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调测试卷 科学卷(1.1-3.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调测试卷 科学卷(1.1-3.2)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调测试卷 科学卷(1.1-3.2)
1.(2024九上·柯桥期中)下列生活用品中,没有用到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
A. B.
C. D.
2.(2024九上·柯桥期中)每年的10月至11 月是柯桥区的小麦播种时间,小麦能够茁壮成长,离不开合理施肥。以下属于复合肥的是 (  )
A.KCl B.NH4NO3 C.CO(NH2)2 D.(NH4)2HPO4
3.(2024九上·柯桥期中)我国古代用竹子或麻来造纸,造纸的部分过程如下,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B.
C. D.
4.(2024九上·柯桥期中)山药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山药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滑腻的白色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素,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生活用品中能达到快速止痒效果的是 (  )
A.食醋 B.肥皂水 C.苏打水 D.食盐水
5.(2024九上·柯桥期中)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
A. B.
C. D.
6.(2024九上·柯桥期中)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  )
A.碳酸钠 纯碱 Na2CO3 B.碳酸钙 石灰石 CaCO3
C.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氢氧化钠 烧碱 NaOH
7.(2024九上·柯桥期中)在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Ca2'、Na'、CO32-、Cl- B.Na+、 K+、 OH-、 Cl-
C.Cu2+、 K+、Cl-、NO3- D.H'、Na'、 OH-、SO42-
8.(2024九上·柯桥期中)如右图所示装置,将水滴到瓶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瓶中的试剂可能是 (  )
A.氯化钠 B.氯化氢气体
C.氢氧化钠固体 D.生石灰
9.(2024九上·柯桥期中)如图以 Ca(OH)2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碱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使溶液变色的反应只有①
B.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只有②
C.反应④的原理可以用于改善酸性土壤
D.若X溶液既能跟稀盐酸反应,又能跟 Ca(OH)2反应,则X可以是BaCO3
10.(2024九上·柯桥期中)价类图是以元素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如图是铁元素物质的价类图,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对应物质的所属类别 X 为单质
B.可以通过置换反应实现D→A的转化
C.C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可能是FeS
D.物质F溶液呈浅绿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E
11.(2024九上·柯桥期中)类推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所以NaHSO4因能电离出 H+也属于酸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KClO3因含氧元素也属于氧化物
C.Fe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所以 Fe也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
D.NaO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 Fe(OH)3也能使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12.(2024九上·柯桥期中)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烧杯中有关量的变化如图,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13.(2024九上·柯桥期中)小柯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0~50s,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B.50s时,溶液中含两种溶质
C.50~100s之间压强变大的原因是反应放热
D.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终点出现在100~150s之间某一时刻
14.(2024九上·柯桥期中)如图是小柯玩蹦床的情景,小柯在A点时刚好与床面接触,B点时受力平衡,C点时到达最低点,不计床面自身重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在最高O 点时速度为0,小柯处于平衡状态
B.从O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小柯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从A 点到C点的过程中,小柯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D.下落到A 点时的动能最大,因为A 点之后小柯的机械能转化为蹦床的弹性势能
15.(2024九上·柯桥期中)为比较 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柯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则下列有关滤液中含有金属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含 Mg2+
B.只含 Mg2+和Fe2+
C.一定含 Mg2+和Fo2+, 可能含 Cu2+
D.一定含Mg2+和Cu2+, 可能含Fe2+
16.(2024九上·柯桥期中)建立“现象——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如图1,蘸有浓硫酸的小木棍表面呈黑色,体现了浓硫酸的   性。
(2) 如图2,取两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将其相互靠近但不接触,观察到有白烟生成,最终玻璃棒上形成白色的氯化铵颗粒,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具有   性。
(3) 如图3,揉搓冷敷袋,水袋破裂,内含的硝酸铵溶解吸热,可用于紧急冰敷,此过程中硝酸铵吸收的热量转化成   。 (填能量形式)
17.(2024九上·柯桥期中)如图为某款“投篮玩具”的设计原理示意图,当用手向下按压投射装置A端时,C端与底座相连的橡皮筋被拉长; 松手后,橡皮筋快速回弹,投射装置将小球抛向篮筐,忽略空气阻力。橡皮筋收缩时,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   。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动能   零(选填“为”或“不为”),此时机械能   抛出点的机械能(选填“>”、 “=”或“<”) 。
18.(2024九上·柯桥期中)碳酸钾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其化学性质与碳酸钠相似,为验证碳酸钾的化学性质,小柯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请你一起来参与:
(1)三支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填字母),写出有明显现象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写一个)
(2)实验结束后,将A、B、C三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烧杯中,充分反应,观察到烧杯底部白色沉淀增多。由现象可知,倒入烧杯之前,C试管中反应物过量的是   。
19.(2024九上·柯桥期中) CH4与C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合成气(CO 和 H2) , 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还同时存在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1) 消碳反应的产物“● ” 是   。
(2) 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   气体。
20.(2024九上·柯桥期中)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微型实验装置制取CO,然后用CO还原ZnO并检验气体产物。已知甲酸具有挥发性,在热的浓硫酸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HCOOH(甲酸)
(1)4处发生的反应中,体现了CO具有   性。
(2) 实验时应先   (选填“点燃酒精灯”或“注入甲酸”) 。该实验装置存在的明显缺陷为   。
21.(2024九上·柯桥期中)某兴趣小组利用U形管设计实验装置。
(1)甲组同学设计如图1 所示的装置探究 CO2和 NaOH 溶液能否反应。乙组同学向甲组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甲组同学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乙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向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   溶液,才能达到实验目的。
(2)丙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将干燥的氧气从导管a通入,使氧气充满U型管,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处铁丝的现象。
①为确定U形管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②小组同学通过比较   铁丝(填编号),得出纯铁丝不易锈蚀的结论。
22.(2024九上·柯桥期中)如图是侯氏制碱法制取纯碱的部分生产流程:
(1) 在实验室中,分离“设备1”中的混合物的操作名称是   。
(2)“沉淀池”中的反应是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足量的氨气和二氧化碳,具体反应为:
,试分析 NaHCO3沉淀产生的原因:   。
23.(2024九上·柯桥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黑枸杞自制酸碱指示剂,并对其在不同PH下的颜色进行了测定,其显色结果如下表:
