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问答题目录1. 如何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 0012. 怎样理解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043. 如何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0074. 为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 0105. 如何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0126. 如何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 0157. 如何理解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 0178. 为什么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0199. 怎样理解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02110. 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02311. 为什么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 02500112. 如何理解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 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02713. 完善流通体制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02914.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主要有哪些要求 03115. 如何理解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 03316. 为什么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03517. 怎样理解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03718. 为什么要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 04019. 如何理解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 04220. 为什么要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体系,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 04421. 如何理解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 04622.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04823. 为什么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 05024. 怎样理解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05225. 如何理解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 05426. 为什么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05627. 如何理解改进科技计划管理 05828. 怎样理解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 ……06100229. 为什么要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 06230. 如何理解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06431. 为什么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06632. 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有哪些主要要求 06933. 如何理解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 07134. 为什么要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 07335. 怎样理解健全预算制度 07436. 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07637. 如何把握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07838. 怎样理解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08139. 怎样理解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 08340. 为什么要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08541. 如何理解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 08742. 为什么要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 08943. 为什么要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09144. 如何理解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09345. 为什么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 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09600346. 为什么要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09847. 怎样理解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0048. 如何理解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 10249. 如何理解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这一要求 10450. 如何理解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10651. 怎样理解扩大自主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 10852. 创新发展数字贸易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11153.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主要有哪些要求 11354. 为什么要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 11555.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怎样体现鼓励首创性 、集成式探索的要求 11756. 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12057. 如何理解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 12258. 为什么要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 12459. 怎样理解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 12660. 如何理解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 12861. 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主要有哪些要求 13062. 怎样理解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13200463. 为什么要完善行政处罚等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13564. 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有哪些要求 13765. 如何理解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 13966. 怎样理解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 14167. 如何理解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强制措施以及查封 、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制度 14368. 为什么要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14569. 如何理解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 14670.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主要有哪些要求 14971. 如何理解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15172. 为什么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15373. 为什么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15574. 如何理解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15775. 怎样理解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 15976. 为什么要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16177.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16478. 为什么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16679. 如何理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16880. 怎么理解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制度体系 17081. 为什么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17200582. 为什么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 17483. 如何理解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17684. 为什么要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17885. 如何理解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18086.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18387. 怎样理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18588. 如何理解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 18789.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主要有哪些要求 18990. 如何理解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 19191. 如何理解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 19492. 为什么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19693.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19894. 如何理解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 20095. 为什么要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20296. 怎样理解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 20497. 为什么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 20698.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主要有哪些要求 20899. 为什么要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 210100. 为什么要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 212101. 如何理解完善军事治理体系 214006102. 怎样理解健全国防建设军事需求提报和军地对接机制 216103. 如何理解构建武器装备现代化管理体系 218104. 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有哪些要求 221105. 怎样理解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 223106. 如何理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225107. 怎样理解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 227108. 为什么要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 229109. 为什么要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有效办法 231110. 如何理解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 233111. 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主要有哪些要求 235112. 为什么要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237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问答题1.如何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 《决定》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 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 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 划时代意义和由此开创的改革开放全新局面,是建立在新时代全 面深化改革重大成就基础上的。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 识和把握。