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国现代诗四首》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文说明
一、《迷娘(之一)》
从18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歌德用将近20年的时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这部小说中穿插了不少优美的抒情诗,《迷娘》(之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迷娘”(Mignon,原为法语,意思是“可爱的”“动人的”)是《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出现的小姑娘。她出生在意大利,有着复杂的身世和悲惨的遭遇,从小被拐卖到异国他乡,后被威廉解救,成为他漫游途中的同伴。小说第3卷开始时,迷娘伴着齐特琴声为威廉唱了一支歌,就是这首《迷娘》(之一)。
作为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首诗抒发的是迷娘对故乡的思念,还有对威廉的感激、信任和朦胧的爱恋。诗歌前两小节写的是迷娘家乡意大利的风景,明朗、优美而和谐;第3小节写的则是迷娘想象中的归乡之路(也可以看作她当年被拐卖离乡的路途),云雾笼罩的山峦,有着瀑布和岩洞、暗藏着危险的崎岖山路,描绘的是横亘在北方的德国和南方的意大利之间的崇山峻岭。“爱人”“恩人”“父亲”,都是对威廉的称呼,表现了迷娘对威廉复杂的情感。
歌德在18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无法忍受当时德国社会沉闷而压抑的环境,以不告而别的方式出逃,在意大利漫游将近两年才返回德国。在他心目中,意大利是理想化的古典主义的化身,代表着人、自然、艺术的和谐一体。对意大利这种人文主义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也反映在《迷娘》(之一)这首诗里。这首诗因此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立于小说情节之外的更普遍的意蕴,抒发了歌德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所可能达到的一种完美境界的向往。
歌德曾在《意大利游记》中称赞拉斐尔的名画《显容》让画作上下两个部分形成互补,构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他写这首诗,仿佛也运用了同样的手法。这首诗每小节的前四行和后三行相互补充,前四行运用大量意象营造出富于画面感的整体情境,后三行则转为直接抒情,让激荡的情感喷薄而出。整首诗的情感就这样不断起伏跌宕,造成流动和变化。三小节之间在画面和情绪上又有着衬托和转换,直至第3小节结尾达到情感的巅峰。全诗在和谐中有丰富的变化,所有的变化又归于和谐,展现出歌德在抒情诗上的高超技艺。
二、《致大海》
《致大海》是普希金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在写作这首诗之前四年,普希金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俄国南部,辗转于基希讷乌和敖德萨等地。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了大量富于斗争精神的诗歌,并与当地许多密谋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者密切来往。1824年夏,沙俄政府终于又以“亵渎神圣”和“行为不端”的罪名下令将普希金押送到位于俄国北部、他父亲名下的一个小庄园“闭门思过”。在离开敖德萨时,普希金写下了《致大海》。
这是一首写于离别之际的诗,也是一首歌颂自由的诗。在诗歌的前7个小节中,普希金从离别之际所见到的夏季海洋(“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写起,追忆了在敖德萨停留的将近一年时间里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大海,有“忧郁的絮语”和“喑哑的声音”,有“黄昏时分的幽静”,也有吞没渔船的“喜怒无常”,在这些直接描写大海的诗行之间,则反复闪现着诗人自己的形象。他是大海的“友人”,时刻倾听着大海的“期待,呼唤”,“想要挣脱开”身上的束缚,却只能停留在“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大海与诗人之间如此亲密的情感关联源自何处呢 答案就是全诗首行点出的“自由”。从第8小节开始,《致大海》转入对社会现实和诗人人生命运的思考。曾经领导革命的法国取得许多场胜利,后来出于自身野心登上皇位的拿破仑,最终在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下被迫退位,在几年以前死于大西洋中的流放地。普希金用“伟大的回忆”“寒冷的梦”“在苦恼里长眠”概括了他的生平和对他的评价。“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的“另一个天才”,指的是英国诗人拜伦,他不见容于英国的统治阶层,被迫远离故土,就在普希金写作《致大海》之前几个月,拜伦在志愿参加希腊民族独立战争时病逝。普希金写这两个同时代的悲剧英雄,既是因为他们被流放的命运与自己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是通过这两个形象歌颂一种勇于斗争的精神,表达对当时弥漫整个欧洲的反动气氛的反抗。全诗最后两个小节,再次回到“告别”的主题上来。诗人展望未来,表示自己将把大海的“光和影”“浪花的喋喋”装在心里,带去未来的流放地(“寂静的荒原”),这就明确地宣告了他对自由永不磨灭的渴望,宣告了他对沙皇迫害的蔑视。
作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致大海》中既有诗人个人的生平经历,又有同时代宏大的历史事件。阅读时,要品味诗人通过细致生动的描写赋予大海的象征含义,感受诗人奔涌的情感,理解他对自身和时代的思考,尤其是要仔细体会在这首诗中各种不同的诗歌成分是如何通过诗人强有力的诗歌技艺融为一体的。
三、《自己之歌(节选)》
《自己之歌》是《草叶集》中最长的一首诗,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全诗共52节,象征一年的52个星期。教材节选的是诗歌的第31节。这首长诗原先曾题作《美国人瓦尔特·惠特曼之歌》,后来改为《自己之歌》。这是一个富于意味的修改。《自己之歌》所歌咏的“自己”,既是惠特曼自我的写照,同时又是惠特曼透过自身所体会到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我”。正如长诗第1节开篇所说的:“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有批评家指出,诗歌首句中的“赞美”(celebrate),从词源来说本义是“汇集众多”。《自己之歌》中的“我”,正是一个与世间众多事物相融的“我”,而这一“融合”也是《自己之歌》这首诗根本的母题。