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颜色 粉红 粉红 粉红 浅紫 浅紫 浅紫 紫 蓝 蓝 深蓝 深蓝 灰绿 黄 黄棕
该小组同学又利用该指示剂测定了下列物质的酸碱性,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质 洁厕灵 杨梅汁 蜜桔汁 牛奶 肥皂水 炉具清洁剂
颜色 粉红 粉红 浅紫 紫 蓝 黄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杨梅汁与蜜桔汁,酸性更强的是   。
(2)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洁厕灵适合消除   类污渍 (选填“酸性“或”碱性”)。
(3)稀盐酸和NaOH 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小柯同学首先向盛有NaOH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了2~3滴黑枸杞提取液,接着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pH与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表示恰好反应的点是   (填字母) ,b点到c 点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为   。
24.(2024九上·柯桥期中)蒸汽眼罩由于携带及使用方便逐渐走进日常生活,它借助内部材料反应产生热量,使材料内部的水分稳定蒸发,利用产生的热度和湿度缓解眼部疲劳,化学兴趣小组对蒸汽眼罩的发热体开展了探究。
【查阅资料】蒸汽眼罩发热休内含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水等。
(1)任务一:验证蒸汽眼罩发热体内含有铁粉和氯化钠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稀硫酸     固体中有铁粉
实验二 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 加入足量水溶解, 过滤,往滤液中滴加少量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中有氧化钠
(2)任务二:蒸汽眼罩中的铁粉为什么能快速生锈放热
【实验探究】
  药品
方案一 4g铁粉、2mL 水
方案二 4g铁粉、2mL水、2g氯化钠
方案三 4g铁粉、2mL水、2g活性炭
方案四 4g铁粉、2mL 水、2g活性炭、2g氯化钠
使用温度传感器收集数据并生成图像如图:
对比分析图像,你获得的结论是   。
(3)【反思评价】如何保存蒸汽眼罩:   。
25.(2024九上·柯桥期中) 小柯设计了如图装置来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其中 所用物块为木块。
(1)实验中利用木块被碰撞后移动的距离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下列实例中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有   。 (填编号)
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
③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2)小柯通过甲、丙两次实验初步得出“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的结论,小柯得出这个结论是否具有科学性,请说明理由   。
(3)做丙图实验时,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掉落,为防止因此造成木块损坏,需改进实验装置或实验方案。在不改变木板长度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____方法。
A.适当减小钢球C的质量
B.给丙组水平木板铺上毛巾
C.适当降低钢球C的高度,使 hC=hA
D.给丙组换用一个较重的木块
(4) 实验后,同学们联想到汽车的“超载”与“超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大安全隐患。为探究“超载”与“超速”,哪个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小柯利用上述装置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到的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小球的质量m/g 小球自由滚下的高度h/ cm 木块被撞后运动的距离s/m
1 30 10 4
2 30 20 16
3 60 20 32
由实验可知:当发生交通事故时,   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26.(2024九上·柯桥期中)下图是一个趣味变色实验,同学们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资料:碘酒为碘(I2)的酒精溶液;淀粉遇I2变蓝,在本实验中作为指示剂,指示I2是否存在。
【进行实验】分别向烧杯A、B中加入相应溶液,然后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
序号 烧杯 A 烧杯B 变色时间/s
3%H2O2溶液体积/mL 水的体积/mL 1%淀粉溶液体积/mL 2%碘酒体积/mL 水的体积/mL 维生素C片/粒
① 10 20 2 2 23 2 595
② 10 20 2 5 20 2 193
③ 10 20 2 10 15 2 39
④ 5 25 2 5 20 2 399
⑤ 20 10 2 5 20 2 78
说明:本实验中,溶液总体积可看作是各液体的体积之和,A烧杯控制溶液总体积为32mL,B烧杯控制溶液总体积为25mL。
(1) 实验①②③探究   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的影响。
(2) 根据实验②④⑤可以得出结论:    。
(3) 序号④实验组中,若将碘酒溶液体积改为10mL,则混合后溶液的变色时间范围是   。
(4) 为了证明维生素C的用量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也有影响,增加实验⑥:向烧杯A中加入20mL3%H2O2溶液、10mL 水、2mL1%淀粉溶液, 向B烧杯中加入    , 然后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
27.(2024九上·柯桥期中)盐碱地中所含的盐分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对其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产能的途径,但也是世界性难题。查阅资料发现盐碱地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有KCl、CaCl2、Na2SO4、Na2CO3。
【设计实验】为探究土壤中含有的物质,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步骤 现象 判断土壤浸出液中所含的物质情况
① 有气泡产生 一定有 Na2CO3
② 存白色沉淀A生成 一定有 Na2SO4
③ 有白色沉淀B生成 KCl、CaCl2中至少含有一种
步骤③中的生成的沉淀是   (填化学式) 。
【评价改进】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实验环节与分析的合理性 试剂选用合理且分析结论科学合理 试剂选用合理但分析结论存在错误 试剂选用不合理且分析结论存在错误
结合评价量表,老师对同学们的探究实验进行打分,给出了待改进的评价。其理由为:
Ⅰ.根据步骤①推导出土壤浸出液中一定有 Na2CO3,就可以判断一定无   ,故存在分析结论错误;
Ⅱ.由于步骤①中加入稀盐酸,对判断KCl 是否存在产生干扰,故存在试剂选用不合理的错误。若要能确定KCl 是否存在,应如何改进:   。
【反思总结】根据原实验方案,可以确定土壤中一定含有:   。
28.(2024九上·柯桥期中) 目前,免拆型手术缝合线广泛应用于手术中,它是用新型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C3H4O2)。]制作而成。聚乳酸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制取。
(1) 从物质分类角度看,乳酸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
(2) 聚乳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如果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全部进入葡萄糖,则生产2.4千克葡萄糖,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29.(2024九上·柯桥期中)科学小组参与“铅蓄废电池中硫酸回收”的研学项目,回收时需要测定电池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向装有25g废液的锥形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搅拌,利用pH计等电子设备采集信息并绘制的图像如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 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
(2) 计算该电池废液中 H2SO4的质量分数。
(3) 若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则会导致测定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结果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30.(2024九上·柯桥期中) 将铁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加入物质的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 m=   。
(2) b点剩余固体成分为:    。
(3) 求c点所得溶质的质量。
31.(2024九上·柯桥期中)小柯用过量的稀盐酸溶液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后 (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 , 得到了含有 HCl 和 CaCl2的混合溶液。为了探究该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他又进行如下实验:取100 克混合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相应数据,结果如图1 所示。
(1)小柯发现碳酸钠溶液与混合溶液反应时存在多步反应,则a 曲线涉及的化学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是   。
(2) 求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3)如图2表示原混合溶液中离子的分布情况,当所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120克时,所得溶液中相关离子数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
A.
B.
C.