第一,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推进改革,决 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 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 革进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 大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强调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 关键环节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 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 改革作出部署,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 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拉开新 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打响改革攻坚战。党的十八届四中、 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关中 央全会都对改革作出部署,也都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盘子统筹谋 划、接续推进,先后推出3100多项改革举措,开创了以改革开放 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 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001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 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彰显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强大决心和 坚强意志,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第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 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攻克了不少难关。改 革敢于突进深水区,刀刃向内、砥砺前行、攻坚克难,解决了许 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 成的大事要事。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从制 度上立柱架梁、从实践上有力推进。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 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都是革命 性的。比如,创造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性的认识,对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指导意义。比如, 在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 济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设立自由贸 易试验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 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 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 等方面,都是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 固化藩篱,大刀阔斧地干,真刀真枪地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 机制弊端。第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 开创性的,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002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 产力,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 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发挥经济体 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机 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全面、广 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 长期性制度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健全科学立 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体制机制,社会公平正义保 障更为坚实,推动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坚持和完善繁荣发 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建立健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 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 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健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推进收 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制度创新,推 动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 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建立健全精准 扶贫体制机制,助力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 系统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 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基础性制度框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 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 全领导体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建 立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003社会治理制度,推动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 局面;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开展新中国成 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了人民军队 的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和国家监 督体系,建立健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无论从改革广度和深度看,还是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 改革的实际检验看,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 一场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 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 变革、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 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能在这么短的时间 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根本在 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科学指引。2. 怎样理解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决定》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 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 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 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004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 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 深化改革。”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看,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党的 二十大确立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 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把 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 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研究思考如何从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战略全局高度,分领域分阶段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明确清晰 的战略目标愿景,解决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 的问题,解决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什么来改、改什么和怎 么改的问题,使我们的改革举措更好地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 体制机制问题,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扫除各种障碍,源源 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活力、增添动力。第二,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看,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 动态的历史过程,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坚决破除各方面 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 平明显提高。同时要看到,有些制度还不够完善、体系还不够健 全,有些改革举措尚未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落实,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决不005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必须深刻把握我 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 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固根基、扬优 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不断把我国制 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第三,从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需要通过改革来清道排障。当前, 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突出表 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仍有不 少体制机制障碍和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 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 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 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 护任务依然艰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当口,容不得任何 停留、迟疑、观望,必须一鼓作气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第四,从应对风险挑战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 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完善的制度 是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有力保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 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发 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 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 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需要我们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0063.如何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 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决定》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 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要求,阐明了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根本行动指南,必须深刻理解把 握,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 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科学系 统的思想体系,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 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 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改革规律的认识,实现了 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 革理论推进到新的高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地位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改 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 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强调改革 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 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 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方向 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 得更远。