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期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期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期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1.(2023九上·越城期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物承载着文明的记忆。下列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清代瓷盘 B.明代书轴 C.西周铜鼎 D.宋代石函
【答案】C
【知识点】新型金属材料
【解析】【分析】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清代瓷盘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不合题意;
B.明代书轴是用木材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B不合题意;
C.西周铜鼎是用青铜制成的,青铜是铜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C符合题意;
D.宋代石函是用石材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2023九上·越城期中)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正确分类可以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再利用。下列对垃圾的处理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存放
B.将其他垃圾焚烧用来发电
C.将厨余垃圾发酵变成有机肥料
D.将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解答】A. 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只改变了它的形状,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A正确
B. 垃圾焚烧会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错误
C. 发酵变成有机肥料,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C错误
D. 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3九上·越城期中)关于功率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功率大的机械做的功多
B.功率大的机械做功时用的时间少
C.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越多,则功率越大
D.省力多的机械功率大
【答案】C
【知识点】功率
【解析】【分析】A.根据公式W=Pt判断;
B.根据公式判断;
C.物体单位时间内做的功为功率;
D.根据功率与是否省力有关判断。
【解答】 A.根据W=P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功率大的做功,而题目没有说明时间相同,故A错误;
B.根据可知,当机械做功相同时,功率大的时间少,题目描述说明功的大小相同,故B错误;
C.物体单位时间内做的功为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故C正确;
D.功率的大小与省力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4.(2023九上·越城期中)在水平地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皮球表面涂黑,使其分别从不同高度处自由下落,在纸上留下黑色圆斑A、B,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皮球下落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皮球落地发生形变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C.形成圆斑B时皮球是从更高处下落的
D.形成圆斑A时皮球接触地面后形变程度更小
【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AB.皮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下落高度有关,下落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CD.皮球由高处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与地面碰撞接触时动能又转化为弹性势能,从而在地面上留下黑色圆斑。
【解答】 A.皮球在高处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大,动能变大,则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A错误;
B.当球接触地面时,球会发生形变,球的动能转化为球的弹性势能,故B正确;
CD.球的动能越大,转化成的弹性势能越大,则小球的形变越大,在地面上形成的圆斑较大,所以形成圆斑A时皮球接触地面后形变程度更大,形成圆斑A时皮球是从更高处下落的,故C、D错误。
故选B。
5.(2023九上·越城期中)在鸡蛋清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由此可知,鸡蛋清的pH值在pH标准比色卡的区域可能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鸡蛋清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显红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显蓝色,说明鸡蛋清显碱性,pH大于7.
故选D.
6.(2023九上·越城期中)判断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需要证据支持。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后,能证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分析】 根据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可通过证明反应物减少或消失和有新物质生成,结合酸与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等于7,说明溶液显中性,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不能证明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故B错误;
C.氯化钠、稀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证明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故C错误;
D.氢氧化钠和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不能证明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7.(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是稀磷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一定是氧化铜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难溶于稀HNO3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生成的气体一定是H2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稀硫酸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甲不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故A错误;
B.乙不一定是氧化铜,也可能是氢氧化铜,故B错误;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钡,难溶于稀HNO3,故C正确;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生成的气体不一定是H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8.(2023九上·越城期中)茶叶蛋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它能否食用呢 小明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发现黑色物质不溶于水,可以溶于稀盐酸,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Cl+FeS=FeCl2+H2S↑,根据知识回答问题。
一定质量的HCl溶液中慢慢加入FeS后所得溶液中,下列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变化的(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解答】 A.反应过程中,硫化氢的质量由零开始,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于加入的FeS的质量大于H2S的质量,则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不断增加,但反应结束后溶液质量不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反应过程中,氯化亚铁的质量由零开始,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溶剂均为水,且水的质量不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2023九上·越城期中)在杭州亚运会举重项目男子67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谌利军获得冠军。如图为谌利军做挺举连续动作时的几个状态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答案】D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解析】【分析】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解答】 A.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A错误;
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B错误;
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C错误;
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了力,但是杠铃没有移动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故D正确。
故选D。
10.(2023九上·越城期中)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CuSO4溶液的性质。
实验I: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实验Ⅱ:向CuSO4溶液中滴加少量Na0H溶液,出现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I中溶液颜色不变 B.实验I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
C.实验Ⅱ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D.实验Ⅱ中沉淀为CuO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故A错误;
B.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故B正确;
C.实验Ⅱ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错误;
D.实验Ⅱ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实验Ⅱ中沉淀为氢氧化铜,故D错误。
故选B。
11.(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所示,弹簧的左端固定,将小球套在水平杆上,装置的各种摩擦均不。a点是压缩弹簧后小球静止释放的位置,b点是弹簧原长时小球的位置,c点是小球到达最右端的位置。小球由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水平面光滑),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B.在b点时,小球的运动速度最大
C.从a点到b点,小球的机械能逐渐增大
D.从b点到c点,小球处于加速滑动过程
【答案】D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A.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有关;
B.当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相反时做减速运动;
C.根据弹性势能和小球动能的转化分析;
D.根据小球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分析。
【解答】 A.a点是压缩弹簧后形变程度最大处,弹性势能也最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因为水平杆光滑,所以小球在a点时只受到弹簧向右的弹力,则小球由a向b运动时会做加速运动,过了b点受向左的弹簧拉力而减速运动,则b点时小球的速度最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小球质量一定,从a点到b点时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动能逐渐增大;小球的重力势能不变,所以机械能变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b点是弹簧原长时小球的位置,弹性势能为0,小球到达b点后由于惯性继续向右运动,所以弹簧逐渐被拉伸,弹性势能逐渐变大,小球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使得小球的动能减小,速度变小,小球做减速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2023九上·越城期中)现有X、Y、Z三种金属,将X和Y分别放入盐酸中,X溶解并产生H2,Y不反应,将Y和Z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Y表面有Ag析出,而Z没有变化。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的是(  )
A.X>Y>Z B.X>Z>Y C.Y>X>Z D.Z>Y>X
【答案】A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 现有X、Y、Z三种金属,将X和Y分别放入盐酸中,X溶解并产生H2,Y不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X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Y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X>H>Y。
将Y和Z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Y表面有Ag析出,而Z没有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Z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Y>Ag>Z。
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Z。
故选A。
13.(2023九上·越城期中)用如图装置探究铜生锈的条件,一个月后发现铜丝未生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属的腐蚀是金属从单质变成化合物的过程
B.在潮湿的空气中,铝比铁耐锈蚀
C.在有氧气和水的条件下,铜比铁易生锈