32.(2024九上·柯桥期中)2024年4月25 日晚我国“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空间探索事业的重要进步,为未来的空间站建设和技术验证提供了支持。
(1) 火箭制造用到了钛合金材料,你认为钛合金应具有的优点是   (写一点)。已知钛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镁和铁之间,下列验证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中,可行的组合是   (填字母) 。
(2) 火箭发射的推进剂含有偏二甲肼,燃烧时反应为 则X为   。
(3) 为提高供电能力,神舟十八号飞船的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镉镍电池更改为锂离子电池,电池放电过程中能量转化关系为   。
(4) 宇航员呼吸产生的CO2,采用氢氧化锂吸收的方式处理,结合图1分析,选用氢氧化锂而不用价格更便宜的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
(5)航天员预计要在天宫空间站生活半年,期间约需氧气480kg。图2是水气整合系统,其中“氧气生成系统”的原理是电解水,通过“萨巴蒂尔系统”处理航天员排出的
①“萨巴蒂尔系统”内部提供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等条件,写出该系统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若该空间站所需氧气的一半由该水气整合系统提供,整个过程需要不断补充水,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纤维。
【解答】电风扇的塑料手柄、牙刷的塑料手柄和刷毛,塑料凳,都利用的合成塑料,故A、B、C不合题意;
玻璃杯的材料玻璃不是合成材料,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氮磷钾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素,同时含有两种营养素的化肥为复合肥。
【解答】A.KCl只含有钾元素,为钾肥,故A不合题意;
B.NH4NO3只含有氮元素,为氮肥,故B不合题意;
C.CO(NH2)2含有氮元素,为氮肥,故C不合题意;
D.(NH4)2HPO4同时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为复合肥,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流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砍竹备料,只是材料的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加碱蒸煮,木素分解生成新物质,为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捞纸时,只是纸的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烘干时,只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分析。
【解答】皂角素呈碱性,和酸性物质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止痒。食醋呈酸性,肥皂水和苏打水都呈碱性,食盐水呈中性,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丙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正确;
B.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故B错误;
C.将锌粒放入试管时,应该将试管略微倾斜,放入锌粒后慢慢滑入试管中,故C错误;
D.测溶液的pH值,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然后滴在pH试纸上,最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俗称解答。
【解答】A.碳酸钠俗称纯碱,化学式为Na2CO3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碳酸钙俗称石灰石,化学式为 CaCO3 ,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化学式为CaO,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俗称烧碱,化学式BaOH,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如果离子不能结合成水、气体或沉淀,那么它们可以共存。
【解答】A.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钙沉淀,故A不合题意;
BC.四种离子不能生成水、沉淀或气体,可以共存,C有颜色,故B符合题意;
D.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确定容器内气压增大还是变小,结合物质溶于水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 如右图所示装置,将水滴到瓶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瓶中的气压减小,要么是气体溶于水,要么是溶于水时吸热。
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气压不变,故A不合题意;
氯化氢溶于水时气压减小,故B符合题意;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气压增大,故C不合题意;
生石灰溶于水时放热,气压增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碱的通性包括: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碱溶液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溶液能与盐发生反应、碱溶液能与酸发生反应。
【解答】A.氢氧化钙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氢氧化钙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钙,溶液从浅绿色变成无色,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B错误;
C.反应④中,碱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改良酸性土壤,故C正确;
D.碳酸钡不溶于水,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分析】根据价类图确定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种类,结合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A点的化合价为0价,则A为单质,故A正确不合题意;
B.D为氧化物,化合价为+3,A点为单质,化合价为0,例如:3Zn+2FeCl3=3ZnCl2+2Fe,故B正确不合题意;
C.C点化合价为+2,S的化合价为-2时,对应的物质可能是FeS,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物质F容器成浅绿色,则可能为FeCl2,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Fe(OH)2和NaCl,而E为Fe(OH
)3,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氧化物
【解析】【分析】A.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物质为酸;
B.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判断;
D.只有可溶性碱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解答】A. NaHSO4因能电离出 的阳离子为H+和Na+,因此不是酸,故A错误;
B. KClO3 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B错误;
C.铜和银都排在铁的后面,所以铁能够将铜和银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C正确;
D. Fe(OH)3 不能溶于水,因此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 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据此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
【解答】A.在滴入碳酸溶液的过程中,钠元素的质量不断增大,故A错误;
B.碳酸钠溶液中有水,且反应生成水,因此在二者反应时水的质量增速较大,而反应结束后水的质量增速较小,故B错误;
C.随着碳酸钠溶液的滴入,溶液质量不断增大,故C错误;
D.当二者反应时,二氧化碳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结束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铝条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铝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0~50s,容器内气压基本不变,应该为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则发生的化学反应是:Al2O3+6HCl=2AlCl3+3H2O,故A错误;
B.50s时,气压开始增大,则此时氧化铝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为氯化铝和未反应的稀盐酸,故B正确;
C.50~100s之间,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则压强变大的原因是生成气体和温度升高,故C错误;
D.当铝恰好完全反应时,此时容器内气压最大,则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终点出现在100s之前,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C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A.对最高点时的小柯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B.注意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还要注意与空气摩擦转换为内能;
C.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小柯的速度变化,弄清动能变化;
D.根据小柯运动状态的改变确定速度最大的位置即可。
【解答】 A、当小柯在最高点0时,只受到重力作用,处于非平衡状态,故A错误;
B.从O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运动员自由下落,由于与空气摩擦,则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空气的内能,故B错误;
C.A点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大于蹦床对运动员弹力,因此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经过B点后,弹力大于重力,运动员做减速运动,动能减小,所以运动员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C正确;
D.在A点之前,小柯受到的重力始终大于弹力,即合力向下,则小柯一直做加速运动,因此B点时速度最大,此时动能最大,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中铁粉不和硫酸镁反应,即肯定存在硫酸镁。b中铁粉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单质。将两个试管液体混合后,红色固态铜的质量增大,肯定是a中的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
综上所述,滤液中肯定存在镁离子和二价铁离子,由于无法判断铜是否被完全置换出来,因此可能含有铜离子,故C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C。
16.【答案】(1)脱水
(2)挥发
(3)化学能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脱水性解答;
(2)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解答;
(3)根据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解答】(1) 如图1,蘸有浓硫酸的小木棍表面呈黑色,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2)如图2,取两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将其相互靠近但不接触,观察到有白烟生成,最终玻璃棒上形成白色的氯化铵颗粒,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3) 如图3,揉搓冷敷袋,水袋破裂,内含的硝酸铵溶解吸热,可用于紧急冰敷,此过程中硝酸铵吸收的热量转化成化学能。
17.【答案】机械能;不为;=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2)注意水平方向上小球的速度是否为零即可。忽略空气阻力,即机械能没有损失,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橡皮筋收缩时,它的弹性势能减小,小球的速度和高度都在增大,即机械能增大,那么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机械能;
(2)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零,而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为零,因此此时动能不为零。
忽略空气阻力,即机械能没有损失,因此机械能等于抛出时的机械能。
18.【答案】(1)A;或
