由是 。(3)请写出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NaCl和(2)用溶液会引入氯离子,影响对NaCl的检验(3)【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 根据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溶液,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能够和酸反应,硝酸银能够和氯化钠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结合相关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所以没有硫酸铜;加硝酸钡得到白色沉淀,且沉淀加稀硝酸全部溶解,说明沉淀是碳酸钡,而不是硫酸钡,因此一定含有碳酸钠,没有硫酸钠;无色溶液加硝酸银及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说明有氯化银产生,因此说明含有氯化钠;不能用氯化钡代替硝酸钡,否则氯化钡引入氯离子会影响对氯化钠的推断,所以(1)由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Na2CO3、NaCl;(2)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影响对氯化钠的检验;(3)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20.(2024九上·淳安期中)高空抛物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运动速度会越来越快。一个物体由A点自由下落,相继经过B、C两点,已知,如图所示,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功率为;在BC段重力做功,功率为。请回答以下问题:(1) (选填“>”、“<”或“=”)。(2) (选填“>”、“<”或“=”)。(3)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逐渐增大的是____。A.重力势能 B.动能 C.质量 D.机械能【答案】(1)=(2)<(3)B【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1)根据W=Gh比较做功大小;(2)根据P=Fv比较重力做功功率大小;(3)A.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B.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C.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D.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解答】(1)AB段和BC段物体的重力相等,高度也相等,根据W=Gh可知,二者做功相等,即W1=W2;(2)物体下落时做加速运动,即速度v1(3) 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虽然位置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C不合题意;质量不变,则重力不变,但是高度减小,则重力势能减小,故A不合题意;重力不变速度增大,则动能增大,故B符合题意;下落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那么没有能量损失,即机械能不变,故D不合题意。故选B。21.(2024九上·淳安期中)为探究可溶性碱的性质,同学们做了如图实验:(1)同时挤压图甲中A、B装置的胶头滴管,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2)为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用如图乙所示的C,D,E三种方案进行实验(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溶液),其中可行的方案是 。(3)为了验证将少量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了新物质,可选择的试剂是____(可多选)。A.氯化钡 B.酚酞 C.稀盐酸 D.硝酸钠【答案】(1)A瓶气球体积大于B瓶气球体积(2)A(3)A;C【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还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这两个原因引起的锥形瓶内气压变化肯定大于一个原因引起的,那么A中气球的体积肯定大于B中气体的体积进行分析;(2)方案C: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方案D: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是都无明显现象进行分析;方案E: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时碱,滴入酚酞试液都变成红色进行分析。(3)分析各个选项中哪种物质能够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明显现象即可。【解答】(1)同时挤压图甲中A、B装置的胶头滴管,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现象是:A瓶气球体积大于B瓶气球体积。(2) 方案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现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可以区分二者,故C方案正确;方案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是都无明显现象,无法区分,故方案D不可行;方案E: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碱,滴入酚酞试液都变成红色,无法区分,故方案E不可行。故选C。(3)A.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A符合题意;B.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因此反应前后酚酞试液都呈红色,故B不合题意;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符合题意;D.碳酸钠和硝酸钠不反应,故D不合题意。故选AC。22.(2024九上·淳安期中)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小球,甲球由可伸长的橡皮筋系住,乙球由不可伸长的细绳系住,都从同一水平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当两球各自第一次到达悬点正下方A点时,橡皮条长度恰好与细绳长度相等,不考虑橡皮筋重、绳重及空气阻力大小。(1)从释放到各自第一次到达A点过程中,两小球重力所做功 。(2)两球各自第一次到达A点时的速度 。(3)两球各自第一次到达A点时,甲球的机械能 乙球的机械能。(以上三空均选填“>”、“<”或“=”)【答案】(1)=(2)<(3)<【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 (1)根据W=Gh可比较两球重力所做功的大小;(2)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小球在最低点时动能大小,据此比较两球速度大小。(3)根据甲球和橡皮筋的能量转化分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两球的质量相同,则重力相等,当两球到达悬点正下方A点时,两球下落的高度相同,根据W=Gh可知,该过程中小球重力所做功W甲=W乙;(2)根据题意可知,最初两球处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释放,则两球的重力势能相等,下摆过程中,绳子不会伸长,而橡皮条会伸长,所以小球到达A点时,不计空气阻力,甲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乙球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这样,在最低点时,乙球的动能大,其速度较大,即v甲<v乙。(3) 两球各自第一次到达A点时, 甲球的机械能会部分转化为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即它的机械能会减小。而乙的机械能不会发生改变,因此甲球的机械能<乙球的机械能。23.(2024九上·淳安期中)实验小组在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三次实验均让小球由斜面静止滚下且。(1)该实验中所探究的“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 (选填“小球”或“木块”)的动能。(2)实验中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 来反映的。(3)通过甲、乙两次实验对比,能得出的结论是 。(4)进行图丙实验时,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掉落,为了实验安全,小金想在丙图实验中的水平木板上铺毛巾。请你分析这样的做法可行吗,为什么? 。【答案】(1)小球(2)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3)质量相等时,速度越快,小球动能越大(4)不可行,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控制无关变量相同【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实验过程,进而确定被研究的对象即可;(2)小球撞击木块,木块移动时克服阻力做功,则木块移动距离越大,克服阻力做功越多,那么小球的动能越大;(3)根据图片分析甲和乙中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4)注意实验过程中应该控制的变量即可。【解答】 (1)该实验研究的主体是钢球,木块被撞的越远,说明钢球的动能越大,被撞的越近,说明钢球的动能越小,因此“物体的动能”是指小球;(2)实验中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反映的。(3)甲和乙实验中,小球的质量相同,乙在斜面的高度大则速度大,且乙中木块移动的距离大,那么得到结论: 质量相等时,速度越快,小球动能越大 。(4)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进而控制木块受到的阻力相同,进而利用木块移动的距离判断小球动能大小,因此这种做法不科学,原因为: 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控制无关变量相同 。24.(2024九上·淳安期中)小金同学在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红色的火柴头燃烧过后能被磁铁吸引,如图所示。为了研究这一现象,小金对燃烧后火柴头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资料一:火柴头中含有氯酸钾、硫磺、二氧化锰,以及石蜡、炭粉等成分;一般红色火柴头所用的着色剂为氧化铁。资料二:氧化铁不具有磁性,不能被磁化;四氧化三铁是具有磁性的黑色固体,故又称为磁性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在该条件下不与硫酸铜反应。【建立假设】假设一:燃烧后的火柴头成分中含有四氧化三铁。