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在党和国家事业全 局中的坐标定位,明确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职责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改 革的大方向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007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 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些重要论述,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 基本结论,是抓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政治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从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创造性提 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 谐社会、生态文明,各项改革都要朝着总目标聚焦发力,在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为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 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 进一步坚定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和着力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 历史的创造者,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 改革思路,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 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 改革,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最大限度集中 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 藩篱。必须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 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判标准。这些重要论述,为我 们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有利于全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推动改革落 地见效。008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开启了 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局面,强调新时代改 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 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 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科学作出顶层设计、进行总体构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 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和 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 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 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 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 破相统一。这些重要论述,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 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思维和实践路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中 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 方法论,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 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 革发展稳定等关系。强调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 推进相促进,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既鼓励大胆试、 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 实。这些重要论述,为正确谋划推进改革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 指导。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 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指导性强,是对我们党领009导全面深化改革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领进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走实走深的思想旗帜。4.为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提出:“更加注 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注重系统 集成,注重突出重点,注重改革实效,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领导 改革事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决定》在指导思想中突出 “三个更加注重”,既是对过去成功做法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更高要求,需要认真领会好贯彻好。第一,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系 统观、全局观,加强改革举措协调联动,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 性、协同性,发挥制度整体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系统观念谋划和推进改革,加强前瞻性 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特别是注重厘清 改革逻辑关系,抓好方案协同、落实协同、效果协同,推动有条 件的地方和领域实行综合改革,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对一些关 系全局的重大改革,从一开始就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改革时间表、 路线图、优先序,在提高改革整体效能上取得积极成效。改革越 往后推进,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会越强,触及利益也会越深,对 系统集成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决定》突出强调注重系统集成,在 顶层设计上就把系统性文章做足,以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和重大 问题为提领,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促进改革目标相 互兼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政策取向协同一致,就是要引导各 地区各部门把握各项改革举措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注意在落实 中抓好协同,推动改革聚焦聚力、握指成拳、协同高效,实现改010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第二,更加注重突出重点,要求在抓改革上更加聚焦,率先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集中抓好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 革,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 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 矛盾的关系,把解决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推进 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科技、土地、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等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举措,发挥其对相关改革的带动作用 和支撑作用,是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一条重要经验。同时要看到, 一些地方和部门抓改革思路不清晰,有的把改革当作筐,什么都 往里装;有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重点不明、 靶心分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加繁重, 我们既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优先 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要 紧紧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敢于啃硬骨头,攻坚 克难,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其他领域其他方面改革也 要突出重点,做到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里的疙瘩最难解, 就把改革指向哪里,防止四面出击、分散用力。第三,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要求在改革抓落实上投入更多精 力、拿出更多务实办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推动改革举措 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 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党的十八大以 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手抓改革方案出台,一 手抓改革举措落地,强化各级党委和“一把手”抓落实责任,推 动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并注重发挥改革督011察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提高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各项 改革相继落地、渐次开花,取得扎扎实实成效。同时要看到,随 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特征进一步凸显, 地方和部门抓落实压力增大,也出现不少问题。有的抓改革劲头 有所松懈,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工作流于形式; 有的迟迟不能在关键问题上突破;有的抓落实不切实际,盲目搞 “一刀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 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 篇,任务极为繁重,需要我们在更好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上多想办 法、多下功夫,从改革方案设计到改革组织实施,都要奔着有利 于抓落实、有利于解决问题去,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 得新突破新成效。5.如何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提出:“继续完善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到二O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 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通过“七个聚焦” 对总目标作了具体展开,明确“到二O 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可以从3方面来 理解。第一,从目标指向看,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 化改革总目标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01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理论的 一个重大创新。这个总目标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我们推进各个阶 段、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改革,都要聚焦于这个总目标、服务于 这个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 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党 的十九大、二十大及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关中央全会都对改革作出 接续安排,既有改革任务的递进深化,也有对以往理论制度实践 成果的整合提升,但不管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怎么深化、怎么提 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一以贯之的。《决定》明确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再次亮明我们党领 导改革的目标导向,再度宣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强决心。