(2)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试管中物质的反应产物分析解答;
(2)根据白色沉淀的形成原因分析解答。
【解答】(1)A中硝酸钠和碳酸钾不反应,B中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会产生气泡。C中氢氧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钾,则没有明显现象的是A。
有明显现象的方程式为:或 。
(2)白色沉淀肯定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的碳酸钡,且BC中原来都有碳酸钾,只有C中有氢氧化钡,因此倒入烧杯前,C试管总反应物过量的是 。
19.【答案】(1)CO
(2)CO2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反应物,进而确定消碳反应的产物;
(2)根据图片提取信息解答。
【解答】 (1)根据图示可知,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消碳反应的产物“”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
(2)根据反应原理图,积碳反应能生成积碳,消碳反应能将积碳反应中生成的积碳消耗,若想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以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增大消碳反应的速率,从而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
20.【答案】(1)还原
(2)注入甲酸;无尾气处理装置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氧元素被氧化,具有还原性;失去氧元素被还原,具有氧化性;
(2)①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后,一旦受热容易发生爆炸。
②根据一氧化碳有毒分析。
【解答】(1)4处一氧化碳和氧化锌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得到氧元素,具有还原性;
(2)①实验时应该先注入甲酸,生成的一氧化碳将空气排出,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②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不能直接排入空气,因此明显缺陷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1.【答案】(1)无论是否反应,溶液均变红色(均呈碱性);氯化钙溶液 /氯化钡溶液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若复燃,则已经集满;②、②③
【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碳酸钠和钙离子或钡离子结合生成沉淀,可以证实有碳酸钠生成,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①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解答;
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解答】(1) ①甲组同学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无论是否反应,溶液均变红色(均呈碱性) 。
②乙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向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 氯化钙溶液 /氯化钡溶液 溶液,才能达到实验目的。
(2)① 为确定U形管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若复燃,则已经集满 。
②探究纯铁丝不易腐蚀的实验中,要保证水和氧气的因素相同,只改变铁丝种类,故选②③。
22.【答案】(1)过滤
(2)NaHCO3溶解度小,易达到饱和,以晶体形式析出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结晶)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可从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大小的角度分析。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分离设备1用于分离固态和滤液,因此为过滤;
(2)NaHCO3沉淀产生的原因:NaHCO3溶解度小,易达到饱和,以晶体形式析出。
23.【答案】(1)杨梅汁
(2)碱性
(3)b、d;紫色变成粉红色/紫色变成浅紫色再变成粉红色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黑枸杞汁在不同环境下颜色变化,再与杨梅汁和蜜桔汁的颜色对照即可;
(2)根据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分析;
(3)根据酸碱刚好完全反应时的pH值和温度高低解答。根据bc之间pH的变化确定溶液颜色变化。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杨梅汁颜色为粉红色,那么pH=2~3;蜜桔汁颜色为浅紫色,那么pH=4~6,比较可知,酸性更强的是杨梅汁。
(2)洁厕灵的颜色为粉红色,pH=2-3,呈酸性,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适合消除碱性类污渍;
(3)根据图像可知,b点时pH=7,说明恰好反应。d点时温度最高,此时不再放出热量,因此恰好完全反应。
bc段pH从7到1,则颜色从紫色变成粉红色。
24.【答案】(1)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硝酸银溶液
(2)活性炭和氯化钠的共同作用加快铁的生锈
(3)密封保存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①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根据气泡和颜色变化解答;
②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
(2)温度升高,说明铁粉发生反应,根据图像信息分析解答。
(3)根据蒸汽眼罩遇水发热分析。
【解答】(1)【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固体中有铁粉
实验二 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 加入足量水溶解, 过滤,往滤液中滴加少量 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中有氧化钠
(2)根据图像可知,只有方案四中温度升高,即铁粉反应放热,那么得到结论: 活性炭和氯化钠的共同作用加快铁的生锈 。
(3)根据铁粉吸水后会发热可知,应该密封保存蒸汽眼罩。
25.【答案】(1)②③
(2)不科学,没有控制物体速度相同
(3)A;C
(4)超速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时,需要控制速度大小相同。甲和丙中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同,则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不同,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以及动能大小的反映方法判断;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速度和质量哪个对动能的影响更大即可。
【解答】(1) 实验中利用木块被碰撞后移动的距离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使用转换法。
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使用类比法;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使用转换法;
③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使用转换法。
故选②③。
(2)小柯通过甲、丙两次实验初步得出“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的结论,小柯得出这个结论是不科学的,理由是:没有控制物体速度相同。
(3)木块被撞后滑出桌面掉落,说明小球的动能太大,此时可以减小小球的动能,即适当减小小球的质量,或者适当降低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进而减小速度,故A、C正确;
使用过程中,要用木块移动的距离反映小球动能大小,因此必须控制它受到的阻力大小相等,故B、D错误。
故选AC。
(4)根据实验1和2可知,当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木块移动的距离是原来的4倍,即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根据实验2和3可知,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木块移动的距离是原来的2倍;
比较可知,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则发生交通事故时,超速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26.【答案】(1)碘酒体积
(2)碘酒体积和维生素C片数相同时,H2O2溶液体积越大,变色时间越短。
(3)39~399秒
(4)5mL碘酒, 20mL水, 5粒维生素C片(VC片数只要不是2就可以)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①②③中哪个因素改变即可;
(2)根据表格数据②④⑤ ,确定哪个因素不同,哪些因素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溶液的变色时间与碘酒体积的变化规律,据此推测即可;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①②③中其他因素相同,只有碘酒体积不同,那么探究碘酒体积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的影响。
(2)根据实验②④⑤数据得到: 、碘酒体积和维生素C片数相同时,H2O2溶液体积越大,变色时间越短。
(3)根据(2)中结论可知,当序号④中碘酒体积从5mL变成10mL时,碘酒体积变大,肯定比原来的时间更短,即小于399s;
将③和现在的④比较,其它条件相同,只是水的体积变大,那么碘酒的浓度减小,那么变色时间变长,即大于39s,
则混合后溶液的变色时间范围:39s~399s。
(4) 为了证明维生素C的用量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也有影响, 需要控制其它条件相同,只改变维生素C的片数,即:向烧杯A中加入20mL3%H2O2溶液、10mL 水、2mL1%淀粉溶液, 向B烧杯中加入 5mL碘酒, 20mL水, 5粒维生素C片 , 然后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
27.【答案】AgC;CaCl2;将稀盐酸换成稀硝酸;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设计实验】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白色沉淀;
【评价改进】I.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II.加入的稀盐酸中存在氯离子,换用一种不含氯离子的酸即可;
【反思总结】根据步骤①②的现象分析解答。
【解答】【设计实验】在步骤③中,加入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B,应该是氯化银,化学式为AgCl;
【评价改进】I.根据步骤①推导出土壤浸出液中一定有 Na2CO3,就可以判断一定无CaCl2 ,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沉淀,故存在分析结论错误;
II. 若要能确定KCl 是否存在, 则改进为: 将稀盐酸换成稀硝酸 ;
【反思总结】根据步骤①和步骤②的现象和推理可知, 土壤中一定含有: 。
28.【答案】(1)有机物
(2)9:8
(3)葡萄糖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设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解得:x=3.52k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简单的有机物
【解析】【分析】 (1)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
(2)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3)葡萄糖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列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 (1)根据化学式C3H6O3可知,乳酸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根据化学式(C3H4O2)n可知,聚乳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2)=9:8;
29.【答案】(1)
(2)由图可知,25g废液和10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1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g×8%=0.8g;
设废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x。
H2SO4+2NaOH=Na2SO4+2H2O
98 80
25gx 0.8g

解得:x=3.92%。
(3)不变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解答;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计算废液中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的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该反应其实就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本质就是: 。