D.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O2、H2O和CO2有关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A.根据金属的腐蚀,实际上是金属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铝在空中能与氧饭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
C.根据铜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 A.金属的腐蚀,实际上是金属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是金属从单质变成化合物的过程,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潮湿的空中,铝比铁耐锈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铜生锈的条件,1个月后发现铜丝未生锈,说明在有氧气和水的条件下,铜不如铁易生锈,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铜生锈的条件,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固体能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盛有铜丝的试管中,1个月后发现铜丝未生锈,说明铜生锈可能与空中的O2、H2O和CO2有关,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所示,分别同时在双连试管中滴入2~3滴浓氨水和浓盐酸,2~3秒钟后即观察到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氨气和氯化氢接触后有新物质生成
D.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比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考虑;根据浓盐酸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分析;根据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分析。
【解答】A、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这是因为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当两种分子相遇时,反应生成氯化铵,因此氨水和盐酸都属于易挥发性物质,故正确;
B、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这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当两种分子相遇时,反应生成氯化铵,故正确;
C、管内有白烟产生,是因为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有新物质生成,故正确;
D、实验方案能说明氨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快,是因为产生的白烟位置在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故错误;
故选:D。
15.(2023九上·越城期中)5.00g胆矾(化学式CuSO4·5H2O)晶体样品受热失去水,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图中各点对应固体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热过程中晶体样品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蓝色
B.受热过程中固体物质里Cu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C.固体物质在102℃和113℃时失去水的质量比为2:1
D.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SO4·H2O
【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根据胆矾晶体样品受热受热失去水,受热到102℃时开始脱水分解,113℃时可得到较稳定的一种中间物,到258℃时才会继续分解。在200℃时失去的水的质量为5.00g-3.56g=1.44g,相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胆矾晶体样品是蓝色的,受热失去水,最终变成硫酸铜,受热过程中晶体样品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白色,故A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物质的质量逐渐减少,则受热过程中固体物质里Cu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故B错误;
C.固体物质在102℃时失去水的质量比为5.00g-4.28g=0.72g,在113℃时失去水的质量为5.00g-3.56g=1.44g,固体物质在102℃和113℃时失去水的质量比为0.72g:1.44g=1:2,故C错误;
D.CuSO4 5H2O受热到102℃时开始脱水分解,113℃时可得到较稳定的一种中间物,到258℃时才会继续分解。在200℃时失去的水的质量为5.00g-3.56g=1.44g,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SO4 5H2O CuSO4 (5-n)H2O+nH2O
250 18n
5.00g 1.44g

解得:n=4。
则200℃时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SO4 H2O,故D正确。
故选D。
16.(2023九上·越城期中)有机物是自然界物质中的一个大家族。
(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尿素[CO(NH2)2]②纯碱(Na2CO3)③酒精(C2H5OH)④葡萄糖(C6H12O6),属于有机物的是   (选填序号)。
(2)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X与8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1.8克水。X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
【答案】(1)①③④
(2)C:H=12:1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有机物即有机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等少数简单含碳化合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2)用二氧化碳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用水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氢元素的质量,最后作比即可。
【解答】(1)纯碱为无机物,而尿素、酒精和葡萄糖为有机物,故选①③④;
(2)碳元素的质量:;
氢元素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的质量为:8.8g+1.8g-8g=2.6g;
因为2.4g+0.2g=2.6g,
所以X中不含有氧元素,只含有碳和氢元素。
那么X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4g:0.2g=12:1。
17.(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所示,向井穴板的孔穴1~3中滴加稀盐酸,4~6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1)从1、2、3中任选一个,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4、5、6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填序号)。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4、5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3中是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4、5、6中无明显现象的是4、5,是因为稀硫酸溶液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都不能使酚酞变色。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18.(2023九上·越城期中)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飞船与“天宫”空间站顺利对接,对接完成后,以“天宫”空间站为参照物,“神舟十五号”飞船处于   状态。随后,“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地球,在落向地面的过程中,重力势能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静止;变小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看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
(2)重力势能的大小由质量和高度决定,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解答】(1) 对接完成后,以“天宫”空间站为参照物,“神舟十五号”飞船与空间站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飞船处于静止状态;
(2)“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地球,在落向地面的过程中,飞船的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
19.(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是小明在做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的锻炼场景。
(1)图甲中小明静止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为F1,图乙中小明静止悬挂在单杠上时,单杠对他的作用力为F2,则F1   F2(选填“大于”“小于”“等于”)。
(2)重为600牛的小明按图乙做一个引体向上,需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约为   焦。
【答案】(1)小于
(2)420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图甲中小明静止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为F1,此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和双脚的支持力的和等于小明自身的重力大小;
图乙中小明静止悬挂在单杠上时,单杠对他的作用力F2等于小明自身的重力,据此分析F1、F2的大小关系;
(2)根据W=Gh得出需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
【解答】 (1)图甲中小明静止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为F1,此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和双脚的支持力的和等于小明自身的重力大小;
图乙中小明静止悬挂在单杠上时,单杠对他的作用力F2等于小明自身的重力,此时则F1小于F2;
(2)重为600牛的小明按图乙做一个引体向上,需克服自身重力做功W=Gh=600N×0.7m=420J。
20.(2023九上·越城期中)CO2作为一种碳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CH4与C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合成气(CO和H2),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还同时存在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1)消碳反应的产物“”是   。
(2)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温度高于600℃,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CO
(2)温度升高,消碳反应所消耗的碳的量多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来分析;
(2)根据图像信息、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 (1)由图可知,为碳原子、为氧原子,则消碳反应的产物为CO;
(2)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温度高于600℃,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消碳反应所消耗的碳的量多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
21.(2023九上·越城期中)硫酸钾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常混有氯化钠杂质,硫酸钾和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温度(℃) 0 20 60 100
NaCl 35.7 36.0 37.1 39.2
K2SO4 7.4 11.1 18.2 24.1
某K2SO4样品中混有NaC1杂质,可利用溶解度差异进行提纯,称取27.5g样品进行实验,过程如下:
i滤液B中,K2SO4达到饱和状态;
ii27.5g样品中NaCl的质量是   
iii分析上述实验,说明设计步骤Ⅱ对后续操作的作用   。
【答案】3.5g;根据步骤Ⅱ的结果,可知样品中硫酸钾和氯化钠的质量,结合溶解度数据,获得较多的硫酸钾。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ii.根据0℃时,硫酸钾的溶解度是7.4g/100g水进行分析;
iii.根据硫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进行分析。
【解答】ⅱ.0℃时,硫酸钾的溶解度是7.4g/100g水,
则蒸发掉90g水时滤液中硫酸钾的质量为:;
所以27.5g样品中NaCl的质量是27.5g-12.9g-10.36g-0.74g=3.5g;
ⅲ.分析上述实验,说明设计步骤Ⅱ对后续操作的作用是:根据步骤Ⅱ的结果,可知样品中硫酸钾和氯化钠的质量,结合溶解度数据,获得较多的硫酸钾。
22.(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向NaHC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并测定溶液pH,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且出现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仪器M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最终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答案】(1)CaCl2+2NaHCO3=CaCO3↓+2NaCl+H2O+CO2↑
(2)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得溶液呈酸性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氯化钙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
【解答】 (1)仪器M中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钙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l2+2NaHCO3=CaCO3↓+2NaCl+H2O+CO2↑;
(2)CaCl2溶液呈中性,最终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得溶液呈酸性。
