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古代印度1.了解古代印度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知道以孔雀王朝为代表的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史2.通过对种姓制度的目的和特点的学习,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3.了解佛教的创立、发展的原因及传播基础主干落实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文明产生:(1)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 流域。(2)早期文明遗址: 和摩亨佐·达罗遗址。2.国家建立:公元前1500年左右, 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1)地位:是古代印度文明的 。(2)版图: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统一。(3)首都: ( )。【思维导引】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建立:雅利安人建立的社会等级制度—— 。2.主要内容:等级 等级名称 权利或义务第一等级 掌管祭祀第二等级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第四等级 为前三个等级服务3.特点:各等级 。各等级之间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 。【思维导引】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建立: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 ,后被称为“释迦牟尼”。2.教义:主张“ ”,宣扬“忍耐顺从”。3.佛教传播示意图:【史料研习】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大唐西域记》卷二据记载,悉达多王子目睹了世间种种苦难,因而慨然出家。先是到深山修苦行,但毫无所获,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整整沉思了49天,终于悟出一个“真理”……——《佛教的初传与远播》重点任务驱动 印度政府于1950年决定将孔雀王朝时期的一狮子柱头作为其国徽的图案,图案下面有句用梵文书写的格言“唯有真理得胜”,以体现印度悠久文化的自豪感和国家独立的民族感。任务一 解读“种姓制度”材料一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摘编自[印度]《摩奴法典》材料二 这种制度……让印度社会保持了强大的稳定性,更给予了印度人极高的民族认同感,让印度虽然历经侵略和征服,却依然保持印度特色。……扼杀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的奋斗动力……当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动力时,社会怎能不缺乏生机与活力 (1)材料一反映了印度种姓制度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从不同角度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任务二 探究文明影响(3)结合以上图片,总结佛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对待不同的文明 对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素养达标评价1.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被称作古代文明时期,其中包括古代亚非文明和古代欧洲文明。下面关于古代亚非文明的广告词符合史实的是( )A.在黄河流域采风,领略金字塔的壮美B.在两河流域驻足,感受佛教的风采C.在尼罗河畔漫步,学习楔形文字的奥秘D.在印度河沿岸观光,了解古印度最早文明2.研究摩亨佐·达罗遗址发现其城市分为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由此可知( )A.古印度社会等级分明B.古印度科技发达C.古印度城市规划合理D.古印度文明领先世界3.《梨俱吠陀·原人歌》中记载,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这映射了( )A.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B.古巴伦的法制传统C.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D.古代中国的奴隶制度4.(2024·濮阳月考)在古印度,一个理发师的儿了爱上了一位婆罗门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放弃,因为这门亲事“办不到”。理发师父亲反对的理由是( )A.这对青年属于同一种姓部族B.女方的种姓高于男方C.理发师的职业受到歧视D.理发师的父亲仇视婆罗门5.有学者认为:“从种姓制度的另一端看,穷人和地位卑微者也有支持种姓制度的强烈理由,除了最悲惨和最边缘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可以轻视某一些人,这是种姓制度重要的心理特点。”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种姓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印度统治者利用宗教固化种姓制度B.种姓制度符合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C.长期分裂的状态有利于种姓制度的长期生存D.下层民众相互歧视的优越感固化了种姓制度6.(2024·焦作期末)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起初因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迎合了广大贫苦百姓;后又因宣扬“忍耐顺从”,得到统治者的追捧。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佛教的教义B.佛教传播的背景C.佛教形成的过程D.佛教传播的原因7.“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毕竟是在不相同的区域内成长起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据此可知( )A.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B.人类文明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C.文明起源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D.文明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8.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形成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等级森严的制度]材料一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如何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 [众生平等的宗教]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材料三 刹帝利贵族……通过战争与掠夺,在经济上也拥有最多的财富……可是也有许多婆罗门没落了,他们从事过去被他们看不起的低种姓的职业,有的当了医生、樵夫、商人、农民、牧人、猎人和屠夫……有不少吠舍靠经商或放高利贷致富。他们占有许多土地和财产,成了新的奴隶主……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变,富有吠舍的政治地位也有了提高,有些人还参加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挤进了统治阶级的行列。(2)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佛教的创始人在当时属于哪一等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兴起的背景。第3课 古代印度1.了解古代印度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知道以孔雀王朝为代表的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史2.通过对种姓制度的目的和特点的学习,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3.了解佛教的创立、发展的原因及传播基础主干落实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文明产生:(1)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2)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遗址。2.