(3)无论是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还是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钠离子的质量不变,则需要硫酸根的质量就不变,因此对测定硫酸的质量分数没有影响,即结果不变。
30.【答案】(1)3.2克
(2)Fe、Cu
(3)Fe ~ FeSO4
56 152
5.6克 x
解得x=15.2克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粉质量,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生成铜单质的质量即可;
(2)根据反应进度和剩余的反应物确定b点剩余固体成分;
(3)根据图片确定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然后根据铁和硫酸亚铁的质量关系计算即可。
【解答】(1) 由图示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铁质量是2.8g,
设2.8g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x,则:
Fe+CuSO4=FeSO4+Cu
56 64
2.8g x

解得:x=3.2g。
(2)a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ab段是加入的铁粉过量,因此b点时溶质为反应产物铜和过剩的铁;
(3)根据图片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铜的质量为2.8g,与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6g-3.2g=2.8g,
则一共加入铁粉的质量为:2.8g+2.8g=5.6g;
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得到:
Fe ~ FeSO4
56 152
5.6克 x

解得:x=15.2克。
则C点溶质为15.2g。
31.【答案】(1)复分解反应
(2)27.75%
(3)B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根据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2NaCl+CaCO3↓和碳酸钙的质量25克求出氯化钙的质量即可;
(3)根据图2确定原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数量,然后根据反应关系确定加入碳酸钠120g时溶液中的离子数量。
【解答】(1)a曲线为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且相互交换成分,因此为复分解反应;
(2)根据图片可知,生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为25g,
设所取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的为x,
Na2CO3+CaCl2=2NaCl+CaCO3↓
111 100
x 25克

解得:x=27.75g;
则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3)根据图2可知,原溶液中氯离子个数为10格,氢离子为5格,钙离子为2.5格,没有钠离子。
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当加入100g碳酸钠时,反应结束,则此时氢离子个数为0。
和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为:200g-100g=100g,加入120g碳酸钠溶液时,与其反应的只有20g,
则剩余钙离子的个数为:;
在氯化钠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个数比为1:1,即完全反应时,钠离子的个数应该为10格。
当加入120g碳酸钠溶液时,其中钠离子的个数:,如下图所示:
故选B。
32.【答案】(1)熔点高、密度小、硬度大、抗腐蚀性强等;CD或ABD
(2)N2
(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吸收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所需氢氧化锂的质量小,可以减轻火箭发射的重量
(5);进入氧气生成系统发生电解的水比萨巴蒂尔反应系统中生成的水的质量多/甲烷不参与循环再生过程,消耗了氢元素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火箭的工作环境确定钛合金的优点。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
(3)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4)根据图像分析二者对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强弱即可;
(5)①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②比较生成氧气电解水的质量与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大小即可。
【解答】(1)火箭飞行时与大气摩擦产生高温。为了获得更大的速度,需要减小自身重力。在飞行时遇到碰撞或酸雨腐蚀,应该不受影响,那么钛合金的特点: 熔点高、密度小、硬度大、抗腐蚀性强等 。
钛不合硫酸镁反应,则活动性镁大于钛;钛和硫酸亚铁反应,则活动性钛大于铁,故选CD;
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泡多,钛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泡少,则活动性镁大于钛。钛和硫酸亚铁反应,则活动性钛大于铁,故选ABD。
(2)根据方程式 得到:2C+3H+6N+8O=2C+8O+3X,解得:3X=6N,即X=N2。
(3)神舟十八号飞船的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镉镍电池更改为锂离子电池,电池放电过程中能量转化关系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结合图1分析,选用氢氧化锂而不用价格更便宜的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吸收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所需氢氧化锂的质量小,可以减轻火箭发射的重量 。
(5)①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
② 若该空间站所需氧气的一半由该水气整合系统提供,整个过程需要不断补充水,理由是: 进入氧气生成系统发生电解的水比萨巴蒂尔反应系统中生成的水的质量多/甲烷不参与循环再生过程,消耗了氢元素 。
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202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调测试卷 科学卷(1.1-3.2)
1.(2024九上·柯桥期中)下列生活用品中,没有用到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分析】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纤维。
【解答】电风扇的塑料手柄、牙刷的塑料手柄和刷毛,塑料凳,都利用的合成塑料,故A、B、C不合题意;
玻璃杯的材料玻璃不是合成材料,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4九上·柯桥期中)每年的10月至11 月是柯桥区的小麦播种时间,小麦能够茁壮成长,离不开合理施肥。以下属于复合肥的是 (  )
A.KCl B.NH4NO3 C.CO(NH2)2 D.(NH4)2HPO4
【答案】D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氮磷钾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素,同时含有两种营养素的化肥为复合肥。
【解答】A.KCl只含有钾元素,为钾肥,故A不合题意;
B.NH4NO3只含有氮元素,为氮肥,故B不合题意;
C.CO(NH2)2含有氮元素,为氮肥,故C不合题意;
D.(NH4)2HPO4同时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为复合肥,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4九上·柯桥期中)我国古代用竹子或麻来造纸,造纸的部分过程如下,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流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砍竹备料,只是材料的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A不合题意;
B.加碱蒸煮,木素分解生成新物质,为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捞纸时,只是纸的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烘干时,只是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4.(2024九上·柯桥期中)山药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山药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滑腻的白色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素,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生活用品中能达到快速止痒效果的是 (  )
A.食醋 B.肥皂水 C.苏打水 D.食盐水
【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分析。
【解答】皂角素呈碱性,和酸性物质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止痒。食醋呈酸性,肥皂水和苏打水都呈碱性,食盐水呈中性,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5.(2024九上·柯桥期中)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丙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正确;
B.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故B错误;
C.将锌粒放入试管时,应该将试管略微倾斜,放入锌粒后慢慢滑入试管中,故C错误;
D.测溶液的pH值,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然后滴在pH试纸上,最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故D错误。
故选A。
6.(2024九上·柯桥期中)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  )
A.碳酸钠 纯碱 Na2CO3 B.碳酸钙 石灰石 CaCO3
C.氧化钙 熟石灰 CaO D.氢氧化钠 烧碱 NaOH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俗称解答。
【解答】A.碳酸钠俗称纯碱,化学式为Na2CO3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碳酸钙俗称石灰石,化学式为 CaCO3 ,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化学式为CaO,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俗称烧碱,化学式BaOH,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7.(2024九上·柯桥期中)在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Ca2'、Na'、CO32-、Cl- B.Na+、 K+、 OH-、 Cl-
C.Cu2+、 K+、Cl-、NO3- D.H'、Na'、 OH-、SO42-
【答案】B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解析】【分析】如果离子不能结合成水、气体或沉淀,那么它们可以共存。
【解答】A.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钙沉淀,故A不合题意;
BC.四种离子不能生成水、沉淀或气体,可以共存,C有颜色,故B符合题意;
D.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2024九上·柯桥期中)如右图所示装置,将水滴到瓶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瓶中的试剂可能是 (  )
A.氯化钠 B.氯化氢气体
C.氢氧化钠固体 D.生石灰
【答案】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确定容器内气压增大还是变小,结合物质溶于水时吸热还是放热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 如右图所示装置,将水滴到瓶中,U形管中的液面变得左高右低,则瓶中的气压减小,要么是气体溶于水,要么是溶于水时吸热。
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气压不变,故A不合题意;
氯化氢溶于水时气压减小,故B符合题意;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气压增大,故C不合题意;
生石灰溶于水时放热,气压增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9.(2024九上·柯桥期中)如图以 Ca(OH)2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碱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使溶液变色的反应只有①
B.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只有②