23.(2023九上·越城期中)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某兴趣小组利用浓氨水和浓盐酸探究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方案I:在两玻璃片上同时分别滴加少量相同体积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将2张湿润的pH试纸分别置于距玻璃片上方15厘米处(如图甲),比较2张pH试纸变色的时间。
方案Ⅱ: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湿润的pH试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乙),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你的合理猜想是   
(2)请指出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   
(3)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   
【答案】(1)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2)污染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易受环境影响
(3)其他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氨气、氯化氢具有刺激性气味,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1) 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氨气、氯化氢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合理猜想是: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2)通过分析可知,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是:污染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易受环境影响;
(3)多次进行方案Ⅱ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其他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24.(2023九上·越城期中)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
【答案】(1)Na2CO3
(2)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3)>
【知识点】化学变化现象;化学反应的条件
【解析】【分析】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Na2CO3和水。
故填:Na2CO3。
(2)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故填: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3)由2NaOH+CO2═Na2CO3+H2O,2NaOH+H2SO4═Na2SO4+2H2O可知,2NaOH~H2SO4,
质量关系为:
2NaOH~H2SO4,
80 98
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溶液显中性或显酸性,说明氢氧化钠、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因此a%>b%。
故填:>。
25.(2023九上·越城期中)在做“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时,小明想:小球从相同高度滚下,若小球材质和斜面倾角不同,到达水平位置时的速度会相同吗
(1)图甲是用挡板控制大小不同的两个小球在斜面上起始位置的两种方案,小明实验时选A方案而不能选择B方案的原因是   
(2)小明选择大钢球、小钢球、木球以及可调整倾角的斜面进行实验。分别让球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释放,利用测速仪测出球到达水平位置时的速度如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要使球到达水平位置时的速度与球是钢质或木质无关,则斜面倾角不可能是   。A.15°B.25℃.35°D.45°
(3)小明利用图乙装置做“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时,通过观察球撞击相同塑料软片的数目来比较球的动能大小(图中未画出固定塑料软片的装置)。老师指出此装置不适合体积不同的两个球做实验,原因是   
【答案】(1)A方案能更好地控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2)D
(3)塑料软片对不同体积的小球的阻力不同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 (1)从A、B两图中挡板的放置方式对体积大小不同的小球高度影响进行分析;
(2)根据表中斜面倾角和小球达到水平位置时的速度进行分析;
(3)体积大小不同的小球从塑料软片下面通过时受到的阻力不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图A中挡板水平放置,两小球从起始位置到水平位置的高度差相同,则两球达到水平位置时的速度相同;图B中挡板与斜面垂直放置,两小球从起始位置到水平位置的高度差不同,则两球达到水平位置时的速度不同;
由题知,该实验是“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则为了控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实验时应选择A方案而不能选择B方案。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斜面倾角为10°、20°、30°时,大钢球、小钢球、木球达到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斜面倾角为40°、50°、60°时,大钢球、小钢球、木球达到水平面时的速度不同,所以要使球到达水平位置时的速度与球是钢质或木质无关,则斜面倾角不可能是40°以上,故D符合题意;
(3)体积大的小球从塑料软片下面通过时受到的阻力大,即体积大小不同的小球从塑料软片下面通过时受到的阻力不同,无法“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
26.(2023九上·越城期中)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1)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两位同学欲获取反应发生的证据。
①甲同学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   。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
②乙同学将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然后检验了混合液中含有Ca2+和Cl-,他据此认为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且生成了CaCl2。你认为乙同学是否找到了反应发生的证据 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2)如图a所示,向Na0H稀溶液中缓缓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b。(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①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   Cl-。(填“>”“<”或“=”)
②分析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   有关。
【答案】(1)氢氧化钙消失了;没有找到反应发生的证据,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中有钙离子、盐酸中有氯离子,混合后即使不反应也会存在钙离子和氯离子。
(2)>;离子的浓度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①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进行分析;
②根据氢氧化钙在水中解离出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氯化氢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即使氢氧化钙和盐酸不反应混合后也会有钙离子和氯离子进行分析;
(2)①根据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了进行分析;
②根据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加了,但溶液体积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 (1)①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消失了,则说明氢氧化钙和盐酸发生了反应;
②氢氧化钙在水中解离出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氯化氢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即使氢氧化钙和盐酸不反应混合后也会有钙离子和氯离子,所以没有找到反应发生的证据,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中有钙离子、盐酸中有氯离子,混合后即使不反应也会存在钙离子和氯离子;
(2)①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忽略,则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了,则导电能力:OH->Cl-;
②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加了,但溶液体积不变,所以BC段导电能力增加,说明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的浓度有关。
27.(2023九上·越城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发生进行了探究。
(1)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①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   。
②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密质是   。
③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烧杯中放入新制饱和石灰水,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稀盐酸滴入试管。一段时间后,试管外壁附近溶液中出现浑浊,原因是   。
【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HCl+NaOH=NaCl+H2O
(2)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而产生浑浊。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①根据图象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①开始pH>7,溶液为碱性,所以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氢氧化钠溶液。
②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氯化钠。
③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饱和石灰水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所以出现浑浊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产生浑浊。
28.(2023九上·越城期中)跳绳是我市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的项目之一,小华想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估测自己跳绳时克服重力的平均功率(不计绳重)。
用体重计测量自己的质量m。
用刻度尺测出自己每次跳起的平均高度h(人的重心上升的高度)。
10° 20° 30° 40° 50° 60°
大钢球 2.67 2.67 2.67 2.75 2.88 2.97
小钢球 2.67 2.67 2.67 2.75 2.88 2.97
木球 2.67 2.67 2.67 2.67 2.74 2.89
用秒表记录跳n次所用的时间t。
(1)计算出跳绳时克服重力的平均功率P=   (用字母表示)。
(2)两人想比较跳绳的平均功率(假设两人跳起的平均高度相同),则____。(填字母)
A.频率相同,体重大的功率大
B.频率相同,跳的时间长的功率大
C.体重相同,频率高的功率小
D.体重相同,跳的时间长的功率大
(3)小华要想提高跳绳成绩,请你从物理学角度为他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4)小明同学在跳绳测试中,1min跳180次,每次腾空的最大高度平均为4cm,则他在跳绳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约是____。(填字母)
A.3600W B.6000W C.500W D.60W
【答案】(1)
(2)A
(3)降低跳起高度
(4)D
【知识点】功率
【解析】【分析】(1)根据分析测量的物理量、测量工具及表达式;
(2)由比较功率的大小;
(3)相同时间内,跳的次数越多成绩越好;在时间相同,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所做的功是一样的;每次做的功越少,相同时间内跳的次数才越多,成绩才越好。
(4)根据(1)中得到功率的计算式计算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即可。
【解答】 (1)自己所受的重力是:mg;每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W=Gh=mgh,则跳n次所做的总功W总=nmgh,
则平均功率;
(2)AB.频率相同,体重大的,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多,功率大,故A正确,B错误;
C.体重相同,频率高,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多,所以功率大,故C错误;
D.根据可知,体重相同,由于n不知道,不能根据跳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功率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A;
(3)相同时间里,跳的次数越多成绩越好。在时间相同,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所做的功是一样的。每次做的功越少,相同时间里跳的次数才越多,成绩才越好。所以想提高跳绳测试的成绩,可以降低跳起高度、减肥减轻体重等。
(4)小明的质量大约50kg,则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故选D。
29.(2023九上·越城期中)“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小勇阅读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家庭实验: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将另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厨房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
(1)小勇选用的调味品最有可能是   (填“食醋”、“酱油”或“黄酒”);
(2)肥皂水的pH   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仅用喇叭花不能鉴别的一组是____(填序号)。
A.HCl、NaOH B.HCl、NaCl
C.NaOH、NaCl D.H2O、NaCl
【答案】(1)食醋
(2)大于
(3)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1)喇叭花汁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2) 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 ;
