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 垃圾问题小思考》教案一、教材分析《垃圾问题小思考》是吉美版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教材围绕垃圾这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环境中的垃圾问题。内容包括对垃圾来源的探讨,如家庭、学校、街道等场所产生的垃圾;对垃圾种类的识别,像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等;还涉及垃圾对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教材通过图片、简单案例等形式呈现,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峻性,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对垃圾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知道垃圾需要扔进垃圾桶,但他们对于垃圾问题的系统性认识还比较缺乏。他们可能不清楚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和不同类型垃圾处理方式的差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参与实践活动,但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在家庭或社区中接触过一些关于环保的宣传,但大多是浅层次的,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他们对垃圾问题的理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行动。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常见垃圾的来源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垃圾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掌握一些简单的垃圾减量和分类处理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调查生活中的垃圾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资料收集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养成减少垃圾产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垃圾的来源、分类方法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简单实用的垃圾减量和分类技巧。(二)教学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垃圾问题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意识到每个人在解决垃圾问题中的重要责任。如何激发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长期的环保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践行垃圾减量和分类。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垃圾场景的图片、视频(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被垃圾污染的河流和海洋等),以及垃圾分类和处理知识的动画演示。准备不同类型的垃圾实物或模型,如废旧电池、塑料瓶、果皮、废纸等,用于课堂分类实践活动。为学生准备垃圾分类卡片,每组一套,卡片上标注各种常见垃圾名称。设计简单的垃圾问题调查问卷,用于课前或课上调查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初步认知。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个装满垃圾的小垃圾桶(里面有各种类型的垃圾,如饮料瓶、废纸、苹果核等),放在讲台上。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垃圾桶,里面有垃圾。”老师接着问:“那你们知道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们又会到哪里去呢?” 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垃圾问题进行一些小思考。”(板书课题:垃圾问题小思考)(二)讲授新课1. 垃圾的来源(1)老师把垃圾桶里的垃圾一一拿出来放在讲桌上,问学生:“你们看,这个饮料瓶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在超市买饮料喝完剩下的。老师接着问:“那这张废纸呢?” 引导学生思考各种可能的来源,如学校写作业、家里画画等。(2)老师播放一段展示家庭、学校、街道、商场等不同场所产生垃圾场景的视频,播放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 4 - 5 人):“在视频里,你看到了哪些地方产生了垃圾?这些垃圾都是怎么来的?”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记录员,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3)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分类,如家庭垃圾(食品包装、旧衣物等)、学校垃圾(作业本、铅笔屑等)、公共场所垃圾(宣传单、饮料瓶等),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垃圾的来源广泛。2. 垃圾的种类(1)老师展示准备好的不同类型垃圾实物或模型,如废旧电池、塑料瓶、果皮、废纸等,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垃圾可以分成几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开始讲解垃圾的分类知识,如可回收垃圾(塑料瓶、废纸等)、有害垃圾(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厨余垃圾(果皮、剩菜剩饭等)和其他垃圾(用过的纸巾、砖瓦陶瓷等)。在讲解过程中,拿起每一种垃圾实物或模型,问学生:“这个垃圾应该属于哪一类呢?为什么?”(3)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套垃圾分类卡片。老师说:“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垃圾分类小游戏,小组里的同学一起讨论,把这些卡片上的垃圾分到对应的类别里,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确。” 在学生分组活动过程中,老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分类,比如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垃圾(如用过的一次性餐盒,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可回收垃圾,实际上属于其他垃圾),老师进行详细讲解。(4)游戏结束后,每个小组汇报分类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再次强调垃圾的分类标准和方法。3. 垃圾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1)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垃圾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视频,包括垃圾填埋场散发恶臭、垃圾污染土壤和水源、海洋生物因误食垃圾而死亡等画面。播放完后,老师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心情,如难过、震惊等。(2)老师接着问:“你们觉得垃圾还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呢?” 让学生举手发言,学生可能会提到垃圾多了会滋生细菌、影响美观等。(3)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垃圾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如污染环境(土壤、水源、空气)、危害生物生存、传播疾病、占用土地资源等,并结合图片和实际案例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4. 垃圾减量和分类处理方法(1)老师问学生:“既然垃圾问题这么严重,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思考减少垃圾产生和进行垃圾分类的方法。(2)老师分享一些常见的垃圾减量方法,如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购买简易包装商品、旧物利用等。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如用旧衣服制作的环保袋、用废旧纸盒做的收纳盒等,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方法怎么样?你们在家里有没有类似的做法呢?”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3)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方法,老师再次强调不同类型垃圾的处理方式,如可回收垃圾要进行回收再利用(讲解回收后的加工过程,可通过动画演示),有害垃圾要专门处理(介绍有害垃圾处理厂的作用),厨余垃圾可以进行堆肥处理(展示家庭堆肥的简单方法),其他垃圾进行卫生填埋或焚烧(讲解填埋和焚烧的注意事项)。(4)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是 “在学校和家里,我们可以怎样更好地进行垃圾减量和分类”。每个小组讨论后,制定一个简单的行动计划,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向大家展示并讲解他们的行动计划,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老师对各小组的计划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施。(三)课堂互动活动老师说:“我们来进行一个‘垃圾问题小专家’的抢答活动。我会提出一些关于垃圾问题的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老师开始提问,比如 “废旧电池是什么垃圾?”“垃圾填埋场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哪些危害?” 等问题。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老师给予表扬和小奖品(如环保书签、小绿植等),并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抢答活动结束后,对表现优秀的小组也给予奖励。(四)总结与反思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垃圾问题,谁能说一说垃圾有哪些来源呢?” 请几位同学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进行补充和整理。接着问:“那垃圾有哪几种分类?不同类型的垃圾对环境有什么危害呢?” 再次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垃圾种类和危害的理解。然后老师说:“我们还讨论了垃圾减量和分类的方法,你们觉得哪些方法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做到的呢?”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指导,比如针对学生提到的在学校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的想法,可以进一步讨论如何在学校推广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水杯。最后,老师强调:“垃圾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七、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进行一次家庭垃圾清理和分类活动,记录一周内家庭产生的垃圾种类和数量,并尝试分析哪些垃圾是可以避免产生的,下节课分享自己的记录和分析结果。组织学生开展 “校园垃圾减量行动”,制作宣传海报,向其他班级的同学宣传垃圾减量和分类的重要性,并在校园内设置垃圾分类监督小组,督促同学们做好垃圾分类。八、课后作业制作一份关于垃圾问题的宣传手抄报,内容包括垃圾的来源、种类、危害以及自己学到的垃圾减量和分类方法,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以及自己打算在今后生活中如何为解决垃圾问题做出贡献。九、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对垃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们了解了垃圾从家庭、学校、街道等各个地方产生,知道了垃圾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这几类,也深刻认识到垃圾对我们的环境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很多垃圾减量和分类处理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自己要做好垃圾减量和分类,还要把这些环保理念传递给身边的人,让我们一起为保护环境、解决垃圾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地球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变得更加美丽、清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