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祥云一中2027届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思想政治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9页,第Ⅱ卷第9页至第10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年4月29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展。展览向公众讲述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还为观众提供了文物的考古背景。“观众不仅能亲眼欣赏文物,还能了解到文物的发掘地点、出土位置等信息”。通过展览,人们可以认识到( )①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状况 ②人们还未开始定居的生活③人们由食物的采集者已经变为生产者 ④人们处在新石器时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亚当·斯密“在下面这点上是对的: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导致劳动“始终令人厌恶”的根源②劳动只有摆脱了外在的强制性才是“自由和幸福”的③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劳动形式的变化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④在雇佣劳动形式下,劳动创造的全部财富被雇佣者无偿占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美国学者丹·席勒指出:“在扩张性市场逻辑的影响下,因特网正在带动政治经济向数字资本主义转变。”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信息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飞跃,成为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新经济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表征的网络社会已经到来。由此可以推断出( )①数字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②数字技术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将加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进程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依然存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3年1月1日,在“又见三星堆——四川卫视2023花开天下·国韵新年演唱会”上,通过运用虚拟技术,三星堆国宝级文物商代顶尊跪坐人像和神兽(青铜所制)首次合体亮相。在这里,顶尊跪坐人像和神兽( )①是新石器时代体脑分工后的产物②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智慧的结晶③体现了奴隶社会高超的劳动技艺④是用铁制工具精心打磨后的成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在古埃及的古王国时代,木器加工、毛麻纺织、建筑、造船、酿酒、石材加工等行业,都出现了较明确和细致的分工。到了新王国时代,由于在冶金方面采用了脚踏风箱的方式,用它吹火可提高炉温,金属器具的质量提升、数量增加;采取轮种的方法种植农作物,灌溉技术也大幅提升。这反映了( )①奴隶社会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②生产力的发展使得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③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④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共产党宣言》中写道:“难道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没有的事。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殖的财产。现今的这种财产是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中运动的。”由此可知( )①雇佣工人的劳动是资本家获利的重要途径②基本矛盾尖锐性是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原因③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资本和雇佣劳动矛盾④《宣言》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4年5月7日,英国火车司机联盟因待遇问题等开始新一轮的罢工行动。近年来,西方国家似乎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混乱。从英国到美国,再到德国和法国,罢工、游行内讧无处不在,仿佛一场场狂风暴雨正在袭来。由此可知( )A.工人罢工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基本特征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其一切矛盾的总根源C.资本主义社会隐蔽的剥削方式越来越暴露无遗D.工人罢工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8.圣西门是19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在圣西门的眼中,当时所有美好的政治制度都是伪装的,都是专横武断、腐败无能和玩弄权术的制度。在他自己的理想国度里,他认为领导者和普通民众都是平等的,他认为“必须使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带来使大多数无产者拥有财产的结果,以使无产者能够出色地管理财产”。由材料可知,圣西门(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虚伪和弊端 ②看到了人民独特和伟大的作用③肯定了革命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④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出版时,有个副标题——“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亲身观察”是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调研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中的“参与式观察法”,即调查者深入调查对象的生活场景,在实际参与调查对象日常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观察。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而形成的理论 ②从理性和正义角度出发批判资本主义③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当中的科学理论 ④资本主义发展实践中自发产生的思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科学态度蕴含在理解、学习、运用、发展等主要环节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坚守真理立场等系列思想②把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精神实质,方法功能,历史命运④总结实践经验,提炼观点和升华认识,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时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当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支持无产阶级“夺去这些阶级(已经丧失了治理法国能力的阶级)的政权”。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的成立给予高度评价,称它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工人阶级自从有自己的历史以来第一次在一个作为首都的大城市中掌握了政权”。这意味着( )①无产阶级的武装力量在当时已经足够强大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③无产阶级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④工人阶级是一个先进的、革命的阶级群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国际歌》是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颂歌。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国际歌》(歌词节选)。从上述歌词内容来看,《国际歌》( )①明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目标 ②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依靠力量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④确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中国近代通史》(修订版)搭建了中国近代史的总体框架,通过严谨、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不仅使读者更容易看清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而且使读者通过中国近代历史的角度,深刻了解到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艰辛探索中前进③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以下是外国人对中国的“三个不理解”:清朝时期,在英国人数次入侵中国的时候,为什么80万清军打不赢0.7万英军?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什么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中国居然没投降?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为什么打不赢中国?这“三个不理解”从侧面印证了( )A.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主心骨C.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追求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15.1919年5月4日,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学生3000余人到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1919年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随后罢工、罢课、罢市迅速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这场运动( )①意味着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②开启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崭新篇章③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 ④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16.中国是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是在战火硝烟中揭开现代化序幕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与其他后发国家现代化相比,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①封建统治者始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③实业救国的主张不被大多数中国人接受 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中国共产党人刚开展武装斗争的时候,曾效仿俄国,将夺取中心城市作为目标,随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的相继失败,毛泽东进行三湾整编,率领部队进入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探索。这一伟大探索( )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②遵循着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③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85年前,在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有这样的一群有识之士,他们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成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大学,它就是“西南联大”!对那个“年代”所属中国革命时期的认识错误的是( )A.