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荆楚联盟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一、选择题(共 10题,每题 2分,共 2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D C B C A B D C选择题详解【答案】1.A 2.B【设题意图】本组题以我国已建成的深空站的布局为素材,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学生信息解读能力及我国疆域特征等基础知识。【解析】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佳木斯深空站位于黑龙江省,喀什深空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选 A。第 2题,依据图示以及题干中深空站经纬度可知,两个空间站东西跨度大,而南北跨度小,所以深空站的布局充分利用了国土经度跨度大这一优势。晴朗天气以及地势较高的地区有利于深空站与外太空的通信,但与气候差异、地形差异无关。故选 B。【答案】3.D 4.C 5.B【设题意图】本组题以武汉市近十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为素材,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考查学生图表阅读能力、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等基础知识。【解析】第 3题,根据图示 2014年至 2023年期间,武汉市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故选 D。第 4题,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来汉寻求工作,导致外来人口迁入较多,②正确;武汉市实施较宽松的落户政策,外来人口容易落户武汉,导致常住人口增加,④正确;人均收{#{QQABYYCEgggoAAIAAQhCQQmCCAOQkhECAQgOwAAAsAAASRFABCA=}#}入水平较低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弱,①错误;此期间,我国出生率处于较低水平,不会大幅增加,③错误。故选 C。第 5题,武汉市人口常住人口增加,导致公共交通压力增大、城市管理难度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小;由于迁入人口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所以劳动力资源丰富。故选 B。【答案】6.C 7.A【设题意图】本组题以某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服饰为素材,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考查学生对实景图的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及我国民族分布特征。【解析】第 6题,我国各民族主要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分布特点,少数民族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东部地区也有少数民族分布,如畲族,主要分布在闽、浙两省;各民族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较为集中。故选 C。第 7题,根据图示信息,传统民居为碉楼、服饰为藏袍,该少数民族为藏族,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故选 A。【答案】8.B 9.D 10.C【设题意图】本组题以我国沿 32°N线的地形剖面图为素材,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及我国地形特征及其影响。【解析】第 8题,由图中经度分布可知,第一级阶梯位于我国西部,地势较高;第三级阶梯位于我国东部,地势较低。所以,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故选 B。第 9题,甲处位于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交界处,且纬度为 32°N,所以甲为巫山。故选 D。第 10题,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①正确;由于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③正确;我国山地面积占比最大,②错误;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④错误。故选C。{#{QQABYYCEgggoAAIAAQhCQQmCCAOQkhECAQgOwAAAsAAASRFABCA=}#}二、非选择题(共 3题,共 30分)11.【答案】(1)西南(2分) 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或“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或“东南多西北少”)(2分,只答出“东多西少”或“南多北少”给 1分)(2)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种植;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季风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任意答出 2点得 4分)(3)位于我国西北,纬度较高;横穿天山,海拔高(4分)。【设题意图】本组题以东亚季风、我国降水分布图、新闻素材为素材,创设学习探索和生活实践情境,考查气候特点及成因、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交通的影响。【解析】第(1)题,从图 5可以看出夏季(7月)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为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从图 6可以看出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第(2)题,受夏季风影响,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最大优势是雨热同期,夏季水热条件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夏季风不稳,夏季风进退异常,可能会造成旱涝灾害。同时,我国气候类型多样,适合多种粮食作物的种植。