第二,从实现路径看,需要牢牢把握“七个聚焦”分领域有 重点地推动改革目标实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总目标引领 下统筹部署、分领域推进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六个紧 紧围绕”,分别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 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目 标指向和工作重点,使各领域改革既有总目标引领,又有针对本 领域的具体目标指引,方向明确,路径清晰,有利于改革全线作 战、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决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七 个聚焦”,增加了安全领域,对各领域目标要求也与时俱进作了丰 富和完善。比如,经济领域“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治领域“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推动人民当家作 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013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文化领域“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 度”、“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社会领域“聚焦提高人民生活 品质”,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 显的实质性进展”;生态文明领域“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提出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 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安全领域“聚焦建设更高 水平平安中国”,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 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 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党建领域“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 执政能力”,提出“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全 面从严治党体系”。这些目标要求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既准确领会 每个“聚焦”的鲜明指向和丰富内涵,又对照总目标把握好相互 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协同配合,形成推 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效应。第三,从时间安排看,改革目标需要有计划推进、分阶段实 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处理好当 前和长远的关系,分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 坚持把改革总目标同党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 实实地干,蹄疾步稳、有力有序地推动改革,各个阶段任务如期 完成,向着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不断迈进,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实践 证明,这样的推进方式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改革实际,是富有成 效的。《决定》提出到2035年的目标,这是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 战略安排相匹配、相衔接的,各领域各方面改革都要奔着这个目014标前进。具体实施上,《决定》以5年为期,按照到2029年这个 时间段来提出改革任务,就是要稳扎稳打,有步骤、有重点地抓 好落实,积小胜为大胜。6. 如何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 《决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 的宝贵经验,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 的重大原则。准确领会和把握这些重大原则,对于确保改革继续 深入推进并取得成功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关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 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 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 前进”。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推 进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和各 种风险挑战,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自上而下建立集中统 一的改革领导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亲力亲为 指导推动改革工作,在许多重大改革、重大关头、重大问题上果 断决策、一锤定音,为改革提供了最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进一 步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发挥好这个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贯穿 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第二,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 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 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根本立场。 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做到谋划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015进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检验改革依靠人民评判,得到人民群众衷 心拥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要站稳人民立场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善于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三,关于“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 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 新”。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以来,改革发展面临新 形势新挑战,我们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创新,既不走封 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 度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 障碍,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 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 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 不断取得新突破。第四,关于“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 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 新重要制度”。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鲜 明特点。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 建设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 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 协同高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必须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固根基、扬 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为中国式现代化016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第五,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 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 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全面依法治国是改革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 善法治,注重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 改革发展需要,为改革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许多制度创新难题需要用法治方式来破解,许多重大改革成 果需要用法律形式来巩固,必须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第六,关于“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 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 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系统观念是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 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 重把握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统筹改革发展稳 定的关系,协调影响改革推进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 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各种 矛盾及其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必须统筹兼顾、辩证施策,处理好涉 及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7. 如何理解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决定》提出:“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这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落实“两个毫不动 摇”体制机制、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重大战略部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017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各种所有制经济 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为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出台一系列 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 制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 济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深化合作,逐步形成产业协作、 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同时要看到,公有制经济布局和结构还不 够优化,效益效率仍然不高,一些公有制企业主责主业不突出、 功能定位不清晰,监管机制有待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面临 一些挑战,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治理规范性不 足,企业营商环境需要提升改善;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仍不健全,有效实现形式仍有待探索完善。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 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各 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 互补、共同发展,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 一步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有利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 制经济发展,破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更好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稳定增长、促进 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用;有利于推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 有制经济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 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按照《决定》要求,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 展,需要着力抓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引导全社会正确全面认识促 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 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二018者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优势 互补、互促互进中共同发展壮大。要加大理论研究和宣传,坚决 抵制、及时批驳“国进民退”、“民营经济离场论”等质疑社会主 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言论和做法。 