C.反应④的原理可以用于改善酸性土壤
D.若X溶液既能跟稀盐酸反应,又能跟 Ca(OH)2反应,则X可以是BaCO3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碱的通性包括: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碱溶液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溶液能与盐发生反应、碱溶液能与酸发生反应。
【解答】A.氢氧化钙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氢氧化钙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钙,溶液从浅绿色变成无色,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B错误;
C.反应④中,碱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改良酸性土壤,故C正确;
D.碳酸钡不溶于水,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0.(2024九上·柯桥期中)价类图是以元素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如图是铁元素物质的价类图,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对应物质的所属类别 X 为单质
B.可以通过置换反应实现D→A的转化
C.C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可能是FeS
D.物质F溶液呈浅绿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E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分析】根据价类图确定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种类,结合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A点的化合价为0价,则A为单质,故A正确不合题意;
B.D为氧化物,化合价为+3,A点为单质,化合价为0,例如:3Zn+2FeCl3=3ZnCl2+2Fe,故B正确不合题意;
C.C点化合价为+2,S的化合价为-2时,对应的物质可能是FeS,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物质F容器成浅绿色,则可能为FeCl2,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Fe(OH)2和NaCl,而E为Fe(OH
)3,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24九上·柯桥期中)类推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所以NaHSO4因能电离出 H+也属于酸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KClO3因含氧元素也属于氧化物
C.Fe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所以 Fe也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
D.NaO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 Fe(OH)3也能使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氧化物
【解析】【分析】A.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物质为酸;
B.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判断;
D.只有可溶性碱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解答】A. NaHSO4因能电离出 的阳离子为H+和Na+,因此不是酸,故A错误;
B. KClO3 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B错误;
C.铜和银都排在铁的后面,所以铁能够将铜和银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故C正确;
D. Fe(OH)3 不能溶于水,因此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D错误。
故选C。
12.(2024九上·柯桥期中)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烧杯中有关量的变化如图,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 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据此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
【解答】A.在滴入碳酸溶液的过程中,钠元素的质量不断增大,故A错误;
B.碳酸钠溶液中有水,且反应生成水,因此在二者反应时水的质量增速较大,而反应结束后水的质量增速较小,故B错误;
C.随着碳酸钠溶液的滴入,溶液质量不断增大,故C错误;
D.当二者反应时,二氧化碳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结束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3.(2024九上·柯桥期中)小柯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0~50s,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B.50s时,溶液中含两种溶质
C.50~100s之间压强变大的原因是反应放热
D.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终点出现在100~150s之间某一时刻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铝条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铝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0~50s,容器内气压基本不变,应该为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则发生的化学反应是:Al2O3+6HCl=2AlCl3+3H2O,故A错误;
B.50s时,气压开始增大,则此时氧化铝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为氯化铝和未反应的稀盐酸,故B正确;
C.50~100s之间,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则压强变大的原因是生成气体和温度升高,故C错误;
D.当铝恰好完全反应时,此时容器内气压最大,则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终点出现在100s之前,故D错误。
故选B。
14.(2024九上·柯桥期中)如图是小柯玩蹦床的情景,小柯在A点时刚好与床面接触,B点时受力平衡,C点时到达最低点,不计床面自身重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在最高O 点时速度为0,小柯处于平衡状态
B.从O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小柯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从A 点到C点的过程中,小柯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D.下落到A 点时的动能最大,因为A 点之后小柯的机械能转化为蹦床的弹性势能
【答案】C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A.对最高点时的小柯进行受力分析即可;
B.注意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还要注意与空气摩擦转换为内能;
C.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小柯的速度变化,弄清动能变化;
D.根据小柯运动状态的改变确定速度最大的位置即可。
【解答】 A、当小柯在最高点0时,只受到重力作用,处于非平衡状态,故A错误;
B.从O点下落到A点的过程中,运动员自由下落,由于与空气摩擦,则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空气的内能,故B错误;
C.A点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大于蹦床对运动员弹力,因此速度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大;经过B点后,弹力大于重力,运动员做减速运动,动能减小,所以运动员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C正确;
D.在A点之前,小柯受到的重力始终大于弹力,即合力向下,则小柯一直做加速运动,因此B点时速度最大,此时动能最大,故D错误。
故选C.。
15.(2024九上·柯桥期中)为比较 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柯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则下列有关滤液中含有金属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含 Mg2+
B.只含 Mg2+和Fe2+
C.一定含 Mg2+和Fo2+, 可能含 Cu2+
D.一定含Mg2+和Cu2+, 可能含Fe2+
【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中铁粉不和硫酸镁反应,即肯定存在硫酸镁。b中铁粉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单质。将两个试管液体混合后,红色固态铜的质量增大,肯定是a中的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
综上所述,滤液中肯定存在镁离子和二价铁离子,由于无法判断铜是否被完全置换出来,因此可能含有铜离子,故C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C。
16.(2024九上·柯桥期中)建立“现象——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如图1,蘸有浓硫酸的小木棍表面呈黑色,体现了浓硫酸的   性。
(2) 如图2,取两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将其相互靠近但不接触,观察到有白烟生成,最终玻璃棒上形成白色的氯化铵颗粒,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具有   性。
(3) 如图3,揉搓冷敷袋,水袋破裂,内含的硝酸铵溶解吸热,可用于紧急冰敷,此过程中硝酸铵吸收的热量转化成   。 (填能量形式)
【答案】(1)脱水
(2)挥发
(3)化学能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脱水性解答;
(2)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解答;
(3)根据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解答】(1) 如图1,蘸有浓硫酸的小木棍表面呈黑色,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2)如图2,取两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将其相互靠近但不接触,观察到有白烟生成,最终玻璃棒上形成白色的氯化铵颗粒,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3) 如图3,揉搓冷敷袋,水袋破裂,内含的硝酸铵溶解吸热,可用于紧急冰敷,此过程中硝酸铵吸收的热量转化成化学能。
17.(2024九上·柯桥期中)如图为某款“投篮玩具”的设计原理示意图,当用手向下按压投射装置A端时,C端与底座相连的橡皮筋被拉长; 松手后,橡皮筋快速回弹,投射装置将小球抛向篮筐,忽略空气阻力。橡皮筋收缩时,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   。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动能   零(选填“为”或“不为”),此时机械能   抛出点的机械能(选填“>”、 “=”或“<”) 。
【答案】机械能;不为;=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机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2)注意水平方向上小球的速度是否为零即可。忽略空气阻力,即机械能没有损失,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橡皮筋收缩时,它的弹性势能减小,小球的速度和高度都在增大,即机械能增大,那么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机械能;
(2)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零,而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为零,因此此时动能不为零。
忽略空气阻力,即机械能没有损失,因此机械能等于抛出时的机械能。
18.(2024九上·柯桥期中)碳酸钾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其化学性质与碳酸钠相似,为验证碳酸钾的化学性质,小柯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请你一起来参与:
(1)三支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填字母),写出有明显现象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写一个)
(2)实验结束后,将A、B、C三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烧杯中,充分反应,观察到烧杯底部白色沉淀增多。由现象可知,倒入烧杯之前,C试管中反应物过量的是   。
【答案】(1)A;或
