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知识梳理与单元检测卷1.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2. 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3. 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4.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5.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6. 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7. 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8. 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9.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10.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11.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12.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13. 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14.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15.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16.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中。17. 工程设计中需要运用相关的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18. 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执行程序19. 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20. 对制作出的产品进行评估时,需要有一定的标准。21. 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一、选择题(20分)1.图中小车,1个垫圈刚好运动起来,再增加垫圈,小车的运动( )。A.会变快 B.会变慢 C.保持不变2.可以用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 )。A.砝码 B.弹簧测力计 C.电子秤3.放在斜坡上的篮球会滚下来,这是因为( )。A.篮球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B.篮球不受摩擦力的作用 C.篮球是圆的4.果果玩发球器时,不会改变小球运动状态的动作是( )。A.按下按钮,发射小球 B.把小球握在手中 C.用接球器接住落下的小球5.气球发射器发射出的小球具有能量。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食物可以储存能量,身体消化食物后获得能量B.小球发射的速度越快,它具有的能量越大C.被拉伸的气球皮是静止的,不具有能量6.人们搬运物体时,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主要是为了( )。A.避免货物受损 B.减少摩擦 C.增大摩擦7.小车2秒行驶了60厘米,如果想让小车2秒行驶80厘米,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增大拉力 B.减少载重量 C.减小拉力8.重力是可以测量的,如果测量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在“0”刻度的上方,那么1牛顿的物体测得的重力会( )。A.大于1牛顿 B.等于1牛顿 C.小于1牛顿9.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火箭上升的动力靠( )。A.弹力 B.反冲力 C.摩擦力10.下列行为中,属于减少摩擦力的是( )。A.自行车轮胎表面设计成凹凸花纹B.下雪天给汽车轮胎安装防滑链C.给沉重的书包装上轮子二、填空题(9分)11.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 的大小的工具,在测量前要先把指针调到 刻度。12.拉一拉橡皮筋,橡皮筋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 )。13.力的单位是 ,简称 ,下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14.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明确问题 、( )、( )、评估与改进。15.研学时,豆豆参加了抓鱼的活动,赤手抓鱼时,鱼总是从手上跑掉他只抓住了一条鱼,戴上手套后成功抓住了五条鱼,这是因为手套上有很多凸起的小颗粒,能 。三、判断题(20分)16.跳板、蹦床、健身球等都使用到了弹力。( )17.人们生活中常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别的力的大小。( )18.摩擦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我们生活会更加方便。( )19.用拖布拖地时,拖布与地面接触会产生摩擦力。( )20.弓箭是利用了物体的反冲力制成的。( )21.我们可以用橡皮筋、硬纸板、回形针制作一个简易的测力计。( )22.运动员撑杆跳高时,利用了杆的弹力。( )23.设计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摩擦力越小越好。( )24.运动鞋底上的花纹只是好看,没有其它作用。( )25.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和纸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力。( )四、连线题(4分)26.将下列物体现象与所受到的力用直线连接起来。水往低处流 浮力汽车刹车 弹力弹弓射石 重力乒乓球漂在水面上 摩擦力五、简答题(10分)27.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哪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力?28.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六、实验题(17分)29.如图是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每个木块的重量都一样,图1、图2的木板相同,图3的接触面是毛巾。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木块,使每组的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重复实验三次,图1弹簧测力计的平均读数是35牛,图2弹簧测力计的平均读数是20牛,图3弹簧测力计的平均读数是31牛。图1 图2 图3(1)图1和图2的对比实验中,改变的量是接触面受到的 。对比两组的实验结果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 大小有关;压力越 ,摩擦力越大,压力越 ,摩擦力越小。(2)图2和图3的对比实验中,改变的量是 。对比两组的实验结果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 有关;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 ,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下面是实验中用到的三种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和其中一个实验的记录。30.下图中的小组在进行的步骤是( )。A.制订方案 B.实施方案 C.评估与改进31.组装小车时,要将车轴安装在纸盒车身上,下列做法最合适的是( )。A.用胶水将车轴粘在纸盒车身上B.在纸盒车身的底面上挖半圆形凹槽,将车轴放在凹槽处C.在纸盒车身的侧面(靠近底面处)挖孔,将车轴穿在里面32.用方法1,根据实验记录推测,要让小车在一秒钟走完全程,垫图的数量范围大概是( )垫圈个数 小车到达终点的时间(秒)5 3.5810 1.4315 0.89A.4-6个 B.8-11个 C.12-14个33.用方法2来驱动小车,要想小车运动的距离远点,应该( )。A.增加小车的轮子 B.增高车的重心 C.增加橡皮筋的缠绕圈数34.如果将橡皮筋缠绕圈数增加上百倍,那么( )。A.小车一定跑得更远 B.小车一定跑得更近 C.橡皮筋可能会损坏35.用方法3驱动小车,气球的喷气口刚好朝向我们右边,那么小车前进的方向是向我们( )前进。36.小车制作好以后,要对他们的小车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不包括( )。A.小车行驶的距离 B.小车的运载能力 C.小车是谁制作的七、综合题(20分)校园科技节发布了“动力小车挑战赛”项目,明明和学习小组同学十分感兴趣,于是开展一系列关于小车研究的实验,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帮助解决吧!37.图1实验中,明明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数量,当挂上3个垫圈时刚好让小车运动起来。关于小车运动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有拉力,小车就能运动起来B.需要一定的拉力,小车才能运动起来C.拉力必须大于小车自重,小车才能运动起来38.挂上3个垫圈后,明明测得小车从起点到终点所需时间为3秒,为了让小车能2秒精准到达终点,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减少垫圈数量 B.增加垫圈数量 C.增加小车自重39.那么3个垫圈的重力有多大呢?明明利用下图的工具进行测量。该测量工具的名称是 。40.关于该测量工具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对准“0”刻度线B.读数时,视线高于指针C.所测量的力不能超出最大测量值41.图是3个垫圈的重力示数,读数记为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生意外时车不能立即停止运动。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操纵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作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作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作制动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如图所示。下面是一位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速度(千米/时) 反应距离(米) 制动距离(米)40 7 850 9 1360 11 2080 15 34100 19 5442.汽车正常行驶时,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是 摩擦。刹车后,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是 摩擦。43.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快,刹车时的制动距离越 。44.请根据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行车安全的角度为交警部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参考答案:1.A2.B3.A4.B5.C6.B7.C8.C9.B10.C11. 力 012.弹力13. 牛顿 牛 2.4N14. 制订方案 实施方案15.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加了摩擦力16.√17.×18.×19.√20.×21.√22.√23.×24.×25.×26.27.(1) 轮胎上的花纹(2)鞋底的花纹(3)砂纸(4)粗糙的表面:例如沙地、砾石路面等(5)橡皮擦(6)手套(7)止滑地毯28.答:(1)动力方式 (2)各部分所用材料 (3)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 (4)各部分的连接方式。29. 压力 压力 大 小 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光滑程度 大30.A 31.C 32.C 33.C 34.C 35.左边 36.C37.C 38.B 39.弹簧测力计 40.B 41.1.6N42. 滚动 滑动 43.远 44.图表数据表明,速度越快,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越长。所以从控制速度角度来写标语“珍爱生命,远离超速”。知识梳理单元检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