课文节选的第31节,鲜明地表现了这种将与万物相融合、带有普遍意义的“我”。在这一节的前半,他以诗的形式表述了19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进化论的观念,承认“我”作为一个人,与世间的各种生命形态都有着亲缘关系,而“我”的身体上也不可分离地拥有着许许多多在亿万年演变历程中获得的、与其他各种生命形态相同的特征——“我”“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当时西方有一些同样接受进化理论的人错误地理解生物的演变,将人看作站在进化顶点的、“生存竞争”的“胜利者”,甚至由此推衍出歧视、贬低某些人类族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这种立场与惠特曼是无缘的。他尊重世间千姿百态的生命形态,充满热情地歌颂一片草叶、一只蚂蚁、一枚卵或者“一个小鼠的神奇”中展现出的生命之美,这充分展现出惠特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立场。
“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这两行诗句,总结了前半节的泛生命观,在结构上处于这一节的中心位置,同时也构成本节诗歌情绪的顶点。诗歌的后半节则转入反面的对照。随后列举的众多事物,或象征着可能破坏生命的巨大自然力如“火成岩”“海洋”“大的怪物”,或是暂时还与“我”相异的生命存在如躲藏在树林深处的麋鹿、向远方迁徙的海燕,无论是威胁“我”还是疏远“我”,都根本损害不了“我”的存在——“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因为生命自身不停向前的进程、“我”与世界之间本质上的同一性,都是必然的事实,任何力量想要抹杀这些事实都是“徒然”的。
许多批评家都指出,《自己之歌》中有一个反复重现的结构,从惠特曼本人的自我出发,不停扩张自我的边界,直至包罗整个宇宙,然后又返回自身。诗歌中内在的这种往复运动,反映了惠特曼心目中的世界。在他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永恒的转化和相互交换之中,要把握这个“永恒的旅程”,就要不停地“继续向更远的地方前进”(第46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又都会同化为自我的一部分:“我们必然地仍会回到我们现在所站立的地方。/也必然地能再走得同样远,而且更远更远。”(第45节)这种“扩张—返回”的结构,使得《自己之歌》既包罗万有,奔放恣肆,同时又具有一种磅礴的节奏和内在的张力。
惠特曼通过摒弃“精致”获得了“博大”,赋予抒情诗以史诗的体量和气魄。《自己之歌》无视西方诗歌传统的格律、体式,将此前从未有人在抒情诗中表现过的形象尽情容纳在无拘无束的诗行中。他以诗歌史上罕有其匹的独创性为自己的主题创造了最适合的诗歌形式,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树和天空》
特朗斯特罗姆曾经说:“我的诗是聚点。它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树和天空》这首诗。
对常规语言的颠覆和日常经验的转换,是这首诗的一个鲜明特点。不是“我们”行走或停步,而是树“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停下脚步”;树的“急事”则是“汲取雨中的生命”,它的姿态是“挺拔地静闪”。诗人这样写,不是为了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为了通过这种“颠覆”,引导我们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原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世界的新鲜的感受。
在《树和天空》中,树仿佛拥有了人格,成为人们的同伴,“我们”与它之间从而也就建立起了一种“突然的联系”。诗歌的结尾两行充分展示了这种在原本“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创造出的关联——树“和我们一样”,在同一片天空下等待着雪花开始落下的瞬间。这就带给我们一种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新颖的体验。这首诗并没有给出某种思考的结论,但它构成我们思考的起点。
特朗斯特罗姆说:“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作为20世纪中后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继承了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诗歌手法,同时又注入了新鲜的个人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极为凝练,意象清澈,富于画意,却又总是带着某种神秘的意味。有人称他为“瑞典的王维”。通过《树和天空》这首诗,我们可以窥斑见豹,初步认识这位诗人独特的诗艺,也由此增进对现代诗歌的了解。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查良铮译( )
那喑哑的声音( )
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 )
大的怪物偃卧在低处是徒然的( )
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
2.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正确的汉字
母牛低头 niè 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石像( )
它 jí 取雨中的生命( )
你的骄傲的美闪 shuò 壮观( )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xíng cáng( )
鹰雕背负着青天áo xiáng是徒然的( )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絮语:连续不断地低声说话
B.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
工程:将诸多事物组织起来的流程
C.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
造物者:可理解为创造万物的神,也可理解为大自然
D.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精气:构成生命精神的物质
4.文学常识填空。
(1)歌德是 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成名作是书信体小说《 》,代表作还有诗体哲理悲剧《 》、长篇自传体小说《 》等。“迷娘”是《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年幼时被人从意大利拐走,流落到德国,这首“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是《 》中的一首歌,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致大海》是一首 风格的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沙皇暴政、反对封建专制、讴歌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普希金,俄国诗人和作家,被称为“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他既是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 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的代表作有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长篇诗体小说《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3)《自己之歌》选自 (国别) 诗人惠特曼的诗集《 》。惠特曼开了一种散文化的自由体诗。反复、对偶和排比修辞的大量使用,使惠特曼的诗歌具强劲雄浑的节奏感。《自己之歌》 中的“我”,并不实指诗人自己,可以进行多元解读。