二是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从法律和制度上 把平等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的要求落实下来,使各种所有制经济 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健全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完善政策执行方式, 加强政策协调性,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和诉求。三是更好发挥公有 制经济主导作用,更加有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加强和 改进公有制经济管理,推动公有制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 好履行战略使命功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 作用。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 力度,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和质量。四是加强各种所 有制经济协同合作。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 价值链、创新链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实现互促互进, 共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加 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8.为什么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决定》提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这是 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更好服务国家战 略目标、有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做 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国有经济战 略使命功能、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的重要途019径,关系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 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布局优 化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产业 布局不断完善,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区域布局不 断优化,更好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 取得重要进展,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国资国企改 革在许多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转折性、全局性重大变革, 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等作出了重大 贡献。同时要看到,当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与新时代新征程上国 有企业承担的重要使命还不相适应,一些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不清,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相对滞后,创新能力和服务支撑能力不足, 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制约了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 作用的发挥。此外,部门间统筹协调不够、合力发挥不充分,国 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结构优化调整的实施和 成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 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新的战略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使命功能,进一步 强化国有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 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明晰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推动国有 经济更多投向保障国家安全、支持科技进步、关系国计民生、提 供公共服务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核心 功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把有限资源集中到 核心业务和擅长领域上,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企业 核心竞争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促进充分竞争领域国有资020本市场化流动,有利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坚持调整存量结构, 优化增量投向,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确保国有 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围绕增强核心功 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 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 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中。二是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动态 发布指引目录,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增强指引 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适时开展效果评估。三是完善国有企业 主责主业管理,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厘清 国有企业主责功能和主业标准,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 度安排,引导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主业。四是深化国有资本投资、 运营公司改革,建立充分竞争领域国有资本市场化流动机制, 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五 是完善管理监督体 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 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 经济增加值核算。9.怎样理解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 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决定》提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 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这是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 设施体系的重要举措。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重点行业在经济社会021发展全局中起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这些行业具有共同特征,上中下游各环节呈现出不 同的经济特性和发展规律。行业中游的网络型基础设施具有明显 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性,需要集中建设运营才能更好发挥效 益,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属自然垄断环节;行业上下游生产、销 售、运输服务、设备制造等环节可以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 现资源优化配置,属竞争性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 重视垄断行业改革和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工作,深入推进能源、 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重点行业改革,深化以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行业特 点实行网运分开、主辅分离、放开竞争性业务,取得重要进展。 油气行业组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实现干线管网 独立运营;电力行业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实行 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电信行 业推动实现铁塔站址和卫星网络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独立运营; 水利行业实现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干线水网独立建设运营。重点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在推 进过程中,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行业自然 垄断环节与竞争性环节尚未有效分离,自然垄断环节总体功能定位 不清晰,对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不到位;部分行业竞争性环节没有充 分放开,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自然垄 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对 自然垄断环节控制力,保障国有经济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更好 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更好优化网络型基础设施布局,提升骨干网 络可靠性,提升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 全,推动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企业落实好国家重大战略和规划022任务,切实发挥自然垄断环节在服务国家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 更好防范和化解风险;有利于推动各类经营主体进入竞争性环节, 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展市场空间,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深化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要坚持 该垄断的要监管有效,该竞争的要放开、竞争有序,尊重行业特点 和市场规律,区分自然垄断环节与竞争性环节分类改革,科学施策。 对于重点行业自然垄断环节,要统筹推进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 加强自然垄断环节监管,推动重点行业自然垄断环节在国家监管下 独立运营。要推动自然垄断环节业务与竞争性环节业务分离,对于 暂不具备条件的,对自然垄断环节业务实行独立核算。要有效规范 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企业的经营范围,建立对经营自然垄断环 节业务企业履行使命功能的评价制度。要明确自然垄断环节监管 范围和重点,加强与市场监管、行业监管、国资监管的贯通协同。 对于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要进一步放开,稳步推进行政职能与竞 争性业务剥离,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10.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 多机会的方针政策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决定》指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 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这是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体制机制,进一步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 略部署。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 强,不断发展壮大,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023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 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多次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 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 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多 个政策文件,使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系统完备,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 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同时要看到,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既有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外 部因素影响,也有市场准入、产权保护、融资支持、要素保障等方 面的现实障碍,一些企业自身也存在治理管理不规范、经营风险较 大等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在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营主体、 市场体系、要素配置、监管机制等多领域政策举措,必须始终坚 持“两个毫不动摇”,找准关键着力点,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充分激发非公 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让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加公平、竞争有序 的环境中加快发展壮大。