假设二:燃烧后的火柴头成分中含有单质铁。假设三:燃烧后的火柴头成分中含有四氧化三铁和单质铁。(1)小金提出这三种假设依据是 。(2)【收集证据】步骤①:将燃烧后的火柴头研磨成粉末并装入试管。步骤②:在试管中加入足量(溶液,充分反应。步骤③:过滤并将得到的固体充分干燥,再用磁铁吸引。【得出结论】若假设二成立,则作为证据的实验现象应为 , 。(写两条)(3)【交流评价】尝试用科学原理解释火柴头中加入氯酸钾的目的: 。【答案】(1)铁和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能被磁铁吸引(2)试管内出现红色固体,溶液变绿色;干燥后的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3)氯酸钾分解会生成氧气,使火柴头燃烧更剧烈【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1)红色的火柴头燃烧后的物质能够被磁铁吸引,而四氧化三铁和单质铁都能被磁铁吸引,据此从一种物质,或两种物质都存在的角度进行猜想;(2)猜想二成立时,燃烧后只有铁单质,它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单质,因此会出现红色固体,溶液会变成绿色。干燥后得到的硫酸亚铁不能被磁铁吸引,据此分析解答。(3)根据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对实验的作用解答。【解答】(1)小金提出这三种假设依据是:铁和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能被磁铁吸引;(2)若假设二成立,则作为证据的实验现象应为试管内出现红色固体,溶液变绿色,干燥后的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3)火柴头中加入氯酸钾的目的:氯酸钾分解会生成氧气,使火柴头燃烧更剧烈。25.(2024九上·淳安期中)大量煤炭在燃烧时不能用水来灭火,用水灭火反而起到助燃的作用,相当于“火上浇油”。这是由于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炽热的碳遇水时会发生反应,使燃烧更剧烈。碳和水反应后,会生成哪些气体呢?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建立猜想】同学们对生成的气体成分做了以下猜想。猜想1:有CO、猜想2:有CO、猜想3:有猜想4:有CO、和(1)【初步分析】小组讨论后,很快否定了猜想1,理由是 。(2)【实验操作】他们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所有装置内反应都完全进行。该装置不能确定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氢气,请说出对装置改进的办法 。(3)改进装置后,同学们进行了实验。①该实验中判断氢气存在的现象是 。②在该实验探究过程中,E装置的作用是 。【答案】(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气体中应包含氢元素(2)在BC之间加一个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3)C中黑色固体变红;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检验并收集CO【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2)如果在气体进入C前排除水蒸气,那么可以根据D中无水硫酸铜是否变色判断是否存在氢气;(3)①根据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现象,以及无水硫酸铜遇水后的变化解答;②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还可以收集一氧化碳,据此分析解答。【解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反应前元素的种类为C、H、O,则反应后物质中元素也为C、H、O,猜想1中只含有C、O两种元素,则不合理,理由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气体中应包含氢元素 。(2)气体先通过B装置去除CO2后,则出来的气体含有水蒸气,后面无法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H2O,自然无法判断气体中是否含有氢气,因此应该在BC中间加一个去除水蒸气的装置,即 在BC之间加一个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3)①H2能还原CuO生成Cu与H2O,CO能还原CuO生成Cu与CO2,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色,若观察到C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则可以证明气体中含有氢气;②该实验中的尾气中会含有有毒气体CO,CO不易溶于水,则G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可以用来验证CO2,也能用该装置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26.(2024九上·淳安期中)小金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认识干燥剂】(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氯化钙、浓硫酸、氢氧化钠等,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探秘干燥剂】小金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在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 (选填“>”、“<”或“=”)。(3)当化学药品的量很少时,实验现象可能不明显,这时就需要通过仪器来观察现象。在检验生石灰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金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混合。为了更好的观察实验现象,小金需要用的测量工具是 。(4)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小金取了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于是得出结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结合下列评价量表,对小金的实验方案和结论的评价等级是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 实验设计合理,且结论正确。 实验设计合理,但结论不正确。 实验设计不合理,无法得到正确结论。【答案】(1)氯化钙或(2)>(3)温度计(4)待改进【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解答;(2)根据高温下氢氧化钙分解产生水分析;(3)根据氧化钙溶于水放热分析;(4)根据评价标准对实验设计进行分析即可。【解答】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氯化钙、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氯化钙,因为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2)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水蒸发导致样品的质量减小,则若样品含有氢氧化钙,则m1>m2;(3)氧化钙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升高,因此测量温度的变化可以证明是否存在氧化钙,那么需要温度计;(4)加水后出现固体剩余,可能是不溶于水的碳酸钙,也可能是水太少导致可溶的物质没有完全溶解,因此这个实验设计不合理,无法得到正确结论,评价等级为“待改进”。27.(2024九上·淳安期中)风车可以将风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小金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一架小风车,当风吹动风车转动时,风车会通过细绳带动回形针上升。小金想粗略测定风车在一定风速下做功的功率。(1)观察实验装置,还需要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刻度尺、托盘天平、 。(2)风车做功过程中,回形针获得了动能和 能。(3)实验时,风车在一定风速下转动,逐渐增加挂在细线下的回形针数量,直到细线恰好缓慢匀速提升回形针为止。若测得回形针匀速上升的高度h、所用的时间t、回形针的总质量m,则风车对回形针做功的功率 (表达式中的物理量均用符号表示)。(4)看了小金的实验,小郑认为他的测量结果小于此过程中风对风车做功的功率。以下理由支持小郑观点的有____。A.旋转的风车也具有一定的动能B.悬挂回形针的细线具有一定质量C.风车的转轴与支架之间存在摩擦【答案】(1)秒表或计时器(2)重力势(3)(4)A;B;C【知识点】功率【解析】【分析】 (1)根据实验过程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而确定使用的测量工具;(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是重力势能;(3)根据公式W=Gh=mgh和功率确定实验需要的器材的功率的表达式;(4)风车的动能、细线的质量、风车转轴处摩擦等都会消耗能量,而总能量不变,所以测得风车的功率值会小于此过程中风对风车做功的功率。【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实验中要测量回形针上升的高度、回形针的质量和运动时间,因此需要刻度尺、托盘天平和秒表(或计时器)。(2)风车做功过程中,回形针获得了动能,同时它被举高获得了重力势能;(3)细线对回形针做的功W=Gh=mgh可知,根据功率的计算式得到, 风车对回形针做功的功率。(3)A.风对风车做功时,旋转的风车也具有一定的动能,即消耗一定的风能,使测量结果小于此过程中风对风车做功的功率,故A符合题意;B.悬挂回形针的细线具有一定质量,提升细线也会做功,使测量结果小于此过程中风对风车做功的功率,故B符合题意;C.风车的转轴与支架之间存在摩擦会消耗能量,使测量结果小于此过程中风对风车做功的功率,故C符合题意。故选ABC。28.(2024九上·淳安期中)小金同学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后,完成了如下实验。在水中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到:钠与水接触后,会熔化成一个小球,迅速在水面上游动,并发出轻微的嘶嘶声,并在钠球运动的轨迹上出现红色。查阅资料:①钠的密度为;②钠的熔点为;③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结合上述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答案】①当钠和水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且钠的熔点较低,因此会熔化成一个小球;②钠的密度比水小,会漂浮在水面上;③钠和水反应后产生气体,气体对钠有反作用力,推动钠小球在水面上游动④水接触了高温的钠迅速汽化,发出嘶嘶声⑤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呈碱性,使酚酞变红,因此钠球的轨迹出现红色。