(4) (国别) 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深邃、辽阔静美。特朗斯特罗姆将欧洲古典象征主义和 主义熔于一炉,为人们打开了一个超现实的神奇世界。特朗斯特罗姆荣获 2011 年诺贝尔文学奖。
5.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母校桃李林旁,一棵百年古槐静立,深情守望着林子中琅琅读书的少年。
B.雪花在天空中快乐地跳着舞蹈来到这个世界,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关于童话的故事。
C.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像风暴一样弛过我们面前。
D.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
6.某同学在学习外国小说和诗歌时,对其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总结,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在叙述中既有成年的“我”的回望视角,也有一个10岁孩子经历苦难的视角。
B.《复活(节选)》中玛丝洛娃自始至终对聂赫留朵夫尊称“您”,这是对聂赫留朵夫的献媚与讨好,为的是拿到更多的钱。
C.大海既是《老人与海(节选)》中圣地亚哥生存与搏斗的场所,也是《致大海》中诗人极力讴歌的自由的象征。
D.《迷娘》(之一)具有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境界。
7.下列各项对课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玩偶之家》人物语言精妙。海尔茂称呼娜拉为“小鸟儿”“宝贝儿”“小孩子”,与看到告密信时称她为“伪君子”“下贱的女人”形成强烈对比,可见他的虚伪无情。
B.《玩偶之家》善于运用“突转”手法。海尔茂收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后,对娜拉由之前的斥责怒骂转为甜言蜜语,娜拉却已决定出走,这体现了娜拉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
C.《迷娘(之一)》善于精心组合意象构建富有画面感的境界。诗歌中“柠檬花”“月桂树”“桃金娘”“橙子”这些意象让人仿佛看到了意大利明朗、优美、神秘而宏伟的风景。
D.《致大海》中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诗人表示自己将把大海“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宣告了他对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诗人对沙皇专制统治的蔑视。
8.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之意,而且要品尝言外之意。下列诗句蕴含的“言外之意”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忧愁凄苦)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悲凉)
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坚贞)
D.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思亲念友)
阅读歌德《迷娘》(之一),完成第9题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注】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注]桃金娘,这里指地中海地区常见的香桃木,花芳香,传说香桃木是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术的圣树。月桂,地中海地区常见植物,花和叶都有香气,传说月桂是光明之神阿波罗的圣树。
9.这首诗中的三组意象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寄托了迷娘怎样的情感
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节选),完成第10题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宣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随着你的山春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10.将从黑海之滨被流放到偏僻农村的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向大海告别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节选),完成第11题
有什么可顾惜的 而今哪里/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注】/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注】另一个天才,指 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11.诗人在缅怀拿破仑和拜伦的同时,还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惠特曼《自己之歌》(节选),完成12-13题。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
一只妈蚁、一粒沙和一个鸽鹤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
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
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
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
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
一个小鼠的神奇足够使千千万万的异教徒吃惊。
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
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
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
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
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
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
爬虫退缩到它的灰质的硬壳下面去是徒然的,