按照《决定》要求,需要把握的重点有: 一是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加快推动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 通过立法形式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使各类经 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 律保护。二是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完善市场准入体系,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更大力度支持民营 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024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 设施。三是完善竞争有序的政策环境。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 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 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 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 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推动“信易贷”等服务模式扩大覆 盖面、提升增信力度。四是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 理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健全公司治理、加强合规建设、完善风险 管理、强化内部监督和廉洁风险防控,实现治理规范和有效制衡。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此外,还要统筹 做好政策舆论、统计监测、常态化沟通交流等工作,引导全社会 客观正确全面认识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 大的舆论氛围;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体系,健全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监测指标;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多层次的 沟通交流机制。11.为什么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 予政策优惠行为 《决定》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 给予政策优惠行为。”这是党中央对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 的重大部署,是在准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 市场规律基础上,从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招商引资是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提升营商环境、优 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培育经营主体、带动居民增收等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大量外部 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025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片面追 求本地局部利益,为争夺投资、项目,违规实施税费、用地等各 类优惠,人为制造政策洼地,使招商引资陷入盲目无序竞争,干 扰了要素合理流动,降低了资源要素整体配置效率,阻碍了经济 循环畅通,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制 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的有效发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 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有利于进一步理清政府与 市场关系,从根本上铲除地方招商引资乱象生存土壤,破除地方 保护和市场分割,推动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配置,提高 各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自觉性;有利于引导各地将招商引资 工作重点从拼财税、土地等政策优惠,转移到优化营商环境、提 高服务水平上来,促进形成规范招商、良性招商新模式,实现招 商引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有效防止重复建设,防范产能过剩, 营造良好的产业竞争秩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严肃财经 纪律,规范地方财政支出,防止财政资源过度消耗,提升地方财 政可持续性。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 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高水平良性招商引资新机制, 强化对招商引资宏观统筹引导。一是建立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 制度,开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立法研究,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纳 入法治轨道,有效保障执行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防范不当 行政干预。二是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落实,制定全国统一大 市场建设标准指引,明确标准规则统一、规划监管统一、基础设 施互联互通等阶段性目标并动态调整,对地方及行业推进统一市 场建设提供指引,切实引导各地树立算大账、全国一盘棋理念,026为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三是明确严格禁止 招商引资不当行为,不折不扣落实财经纪律,严格禁止各地在招 商引资中违规实施财政、税费和用地优惠,惩处突破环境资源制 度和政策规定、违规举债招商引资等各类不当招商引资行为。四 是构建高水平招商引资新模式,从正面引导出发倡导规范招商、 良性招商的工作方向,推动各地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提升招商 引资水平,健全地方招商引资决策和评价机制,完善招商引资考 核机制,大力推进科学、精准、透明、合规招商引资。五是加强 招商引资统筹协调和政策指导,强化国家层面对重点产业布局规 划引导,引导各地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分析当地资源禀 赋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招商引资,切实促进招商引资高 质量发展。六是强化招商引资违法违规和恶性竞争行为监督问责, 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环节开展专项治理,对违反招 商引资政策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依规依纪严肃问责,加大负面 案例通报力度,发挥警示作用。12.如何理解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 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决定》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 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这是深化要素 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 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要 素市场化改革工作,对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作出总体部署,明确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领域要素 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方向与任务举措。近年来,要素市场制度和规027则建设持续深化,土地要素供应方式不断丰富,用地审批权、土 地计划管理方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改革试 点等推进实施,劳动力户籍制度改革、人才流动与评价机制加快 健全,资本要素基础制度改革顺利实施,技术要素市场建设与成 果转化有力推进,数据要素政策立法与标准制定取得重要进展, 资源环境市场制度体系稳步健全,要素价格、交易、监管等治理 机制持续完善,传统要素配置方式不断创新,新型要素加快向现 实生产力转化,各要素领域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 提升,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高质 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要看到,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 比,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仍不健全,市场决定要素配置作用发挥 不够,要素市场政府调节和监管制度有待完善,要素分配政策制 度不健全,新业态新领域发展对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提出新的要 求。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明 晰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不同经营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激发 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有利于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使生产要素能够 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提高 要素配置效率,推动要素配置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有 利于将各类生产要素全面融入经济价值创造过程,共同支撑实体 经济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决定》部署要求,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持续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要素协 同配置,扎实推进相关任务落实落地。一是聚焦要素市场制度建 设,着力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要素流动渠道,028丰富要素供应方式。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畅通劳动力 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促进资本市场 规范发展基础制度,发展多层次债券市场,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 技术和数据市场,加强用海、用能、用水等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 设,积极探索新型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二是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 价格机制,加强要素价格管理和监督,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 当干预。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三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先行先 试,统筹推进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领域改革, 增强要素配置的灵活性、协同性和适应性。13.完善流通体制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决定》提出:“完善流通体制”。流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 基础性作用,必须把建设流通体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制建设成果丰硕,国家骨干流 通网络日益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以商 贸流通为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达 12.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流通设施不断完善,农产 品批发市场超过4000家,农贸市场、菜市场和集贸市场近4万 家;流通新业态加快发展,全国网上零售额15.4万亿元;农村、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2.9%和12.5%;开放融合持续深化, 市场准入和货物跨境流动的障碍减少,16家流通企业进入世界 500强榜单。同时,我国流通体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029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从流通布局看,物流网络分布不均衡,农 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少地方缺少对大型商业综合体 等商业网点的规划引导,存在重复建设情况。从物流建设看,标 准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比较突出, 各种运输方式融合衔接不够顺畅,商品和服务跨区域流通仍不顺 畅。从动能培育看,流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实体商 店等传统商贸主体面临巨大转型压力,一些地方存在“重生产、 轻流通”的现象,缺少国际水准的大型流通企业。从管理体制看, 流通领域涉及部门多,一些地方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和监管空白、 留有盲点并存,现代流通的立法工作仍有待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有待进一步完善。完善流通体制,需打好“软硬”组合拳。第一,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提升治理水平。完 善流通规则和标准体系,加强对我国流通领域现有法律、法规和 部门规章的修订和完善,推动流通领域的法规体系与国际接轨。 加快推动农产品市场公益性立法工作,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保供 稳价水平。完善流通治理机制,推动线下商贸流通数字化、智能 化、融合化进程,支持流通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壮大。促 进供应链协同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支持流 通企业健康发展,防止恶性竞争,培育世界一流流通企业。