【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解析】【分析】①根据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结合钠的熔点低分析会熔化成一个小球的原因;②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③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分析小球在水面游动的原因;④根据水的高速汽化分析发出声音的原因;⑤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据此分析出现红色轨迹的原因。29.(2024九上·淳安期中)小金对家里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实验研究。查阅资料可知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HCl。HCl的含量可利用]溶液来测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洁厕灵其他成分均不参加反应。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克该品牌洁厕灵,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表。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加入溶液的质量/克 100 100 100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克 197.8 295.6 395.6(1)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 克。(2)第二次实验充分反应后,锥形瓶内含有的溶质有 (填序号)①HCl ②③ NaCl(3)求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答案】(1)2.2(2)③(3)洁厕灵中HCl完全参加反应产生的质量为:设洁厕灵中HCl的质量为x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分析;(2)根据反应进度和反应产物确定锥形瓶中溶质的种类;(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洁厕灵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稀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的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再与稀盐酸的质量作比即可。【解答】(1) 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100g+100g-197.8g=2.2g;(2)根据第一次反应可知,加入100g碳酸氢钠后生成气体:100g-197.8g=2.2g。根据据第二次实验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7.8g+100g-295.6g=2.2g,说明第二次加入的碳酸氢钠溶液均恰好完全反应。第三次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95.6g+100g-395.6g=0,说明第三次加入的碳酸氢钠没有参加反应,即第二次实验中加入的碳酸氢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时锥形瓶中只有反应产物NaCl,故选③。30.(2024九上·淳安期中)国庆长假期间,位于千岛湖的千里江山壁画馆着实火了一把,艺术家们将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10:1的比例现实复刻搬进隧道。壁画绘画时常用到羟基氧化铁(FeOOH)作为颜料,如图是利用废铁屑(主要成分为Fe,含少量)制备FeOOH工艺流程。查阅资料:①图中“还原”环节发生的反应为。②图中“沉淀”环节发生的反应为。(1)“酸溶”环节产生气体为 。(2)该流程中可以重复利用的物质是( )。(3)某工厂每天生产羟基氧化铁178kg,至少需要20%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kg?(写出计算过程)【答案】(1)氢气或(2)硫酸或(3)设至少需要的溶质质量为x至少需要溶液的质量【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铁和酸的反应产物解答;(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就是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生成羟基氧化铁的质量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再与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作比得到溶液质量即可。【解答】(1)废铁屑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少量氧化铁,加入稀硫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酸溶时产生气体为H2。(2)酸溶时消耗稀硫酸,2FeSO4+H2O2+2H2O=2FeOOH↓+2H2SO4,该反应有硫酸生成,可以利用的物质是硫酸。31.(2024九上·淳安期中)某新型太阳能汽车,动力由安装在车顶的电池板收集的太阳能提供。汽车(包括乘务人员)的质量为1.5t。汽车在水平的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时所受的阻力为车重的0.02倍。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恒定功率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牵引力为 N。(2)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牵引力做功的功率为多少?(3)图像中0~20秒,汽车牵引力做了多少功?【答案】(1)300(2)(3)【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f=0.02G计算汽车行驶受到的阻力,然后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汽车行驶受到的牵引力;(2)根据P=Fv计算牵引力做功的功率;(3)根据W=Pt计算汽车牵引力做的功。【解答】(1)汽车行驶受到的阻力:f=0.02G=0.02×1.5×103kg×10N/kg=300N;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受到的牵引力与阻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那么汽车受到的牵引力F=f=300N。32.(2024九上·淳安期中)杭州为创建“绿色社区”,多地安装了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如图)。太阳能路灯由三部分组成:①铝合金灯柱;②太阳能电池板;③塑料灯罩。灯罩内部安装了LED灯。请回答。(1)LED灯工作时是将电能转化为 能。(2)在阳光充足时,太阳能电池板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 ,储存在蓄电池中。(3)图中标号③所用的是 材料(填“金属”“陶瓷”或“有机合成”)。(4)灯柱用铝合金材料比用铁更耐用,理由是 。【答案】(1)光(2)化学能(3)有机合成(4)铝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值空气与其继续反应;或合金的化学性质比金属单质稳定。【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2)根据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化解答;(3)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4)根据铝制品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的特点分析解答。【解答】(1)LED灯工作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2)在阳光充足时,太阳能电池板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蓄电池中。(3)标号③为合成塑料灯罩,所用的是有机合成材料;(4)灯柱用铝合金材料比用铁更耐用,理由是:铝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值空气与其继续反应;或合金的化学性质比金属单质稳定。1 / 1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科学试题卷(1.1-3.3)1.(2024九上·淳安期中)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测溶液 pHC.闻食醋D.检查装置气密性2.(2024九上·淳安期中)汉语历史悠久,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汉语语系中的成语,是独有的语言特色。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火上浇油B.木已成舟C.聚沙成塔D.滴水成冰3.(2024九上·淳安期中)杭州雷峰塔是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塔,其斗拱部分的材料为铜、锌组成的黄铜,黄铜这种材料属于( )A.金属材料 B.非金属材料C.有机合成材料 D.陶瓷材料4.(2024九上·淳安期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B.二氧化碳气体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数目均保持不变D.镁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氢气,说明镁的活动性比氢强5.(2024九上·淳安期中)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某种液体燃料,同时生成一种物质丁,丁是最常见的溶剂,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参加反应的甲与乙分子个数比为3:1C.四种物质中乙、丙是有机物D.丙属于氧化物6.(2024九上·淳安期中)将一定量的金属M加入到和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固体滤渣,滤液为无色,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下列有关金属M、Zn、Cu的金属活动性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 B. C. D.7.(2024九上·淳安期中)科学应基于证据与逻辑得出结论。下列是教材中的4个实验,有关其证据或结论正确的是( )①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②鸡蛋壳和盐酸反应③加热铁和硫磺的混合物④生石灰与水混合A.①中硝酸铅与碘化钾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生成了黄色沉淀B.②中鸡蛋壳中含有的证据是试管内生成了大量气体C.根据③中生成物不能被磁铁吸引,得出结论:金属都能与非金属反应D.根据④中生石灰与水混合后水温升高,得出结论:生石灰溶于水放热8.(2024九上·淳安期中)某同学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A.