(3)喇叭花可以鉴别酸性和碱性溶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1)在调味品中,喇叭花为红色,说明该调味品呈酸性,可能是食醋;
(2)喇叭花汁液在肥皂水中蓝色,说明肥皂水的汁液呈碱性,碱性溶液的pH大于7;
(3)A.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A不合题意;
B.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B不合题意;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C不合题意;
D.在水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相同,无法鉴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0.(2023九上·越城期中)“管道疏通剂”能很好地解决厨房、浴室下水管道堵塞问题。小明买来某品牌的“管道疏通剂”如图甲,仔细查看了说明书,部分信息如图乙。
查阅了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会产生偏铝酸钠和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资料2:下水管道堵塞物中含有毛发、油脂等。
请根据上述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解释“管道疏通剂”能很好的解决下水管道堵塞问题原因。
【答案】氢氧化钠能和毛发、油脂反应,同时氢氧化钠溶液能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流起到冲击残留物的作用,从而疏通管道。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氢氧化钠能和毛发、油脂反应,同时氢氧化钠溶液能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解答】 “管道疏通剂”能很好的解决下水管道堵塞问题,是因为氢氧化钠能和毛发、油脂反应,同时氢氧化钠溶液能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流起到冲击残留物的作用,从而疏通管道。
31.(2023九上·越城期中)现有一包不纯的Na2SO4粉末,可能含有CaCO3,CuCl2、Ba(NO3)2、NaOH、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   。
(2)取少量滤液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   。
(3)另取少量滤液B,先滴加过量   溶液,静置,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还含有NaCl。
【答案】(1)CuCl2
(2)NaOH
(3)Ba(NO3)2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铜在溶液中显蓝色;
(2)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
(3)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钙会与酸反应而溶解,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氯化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CuCl2;
(2)取少量滤液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NaOH;
(3)另取少量滤液B,先滴加过量 Ba(NO3)2溶液,排除硫酸根离子的干扰,静置,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所以原固体还含有NaCl。
32.(2023九上·越城期中)蹦床是集艺术性和竞技性于一身的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蹦床公园应运而生,图甲为蹦床运动的简化示意图,O点是小滨由静止开始自由落下的起始位置,C点是小滨到达的最低点。从高处开始下落到弹回的整个过程中,他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速度为负值,表示运动方向向上。整个过程忽略空气阻力)。
(1)从O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小滨的机械能   (填“增大”“减小”“不变”“先增大后减小”或“先减小后增大”,下同),从A点下落到C点的过程中,蹦床的弹性势能   。
(2)小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的时间段为   。(用图乙中的0、t1—t6表示)
【答案】(1)不变;增大
(2)0~t2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1)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高度有关;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大小有关;机械能为动能和势能的和;
(2)结合图乙,根据小滨的运动状态分析。
【解答】 (1)从O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小滨自由下落,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由于不计空气阻力,所以小滨的机械能不变;
A点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大于蹦床对运动员弹力,因此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经过B点后,弹力大于重力,运动员做减速运动,动能减小,所以运动员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从A到C,蹦床的弹性形变程度逐渐变大,弹性势能逐渐增大;
(2)小滨的质量一定,由图乙知,小滨下落过程中,t2时刻小滨的运动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小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的时间段为0~t2。
33.(2023九上·越城期中)工业上常采用“天然苛化法”制取氢氧化钠,部分流程如下:
(1)生产工艺中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质是   
(2)由天然碱得到碳酸钠溶液时,将天然碱粉碎的目的   
(3)制备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2NaOH+CaCO3↓。将53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与足量的石灰乳混合,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答案】(1)碳酸钙;
(2)加快溶解速率
(3)53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0kg×20%=106kg,
设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2NaOH+CaCO3↓
106 80
106kg x

解得:x=80kg。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碳酸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来分析;
(2)根据粉碎可以加快溶解速率来分析;
(3)根据碳酸钠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解答】 (1)由流程图可知,生产工艺中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质是碳酸钙。
(2)由天然碱得到碳酸钠溶液时,将天然碱粉碎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
34.(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甲是清代的手持消防水枪,它在消防灭火中发挥过一定作用,其部分结构如图乙:枪身由内外两个套筒组成,外筒底部是进水口,内筒顶端是喷水口、底部有活塞。使用时将进水口浸没在水中,先向上提内筒吸水,再向下压内筒喷水,如此反复。
【原理分析】使用消防水枪吸水时,主要是利用了   。
【方案设计】如图丙和丁是小丽设计的消防水枪进水口的两种结构,合理的是   。
【尝试实践】为了解消防水枪的使用效果,小丽和小科仿制了消防水枪并进行演示,用30秒将20千克水喷到15米高处,求他们对水做功的功率。   
【答案】大气压;丙;喷水时对水做的功:W=Gh=mgh=20kg×10N/kg×15m=3000J,对水做功的功率:。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使用消防水枪吸水主要利用的是大气压;
(2)根据先向上提内筒吸水,再向下压内筒喷水,结合图示分析判断;
(3)由W=Gh=mgh计算喷水时对水做的功,由计算对水做功的功率。
【解答】 (1)使用消防水枪吸水时,首先用力推动活塞,将水枪筒内的空气排出,然后将进水口浸入水中,再拉动活塞,此时筒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水枪筒内,故使用消防水枪吸水时,主要是利用了大气压;
(2)将进水口浸没在水中,先向上提内筒吸水,此时阀门应打开,再向下压内筒喷水,阀门应关闭,由消防水枪的结构看,丙符合要求,而丁图中吸水时阀门会关闭,喷水时阀门会打开。
35.(2023九上·越城期中)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各装有8克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检验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科和小丽对瓶中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探究】小科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甲。
(1)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   。
(2)上述探究可得出该氢氧化钠   (填“没有变质”或“部分变质”);
(3)【定量实验】小丽取另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克。
小丽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如图乙)。小科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4)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   质量的测定。
【答案】(1)氢氧化铜
(2)部分变质
(3)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即2NaOH+2HCl=2NaCl+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用盐酸的质量来计算是错误的;
(4)二氧化碳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定性探究】
(1)根据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来分析;
(2)根据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得到固体,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向滤液中加入氯化铜得到蓝色沉淀,说明滤液中有氢氧化钠来分析;
【定量实验】
(3)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由碳酸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来分析。
【解答】 【定性探究】
(1)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和氯化钠,则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氢氧化铜。
(2)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得到固体,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向滤液中加入氯化铜得到蓝色沉淀,说明滤液中有氢氧化钠,所以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定量实验】
小丽取另—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克。
(3)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显碱性,当pH为7时,二者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小丽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小科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即2NaOH+2HCl=2NaCl+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用盐酸的质量来计算是错误的。
(4)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由碳酸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用总质量减去变质质量就可以得到不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
1 / 1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期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1.(2023九上·越城期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物承载着文明的记忆。下列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中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清代瓷盘 B.明代书轴 C.西周铜鼎 D.宋代石函
2.(2023九上·越城期中)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正确分类可以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再利用。下列对垃圾的处理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存放
B.将其他垃圾焚烧用来发电
C.将厨余垃圾发酵变成有机肥料
D.将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
3.(2023九上·越城期中)关于功率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功率大的机械做的功多
B.功率大的机械做功时用的时间少
C.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越多,则功率越大
D.省力多的机械功率大
4.(2023九上·越城期中)在水平地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皮球表面涂黑,使其分别从不同高度处自由下落,在纸上留下黑色圆斑A、B,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皮球下落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皮球落地发生形变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C.形成圆斑B时皮球是从更高处下落的
D.形成圆斑A时皮球接触地面后形变程度更小
5.(2023九上·越城期中)在鸡蛋清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由此可知,鸡蛋清的pH值在pH标准比色卡的区域可能是(  )
A.A B.B C.C D.D
6.(2023九上·越城期中)判断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需要证据支持。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后,能证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B.