推动流 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第二,健全现代流通网络,促进供需衔接。打通关键堵点、 拓展流通空间,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发展 物联网,健全商品交易市场网络,将发展商贸流通规划纳入本地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商贸流通网点、设施用地 或空间需求,优先保障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便利店等民生 设施用地。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030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完 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开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程, 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对中西 部地区政策支持。健全城乡多层次商贸网络,加强邮政、供销、 电商、快递、益农信息社等资源协作,提高农村商业网点便民综 合服务水平和可持续运营能力。第三,完善物流基础设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动农村 市场升级,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加大对冷链设施、农产品产地预 处理设施等具有一定公益性项目的引导和财政扶持,鼓励龙头企 业牵头打造农产品供应链。推动城市商业提质升级,统筹推进县 域商业体系建设,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特色街区和 商圈,提升和改善消费环境,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 快智能物联技术应用,提高数字技术在物流业全过程的渗透率, 推动物流要素在线化数据化,实现物流资源的线上线下联动。统 筹规划物流枢纽,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合作机制, 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14.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主要有哪些要求 《决定》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这是加快构建以国内 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培育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 扩大内需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促进形成强大 国内市场。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031纲要(2022—2035年)》,对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行了长远 谋划部署。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当前,我国国内市场基础更加扎实,空间更趋广阔,内需对经济 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同时要看到,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 少制约,资源要素流动不畅、一些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影响制约 内需潜力释放,劳动、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制约投资增长,群 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内需市场一头连着 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加快培 育完整内需体系,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我国超大规 模市场优势,充分激发内需潜力,有效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 用,推动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有利于防范化解内外部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培育新 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要强化各项重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 一是健全投融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管理模式, 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 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 度改革,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强投资审批 数据部门间共享。强化投资支持政策,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 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引导社会 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 短板领域建设。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和引导力度,加强投资项目 特别是备案类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融资机制,聚焦关键领 域和薄弱环节,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 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功能。二是完善消费支持政策,持 续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完善“想消费”、“敢消费”和“能消费”032的政策环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 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增强人民消费能力。聚焦汽车、住房等关 键领域,减少限制性措施,对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 量的服务消费领域取消准入限制,持续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合理 增加公共消费,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 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建 立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消 费者权益保护。三是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 接。优化现代商贸体系,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商贸流 通业态融合创新。发展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农业、 制造、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 流网络。四是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商品和 服务质量。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 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内外 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 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15.如何理解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 入环境 《决定》提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 准入环境。”这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 济基础制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 举措。市场准入制度是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之一,是推动有效市场和 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18年起,市033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规则逐 步建立,清单历经3次动态修订,事项大幅缩减。“全国一张清 单”管理模式全面确立,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稳步开展,一批人民 群众关心、企业关切的典型准入壁垒有效破除。海南、深圳、横 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广州南沙等放宽准入政策措施出台落地,市 场准入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高标 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要看到,市场准入制度还不完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标体 系不健全,市场准入制度落实执行存在不足,新业态新领域市场 准入规则标准不明确,准入环境有待优化。伴随我国进入高质量 发展阶段,对构建高标准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有利于厘 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破除各类地 方保护、市场分割等市场隐性壁垒,推动实现公开公平市场准入,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高各类经营主体 经济活动的可预期性,充分释放经营主体活力,为建设全国统一 大市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制度保障;有利 于为新业态新领域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新业态新领域更好更 快发展,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要强 化宏观统筹协调,持续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体系,推动市场准入制 度框架更加完备。一是加强市场准入制度顶层设计,推动构建开 放透明、规范有序、平等竞争、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市场准入 制度新体系。二是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严格落实“全国 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行动态调整,清单事 项内容向社会全面公开。严禁在清单之外违规设立准入许可和增034设准入条件,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准入。三是科学确定市 场准入规则,实施宽进严管,放开充分竞争领域准入,减少对经 营主体的准入限制。对关系国家安全和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 战略性资源开发、重大公共利益的领域,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依法实施准入管理。四是创新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 境,按照标准引领、场景开放、市场推动、产业聚集、体系升级 的原则路径,分领域制定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实施方案,提高市场 准入效率。五是加大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力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 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以法规政策、技术标 准、检测认证、数据体系为抓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放宽市场准 入试点,分批制定和推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做好特别措施 的落地实施,及时进行政策评估和推广应用。六是加强市场准入 制度落实和监督管理,加强准入效能评估,实现市场准入效能评 估全覆盖,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强化准入监管, 建立与市场准入相适应的监管模式,推动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 觉、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良好格局。16. 为什么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决定》提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 康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日臻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制度基本形成,信用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知信、守信、用信意识 不断增强,信用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升 政府治理和服务效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035要作用。与此同时,社会信用体系仍存在制度规则不够统一、信 用信息共享开放不足、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市场化 社会化应用不深、信用监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需要进 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 设长效机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第一,这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社会信用正在成为维系市场经济中 各个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 法则,良好的信用关系是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国 民经济持续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诚信是商品和服务大范围流通 交易、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基本条件,货畅其流、商行天下, 靠的就是信用商誉。