甲和乙 B.甲和丙 C.甲和丁 D.乙和丁9.(2024九上·淳安期中)如图为一名举重运动员做挺举连续动作时的几个状态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10.(2024九上·淳安期中)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描述错误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科学知识A 学农活动: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是碱性物质,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B 家务劳动:用白醋去除水壶中的水垢醋酸能与水垢 中的CaCO3、Mg(OH)2等物质反应C 生活妙招:用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 紫甘蓝中的花青素在不同pH环境中显色不同D 其他技能:用灼烧法辨别羊毛和棉花棉花 纤维灼烧时有烧焦羽毛味A.A B.B C.C D.D11.(2024九上·淳安期中)豌豆果实成熟后豆荚会突然炸裂,把种子弹射出去,种子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后落在地面上,我们把这种传播种子的方式称为弹力传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豌豆弹射过程中,所受弹力和重力是平衡力B.豌豆弹射过程中,豌豆的机械能始终保持不变C.豌豆在空中飞行时,豆荚没有对豌豆做功D.豌豆在空中飞行时,动能先增大后减小12.(2024九上·淳安期中)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充分混合,无气泡产生。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锌B.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锌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13.(2024九上·淳安期中)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操作 现象 结论A 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该物质一定是金属B 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离子C 点燃未知气体,在火焰上罩一干冷小 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 该气体组成中含有氢元素D 将某固体溶于水滴在pH试纸上 pH试纸变蓝色 该固体一定是碱A.A B.B C.C D.D14.(2024九上·淳安期中)如图是千岛湖“城市之眼”摩天轮,小金乘坐匀速转动的“摩天轮”向最高点运动的过程中,关于小金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守恒B.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机械能变小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大,机械能变大D.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15.(2024九上·淳安期中)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如图1所示,将等质量的锌粉、铁粉分别放入盛有足量且相同浓度稀盐酸的容器中B.如图2所示,向NaOH和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溶液C.如图3所示,实验室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D.如图4所示,向20g10%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16.(2024九上·淳安期中)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清洁剂名称 洁厕灵 彩漂液漂 白水功能 清除污垢,除异味 漂洗衣物,使色彩鲜艳 漂除衣物污渍有效成分 HCl NaClO(1)三种清洁剂的有效成分中,属于盐的是 (化学式)。(2)大理石上的污垢不能用“洁厕灵”清洁的理由是 (化学方程式)。17.(2024九上·淳安期中)为了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正在加快氢能、新能源汽车等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为宜居地球和绿色地球贡献中国力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单质硼(B)可与水反应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为:,该化学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2)目前大多新能源电动汽车使用锂电池驱动。锂电池中的正极材料之一为已知中Li和P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价和价,O元素化合价为价,则Fe的化合价为 价。(3)是一种储氢物质,固体与水混合,会反应生成并释放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2024九上·淳安期中)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混合实验中,先将其中一种溶液盛放在烧杯,再用胶头滴管将另一种溶液逐滴加入,反应过程中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如图甲所示。(1)图甲中,能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填“m”或“n”)。(2)烧杯内溶液离子的种类变化如图乙所示,其中“”表示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3)在另一次滴加实验时,为验证反应后烧杯内稀盐酸有剩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____。A.取样,加入粉末 B.取样,滴加NaOH溶液C.取样,加入(粉末 D.取样,滴加溶液19.(2024九上·淳安期中)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均填化学式)(2)实验中不能用溶液代替溶液的理由是 。(3)请写出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的化学方程式: 。20.(2024九上·淳安期中)高空抛物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运动速度会越来越快。一个物体由A点自由下落,相继经过B、C两点,已知,如图所示,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功率为;在BC段重力做功,功率为。请回答以下问题:(1) (选填“>”、“<”或“=”)。(2) (选填“>”、“<”或“=”)。(3)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逐渐增大的是____。A.重力势能 B.动能 C.质量 D.机械能21.(2024九上·淳安期中)为探究可溶性碱的性质,同学们做了如图实验:(1)同时挤压图甲中A、B装置的胶头滴管,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2)为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用如图乙所示的C,D,E三种方案进行实验(每种方案的两支试管中事先分别加入等量的上述两种溶液),其中可行的方案是 。(3)为了验证将少量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了新物质,可选择的试剂是____(可多选)。A.氯化钡 B.酚酞 C.稀盐酸 D.硝酸钠22.(2024九上·淳安期中)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小球,甲球由可伸长的橡皮筋系住,乙球由不可伸长的细绳系住,都从同一水平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当两球各自第一次到达悬点正下方A点时,橡皮条长度恰好与细绳长度相等,不考虑橡皮筋重、绳重及空气阻力大小。(1)从释放到各自第一次到达A点过程中,两小球重力所做功 。(2)两球各自第一次到达A点时的速度 。(3)两球各自第一次到达A点时,甲球的机械能 乙球的机械能。(以上三空均选填“>”、“<”或“=”)23.(2024九上·淳安期中)实验小组在探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三次实验均让小球由斜面静止滚下且。(1)该实验中所探究的“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 (选填“小球”或“木块”)的动能。(2)实验中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 来反映的。(3)通过甲、乙两次实验对比,能得出的结论是 。(4)进行图丙实验时,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掉落,为了实验安全,小金想在丙图实验中的水平木板上铺毛巾。请你分析这样的做法可行吗,为什么? 。24.(2024九上·淳安期中)小金同学在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红色的火柴头燃烧过后能被磁铁吸引,如图所示。为了研究这一现象,小金对燃烧后火柴头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资料一:火柴头中含有氯酸钾、硫磺、二氧化锰,以及石蜡、炭粉等成分;一般红色火柴头所用的着色剂为氧化铁。资料二:氧化铁不具有磁性,不能被磁化;四氧化三铁是具有磁性的黑色固体,故又称为磁性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在该条件下不与硫酸铜反应。【建立假设】假设一:燃烧后的火柴头成分中含有四氧化三铁。假设二:燃烧后的火柴头成分中含有单质铁。假设三:燃烧后的火柴头成分中含有四氧化三铁和单质铁。(1)小金提出这三种假设依据是 。(2)【收集证据】步骤①:将燃烧后的火柴头研磨成粉末并装入试管。步骤②:在试管中加入足量(溶液,充分反应。步骤③:过滤并将得到的固体充分干燥,再用磁铁吸引。【得出结论】若假设二成立,则作为证据的实验现象应为 , 。(写两条)(3)【交流评价】尝试用科学原理解释火柴头中加入氯酸钾的目的: 。25.(2024九上·淳安期中)大量煤炭在燃烧时不能用水来灭火,用水灭火反而起到助燃的作用,相当于“火上浇油”。这是由于煤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炽热的碳遇水时会发生反应,使燃烧更剧烈。碳和水反应后,会生成哪些气体呢?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建立猜想】同学们对生成的气体成分做了以下猜想。猜想1:有CO、猜想2:有CO、猜想3:有猜想4:有CO、和(1)【初步分析】小组讨论后,很快否定了猜想1,理由是 。(2)【实验操作】他们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所有装置内反应都完全进行。该装置不能确定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氢气,请说出对装置改进的办法 。