C. D.
7.(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是稀磷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一定是氧化铜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难溶于稀HNO3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生成的气体一定是H2
8.(2023九上·越城期中)茶叶蛋蛋黄表面有一层黑色的物质(如图),它能否食用呢 小明取两个带有黑色物质的蛋黄开展实验,发现黑色物质不溶于水,可以溶于稀盐酸,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Cl+FeS=FeCl2+H2S↑,根据知识回答问题。
一定质量的HCl溶液中慢慢加入FeS后所得溶液中,下列不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变化的(  )
A. B.
C. D.
9.(2023九上·越城期中)在杭州亚运会举重项目男子67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谌利军获得冠军。如图为谌利军做挺举连续动作时的几个状态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10.(2023九上·越城期中)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CuSO4溶液的性质。
实验I: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实验Ⅱ:向CuSO4溶液中滴加少量Na0H溶液,出现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I中溶液颜色不变 B.实验I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
C.实验Ⅱ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D.实验Ⅱ中沉淀为CuO
11.(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所示,弹簧的左端固定,将小球套在水平杆上,装置的各种摩擦均不。a点是压缩弹簧后小球静止释放的位置,b点是弹簧原长时小球的位置,c点是小球到达最右端的位置。小球由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水平面光滑),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a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B.在b点时,小球的运动速度最大
C.从a点到b点,小球的机械能逐渐增大
D.从b点到c点,小球处于加速滑动过程
12.(2023九上·越城期中)现有X、Y、Z三种金属,将X和Y分别放入盐酸中,X溶解并产生H2,Y不反应,将Y和Z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Y表面有Ag析出,而Z没有变化。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的是(  )
A.X>Y>Z B.X>Z>Y C.Y>X>Z D.Z>Y>X
13.(2023九上·越城期中)用如图装置探究铜生锈的条件,一个月后发现铜丝未生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属的腐蚀是金属从单质变成化合物的过程
B.在潮湿的空气中,铝比铁耐锈蚀
C.在有氧气和水的条件下,铜比铁易生锈
D.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O2、H2O和CO2有关
14.(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所示,分别同时在双连试管中滴入2~3滴浓氨水和浓盐酸,2~3秒钟后即观察到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产生白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氨气和氯化氢接触后有新物质生成
D.氯化氢分子运动速率比氨气分子运动速率快
15.(2023九上·越城期中)5.00g胆矾(化学式CuSO4·5H2O)晶体样品受热失去水,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图中各点对应固体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热过程中晶体样品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蓝色
B.受热过程中固体物质里Cu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
C.固体物质在102℃和113℃时失去水的质量比为2:1
D.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SO4·H2O
16.(2023九上·越城期中)有机物是自然界物质中的一个大家族。
(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尿素[CO(NH2)2]②纯碱(Na2CO3)③酒精(C2H5OH)④葡萄糖(C6H12O6),属于有机物的是   (选填序号)。
(2)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X与8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1.8克水。X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
17.(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所示,向井穴板的孔穴1~3中滴加稀盐酸,4~6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1)从1、2、3中任选一个,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4、5、6中无明显现象的是   (填序号)。
18.(2023九上·越城期中)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飞船与“天宫”空间站顺利对接,对接完成后,以“天宫”空间站为参照物,“神舟十五号”飞船处于   状态。随后,“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地球,在落向地面的过程中,重力势能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是小明在做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的锻炼场景。
(1)图甲中小明静止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为F1,图乙中小明静止悬挂在单杠上时,单杠对他的作用力为F2,则F1   F2(选填“大于”“小于”“等于”)。
(2)重为600牛的小明按图乙做一个引体向上,需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约为   焦。
20.(2023九上·越城期中)CO2作为一种碳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CH4与C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合成气(CO和H2),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还同时存在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1)消碳反应的产物“”是   。
(2)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温度高于600℃,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21.(2023九上·越城期中)硫酸钾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常混有氯化钠杂质,硫酸钾和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温度(℃) 0 20 60 100
NaCl 35.7 36.0 37.1 39.2
K2SO4 7.4 11.1 18.2 24.1
某K2SO4样品中混有NaC1杂质,可利用溶解度差异进行提纯,称取27.5g样品进行实验,过程如下:
i滤液B中,K2SO4达到饱和状态;
ii27.5g样品中NaCl的质量是   
iii分析上述实验,说明设计步骤Ⅱ对后续操作的作用   。
22.(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向NaHC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并测定溶液pH,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且出现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仪器M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最终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23.(2023九上·越城期中)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某兴趣小组利用浓氨水和浓盐酸探究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方案I:在两玻璃片上同时分别滴加少量相同体积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将2张湿润的pH试纸分别置于距玻璃片上方15厘米处(如图甲),比较2张pH试纸变色的时间。
方案Ⅱ: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湿润的pH试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乙),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你的合理猜想是   
(2)请指出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   
(3)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   
24.(2023九上·越城期中)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   。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   b%(选填“>”“=”“<”)
25.(2023九上·越城期中)在做“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时,小明想:小球从相同高度滚下,若小球材质和斜面倾角不同,到达水平位置时的速度会相同吗
(1)图甲是用挡板控制大小不同的两个小球在斜面上起始位置的两种方案,小明实验时选A方案而不能选择B方案的原因是   
(2)小明选择大钢球、小钢球、木球以及可调整倾角的斜面进行实验。分别让球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释放,利用测速仪测出球到达水平位置时的速度如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要使球到达水平位置时的速度与球是钢质或木质无关,则斜面倾角不可能是   。A.15°B.25℃.35°D.45°
(3)小明利用图乙装置做“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时,通过观察球撞击相同塑料软片的数目来比较球的动能大小(图中未画出固定塑料软片的装置)。老师指出此装置不适合体积不同的两个球做实验,原因是   
26.(2023九上·越城期中)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1)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两位同学欲获取反应发生的证据。
①甲同学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至足量,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   。可判断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
②乙同学将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然后检验了混合液中含有Ca2+和Cl-,他据此认为Ca(OH)2与HCl发生了反应,且生成了CaCl2。你认为乙同学是否找到了反应发生的证据 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2)如图a所示,向Na0H稀溶液中缓缓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b。(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
①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   Cl-。(填“>”“<”或“=”)
②分析B→C段变化,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   有关。
27.(2023九上·越城期中)某兴趣小组同学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发生进行了探究。
(1)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
①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   。
②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密质是   。
③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烧杯中放入新制饱和石灰水,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稀盐酸滴入试管。一段时间后,试管外壁附近溶液中出现浑浊,原因是   。
28.(2023九上·越城期中)跳绳是我市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的项目之一,小华想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估测自己跳绳时克服重力的平均功率(不计绳重)。
用体重计测量自己的质量m。
用刻度尺测出自己每次跳起的平均高度h(人的重心上升的高度)。
10° 20° 30° 40° 50° 60°
大钢球 2.67 2.67 2.67 2.75 2.88 2.97
小钢球 2.67 2.67 2.67 2.75 2.88 2.97
木球 2.67 2.67 2.67 2.67 2.74 2.89
用秒表记录跳n次所用的时间t。
(1)计算出跳绳时克服重力的平均功率P=   (用字母表示)。
(2)两人想比较跳绳的平均功率(假设两人跳起的平均高度相同),则____。(填字母)
A.频率相同,体重大的功率大
B.频率相同,跳的时间长的功率大
C.体重相同,频率高的功率小
D.体重相同,跳的时间长的功率大