生产力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深,对社会 信用的要求也越高,健全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第二,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和 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致力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这一体系 的构建和运行,离不开法治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以法治保障信用。 另一方面,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应的社会信用依托,需要社会 风尚和道德水平的整体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的健全, 将有力地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全 民的道德素养,从而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第三,这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优化营商环境, 重点在于培育各类主体契约精神,形成守信用信自觉意识,构建036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政府机关要守信用信。 强化政务诚信建设,兑现和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订立的各 类合同,增强政府公信力。创新信用治理理念,构建守信联合激 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以信用状况为导向科学配置监管资源,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经营主 体要守信用信。加强自身信用管理,做到诚信经营,在全社会形 成强烈的信用意识和文化氛围。第四,这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诚者,天 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良好的信用环境不仅关乎社会的经 济利益,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有几千年文明史,一 直倡导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睦、商无诚信不富、业无诚信 不兴、政无诚信不威、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加强社会 信用体系建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诚信应当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 取向和行为规范。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 需要综合施策:一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法规制度建设,加快社会信 用立法进程。二是夯实社会信用体系数据基础,建立健全信用信息 归集共享机制,推动信用信息依法合规流通交易。三是健全守信联 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拓展信用在行政管理、社会治理、金 融服务实体经济、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深层次应用。四是培育社会信 用体系建设市场化社会化力量,支持信用服务市场发展。五是加强 诚信文化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守信践诺良好社会风尚。17.怎样理解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决定》提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037产力。”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 征,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对发展生产力的新的重大要求,需要我 们准确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离不开高技术。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的根本力量。在生产力各要素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生 产力的质态具有决定性影响。从工业革命的历程看,从18世纪的 机械化,到19世纪的电气化,到20世纪的信息化,每次重大科 技创新都带来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 变革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 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了以数字化、智能化、 绿色化为特征的重大产业和技术变革。新质生产力正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在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及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应 用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近年来,我国科 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 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人工智能、光伏、锂电池、合成 生物等新技术创新成果加快应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 撑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二,新质生产力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支撑,应具有高效能。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 为基本内涵,优化要素投入配置,提升要素组合效能,带来全要 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从生产力发展历史看,每次生产力水平的跃 升,都伴随着生产要素范围及其相对重要性的不断拓展变化。从 劳动、土地到资本、技术,再到知识、管理,再到数据等,生产 要素的内涵在持续拓展;同时资本、技术要素密集度不断提升, 人力资本、知识、管理等的作用大幅提高,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038的倍增作用凸显。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已经发 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动力正逐步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外延式投 入转向依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 提升。过去10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到 2023年已经提高到16.2万元/人的新水平。第三,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表征,必然是高质 量。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力变革的表现形式。 人类每一次重大科技革新都会深刻改变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方式, 带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迭代升级,从蒸汽机、纺织机、铁路, 到电力、石油、化学、汽车,再到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等。 新质生产力同样带来产业结构、企业形态、产品质量发生重大变 革。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 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 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 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 品等优势领域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也形 成一定领先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新的战略举措,在理解和落实中有 两点需要注意把握: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 业。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80%,是现代化产业体 系的底座。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通过技术革新可以激发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二是发 展新质生产力不要一哄而上、泡沫化,而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大,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 科研条件等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就有差异。各地 区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尊重产业发展客观039规律,充分发挥本地区发展潜能和比较优势,打好“特色牌”、下 好“先手棋”,稳扎稳打发展新质生产力。18.为什么要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 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 《决定》提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 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这是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 之基的战略高度,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其重要性紧迫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和 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就是要将制造业增 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为国民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全方位支撑。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 入,是指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 素有效向制造业聚集,促进制造业保持合理比重。制造业综合成 本是制造业投入的总成本,既包括显性成本如税费负担、物流成 本、要素成本等,也包括隐性成本如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等。从 世界经济发展史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能够先后成为经济 大国强国,无一不是因为大力发展制造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 英国、美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较快,产业空心 化问题凸显,直到近年来美国等开始重视解决这一问题,加大力 度吸引制造业回流本土。而德国、日本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的比重则长期稳定在20%以上,制造业一直是其参与国际竞争的 “杀手锏”。第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 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我国制造业已覆盖31个制造业大类、179个040中类、609个小类,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500多种主要工业 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出口 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 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底气和本钱。同时要看到, 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28.1%下降至 2020年的26.3%,到2023 年为26.2%,2013年至2022年制造业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占全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也下降了近7 个百分点。制造业稳定投入机制不健全、综合成本高是制约制造 业保持合理比重的重要因素,主要有金融支持不足,税费负担偏 重,产业人才有缺口,制造业同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成本收益 关系不合理,资源要素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等。此外,我国 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在一些重 要细分领域存在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我国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既重要而紧迫,又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 本和税费负担,重点要有效解决体制机制堵点卡点。一是强化要 素保障。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优化制造业人才激励机 制,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金融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贷规模。积极发展天使 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工具。完善要素市场 制度和规则,加快健全数据要素治理制度。健全完善碳排放权、 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二是降低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深 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消费税制,推进征收环节 后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