(3)改进装置后,同学们进行了实验。①该实验中判断氢气存在的现象是 。②在该实验探究过程中,E装置的作用是 。26.(2024九上·淳安期中)小金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认识干燥剂】(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氯化钙、浓硫酸、氢氧化钠等,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探秘干燥剂】小金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在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 (选填“>”、“<”或“=”)。(3)当化学药品的量很少时,实验现象可能不明显,这时就需要通过仪器来观察现象。在检验生石灰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金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混合。为了更好的观察实验现象,小金需要用的测量工具是 。(4)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小金取了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于是得出结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结合下列评价量表,对小金的实验方案和结论的评价等级是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 实验设计合理,且结论正确。 实验设计合理,但结论不正确。 实验设计不合理,无法得到正确结论。27.(2024九上·淳安期中)风车可以将风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小金制作了如图所示的一架小风车,当风吹动风车转动时,风车会通过细绳带动回形针上升。小金想粗略测定风车在一定风速下做功的功率。(1)观察实验装置,还需要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刻度尺、托盘天平、 。(2)风车做功过程中,回形针获得了动能和 能。(3)实验时,风车在一定风速下转动,逐渐增加挂在细线下的回形针数量,直到细线恰好缓慢匀速提升回形针为止。若测得回形针匀速上升的高度h、所用的时间t、回形针的总质量m,则风车对回形针做功的功率 (表达式中的物理量均用符号表示)。(4)看了小金的实验,小郑认为他的测量结果小于此过程中风对风车做功的功率。以下理由支持小郑观点的有____。A.旋转的风车也具有一定的动能B.悬挂回形针的细线具有一定质量C.风车的转轴与支架之间存在摩擦28.(2024九上·淳安期中)小金同学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后,完成了如下实验。在水中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到:钠与水接触后,会熔化成一个小球,迅速在水面上游动,并发出轻微的嘶嘶声,并在钠球运动的轨迹上出现红色。查阅资料:①钠的密度为;②钠的熔点为;③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结合上述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29.(2024九上·淳安期中)小金对家里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实验研究。查阅资料可知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HCl。HCl的含量可利用]溶液来测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洁厕灵其他成分均不参加反应。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克该品牌洁厕灵,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表。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加入溶液的质量/克 100 100 100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克 197.8 295.6 395.6(1)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 克。(2)第二次实验充分反应后,锥形瓶内含有的溶质有 (填序号)①HCl ②③ NaCl(3)求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30.(2024九上·淳安期中)国庆长假期间,位于千岛湖的千里江山壁画馆着实火了一把,艺术家们将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10:1的比例现实复刻搬进隧道。壁画绘画时常用到羟基氧化铁(FeOOH)作为颜料,如图是利用废铁屑(主要成分为Fe,含少量)制备FeOOH工艺流程。查阅资料:①图中“还原”环节发生的反应为。②图中“沉淀”环节发生的反应为。(1)“酸溶”环节产生气体为 。(2)该流程中可以重复利用的物质是( )。(3)某工厂每天生产羟基氧化铁178kg,至少需要20%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kg?(写出计算过程)31.(2024九上·淳安期中)某新型太阳能汽车,动力由安装在车顶的电池板收集的太阳能提供。汽车(包括乘务人员)的质量为1.5t。汽车在水平的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时所受的阻力为车重的0.02倍。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恒定功率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牵引力为 N。(2)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牵引力做功的功率为多少?(3)图像中0~20秒,汽车牵引力做了多少功?32.(2024九上·淳安期中)杭州为创建“绿色社区”,多地安装了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如图)。太阳能路灯由三部分组成:①铝合金灯柱;②太阳能电池板;③塑料灯罩。灯罩内部安装了LED灯。请回答。(1)LED灯工作时是将电能转化为 能。(2)在阳光充足时,太阳能电池板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 ,储存在蓄电池中。(3)图中标号③所用的是 材料(填“金属”“陶瓷”或“有机合成”)。(4)灯柱用铝合金材料比用铁更耐用,理由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pH值的测量及方法【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2)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3)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4)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双手捂住瓶子,使瓶内气体膨胀,从液柱的变化判断出装置的气密性。【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操作正确,A错误;B、测溶液pH时,用玻璃棒沾取少量液体,再将液体滴到pH试纸上。图中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体中,这种操作是不允许的,操作错误,B正确;C、闻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操作正确,C错误;D、图示装置检验气密性时,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再用双手捂住烧瓶,可看到玻璃管中有水柱上升,说明装置气密性好,操作正确,D错误。故选B2.【答案】A【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 A.火上浇油,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B.木已成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C.聚沙成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D.滴水成冰,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故选A。3.【答案】A【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解析】【分析】 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纯金属、合金、金属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解答】 杭州雷峰塔是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塔,其斗拱部分的材料为铜、锌组成的黄铜,属于合金,所以黄铜这种材料属于A金属材料;故答案为:A;4.【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A.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判断;B.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判断;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D.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解答】 A.根据所含物质的种数,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数目均保持不变,故C正确不合题意;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D. 镁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氢气,说明镁的活动性比氢强 ,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5.【答案】B【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简单的有机物;氧化物【解析】【分析】 A.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两种化合物组成;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将方程式配平,然后确定分子个数比值;C.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D.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解答】 根据图片得到:。A.反应物单质和化合物,肯定不是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B.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3:1,故B正确;C.二氧化碳是无机物,而不是有机物,故C错误;D.丙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B。6.