(3)小华要想提高跳绳成绩,请你从物理学角度为他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4)小明同学在跳绳测试中,1min跳180次,每次腾空的最大高度平均为4cm,则他在跳绳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约是____。(填字母)
A.3600W B.6000W C.500W D.60W
29.(2023九上·越城期中)“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小勇阅读此段文字后,做了如下家庭实验: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将另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厨房的某种调味品中,喇叭花变成了红色。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
(1)小勇选用的调味品最有可能是   (填“食醋”、“酱油”或“黄酒”);
(2)肥皂水的pH   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仅用喇叭花不能鉴别的一组是____(填序号)。
A.HCl、NaOH B.HCl、NaCl
C.NaOH、NaCl D.H2O、NaCl
30.(2023九上·越城期中)“管道疏通剂”能很好地解决厨房、浴室下水管道堵塞问题。小明买来某品牌的“管道疏通剂”如图甲,仔细查看了说明书,部分信息如图乙。
查阅了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会产生偏铝酸钠和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资料2:下水管道堵塞物中含有毛发、油脂等。
请根据上述相关信息和所学知识,解释“管道疏通剂”能很好的解决下水管道堵塞问题原因。
31.(2023九上·越城期中)现有一包不纯的Na2SO4粉末,可能含有CaCO3,CuCl2、Ba(NO3)2、NaOH、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   。
(2)取少量滤液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   。
(3)另取少量滤液B,先滴加过量   溶液,静置,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还含有NaCl。
32.(2023九上·越城期中)蹦床是集艺术性和竞技性于一身的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蹦床公园应运而生,图甲为蹦床运动的简化示意图,O点是小滨由静止开始自由落下的起始位置,C点是小滨到达的最低点。从高处开始下落到弹回的整个过程中,他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速度为负值,表示运动方向向上。整个过程忽略空气阻力)。
(1)从O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小滨的机械能   (填“增大”“减小”“不变”“先增大后减小”或“先减小后增大”,下同),从A点下落到C点的过程中,蹦床的弹性势能   。
(2)小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的时间段为   。(用图乙中的0、t1—t6表示)
33.(2023九上·越城期中)工业上常采用“天然苛化法”制取氢氧化钠,部分流程如下:
(1)生产工艺中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质是   
(2)由天然碱得到碳酸钠溶液时,将天然碱粉碎的目的   
(3)制备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2NaOH+CaCO3↓。将53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与足量的石灰乳混合,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34.(2023九上·越城期中)如图甲是清代的手持消防水枪,它在消防灭火中发挥过一定作用,其部分结构如图乙:枪身由内外两个套筒组成,外筒底部是进水口,内筒顶端是喷水口、底部有活塞。使用时将进水口浸没在水中,先向上提内筒吸水,再向下压内筒喷水,如此反复。
【原理分析】使用消防水枪吸水时,主要是利用了   。
【方案设计】如图丙和丁是小丽设计的消防水枪进水口的两种结构,合理的是   。
【尝试实践】为了解消防水枪的使用效果,小丽和小科仿制了消防水枪并进行演示,用30秒将20千克水喷到15米高处,求他们对水做功的功率。   
35.(2023九上·越城期中)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各装有8克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检验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科和小丽对瓶中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探究】小科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甲。
(1)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   。
(2)上述探究可得出该氢氧化钠   (填“没有变质”或“部分变质”);
(3)【定量实验】小丽取另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克。
小丽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如图乙)。小科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4)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   质量的测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新型金属材料
【解析】【分析】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清代瓷盘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不合题意;
B.明代书轴是用木材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B不合题意;
C.西周铜鼎是用青铜制成的,青铜是铜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C符合题意;
D.宋代石函是用石材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解答】A. 将金属边角料压成块只改变了它的形状,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A正确
B. 垃圾焚烧会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错误
C. 发酵变成有机肥料,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C错误
D. 废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单质,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功率
【解析】【分析】A.根据公式W=Pt判断;
B.根据公式判断;
C.物体单位时间内做的功为功率;
D.根据功率与是否省力有关判断。
【解答】 A.根据W=P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功率大的做功,而题目没有说明时间相同,故A错误;
B.根据可知,当机械做功相同时,功率大的时间少,题目描述说明功的大小相同,故B错误;
C.物体单位时间内做的功为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故C正确;
D.功率的大小与省力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AB.皮球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下落高度有关,下落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CD.皮球由高处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与地面碰撞接触时动能又转化为弹性势能,从而在地面上留下黑色圆斑。
【解答】 A.皮球在高处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大,动能变大,则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A错误;
B.当球接触地面时,球会发生形变,球的动能转化为球的弹性势能,故B正确;
CD.球的动能越大,转化成的弹性势能越大,则小球的形变越大,在地面上形成的圆斑较大,所以形成圆斑A时皮球接触地面后形变程度更大,形成圆斑A时皮球是从更高处下落的,故C、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鸡蛋清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显红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显蓝色,说明鸡蛋清显碱性,pH大于7.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分析】 根据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可通过证明反应物减少或消失和有新物质生成,结合酸与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等于7,说明溶液显中性,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不能证明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故B错误;
C.氯化钠、稀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证明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故C错误;
D.氢氧化钠和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不能证明两者发生了中和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稀硫酸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甲不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故A错误;
B.乙不一定是氧化铜,也可能是氢氧化铜,故B错误;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钡,难溶于稀HNO3,故C正确;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生成的气体不一定是H2,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解答】 A.反应过程中,硫化氢的质量由零开始,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于加入的FeS的质量大于H2S的质量,则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不断增加,但反应结束后溶液质量不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反应过程中,氯化亚铁的质量由零开始,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质量不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溶剂均为水,且水的质量不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D
【知识点】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解析】【分析】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解答】 A.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A错误;
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B错误;
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杠铃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做功,故C错误;
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施加了力,但是杠铃没有移动距离,所以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故A错误;
B.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故B正确;
C.实验Ⅱ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错误;
D.实验Ⅱ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实验Ⅱ中沉淀为氢氧化铜,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A.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有关;
B.当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相反时做减速运动;
C.根据弹性势能和小球动能的转化分析;
D.根据小球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分析。
【解答】 A.a点是压缩弹簧后形变程度最大处,弹性势能也最大,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因为水平杆光滑,所以小球在a点时只受到弹簧向右的弹力,则小球由a向b运动时会做加速运动,过了b点受向左的弹簧拉力而减速运动,则b点时小球的速度最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小球质量一定,从a点到b点时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动能逐渐增大;小球的重力势能不变,所以机械能变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b点是弹簧原长时小球的位置,弹性势能为0,小球到达b点后由于惯性继续向右运动,所以弹簧逐渐被拉伸,弹性势能逐渐变大,小球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使得小球的动能减小,速度变小,小球做减速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A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 现有X、Y、Z三种金属,将X和Y分别放入盐酸中,X溶解并产生H2,Y不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X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Y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即X>H>Y。