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
海洋停留在岩洞中,大的怪物偃卧在低处是徒然的,
鹰雕背负着青天翱翔是徒然的,
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是徒然的
麋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
尖嘴的海燕向北飘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
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12.从第一节看,你觉得诗人是以怎样的观念和心态看待世界的 请简要分析。
13.从第二、三节看,如何理解诗中的“我” 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阅读特朗斯特罗姆《树和天空》,完成14-15题。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14.诗人描绘的“一棵树”与生活中的“树”有什么不同 诗人的想象力体现在哪里
15.通过诗人描绘的“树”,请你想象“天空”的变化,说说你从诗中读出哪些生命动态和自然变化。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蕴含哲理的生活抒情诗,它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B.诗开头是一个假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假设会深深伤害人们,足以使人们丧失生活的信心,足以使人们面临“灾难”。
C.这首诗的前四行侧重于安慰困苦悲伤中的人,而后四行则侧重告诫人们要理性辩证地对待生活的忧郁。
D.这首诗直抒胸臆,用一种劝告的口吻和亲和的语调与人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
2.诗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系整首诗的内容,应如何理解“欺骗”一词的含义?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
一、课内巩固
1.查良铮(zhā) 喑哑(yīn) 藤蔓(wàn) 偃卧(yǎn) 罅隙(xià)
2.啮 汲 烁 行藏 翱翔
3.B(工程:形成自身现状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4.(1)德国 《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士德》 《威廉·麦斯特》 迷娘曲
(2)浪漫主义 批判现实 《叶甫盖尼·奥涅金》
(3)美国 《草叶集》
(4)瑞典 超现实
5.C
6.B
7.C(“神秘、宏伟”意境不当,它们可以形容第二节的意境)
8.B(离别不舍)
9.示例: 第一组意象描绘自然风光,有“柠檬花开”“橙子金黄”,还有蓝天、和风、香桃木、月桂树,构成了典型的意大利风光,寄托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第二组意象描述“那所房子”,有“圆柱成行”“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具有典型的意大利建筑风格,“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表达了迷娘的伤感和对亲人的思念。第三组意象描述了阿尔卑斯山险峻、崎岖的风光,有云径、山岗、驴儿觅路、岩洞、危崖、瀑布,表达了迷娘对翻山越岭重返故土的强烈渴望。
10.示例:大海在诗人眼里是“自由的元素”,诗人将大海当作“友人”,爱它平静时“忧郁的絮语”,爱它汹涌时的“任性”,爱它的自由奔放。诗人渴望“热烈地拥抱”大海,却又在大海的召唤与此岸“强烈的感情”之间徘徊,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即将失去自由的忧郁和愤懑。
11.示例:“一座光荣的坟”暗含对拿破仑曾为自由而战的赞美,而“种种伟大的回忆”“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熄灭”,则委婉批评拿破仑因野心膨胀加冕称帝、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而光荣不再。诗人以拿破仑的“熄灭”“长眠”村托“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拜伦,赞美他像大海一样“深沉有力,阴郁”“倔强”,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缅怀“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诗人在缅怀拿破仑和拜伦的同时,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对专制暴政的批判。
12.示例:“我”眼中,草叶与星星、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一样都是造物主的杰作,黑莓、极小的关节、母牛、小鼠,与天堂的华屋、所有的机器、石像以及千千万万的异教徒相比并不卑微。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众生平等、宇宙万物平等的观念,也可以感受到诗人自信、乐观、豪迈、自由奔放的心态。
13.示例:“我”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也可能是整个人类,也可能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还可能是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甚至可能是时间、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因为“我”容纳万物——“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我”还具有神奇的力量——“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一切地壳运动、生命运动都无法阻止“我”、约束“我”、限定“我”。
14.示例:生活中的“树”是静态的,人们常常以树为相对静止的参照物,观察人来人往、世事变迁。但诗人以神奇的想象力,将“雨”和来来往往的人作为相对静止的参照物来观察“一棵树”,于是,这棵树便“走动”起来了,“走过我们身边”,仿佛“有急事”的不是我们,而是这棵树。而作为参照物的“雨”停歇了,自然“树停下了脚步”。
15.示例:天空浓云密布灰暗沉,一场雨不期而至,人们在雨中奔跑,一棵树快活地“汲取雨中的生命”,果园的植物正在悄然酝酿果实。不久“雨停歌”了,天空变得干净清透,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大地,云朵也镶上了一道金边,“树停下脚步”,大地重回宁静。入夜,晴朗的夜空星光闪烁,大地上的生命潜滋暗长。诗人通过描写一棵从雨季走来的树,等待着冬天的第一场雪,含蓄地写出了大自然的晦明变化和四季轮回。
二、课外阅读
1.B
2.“欺骗”可以理解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3.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委屈,不气馁,向前看的意识和信念,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