【答案】C【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将一定量金属M加入到Zn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滤渣,滤液为无色,说明氯化铜已完全反应,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能与稀硫酸反应的金属,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将一定量金属M加入到Zn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滤渣,滤液为无色,说明氯化铜已完全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M>Cu;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能与稀硫酸反应的金属,该金属可能是锌,也可能是M,无法确定M与锌的活动性强弱。故选C。7.【答案】A【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将各个选项中的结论和证据进行比较,二者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解答】 A.观察到了生成黄色沉淀的现象,才得到硝酸铅与碘化钾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故“硝酸铅与碘化钾发生了化学反应”是结论,“生成黄色沉淀”是证据,故A错误;B.试管内生成大量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氢气,因此无法证明鸡蛋壳内含有碳酸根离子,故B错误;C.铁能被磁铁吸引,而生成物不能被磁铁吸引,说明铁和硫发生了反应,“观察到生成物不能被磁铁吸引”是证据,但不能得到“金属都能与非金属反应”的结论,只能说明铁和非金属发生反应,故C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个过程也会放热,因此无法说明生石灰溶于水时放热,故D错误。故选A。8.【答案】C【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解析】【分析】 根据铜生锈时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分析。【解答】 根据控制变量法,若想证明铜生锈时有氧气和水外,还要有CO2,则需一个实验中铜与氧气、水、二氧化碳接触,为试管甲,另一个实验中铜只与氧气、水接触,为试管丁。故选C。9.【答案】D【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解析】【分析】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解答】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A.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A错误;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B错误;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C错误;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了力,但是杠铃没有移动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故D正确。故选D。10.【答案】D【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A.根据熟石灰是碱性物质,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分析;B.根据酸的通性分析;C.根据酸碱指示剂是指能够与酸性或碱性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分析;D.根据灼烧蛋白质时才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分析。【解答】 A.熟石灰是碱性物质,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常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故A正确不合题意;B.醋酸能与水垢中的CaCO3、Mg(OH)2等物质反应,所以常用白醋去除水壶中的水垢,故B正确不合题意;C.紫甘蓝中的花青素在不同pH环境中显色不同,所以可用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故C正确不合题意;D.棉花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有烧纸气味,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1.【答案】C【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力是否做功的判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 A.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改变;B.除重力以外的外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改变;C.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D.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解答】 A.豌豆弹射出去瞬间,运动状态改变,受力不平衡,所受的弹力不等于重力,故A错误;B.豌豆弹射过程中,由于豆荚作用,豌豆的机械能增大,故B错误;C.豌豆在空中飞行时,豆荚对豆子没有作用力,没有对豌豆做功,故C正确;D.豌豆在空中飞行时,常常先上升后下降,动能先变小后变大,或一直下降,动能一直增大,故D错误。故选C。12.【答案】D【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铜和银的前边,可以和硝酸银及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银和铜以及硝酸锌,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说明剩余的固体中无锌,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说明固体中一定不含锌,锌在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反应时,首先和硝酸银反应,所以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如果锌正合适,则一定含有银和铜;因为“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所以锌不会过量。综上所属,故AB错误;锌在与硝酸银和硝酸铜反应时,都生成硝酸锌,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由于锌的量不固定,所以滤液中是否含硝酸银和硝酸铜不能确定,故C错误,D正确。故选D。13.【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 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分析;B.根据氯化钡能与硫酸根离子、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判断;C.根据干冷小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判断;D.根据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判断。【解答】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A错误;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不一定含硫酸根离子,也可能是硝酸银溶液,故B错误;C.点燃未知气体,在火焰上罩一干冷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该气体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C正确;D.将某固体溶于水滴在pH试纸上,pH试纸变蓝色,说明溶液显碱性,但该固体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故D错误。故选C。14.【答案】C【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 动能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物体的重力势能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解答】 由于摩天轮是在匀速转动,所以小明在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其速度、质量不变,故动能保持不变。同时高度增加,故重力势能增加,即其机械能增加,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答案】C【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A.根据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结合等质量的两种金属与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分析判断;B.根据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分析判断;C.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判断;D.根据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析判断。【解答】 A.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等质量的锌粉、铁粉分别放入盛有足量且相同浓度稀盐酸,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故A错误;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H2SO4溶液的反应,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故B错误;C.浓盐酸易挥发,敞口放置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C正确;D.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质量为x。HCl+NaOH═NaCl+H2O36.5 407.3%x 20g×10%;解得:x=25g,故D错误。故选C。16.【答案】(1)NaCl(2)【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碱、盐的鉴别【解析】【分析】(1)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2)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分析解答。【解答】(1) 三种清洁剂的有效成分中, “白水”中的NaClO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2)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17.