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B.就革命性质来说是属于无产阶级民主革命C.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D.其革命任务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19.人类社会的发展表明,历史的大车轮总会按它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任何困难和挫折都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是(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④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飞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商品粮需求量急剧扩大,社会上出现了粮食供应不足、农民待价惜售和私人粮商粮贩操纵粮食市场的局面。1953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统购统销)的决议。粮食统购统销的实行,初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在不高的水准上满足了工业化对粮食的需要。这表明( )①社会化大生产下工业和农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②农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④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1.土地改革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大解放区领导贫苦农民进行的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从实行有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现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初级社,再发展到实现集体公有制的高级社三个阶段。两者的共同点是( )①把土地私有转化为土地集体所有 ②激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③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 ④对革命取得胜利起积极推动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原来具有私有制性质的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改造成为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改造( )①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②将非公有制经济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③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3.1953年,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实现,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这说明( )①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能取得建设成功②照搬苏联经验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当时的中国④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4.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谈道:“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说明了前进中经历的曲折完全可以避免( )②印证了生产关系变革必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④启示我们经济建设要牢牢地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曾经过四个阶段的演变。1946~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将地主土地变成农民土地;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也由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1958~197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土地改革彻底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农业合作化的完成使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③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实践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意味着我国农村改革取得突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6.197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2023年1~9月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9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3%。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资料凭票供应、紧缺匮乏,而今天的商品供给极大丰富,品质化消费、升级型消费已成常态,人们享受着财富增长带来的物质生活丰饶和社会祥和。可见,改革开放( )①极大改善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面貌 ②不断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砥砺前行③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 ④及时否定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模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7.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这一论断至今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A.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B.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C.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D.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8.2024年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某校高三学生在准备宣传展报内容时,摘抄到以下论述: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概括这段论述,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启示是( )A.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适用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精神力量B.坚持人民立场,探索时代发展新课题,回应我国社会发展新挑战C.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认识和改造世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D.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29.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实现了“制”向“治”的转变。“中国之治”把国家制度体系的优势转化为我国的治理优势,把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要求和制度改革发展的要求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转变( )①中国基本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②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提高“中国之治”的效能③中国全面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④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制度根基和制度自信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0.北京时间2024年8月12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闭幕。这是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中国连续第11次派出体育代表团参加夏季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以40金27银24铜圆满收官,并列金牌榜第一,创中国代表团境外奥运会夺金新纪录!从洛杉矶到巴黎,中国体育四十载奥运路,骄人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①坚定道路自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强国发展之路②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政治优势③坚定文化自信,一代代奥运健儿展现了中国体育精神和国家形象④坚定制度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指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以私有制和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财富的增长始终伴随着少数人的富裕和绝大多数人的贫穷。资本主义一方面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生产力,积累了庞大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在财富的占有上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极是占人口比例极少数的资本家阶级占有绝大多数社会财富,另一极是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雇佣工人却占有极少数社会财富,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由此不断积累和尖锐化,直至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实现共产主义,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结合材料,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共同富裕能够实现的依据。(10分)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探索过程中。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工业化”、60年代提出的建设“四个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基础上,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等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变,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简要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哪些贡献。(10分)3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形势。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困难和挑战,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任务繁重;从国际看,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世界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复苏陷入停滞,国际金融市场错综复杂。为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落地见效,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改革发展的最终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各项政策举措要有利于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结合材料,运用“伟大的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10分)34.