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清单--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清单--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社会:
按生产力水平(石器制作技术)分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按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分期: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址
1.旧石器时代
(1) 概念: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 生产生活:
(3) 遗存代表:云南元谋人(约170万年)和北京人(约70至20万年)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
(1) 概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 生产生活:
(3) 文化遗存
时间 原始社会组织 文化遗址 活动区域 文化代表 时代特征
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元谋人、北京人 云南、北京 炭屑(用火) 采集、渔猎、迁徙
母 系 氏 族 社 会 ①母权制 ②生产力十分低下 ③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④人人平等,和睦相处 ⑤图腾崇拜 ⑥多偶婚、对偶婚 ⑦重要事情由氏族民主集会决定(但后期某些部落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7000—5000年) ★★★★★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 黄河中游 (豫、冀、晋、陕、甘、宁、青、鄂) 彩绘陶器、粟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23-5023年) (浙江宁波河姆渡镇) 长江下游 (宁波、舟山群岛) 水稻,养蚕缫丝,饲养家畜,干栏式建筑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山东泰安大汶口镇) 黄河下游 (山东、江苏淮北) 白陶、黑陶, 墓葬有大小,随葬品差别悬殊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000年) ★★★★★ 父 系 氏 族 社 会 龙山文化 (距今约4500-4000年) (山东济南历城县龙山镇) 黄河中下游 (鲁、豫、晋、陕) 黑陶(蛋壳陶) ①父权制 ②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③氏族之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④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⑤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
红山文化 (起始于五六千年前)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 辽河上游 (内、辽、冀) 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神庙,不同墓葬随葬品数量差别明显
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000年) (浙江杭州良渚街道) 长江下游 (钱塘江流域)
▲▲注:还需关注的其他文化遗址: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庙底沟文化、双槐树遗址等
(4) 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 部落联盟与国家初始
(1)三皇五帝时代:
①黄帝、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②尧舜禹时期,推行“禅让”继承联盟首领(以德才为标准,“让贤”,不论血统)
(2)“万邦”时代: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陶寺遗址)
知识补充:
A. 农业出现的意义
是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由迁徙走向定居
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脑力劳动、文学宗教等纷纷脱离出来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日益重要
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分布广泛:大多地处大江大河和冲积平原
本土性:基本不受异域文明的影响
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绵延不断
多元一体: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不平衡性: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且互补,逐渐形成统一力量
包容性:史前文化区兼容并蓄,且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