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成都东辰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2024级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指定区域工整张贴条形码。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其中有些青铜器独具特色,例如青铜神树、青铜祭坛、青铜大立人。而有些青铜器,如青铜大口尊、蛇身铜人像、青铜神坛上的背罍青铜人像则具有明显的中原形制。此考古发现
A.凸显了“中原中心”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巴蜀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3.有学者指出,秦朝通过实施郡县制以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成功地将春秋时期的“夷夏”观念转变为包含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更广泛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这位学者的观点意在突出秦朝
A.怀柔远夷政策得到落实 B.民族交流促进领土扩张
C.国内民族差异逐渐消除 D.政治统一强化国家认同
4.某同学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如图所示,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A.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B.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C.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D.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5.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承秦末之弊,国家财用不足、人民饥馑,天子的车驾无法备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大臣只能乘坐牛车。在此背景下,汉朝廷所采取的措施是
A.“事征四夷”“图制匈奴” B.“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
6.汉初几位统治者大力推崇黄老之学,秉持“无为而治”之策。然而,汉武帝在董仲舒的提议下,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说”,转而尊崇儒术。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A.维护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需要 B.黄老之学无法解决社会矛盾
C.儒学家积极宣扬儒学的作用 D.汉武帝个人的学术兴趣偏好
7.东汉时期豪族收恤宗族中的贫困者,蓄养宾客,收留破产流亡的农民,向他们提供救济和保护。豪族对依附农榨取高额地租,多为收成的50%。据此可知,东汉时期豪族势力的发展
A.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C.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导致门阀士族迅速崛起
8.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周的礼乐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秦朝的皇帝制
9.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情况,这主要反映了
时间(年) 诸侯国数量(个)
公元前770 123
公元前670 83
公元前370 21
公元前270 11
A.君主权力的加强 B.分封制的优越性
C.华夏认同的增强 D.统一是大势所趋
10.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11.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12.图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据此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13.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如唐高宗时期靺鞨人李谨行出任右卫大将军。据此可知,唐朝时期
A.中外贸易交流频繁 B.民族政策较为开放
C.世家大族走向衰落 D.边疆治理趋于完备
14.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1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选官的标准趋向于
A.看重道德 B.注重门第 C.依据才学 D.根据军功
16.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范围。此举意在
A.减少决策失误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工作效率 D.强化朝政控制
17.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出现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C.限制了唐后期土地兼并 D.有利于均田制的进一步发展
18.魏晋时期,佛教徒充分肯定儒家的纲常伦理,以佛教的内容比附儒家的名词概念,如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配。这一做法
A.推动佛学取得文化主导地位 B.促成三教合一局面最终形成
C.有助于减少佛学传播的阻力 D.反映儒佛思想内涵本质相同
19.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快速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
C.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20.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书法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21.有学者说宋朝:“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表明宋朝
A.藩镇割据威胁国家统治 B.庆历新政势在必行
C.商品经济提升行政效率 D.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22.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
23.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例,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此举意在
A.促进民族团结 B.加强险要之地的经济开发
C.加强中央集权 D.大力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24.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而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主要得益于元代
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B.边疆管理和内地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C.驿道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D.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的有效管理
25.两宋时期,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如南宋绍兴二十九年,全国实收上供米367万石,其中江南东路、两浙路上供米205万石,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A.农民赋役负担繁重 B.冗官冗费问题突出
C.重视种植经济作物 D.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26.宋朝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可用于说明,宋朝
A.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南方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
C.长期受歧视的贱民阶层消失 D.土地兼并现象激化社会矛盾
27.北宋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僧人常以作诗为由主动结交士大夫,悉心维持友谊;如遇士大夫请教佛法,僧人不仅积极回应,还邀请他们参加佛社。许多僧人藉此建立起遍布朝野的人际网络。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A.儒学地位回升 B.僧侣干政严重
C.商品经济发展 D.政治结社盛行
28.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29.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30.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10分)
材料二
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6分)
材料三
清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二是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三是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清朝上层还通过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来增进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四是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原因。(6分)
成都东辰外国语学校高一上期半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B
18.【答案】C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D
22.【答案】D
23.【答案】C
24.【答案】B
25.【答案】D
26.【答案】A
27.【答案】A
28.【答案】D
29.【答案】C
30.【答案】B
31.【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32.【答案】(22分)
(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交融;扩展疆域;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2)特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创新;目的多为巩固军事征服成果;因俗而治或因地制宜;方式多样;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3)原因:合理分配权力,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遵循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对边疆重要人物加强控制和厚待;改革创新,完善边疆治理制度。(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