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学习目标1.从唯物史观角度,联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2.了解宋代与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3.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4.结合"靖康之变"与"绍兴和议",认识南宋的偏安。知识导航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①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 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②统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方针: 先南后北)③教训: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 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外重内轻,君弱臣强。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3、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行政上(夺其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经济财政上(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事上(收其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杯酒释兵权)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二府三司三衙一台谏,加强君主专制)(特点:分化事权,内外相制)中央 军事权 ①设枢密院专掌军政,分割宰相军权 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 权调兵。财政权 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行政权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地方 ①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 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削弱 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皇权-相权特点:从汉唐到宋朝,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加强(3)崇文抑武(重文轻武——重视文官抑制武将的基本国策):崇文 重用文官(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文官任知州)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与士人的地 位抑武 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分散军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权与统兵权)实行更戍法(禁军定 期更换驻地)4、影响/评价:①积极: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全国一盘棋,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②消极: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严密,但矫枉过正,严重束缚了 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统治危机日趋 严重。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军事:边防压力1、原因:军事积弱①收精兵,换防(守内虚外)②军权三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③崇文抑武(武将位低)表现(1)宋辽关系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②宋太宗时,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③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澶渊之盟”(1005 年)。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 称。北宋每年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2)宋辽关系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②宋仁宗时双方最终达成“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 为“岁赐”。3、评价:①积极:客观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斗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了 相互之间的战争,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来。②消极: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二)财政危机1、原因:①冗兵——①募兵过滥,连吃败仗;②冗官——官僚队伍膨胀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三)根本原因: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过度集权)三、王安石变法(一)庆历新政 宋仁宗1、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2、改革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改革目的(宗旨) :整顿官僚机构4、改革结果: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二)王安石变法 (熙宁变法)1069 年 宋神宗1、背景:①必要性:社会危机严重加剧——内忧外患 ②可能性: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基。2、领域: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4、目的: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实行富国强兵5、内容:目的 内容 结果富国 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增加了大笔收入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取代募兵制 效果不佳,再败西夏6、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7、结果:失败8、评价:①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②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④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9、变法局限性:①改革步伐太大,全面改革,触动的利益集团过多;②操之过急,数项改革几乎同时推行,缺乏渐进性。除此之外,改革措施的本意与实际效果的背离,变法 措施的开展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等都不利于变法的开展。10、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王安石变法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也不可能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 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重要原因:一是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二是变法过程中用人不 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三是改革涉及面过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缺乏渐进性。11、教训:①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②改革要用人得当,善于执行具体改革措施。③改革派领导集团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四、南宋的偏安1、背景:①靖康之变:1127 年,金朝南下攻破北宋,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北宋灭亡。②南宋建立:1127 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来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2、宋金和战①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②绍兴和议: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 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3、南宋偏安①背景:绍兴和议订立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②政治地位: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 ,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习题巩固1,宋朝的军队分为三级,最高为禁军、次为厢兵、再次为乡兵,上一级队伍经常吸收下一级的优秀人员而将不合格人员淘汰给下一级。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削弱地方整体实力B,整顿全国军队编制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鉴于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根除地方腐败C,提高行政效率D,解决唐末弊政3.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百家姓》版本中却排序第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顺序家喻户晓。由此可推断出该版本的《百家姓》成书于哪一朝代()A.西周B.秦朝C.北宋D.明朝4.北宋仁宗宝元年间官吏达13445人,宣和年间官吏已达30000余人,而到了庆元年间更达40000人。北宋这一状况()A.导致财政负担重B.完善了中央机构C,提高了行政效率D,提升了官员素质5.有学者认为,宋朝在与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一再失利,并且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究其原因是宋朝推行的一项政策使军队战斗力锐减。这项政策是()A.盟约和议B.崇文抑武C.闭关自守D重农抑商6.北宋时期,张载喜欢谈论兵事,范仲淹提醒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另据《沫水记闻》卷七载:"寇(准)为枢密使,曹利用为副使,寇(准)以其武人,轻之。"这反映了()A.科举制度得到不断完善B.国家政策影响士人观念C.崇文抑武之风开始盛行D.士大夫共治意识的提高7.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B.采用二府三司制,维护君主权威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D.派遣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8."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针对社会经济与行政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新旧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所冲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A.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B.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D.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9.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宋真宗下诏:"别置谏官、御史各六员,增其月俸,不兼他职。每月须一员奏事……及三年,黜其不胜任者。"奏事的范围包括"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等。由该诏令可推知,宋真宗时期()A.力求限制谏官的监察权B.台谏合一的局面已形成C.推行崇文抑武治国方略D.分化事权进而强化皇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