(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财政收入增加到20.4万亿元,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270多万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2.5万公里增加到4.2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13.6万公里增加到17.7万公里……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有关知识,分析近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的原因。(10分)祥云一中2027届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思想政治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D C B A B A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A D B A C C B C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C D C D B C D D B【解析】1.“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向公众讲述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还为观众提供了文物的考古背景,八千年前人类处于新石器时代,人们由食物的采集者已经变为生产者,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这说明劳动只有摆脱了外在的强制性才是“自由和幸福”的,而生产资料私有制压迫和剥削存在是导致劳动“始终令人厌恶”的根源,①②正确;材料强调不同社会形态的劳动形式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且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的改变带来劳动形式的变化,③说法错误;在雇佣劳动形式下,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雇佣者无偿占有,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3.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没有提到数字技术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也没有提到数字技术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①②排除;社会形态的更替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因特网正在带动政治经济向数字资本主义转变,信息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飞跃,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将加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进程,③正确;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数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依然存在,④正确。故本题选D。4.青铜器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三星堆国宝级文物商代顶尊跪坐人像和神兽(青铜所制)体现了奴隶社会高超的劳动技艺,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智慧的结晶,②③正确;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新石器时代体脑分工”,①错误;青铜器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铁制工具是封建社会的标志,顶尊跪坐人像和神兽不可能是用铁制工具精心打磨后的成果,④错误。故本题选C。5.在古埃及的古王国时代,木器加工、毛麻纺织、建筑、造船、酿酒、石材加工等行业,都出现了较明确和细致的分工,这表明奴隶社会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①符合题意;题干表明金属器具的质量提升、数量增加,不体现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②不符合题意;题干不体现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③不符合题意;到了新王国时代,由于在冶金方面采用了脚踏风箱的方式,用它吹火可提高炉温,金属器具的质量提升、数量增加;采取轮种的方法种植农作物,灌溉技术也大幅提升。这反映了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6.《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说明,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家获利的重要途径,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资本和雇佣劳动矛盾,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不强调基本矛盾尖锐性是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原因,②与题意不符;《宣言》中的这段话提示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并没有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7.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相对过剩,A错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从英国到美国,再到德国和法国,罢工、游行内讧无处不在,仿佛一场场狂风暴雨正在袭来,由此可知体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说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其一切矛盾的总根源,B正确;资本主义社会隐蔽的剥削方式并未暴露无遗,并且材料强调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本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根源,C排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D错误。故本题选B。8.本题考查空想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在圣西门的眼中,当时所有美好的政治制度都是伪装的,说明圣西门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虚伪和弊端,①正确;圣西门认为领导者和普通民众都是平等的,但并没有看到人民独特和伟大的作用,②错误;他认为“必须使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带来使大多数无产者拥有财产的结果,以使无产者能够出色地管理财产”,说明他看到了革命对解决问题的作用,③正确;圣西门的观点属于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④错误。故本题选A。9.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调研重要方法“亲身观察”,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而形成的理论,也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当中的科学理论,①③正确;空想社会主义仅从理性和正义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②排除;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会自发产生,④排除。故本题选B。10.应该是坚守人民的立场,①说法错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②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科学态度蕴含在理解、学习、运用、发展等主要环节中。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精神实质,方法功能,历史命运,③说法正确;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在运用、发展中,总结实践经验,提炼观点和升华认识,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时代,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11.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当时无产阶级的武装力量不够强大,①错误;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的成立给予高度评价,称它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工人阶级自从有自己的历史以来第一次在一个作为首都的大城市中掌握了政权”。这意味着工人阶级是一个先进的、革命的阶级群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②④符合题意;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当时无产阶级还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③错误。故本题选D。12.从《国际歌》歌词内容来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依靠力量是劳动群众,明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目标,①②符合题意;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③错误;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但材料没有体现这一原则,④不选。故本题选A。1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其基本国情决定,①错误;材料强调中国近代史,不涉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与题意不符;通过《中国近代通史》,我们可以感悟到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4.材料不强调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不符合题意;通过材料中第一个“不理解”与第二、三个“不理解”的对比,可以印证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主心骨,B符合题意;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追求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C表述不准确;材料不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而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15.五四运动时,我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错误;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这说明五四运动开启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崭新篇章,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②正确;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这说明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③正确;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6.封建统治者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因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被打破,①错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他们决不允许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②正确;材料不涉及实业救国,而且实业救国有利于中国发展现代化,③错误;材料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④正确。故本题选C。17.中国共产党人刚开展武装斗争的时候,曾效仿俄国,随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的相继失败,毛泽东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探索,这一伟大探索遵循着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②③符合题意;毛泽东进行三湾整编,率领部队进入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探索,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不包括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①说法错误;在这一伟大探索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表述不准确,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8.