第(3)题,独库公路位于我国西北,纬度较高,受冬季风影响较早,10月中旬后雨雪天气增多;独库公路横穿天山,海拔高,10月中旬后气温降至 0℃以下,道路积雪、结冰。综上所述,10月中旬后,独库公路不具备通行条件,禁止车辆通行,正式进入“冬眠期”。12.【答案】(1)渤海(2分)(2)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地带,落差大;河流流量较大(任答一点得 2分)(3)流经重要的灌溉农业区,用水量大(2分)。流经地区气候干旱,支流汇入少;沿途蒸发下渗较多(任答一点得 2分)(4)河床高于地面(或“地上河”或“悬河”);洪涝(4分)【设题意图】本题以黄河流域简图为素材,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黄河流域的水能资源的分布、各河段特征及获取信息的能力。{#{QQABYYCEgggoAAIAAQhCQQmCCAOQkhECAQgOwAAAsAAASRFABC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黄河注入渤海。第(2)题,河流水能资源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河流落差和径流量。龙羊峡—青铜峡河段经过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该河段有支流汇入且未经过大型灌区,河流水量较大。第(3)题,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主要从河流水量收支角度分析。读图可知,青铜峡—河口段流经气候干旱区,降水少,汇入支流较少;该河段流经我国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发达,耗水量大。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河床高出地面 7米以上。黄河下游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导致该河段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高特别是高出地面会加剧决堤风险,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13.【答案】(1)夏秋(2分,只答出“夏”或“秋”给 1分)(2)向西北方向移动(2分)(3)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减少户外生产、运输等活动;加强堤防、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众安全意识;积极开展灾后救援、重建(任答一点得2分)【设题意图】本组题以台风为素材,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考查台风移动路径、我国台风多发季节及应对措施等基础知识。【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台风生成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受此影响,台风登陆我国也多集中在夏秋季节。第(2)题,根据图示,台风“贝碧嘉”生成西北太平洋热带海域,位于我国的东南方向,9月 16日登陆我国上海,所以其移动方向大致是向西北移动。第(3)题,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可以让人们提前做好防御措施。台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狂风和暴雨,减少户外生产、运输等活动可以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加强堤防和排水可以降低暴雨带来的洪涝威胁;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可以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提高警惕,积极应对;灾后救援与重建能在一定程度上挽回部分损失。{#{QQABYYCEgggoAAIAAQhCQQmCCAOQkhECAQgOwAAAsAAASRFABCA=}#}A.13常住人口/历人。p./场韩独所税人(今志D.告桃用西南冈、世速速键(快?强、电309)A.标削国能舌。秋详山D·日马07HOt4eses2牛:带期。I2.(4)44)锂费保压。(4少)【养爱业0骂12001600恶《移动路绘g望2024年2616里7步309、告网?以给量:(堡告风业全石海输保件话移压集话:2公4)、S10012据止运效:18220限。C飞号C.F绿体2003朵4!27可、卷卷20质件火想频:112年各林达石膏动发国国民汇P提此运效要21-22健。A菜有B.用烟號巴C.用服税DEP用型C.含理费一品健说费(CKT门兰二、想速想(大想电车限、喷统?分套场1公、开309)()国10004060810能一电-(用图母收卡专业一米示。24)(一)街金装件⊙(3)帆亮战桃社型出的银场测图132)冷专说选可、绿叶斯括高业(们工)全用度开冷有司12早一家可液加生动:断就电限用张动。(1期有岛斯动街可供速禁:企食员保情(三)税烧捷国1600()(子图5(提卡收、业洲堡电和医想业点5永:100m0.当内期有量喷压可以欢集、想话俱出社8卫至57600B10恩去为学露荆楚联盟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一、选择题(共 10题,每题 2分,共 20分)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答案 C A A B D B A A A D二、非选择题(共 4小题,除标注外,每空 1分,共 30分)24.(每空 1分,共 7分)(1)⑤关节软骨 ③ 关节囊(2)神经 ⑥ 关节(或肘关节)(3)橡皮筋25.(除标注外,每空 1分,共 9分)(1)(成形的)细胞核(2)加入干酵母粉 二氧化碳 温度杀死酵母菌 酒精 乳酸菌(3)如:酸奶——乳酸菌 (合理即可,2分)26.(每空 1分,共 6分)(1)脊椎 恒温(2)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的羽毛等(答有喙无齿、有些骨内部中空、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残渣很快就随粪便排出等不得分)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残渣很快就随粪便排出(3)肺 气囊27.(每空 1分,共 8分)(1)B 生态平衡 物质循环(2)毛 胎盘(或胎盘和脐带) 乳汁(3)毛细血管 两栖{#{QQABYYCEgggoAAIAAQhCQQmCCAOQkhECAQgOwAAAsAAASRFABC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年级地理参考答案.pdf 八年级生物答案.pdf 地理·生物试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