将Y和Z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Y表面有Ag析出,而Z没有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Z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Y>Ag>Z。
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Z。
故选A。
13.【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A.根据金属的腐蚀,实际上是金属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铝在空中能与氧饭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
C.根据铜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 A.金属的腐蚀,实际上是金属与氧气、水等发生反应,是金属从单质变成化合物的过程,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潮湿的空中,铝比铁耐锈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铜生锈的条件,1个月后发现铜丝未生锈,说明在有氧气和水的条件下,铜不如铁易生锈,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铜生锈的条件,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固体能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气进入盛有铜丝的试管中,1个月后发现铜丝未生锈,说明铜生锈可能与空中的O2、H2O和CO2有关,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考虑;根据浓盐酸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分析;根据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分析。
【解答】A、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这是因为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当两种分子相遇时,反应生成氯化铵,因此氨水和盐酸都属于易挥发性物质,故正确;
B、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这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当两种分子相遇时,反应生成氯化铵,故正确;
C、管内有白烟产生,是因为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有新物质生成,故正确;
D、实验方案能说明氨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快,是因为产生的白烟位置在滴入浓盐酸的试管中,故错误;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根据胆矾晶体样品受热受热失去水,受热到102℃时开始脱水分解,113℃时可得到较稳定的一种中间物,到258℃时才会继续分解。在200℃时失去的水的质量为5.00g-3.56g=1.44g,相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胆矾晶体样品是蓝色的,受热失去水,最终变成硫酸铜,受热过程中晶体样品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白色,故A错误;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物质的质量逐渐减少,则受热过程中固体物质里Cu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故B错误;
C.固体物质在102℃时失去水的质量比为5.00g-4.28g=0.72g,在113℃时失去水的质量为5.00g-3.56g=1.44g,固体物质在102℃和113℃时失去水的质量比为0.72g:1.44g=1:2,故C错误;
D.CuSO4 5H2O受热到102℃时开始脱水分解,113℃时可得到较稳定的一种中间物,到258℃时才会继续分解。在200℃时失去的水的质量为5.00g-3.56g=1.44g,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SO4 5H2O CuSO4 (5-n)H2O+nH2O
250 18n
5.00g 1.44g

解得:n=4。
则200℃时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SO4 H2O,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1)①③④
(2)C:H=12:1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有机物即有机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等少数简单含碳化合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2)用二氧化碳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用水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氢元素的质量,最后作比即可。
【解答】(1)纯碱为无机物,而尿素、酒精和葡萄糖为有机物,故选①③④;
(2)碳元素的质量:;
氢元素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的质量为:8.8g+1.8g-8g=2.6g;
因为2.4g+0.2g=2.6g,
所以X中不含有氧元素,只含有碳和氢元素。
那么X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4g:0.2g=12:1。
17.【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4、5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3中是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4、5、6中无明显现象的是4、5,是因为稀硫酸溶液显酸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都不能使酚酞变色。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18.【答案】静止;变小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1)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看选取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位置如果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
(2)重力势能的大小由质量和高度决定,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解答】(1) 对接完成后,以“天宫”空间站为参照物,“神舟十五号”飞船与空间站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飞船处于静止状态;
(2)“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地球,在落向地面的过程中,飞船的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
19.【答案】(1)小于
(2)420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图甲中小明静止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为F1,此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和双脚的支持力的和等于小明自身的重力大小;
图乙中小明静止悬挂在单杠上时,单杠对他的作用力F2等于小明自身的重力,据此分析F1、F2的大小关系;
(2)根据W=Gh得出需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
【解答】 (1)图甲中小明静止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为F1,此时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和双脚的支持力的和等于小明自身的重力大小;
图乙中小明静止悬挂在单杠上时,单杠对他的作用力F2等于小明自身的重力,此时则F1小于F2;
(2)重为600牛的小明按图乙做一个引体向上,需克服自身重力做功W=Gh=600N×0.7m=420J。
20.【答案】(1)CO
(2)温度升高,消碳反应所消耗的碳的量多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来分析;
(2)根据图像信息、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 (1)由图可知,为碳原子、为氧原子,则消碳反应的产物为CO;
(2)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温度高于600℃,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消碳反应所消耗的碳的量多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
21.【答案】3.5g;根据步骤Ⅱ的结果,可知样品中硫酸钾和氯化钠的质量,结合溶解度数据,获得较多的硫酸钾。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ii.根据0℃时,硫酸钾的溶解度是7.4g/100g水进行分析;
iii.根据硫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进行分析。
【解答】ⅱ.0℃时,硫酸钾的溶解度是7.4g/100g水,
则蒸发掉90g水时滤液中硫酸钾的质量为:;
所以27.5g样品中NaCl的质量是27.5g-12.9g-10.36g-0.74g=3.5g;
ⅲ.分析上述实验,说明设计步骤Ⅱ对后续操作的作用是:根据步骤Ⅱ的结果,可知样品中硫酸钾和氯化钠的质量,结合溶解度数据,获得较多的硫酸钾。
22.【答案】(1)CaCl2+2NaHCO3=CaCO3↓+2NaCl+H2O+CO2↑
(2)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得溶液呈酸性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氯化钙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进行分析。
【解答】 (1)仪器M中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钙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l2+2NaHCO3=CaCO3↓+2NaCl+H2O+CO2↑;
(2)CaCl2溶液呈中性,最终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得溶液呈酸性。
23.【答案】(1)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2)污染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易受环境影响
(3)其他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氨气、氯化氢具有刺激性气味,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1) 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氨气、氯化氢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合理猜想是: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2)通过分析可知,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是:污染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易受环境影响;
(3)多次进行方案Ⅱ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其他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24.【答案】(1)Na2CO3
(2)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3)>
【知识点】化学变化现象;化学反应的条件
【解析】【分析】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Na2CO3和水。
故填:Na2CO3。
(2)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故填:B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而减少,导致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空气进入C中。
(3)由2NaOH+CO2═Na2CO3+H2O,2NaOH+H2SO4═Na2SO4+2H2O可知,2NaOH~H2SO4,
质量关系为:
2NaOH~H2SO4,
80 98
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溶液显中性或显酸性,说明氢氧化钠、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因此a%>b%。
故填:>。
25.【答案】(1)A方案能更好地控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2)D
(3)塑料软片对不同体积的小球的阻力不同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 (1)从A、B两图中挡板的放置方式对体积大小不同的小球高度影响进行分析;
(2)根据表中斜面倾角和小球达到水平位置时的速度进行分析;
(3)体积大小不同的小球从塑料软片下面通过时受到的阻力不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图A中挡板水平放置,两小球从起始位置到水平位置的高度差相同,则两球达到水平位置时的速度相同;图B中挡板与斜面垂直放置,两小球从起始位置到水平位置的高度差不同,则两球达到水平位置时的速度不同;
由题知,该实验是“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则为了控制小球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实验时应选择A方案而不能选择B方案。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斜面倾角为10°、20°、30°时,大钢球、小钢球、木球达到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斜面倾角为40°、50°、60°时,大钢球、小钢球、木球达到水平面时的速度不同,所以要使球到达水平位置时的速度与球是钢质或木质无关,则斜面倾角不可能是40°以上,故D符合题意;
(3)体积大的小球从塑料软片下面通过时受到的阻力大,即体积大小不同的小球从塑料软片下面通过时受到的阻力不同,无法“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