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对那个“年代”所属中国革命时期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其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A、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任务也是反帝反封建,就革命性质来说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9.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①④排除;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②③正确。故本题选C。20.粮食统购统销的实行,在不高的水准上满足了工业化对粮食的需要,这体现了农业对工业的支持促进,但材料中未体现工业对农业的促进,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统购统销的实行,没有涉及农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改造,并且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②排除;粮食统购统销的实行(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开始),初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满足了工业化对粮食的需要,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③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上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私人粮商粮贩操纵粮食市场等问题,1953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统购统销)的决议,表明新中国的成立,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提供了可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④正确。故本题选D。21.无论是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还是社会主义改造都能激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符合题意;土地改革运动,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所有,调动了解放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推动作用,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将农民所有的土地收归集体所有,也起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④符合题意;土地革命的目的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①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运动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①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原来具有私有制性质的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改造成为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改造将非公有制经济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②③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C。2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能取得建设成功”说法过于绝对,①错误;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而不是照搬,②错误;“一五”计划在党的带领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提前完成了相关指标,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2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印证了生产关系变革必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启示我们经济建设要牢牢地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与国情相适应,②④符合题意;①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25.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①说法错误;农业合作化的完成,促使我国农村逐步建立起集体所有制经济,使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②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③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而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取得突破,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26.材料中“197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2023年1~9月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9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3%。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资料凭票供应、紧缺匮乏,而今天的商品供给极大丰富,品质化消费、升级型消费已成常态,人们享受着财富增长带来的物质生活丰饶和社会祥和”,这说明改革开放极大改善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面貌,①正确;材料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生活资料对比说明改革开放改善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面貌,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未体现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砥砺前行,②与题意无关;“改革开放前,生活资料凭票供应、紧缺匮乏,而今天的商品供给极大丰富,品质化消费、升级型消费已成常态,人们享受着财富增长带来的物质生活丰饶和社会祥和”,这说明改革开放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③正确;材料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生活资料对比强调改革开放改善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面貌,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时否定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模式”内容,不是材料表达的重点,④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B。27.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文革”时期也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说法不合理,排除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B说法错误;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C正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28.该选项中“马克思主义的普遍适用性”的说法错误,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而不涉及坚持人民立场,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没有体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C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D正确。故本题选D。29.“中国之治”把国家制度体系的优势转化为我国的治理优势,把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要求和制度改革发展的要求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转变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制度根基和制度自信,有利于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提高“中国之治”的效能,②④符合题意;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全面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排除①③。故本题选D。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从洛杉矶到巴黎,中国体育四十载奥运路,骄人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坚定道路自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强国发展之路,①正确;从洛杉矶到巴黎,中国体育四十载奥运路,骄人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政治优势属于制度自信,②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洛杉矶到巴黎,中国体育四十载奥运路,骄人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坚定文化自信,一代代奥运健儿展现了中国体育精神和国家形象,③正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从洛杉矶到巴黎,中国体育四十载奥运路,骄人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坚定制度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属于理论自信,④错误。故本题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10分)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3分)②阶级社会都是以私有制和阶级对抗为基础的,因不适应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终将会被历史淘汰。(3分)③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因其生产关系适应并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到那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两极分化消除,共同富裕将会实现。(4分)32.(10分)①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3分)②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3分)③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4分)33.(10分)①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3分)②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困难挑战增多,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任务繁重。因此,我们要更多地运用改革的办法实施调控,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3分)③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能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4分)34.(10分)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方向指导。(3分)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2分)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3分)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