【答案】(1)置换反应(2)+2(3)【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解析】【分析】(1)根据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解答;(3)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1)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2)LiFePO4中Li和P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价和+5价,氧元素显-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5)+(-2)×4=0,则x=+2价。(3)MgH2固体与水混合,会反应生成Mg(OH)2并释放出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2H2O═Mg(OH)2+2H2↑。18.【答案】(1)m(2)(3)A;C【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中和后溶液呈中性分析解答;(2)根据反应前后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分析解答;(3)根据稀盐酸的性质分析判断。【解答】(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则: 图甲中,能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m;(2)加入稀盐酸前,溶液中的离子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为钠离子和氯离子。比较可知,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离子是钠离子,即为Na+。(3)A.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故A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明显变化,故B不合题意;C.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C符合题意;D.加入硝酸银后生成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钠与其反应生成,故D不合题意。故选AC。19.【答案】(1)NaCl和(2)用溶液会引入氯离子,影响对NaCl的检验(3)【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 根据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溶液,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能够和酸反应,硝酸银能够和氯化钠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结合相关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所以没有硫酸铜;加硝酸钡得到白色沉淀,且沉淀加稀硝酸全部溶解,说明沉淀是碳酸钡,而不是硫酸钡,因此一定含有碳酸钠,没有硫酸钠;无色溶液加硝酸银及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说明有氯化银产生,因此说明含有氯化钠;不能用氯化钡代替硝酸钡,否则氯化钡引入氯离子会影响对氯化钠的推断,所以(1)由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Na2CO3、NaCl;(2)实验中不能用BaCl2溶液代替Ba(NO3)2溶液的理由是: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影响对氯化钠的检验;(3)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白色沉淀溶解于足量稀硝酸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20.【答案】(1)=(2)<(3)B【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1)根据W=Gh比较做功大小;(2)根据P=Fv比较重力做功功率大小;(3)A.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B.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C.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D.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解答】(1)AB段和BC段物体的重力相等,高度也相等,根据W=Gh可知,二者做功相等,即W1=W2;(2)物体下落时做加速运动,即速度v1(3) 物体在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虽然位置改变,但是质量不变,故C不合题意;质量不变,则重力不变,但是高度减小,则重力势能减小,故A不合题意;重力不变速度增大,则动能增大,故B符合题意;下落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那么没有能量损失,即机械能不变,故D不合题意。故选B。21.【答案】(1)A瓶气球体积大于B瓶气球体积(2)A(3)A;C【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还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这两个原因引起的锥形瓶内气压变化肯定大于一个原因引起的,那么A中气球的体积肯定大于B中气体的体积进行分析;(2)方案C: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方案D: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是都无明显现象进行分析;方案E: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时碱,滴入酚酞试液都变成红色进行分析。(3)分析各个选项中哪种物质能够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明显现象即可。【解答】(1)同时挤压图甲中A、B装置的胶头滴管,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现象是:A瓶气球体积大于B瓶气球体积。(2) 方案C: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现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可以区分二者,故C方案正确;方案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是都无明显现象,无法区分,故方案D不可行;方案E: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碱,滴入酚酞试液都变成红色,无法区分,故方案E不可行。故选C。(3)A.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A符合题意;B.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因此反应前后酚酞试液都呈红色,故B不合题意;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符合题意;D.碳酸钠和硝酸钠不反应,故D不合题意。故选AC。22.【答案】(1)=(2)<(3)<【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 (1)根据W=Gh可比较两球重力所做功的大小;(2)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小球在最低点时动能大小,据此比较两球速度大小。(3)根据甲球和橡皮筋的能量转化分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两球的质量相同,则重力相等,当两球到达悬点正下方A点时,两球下落的高度相同,根据W=Gh可知,该过程中小球重力所做功W甲=W乙;(2)根据题意可知,最初两球处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释放,则两球的重力势能相等,下摆过程中,绳子不会伸长,而橡皮条会伸长,所以小球到达A点时,不计空气阻力,甲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乙球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这样,在最低点时,乙球的动能大,其速度较大,即v甲<v乙。(3) 两球各自第一次到达A点时, 甲球的机械能会部分转化为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即它的机械能会减小。而乙的机械能不会发生改变,因此甲球的机械能<乙球的机械能。23.【答案】(1)小球(2)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3)质量相等时,速度越快,小球动能越大(4)不可行,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控制无关变量相同【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实验过程,进而确定被研究的对象即可;(2)小球撞击木块,木块移动时克服阻力做功,则木块移动距离越大,克服阻力做功越多,那么小球的动能越大;(3)根据图片分析甲和乙中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4)注意实验过程中应该控制的变量即可。【解答】 (1)该实验研究的主体是钢球,木块被撞的越远,说明钢球的动能越大,被撞的越近,说明钢球的动能越小,因此“物体的动能”是指小球;(2)实验中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反映的。(3)甲和乙实验中,小球的质量相同,乙在斜面的高度大则速度大,且乙中木块移动的距离大,那么得到结论: 质量相等时,速度越快,小球动能越大 。(4)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进而控制木块受到的阻力相同,进而利用木块移动的距离判断小球动能大小,因此这种做法不科学,原因为: 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控制无关变量相同 。24.【答案】(1)铁和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能被磁铁吸引(2)试管内出现红色固体,溶液变绿色;干燥后的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3)氯酸钾分解会生成氧气,使火柴头燃烧更剧烈【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1)红色的火柴头燃烧后的物质能够被磁铁吸引,而四氧化三铁和单质铁都能被磁铁吸引,据此从一种物质,或两种物质都存在的角度进行猜想;(2)猜想二成立时,燃烧后只有铁单质,它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单质,因此会出现红色固体,溶液会变成绿色。干燥后得到的硫酸亚铁不能被磁铁吸引,据此分析解答。(3)根据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对实验的作用解答。