26.【答案】(1)氢氧化钙消失了;没有找到反应发生的证据,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中有钙离子、盐酸中有氯离子,混合后即使不反应也会存在钙离子和氯离子。
(2)>;离子的浓度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①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进行分析;
②根据氢氧化钙在水中解离出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氯化氢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即使氢氧化钙和盐酸不反应混合后也会有钙离子和氯离子进行分析;
(2)①根据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了进行分析;
②根据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加了,但溶液体积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 (1)①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消失了,则说明氢氧化钙和盐酸发生了反应;
②氢氧化钙在水中解离出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氯化氢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即使氢氧化钙和盐酸不反应混合后也会有钙离子和氯离子,所以没有找到反应发生的证据,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中有钙离子、盐酸中有氯离子,混合后即使不反应也会存在钙离子和氯离子;
(2)①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忽略,则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了,则导电能力:OH->Cl-;
②BC段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离子的数目增加了,但溶液体积不变,所以BC段导电能力增加,说明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的浓度有关。
27.【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HCl+NaOH=NaCl+H2O
(2)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而产生浑浊。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①根据图象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解答。
③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①开始pH>7,溶液为碱性,所以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氢氧化钠溶液。
②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氯化钠。
③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饱和石灰水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所以出现浑浊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产生浑浊。
28.【答案】(1)
(2)A
(3)降低跳起高度
(4)D
【知识点】功率
【解析】【分析】(1)根据分析测量的物理量、测量工具及表达式;
(2)由比较功率的大小;
(3)相同时间内,跳的次数越多成绩越好;在时间相同,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所做的功是一样的;每次做的功越少,相同时间内跳的次数才越多,成绩才越好。
(4)根据(1)中得到功率的计算式计算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即可。
【解答】 (1)自己所受的重力是:mg;每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W=Gh=mgh,则跳n次所做的总功W总=nmgh,
则平均功率;
(2)AB.频率相同,体重大的,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多,功率大,故A正确,B错误;
C.体重相同,频率高,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多,所以功率大,故C错误;
D.根据可知,体重相同,由于n不知道,不能根据跳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功率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A;
(3)相同时间里,跳的次数越多成绩越好。在时间相同,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所做的功是一样的。每次做的功越少,相同时间里跳的次数才越多,成绩才越好。所以想提高跳绳测试的成绩,可以降低跳起高度、减肥减轻体重等。
(4)小明的质量大约50kg,则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故选D。
29.【答案】(1)食醋
(2)大于
(3)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1)喇叭花汁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2) 将一朵紫色喇叭花泡在肥皂水中,喇叭花很快变成了蓝色 ;
(3)喇叭花可以鉴别酸性和碱性溶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1)在调味品中,喇叭花为红色,说明该调味品呈酸性,可能是食醋;
(2)喇叭花汁液在肥皂水中蓝色,说明肥皂水的汁液呈碱性,碱性溶液的pH大于7;
(3)A.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A不合题意;
B.在盐酸中,喇叭花汁液呈红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B不合题意;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蓝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不同,可以鉴别,故C不合题意;
D.在水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喇叭花汁液呈紫色,颜色相同,无法鉴别,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0.【答案】氢氧化钠能和毛发、油脂反应,同时氢氧化钠溶液能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流起到冲击残留物的作用,从而疏通管道。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氢氧化钠能和毛发、油脂反应,同时氢氧化钠溶液能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解答】 “管道疏通剂”能很好的解决下水管道堵塞问题,是因为氢氧化钠能和毛发、油脂反应,同时氢氧化钠溶液能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氢气流起到冲击残留物的作用,从而疏通管道。
31.【答案】(1)CuCl2
(2)NaOH
(3)Ba(NO3)2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铜在溶液中显蓝色;
(2)酚酞试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
(3)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钙会与酸反应而溶解,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取少量固体溶于足量水,过滤得到白色固体A和无色滤液B,氯化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CuCl2;
(2)取少量滤液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NaOH;
(3)另取少量滤液B,先滴加过量 Ba(NO3)2溶液,排除硫酸根离子的干扰,静置,再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所以原固体还含有NaCl。
32.【答案】(1)不变;增大
(2)0~t2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 (1)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高度有关;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大小有关;机械能为动能和势能的和;
(2)结合图乙,根据小滨的运动状态分析。
【解答】 (1)从O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小滨自由下落,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由于不计空气阻力,所以小滨的机械能不变;
A点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大于蹦床对运动员弹力,因此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经过B点后,弹力大于重力,运动员做减速运动,动能减小,所以运动员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从A到C,蹦床的弹性形变程度逐渐变大,弹性势能逐渐增大;
(2)小滨的质量一定,由图乙知,小滨下落过程中,t2时刻小滨的运动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小滨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大的时间段为0~t2。
33.【答案】(1)碳酸钙;
(2)加快溶解速率
(3)53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0kg×20%=106kg,
设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2NaOH+CaCO3↓
106 80
106kg x

解得:x=80kg。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碳酸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来分析;
(2)根据粉碎可以加快溶解速率来分析;
(3)根据碳酸钠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解答】 (1)由流程图可知,生产工艺中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质是碳酸钙。
(2)由天然碱得到碳酸钠溶液时,将天然碱粉碎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
34.【答案】大气压;丙;喷水时对水做的功:W=Gh=mgh=20kg×10N/kg×15m=3000J,对水做功的功率:。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使用消防水枪吸水主要利用的是大气压;
(2)根据先向上提内筒吸水,再向下压内筒喷水,结合图示分析判断;
(3)由W=Gh=mgh计算喷水时对水做的功,由计算对水做功的功率。
【解答】 (1)使用消防水枪吸水时,首先用力推动活塞,将水枪筒内的空气排出,然后将进水口浸入水中,再拉动活塞,此时筒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水枪筒内,故使用消防水枪吸水时,主要是利用了大气压;
(2)将进水口浸没在水中,先向上提内筒吸水,此时阀门应打开,再向下压内筒喷水,阀门应关闭,由消防水枪的结构看,丙符合要求,而丁图中吸水时阀门会关闭,喷水时阀门会打开。
35.【答案】(1)氢氧化铜
(2)部分变质
(3)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即2NaOH+2HCl=2NaCl+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用盐酸的质量来计算是错误的;
(4)二氧化碳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定性探究】
(1)根据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来分析;
(2)根据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得到固体,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向滤液中加入氯化铜得到蓝色沉淀,说明滤液中有氢氧化钠来分析;
【定量实验】
(3)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性质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由碳酸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来分析。
【解答】 【定性探究】
(1)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和氯化钠,则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氢氧化铜。
(2)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得到固体,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向滤液中加入氯化铜得到蓝色沉淀,说明滤液中有氢氧化钠,所以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定量实验】
小丽取另—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克。
(3)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显碱性,当pH为7时,二者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小丽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小科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即2NaOH+2HCl=2NaCl+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用盐酸的质量来计算是错误的。
(4)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由碳酸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用总质量减去变质质量就可以得到不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