国家建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1)地位: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2)版图: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统一。(3)首都:华氏城(A)。【思维导引】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建立:雅利安人建立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2.主要内容:等级 等级名称 权利或义务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为前三个等级服务3.特点: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思维导引】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建立在阶级压迫基础上的社会等级制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建立: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迦牟尼”。2.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3.佛教传播示意图:【史料研习】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大唐西域记》卷二据记载,悉达多王子目睹了世间种种苦难,因而慨然出家。先是到深山修苦行,但毫无所获,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整整沉思了49天,终于悟出一个“真理”……——《佛教的初传与远播》重点任务驱动 印度政府于1950年决定将孔雀王朝时期的一狮子柱头作为其国徽的图案,图案下面有句用梵文书写的格言“唯有真理得胜”,以体现印度悠久文化的自豪感和国家独立的民族感。任务一 解读“种姓制度”材料一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摘编自[印度]《摩奴法典》材料二 这种制度……让印度社会保持了强大的稳定性,更给予了印度人极高的民族认同感,让印度虽然历经侵略和征服,却依然保持印度特色。……扼杀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的奋斗动力……当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动力时,社会怎能不缺乏生机与活力 (1)材料一反映了印度种姓制度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答:特点:贵贱分明。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2)依据材料二,从不同角度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答:积极: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重要文明成果,在当时它暂时维护了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不可逾越。这种界限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任务二 探究文明影响(3)结合以上图片,总结佛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对待不同的文明 答: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亚洲地区的文学、艺术、文化等产生深远影响。对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素养达标评价1.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被称作古代文明时期,其中包括古代亚非文明和古代欧洲文明。下面关于古代亚非文明的广告词符合史实的是(D)A.在黄河流域采风,领略金字塔的壮美B.在两河流域驻足,感受佛教的风采C.在尼罗河畔漫步,学习楔形文字的奥秘D.在印度河沿岸观光,了解古印度最早文明2.研究摩亨佐·达罗遗址发现其城市分为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由此可知(C)A.古印度社会等级分明B.古印度科技发达C.古印度城市规划合理D.古印度文明领先世界3.《梨俱吠陀·原人歌》中记载,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这映射了(A)A.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B.古巴伦的法制传统C.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D.古代中国的奴隶制度4.(2024·濮阳月考)在古印度,一个理发师的儿了爱上了一位婆罗门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放弃,因为这门亲事“办不到”。理发师父亲反对的理由是(B)A.这对青年属于同一种姓部族B.女方的种姓高于男方C.理发师的职业受到歧视D.理发师的父亲仇视婆罗门5.有学者认为:“从种姓制度的另一端看,穷人和地位卑微者也有支持种姓制度的强烈理由,除了最悲惨和最边缘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可以轻视某一些人,这是种姓制度重要的心理特点。”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种姓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是(D)A.印度统治者利用宗教固化种姓制度B.种姓制度符合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C.长期分裂的状态有利于种姓制度的长期生存D.下层民众相互歧视的优越感固化了种姓制度6.(2024·焦作期末)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起初因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迎合了广大贫苦百姓;后又因宣扬“忍耐顺从”,得到统治者的追捧。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段文字意在说明(D)A.佛教的教义B.佛教传播的背景C.佛教形成的过程D.佛教传播的原因7.“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毕竟是在不相同的区域内成长起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据此可知(C)A.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B.人类文明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C.文明起源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D.文明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8.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形成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等级森严的制度]材料一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如何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 答:职业、所居地区不同、所居聚落不同等;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众生平等的宗教]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材料三 刹帝利贵族……通过战争与掠夺,在经济上也拥有最多的财富……可是也有许多婆罗门没落了,他们从事过去被他们看不起的低种姓的职业,有的当了医生、樵夫、商人、农民、牧人、猎人和屠夫……有不少吠舍靠经商或放高利贷致富。他们占有许多土地和财产,成了新的奴隶主……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变,富有吠舍的政治地位也有了提高,有些人还参加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挤进了统治阶级的行列。(2)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佛教的创始人在当时属于哪一等级 答: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等级要求提高社会地位。等级:刹帝利。(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兴起的背景。答: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刹帝利贵族和吠舍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种姓特权日益不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印度 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docx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印度 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