【解答】(1)小金提出这三种假设依据是:铁和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能被磁铁吸引;(2)若假设二成立,则作为证据的实验现象应为试管内出现红色固体,溶液变绿色,干燥后的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3)火柴头中加入氯酸钾的目的:氯酸钾分解会生成氧气,使火柴头燃烧更剧烈。25.【答案】(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气体中应包含氢元素(2)在BC之间加一个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3)C中黑色固体变红;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检验并收集CO【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2)如果在气体进入C前排除水蒸气,那么可以根据D中无水硫酸铜是否变色判断是否存在氢气;(3)①根据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现象,以及无水硫酸铜遇水后的变化解答;②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还可以收集一氧化碳,据此分析解答。【解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反应前元素的种类为C、H、O,则反应后物质中元素也为C、H、O,猜想1中只含有C、O两种元素,则不合理,理由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气体中应包含氢元素 。(2)气体先通过B装置去除CO2后,则出来的气体含有水蒸气,后面无法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H2O,自然无法判断气体中是否含有氢气,因此应该在BC中间加一个去除水蒸气的装置,即 在BC之间加一个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3)①H2能还原CuO生成Cu与H2O,CO能还原CuO生成Cu与CO2,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蓝色,若观察到C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则可以证明气体中含有氢气;②该实验中的尾气中会含有有毒气体CO,CO不易溶于水,则G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可以用来验证CO2,也能用该装置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26.【答案】(1)氯化钙或(2)>(3)温度计(4)待改进【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解答;(2)根据高温下氢氧化钙分解产生水分析;(3)根据氧化钙溶于水放热分析;(4)根据评价标准对实验设计进行分析即可。【解答】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氯化钙、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氯化钙,因为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2)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水蒸发导致样品的质量减小,则若样品含有氢氧化钙,则m1>m2;(3)氧化钙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升高,因此测量温度的变化可以证明是否存在氧化钙,那么需要温度计;(4)加水后出现固体剩余,可能是不溶于水的碳酸钙,也可能是水太少导致可溶的物质没有完全溶解,因此这个实验设计不合理,无法得到正确结论,评价等级为“待改进”。27.【答案】(1)秒表或计时器(2)重力势(3)(4)A;B;C【知识点】功率【解析】【分析】 (1)根据实验过程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而确定使用的测量工具;(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是重力势能;(3)根据公式W=Gh=mgh和功率确定实验需要的器材的功率的表达式;(4)风车的动能、细线的质量、风车转轴处摩擦等都会消耗能量,而总能量不变,所以测得风车的功率值会小于此过程中风对风车做功的功率。【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实验中要测量回形针上升的高度、回形针的质量和运动时间,因此需要刻度尺、托盘天平和秒表(或计时器)。(2)风车做功过程中,回形针获得了动能,同时它被举高获得了重力势能;(3)细线对回形针做的功W=Gh=mgh可知,根据功率的计算式得到, 风车对回形针做功的功率。(3)A.风对风车做功时,旋转的风车也具有一定的动能,即消耗一定的风能,使测量结果小于此过程中风对风车做功的功率,故A符合题意;B.悬挂回形针的细线具有一定质量,提升细线也会做功,使测量结果小于此过程中风对风车做功的功率,故B符合题意;C.风车的转轴与支架之间存在摩擦会消耗能量,使测量结果小于此过程中风对风车做功的功率,故C符合题意。故选ABC。28.【答案】①当钠和水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且钠的熔点较低,因此会熔化成一个小球;②钠的密度比水小,会漂浮在水面上;③钠和水反应后产生气体,气体对钠有反作用力,推动钠小球在水面上游动④水接触了高温的钠迅速汽化,发出嘶嘶声⑤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呈碱性,使酚酞变红,因此钠球的轨迹出现红色。【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解析】【分析】①根据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结合钠的熔点低分析会熔化成一个小球的原因;②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③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分析小球在水面游动的原因;④根据水的高速汽化分析发出声音的原因;⑤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据此分析出现红色轨迹的原因。29.【答案】(1)2.2(2)③(3)洁厕灵中HCl完全参加反应产生的质量为:设洁厕灵中HCl的质量为x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分析;(2)根据反应进度和反应产物确定锥形瓶中溶质的种类;(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洁厕灵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稀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的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再与稀盐酸的质量作比即可。【解答】(1) 第一次实验产生的气体质量为100g+100g-197.8g=2.2g;(2)根据第一次反应可知,加入100g碳酸氢钠后生成气体:100g-197.8g=2.2g。根据据第二次实验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7.8g+100g-295.6g=2.2g,说明第二次加入的碳酸氢钠溶液均恰好完全反应。第三次加入碳酸氢钠溶液,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95.6g+100g-395.6g=0,说明第三次加入的碳酸氢钠没有参加反应,即第二次实验中加入的碳酸氢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时锥形瓶中只有反应产物NaCl,故选③。30.【答案】(1)氢气或(2)硫酸或(3)设至少需要的溶质质量为x至少需要溶液的质量【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铁和酸的反应产物解答;(2)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的物质,就是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生成羟基氧化铁的质量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再与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作比得到溶液质量即可。【解答】(1)废铁屑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少量氧化铁,加入稀硫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酸溶时产生气体为H2。(2)酸溶时消耗稀硫酸,2FeSO4+H2O2+2H2O=2FeOOH↓+2H2SO4,该反应有硫酸生成,可以利用的物质是硫酸。31.【答案】(1)300(2)(3)【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f=0.02G计算汽车行驶受到的阻力,然后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汽车行驶受到的牵引力;(2)根据P=Fv计算牵引力做功的功率;(3)根据W=Pt计算汽车牵引力做的功。【解答】(1)汽车行驶受到的阻力:f=0.02G=0.02×1.5×103kg×10N/kg=300N;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受到的牵引力与阻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那么汽车受到的牵引力F=f=300N。32.【答案】(1)光(2)化学能(3)有机合成(4)铝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值空气与其继续反应;或合金的化学性质比金属单质稳定。【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分析;(2)根据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化解答;(3)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4)根据铝制品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的特点分析解答。【解答】(1)LED灯工作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2)在阳光充足时,太阳能电池板将多余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蓄电池中。(3)标号③为合成塑料灯罩,所用的是有机合成材料;(4)灯柱用铝合金材料比用铁更耐用,理由是:铝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值空气与其继续反应;或合金的化学性质比金属单质稳定。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科学试题卷(1.1-3.3)(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科学试题卷(1.1-3.3)(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