(2)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试管中物质的反应产物分析解答;
(2)根据白色沉淀的形成原因分析解答。
【解答】(1)A中硝酸钠和碳酸钾不反应,B中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会产生气泡。C中氢氧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钾,则没有明显现象的是A。
有明显现象的方程式为:或 。
(2)白色沉淀肯定是氢氧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的碳酸钡,且BC中原来都有碳酸钾,只有C中有氢氧化钡,因此倒入烧杯前,C试管总反应物过量的是 。
19.(2024九上·柯桥期中) CH4与C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合成气(CO 和 H2) , 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还同时存在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1) 消碳反应的产物“● ” 是   。
(2) 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   气体。
【答案】(1)CO
(2)CO2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反应物,进而确定消碳反应的产物;
(2)根据图片提取信息解答。
【解答】 (1)根据图示可知,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则消碳反应的产物“”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
(2)根据反应原理图,积碳反应能生成积碳,消碳反应能将积碳反应中生成的积碳消耗,若想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以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来增大消碳反应的速率,从而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
20.(2024九上·柯桥期中)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微型实验装置制取CO,然后用CO还原ZnO并检验气体产物。已知甲酸具有挥发性,在热的浓硫酸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HCOOH(甲酸)
(1)4处发生的反应中,体现了CO具有   性。
(2) 实验时应先   (选填“点燃酒精灯”或“注入甲酸”) 。该实验装置存在的明显缺陷为   。
【答案】(1)还原
(2)注入甲酸;无尾气处理装置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
【解析】【分析】(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氧元素被氧化,具有还原性;失去氧元素被还原,具有氧化性;
(2)①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后,一旦受热容易发生爆炸。
②根据一氧化碳有毒分析。
【解答】(1)4处一氧化碳和氧化锌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得到氧元素,具有还原性;
(2)①实验时应该先注入甲酸,生成的一氧化碳将空气排出,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②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不能直接排入空气,因此明显缺陷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1.(2024九上·柯桥期中)某兴趣小组利用U形管设计实验装置。
(1)甲组同学设计如图1 所示的装置探究 CO2和 NaOH 溶液能否反应。乙组同学向甲组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甲组同学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乙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向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   溶液,才能达到实验目的。
(2)丙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将干燥的氧气从导管a通入,使氧气充满U型管,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处铁丝的现象。
①为确定U形管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②小组同学通过比较   铁丝(填编号),得出纯铁丝不易锈蚀的结论。
【答案】(1)无论是否反应,溶液均变红色(均呈碱性);氯化钙溶液 /氯化钡溶液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若复燃,则已经集满;②、②③
【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碳酸钠和钙离子或钡离子结合生成沉淀,可以证实有碳酸钠生成,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①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解答;
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解答】(1) ①甲组同学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无论是否反应,溶液均变红色(均呈碱性) 。
②乙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向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 氯化钙溶液 /氯化钡溶液 溶液,才能达到实验目的。
(2)① 为确定U形管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若复燃,则已经集满 。
②探究纯铁丝不易腐蚀的实验中,要保证水和氧气的因素相同,只改变铁丝种类,故选②③。
22.(2024九上·柯桥期中)如图是侯氏制碱法制取纯碱的部分生产流程:
(1) 在实验室中,分离“设备1”中的混合物的操作名称是   。
(2)“沉淀池”中的反应是向饱和食盐水中依次通入足量的氨气和二氧化碳,具体反应为:
,试分析 NaHCO3沉淀产生的原因:   。
【答案】(1)过滤
(2)NaHCO3溶解度小,易达到饱和,以晶体形式析出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结晶)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可从碳酸氢钠的溶解性大小的角度分析。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分离设备1用于分离固态和滤液,因此为过滤;
(2)NaHCO3沉淀产生的原因:NaHCO3溶解度小,易达到饱和,以晶体形式析出。
23.(2024九上·柯桥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黑枸杞自制酸碱指示剂,并对其在不同PH下的颜色进行了测定,其显色结果如下表:
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颜色 粉红 粉红 粉红 浅紫 浅紫 浅紫 紫 蓝 蓝 深蓝 深蓝 灰绿 黄 黄棕
该小组同学又利用该指示剂测定了下列物质的酸碱性,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物质 洁厕灵 杨梅汁 蜜桔汁 牛奶 肥皂水 炉具清洁剂
颜色 粉红 粉红 浅紫 紫 蓝 黄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杨梅汁与蜜桔汁,酸性更强的是   。
(2)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洁厕灵适合消除   类污渍 (选填“酸性“或”碱性”)。
(3)稀盐酸和NaOH 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小柯同学首先向盛有NaOH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了2~3滴黑枸杞提取液,接着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pH与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表示恰好反应的点是   (填字母) ,b点到c 点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为   。
【答案】(1)杨梅汁
(2)碱性
(3)b、d;紫色变成粉红色/紫色变成浅紫色再变成粉红色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确定黑枸杞汁在不同环境下颜色变化,再与杨梅汁和蜜桔汁的颜色对照即可;
(2)根据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分析;
(3)根据酸碱刚好完全反应时的pH值和温度高低解答。根据bc之间pH的变化确定溶液颜色变化。
【解答】(1)根据表格可知,杨梅汁颜色为粉红色,那么pH=2~3;蜜桔汁颜色为浅紫色,那么pH=4~6,比较可知,酸性更强的是杨梅汁。
(2)洁厕灵的颜色为粉红色,pH=2-3,呈酸性,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适合消除碱性类污渍;
(3)根据图像可知,b点时pH=7,说明恰好反应。d点时温度最高,此时不再放出热量,因此恰好完全反应。
bc段pH从7到1,则颜色从紫色变成粉红色。
24.(2024九上·柯桥期中)蒸汽眼罩由于携带及使用方便逐渐走进日常生活,它借助内部材料反应产生热量,使材料内部的水分稳定蒸发,利用产生的热度和湿度缓解眼部疲劳,化学兴趣小组对蒸汽眼罩的发热体开展了探究。
【查阅资料】蒸汽眼罩发热休内含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水等。
(1)任务一:验证蒸汽眼罩发热体内含有铁粉和氯化钠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稀硫酸     固体中有铁粉
实验二 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 加入足量水溶解, 过滤,往滤液中滴加少量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中有氧化钠
(2)任务二:蒸汽眼罩中的铁粉为什么能快速生锈放热
【实验探究】
  药品
方案一 4g铁粉、2mL 水
方案二 4g铁粉、2mL水、2g氯化钠
方案三 4g铁粉、2mL水、2g活性炭
方案四 4g铁粉、2mL 水、2g活性炭、2g氯化钠
使用温度传感器收集数据并生成图像如图:
对比分析图像,你获得的结论是   。
(3)【反思评价】如何保存蒸汽眼罩:   。
【答案】(1)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硝酸银溶液
(2)活性炭和氯化钠的共同作用加快铁的生锈
(3)密封保存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1)①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根据气泡和颜色变化解答;
②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
(2)温度升高,说明铁粉发生反应,根据图像信息分析解答。
(3)根据蒸汽眼罩遇水发热分析。
【解答】(1)【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 加入足量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固体中有铁粉
实验二 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 加入足量水溶解, 过滤,往滤液中滴加少量 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中有氧化钠
(2)根据图像可知,只有方案四中温度升高,即铁粉反应放热,那么得到结论: 活性炭和氯化钠的共同作用加快铁的生锈 。
(3)根据铁粉吸水后会发热可知,应该密封保存蒸汽眼罩。
25.(2024九上·柯桥期中) 小柯设计了如图装置来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其中 所用物块为木块。
(1)实验中利用木块被碰撞后移动的距离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下列实例中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有   。 (填编号)
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
③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2)小柯通过甲、丙两次实验初步得出“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的结论,小柯得出这个结论是否具有科学性,请说明理由   。
(3)做丙图实验时,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掉落,为防止因此造成木块损坏,需改进实验装置或实验方案。在不改变木板长度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____方法。
A.适当减小钢球C的质量
B.给丙组水平木板铺上毛巾
C.适当降低钢球C的高度,使 hC=hA
D.给丙组换用一个较重的木块
(4) 实验后,同学们联想到汽车的“超载”与“超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大安全隐患。为探究“超载”与“超速”,哪个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小柯利用上述装置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到的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小球的质量m/g 小球自由滚下的高度h/ cm 木块被撞后运动的距离s/m
1 30 10 4
2 30 20 16
3 60 20 32
由实验可知:当发生交通事故时,   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答案】(1)②③
(2)不科学,没有控制物体速度相同
(3)A;C
(4)超速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时,需要控制速度大小相同。甲和丙中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同,则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不同,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以及动能大小的反映方法判断;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速度和质量哪个对动能的影响更大即可。
【解答】(1) 实验中利用木块被碰撞后移动的距离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使用转换法。
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使用类比法;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使用转换法;
③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使用转换法。
故选②③。
(2)小柯通过甲、丙两次实验初步得出“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的结论,小柯得出这个结论是不科学的,理由是:没有控制物体速度相同。
(3)木块被撞后滑出桌面掉落,说明小球的动能太大,此时可以减小小球的动能,即适当减小小球的质量,或者适当降低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进而减小速度,故A、C正确;
使用过程中,要用木块移动的距离反映小球动能大小,因此必须控制它受到的阻力大小相等,故B、D错误。
故选AC。
(4)根据实验1和2可知,当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木块移动的距离是原来的4倍,即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根据实验2和3可知,当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木块移动的距离是原来的2倍;
比较可知,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则发生交通事故时,超速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26.(2024九上·柯桥期中)下图是一个趣味变色实验,同学们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资料:碘酒为碘(I2)的酒精溶液;淀粉遇I2变蓝,在本实验中作为指示剂,指示I2是否存在。
【进行实验】分别向烧杯A、B中加入相应溶液,然后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
序号 烧杯 A 烧杯B 变色时间/s
3%H2O2溶液体积/mL 水的体积/mL 1%淀粉溶液体积/mL 2%碘酒体积/mL 水的体积/mL 维生素C片/粒
① 10 20 2 2 23 2 595
② 10 20 2 5 20 2 193
③ 10 20 2 10 15 2 39
④ 5 25 2 5 20 2 399
⑤ 20 10 2 5 20 2 78
说明:本实验中,溶液总体积可看作是各液体的体积之和,A烧杯控制溶液总体积为32mL,B烧杯控制溶液总体积为25mL。
(1) 实验①②③探究   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的影响。
(2) 根据实验②④⑤可以得出结论:    。
(3) 序号④实验组中,若将碘酒溶液体积改为10mL,则混合后溶液的变色时间范围是   。
(4) 为了证明维生素C的用量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也有影响,增加实验⑥:向烧杯A中加入20mL3%H2O2溶液、10mL 水、2mL1%淀粉溶液, 向B烧杯中加入    , 然后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
【答案】(1)碘酒体积
(2)碘酒体积和维生素C片数相同时,H2O2溶液体积越大,变色时间越短。
(3)39~399秒
(4)5mL碘酒, 20mL水, 5粒维生素C片(VC片数只要不是2就可以)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①②③中哪个因素改变即可;
(2)根据表格数据②④⑤ ,确定哪个因素不同,哪些因素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结论;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溶液的变色时间与碘酒体积的变化规律,据此推测即可;
(4)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①②③中其他因素相同,只有碘酒体积不同,那么探究碘酒体积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的影响。
(2)根据实验②④⑤数据得到: 、碘酒体积和维生素C片数相同时,H2O2溶液体积越大,变色时间越短。
(3)根据(2)中结论可知,当序号④中碘酒体积从5mL变成10mL时,碘酒体积变大,肯定比原来的时间更短,即小于399s;
将③和现在的④比较,其它条件相同,只是水的体积变大,那么碘酒的浓度减小,那么变色时间变长,即大于39s,
则混合后溶液的变色时间范围:39s~399s。
(4) 为了证明维生素C的用量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也有影响, 需要控制其它条件相同,只改变维生素C的片数,即:向烧杯A中加入20mL3%H2O2溶液、10mL 水、2mL1%淀粉溶液, 向B烧杯中加入 5mL碘酒, 20mL水, 5粒维生素C片 , 然后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
27.(2024九上·柯桥期中)盐碱地中所含的盐分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对其开发利用是提高农业产能的途径,但也是世界性难题。查阅资料发现盐碱地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有KCl、CaCl2、Na2SO4、Na2CO3。
【设计实验】为探究土壤中含有的物质,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步骤 现象 判断土壤浸出液中所含的物质情况
① 有气泡产生 一定有 Na2CO3
② 存白色沉淀A生成 一定有 Na2SO4
③ 有白色沉淀B生成 KCl、CaCl2中至少含有一种
步骤③中的生成的沉淀是   (填化学式) 。
【评价改进】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实验环节与分析的合理性 试剂选用合理且分析结论科学合理 试剂选用合理但分析结论存在错误 试剂选用不合理且分析结论存在错误
结合评价量表,老师对同学们的探究实验进行打分,给出了待改进的评价。其理由为:
Ⅰ.根据步骤①推导出土壤浸出液中一定有 Na2CO3,就可以判断一定无   ,故存在分析结论错误;
Ⅱ.由于步骤①中加入稀盐酸,对判断KCl 是否存在产生干扰,故存在试剂选用不合理的错误。若要能确定KCl 是否存在,应如何改进:   。
【反思总结】根据原实验方案,可以确定土壤中一定含有:   。
【答案】AgC;CaCl2;将稀盐酸换成稀硝酸;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设计实验】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白色沉淀;
【评价改进】I.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II.加入的稀盐酸中存在氯离子,换用一种不含氯离子的酸即可;
【反思总结】根据步骤①②的现象分析解答。
【解答】【设计实验】在步骤③中,加入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B,应该是氯化银,化学式为AgCl;
【评价改进】I.根据步骤①推导出土壤浸出液中一定有 Na2CO3,就可以判断一定无CaCl2 ,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沉淀,故存在分析结论错误;
II. 若要能确定KCl 是否存在, 则改进为: 将稀盐酸换成稀硝酸 ;
【反思总结】根据步骤①和步骤②的现象和推理可知, 土壤中一定含有: 。
28.(2024九上·柯桥期中) 目前,免拆型手术缝合线广泛应用于手术中,它是用新型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C3H4O2)。]制作而成。聚乳酸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制取。
(1) 从物质分类角度看,乳酸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
(2) 聚乳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如果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全部进入葡萄糖,则生产2.4千克葡萄糖,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答案】(1)有机物
(2)9:8
(3)葡萄糖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设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解得:x=3.52k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简单的有机物
【解析】【分析】 (1)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
(2)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3)葡萄糖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列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 (1)根据化学式C3H6O3可知,乳酸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根据化学式(C3H4O2)n可知,聚乳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2)=9:8;
29.(2024九上·柯桥期中)科学小组参与“铅蓄废电池中硫酸回收”的研学项目,回收时需要测定电池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向装有25g废液的锥形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搅拌,利用pH计等电子设备采集信息并绘制的图像如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 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
(2) 计算该电池废液中 H2SO4的质量分数。
(3) 若实验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则会导致测定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结果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答案】(1)
(2)由图可知,25g废液和10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1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0g×8%=0.8g;
设废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x。
H2SO4+2NaOH=Na2SO4+2H2O
98 80
25gx 0.8g

解得:x=3.92%。
(3)不变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解答;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计算废液中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根据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的质量关系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该反应其实就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本质就是: 。
(3)无论是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还是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钠离子的质量不变,则需要硫酸根的质量就不变,因此对测定硫酸的质量分数没有影响,即结果不变。
30.(2024九上·柯桥期中) 将铁粉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搅拌使之充分反应,实验过程中加入物质的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 m=   。
(2) b点剩余固体成分为:    。
(3) 求c点所得溶质的质量。
【答案】(1)3.2克
(2)Fe、Cu
(3)Fe ~ FeSO4
56 152
5.6克 x
解得x=15.2克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粉质量,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计算生成铜单质的质量即可;
(2)根据反应进度和剩余的反应物确定b点剩余固体成分;
(3)根据图片确定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然后根据铁和硫酸亚铁的质量关系计算即可。
【解答】(1) 由图示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铁质量是2.8g,
设2.8g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x,则:
Fe+CuSO4=FeSO4+Cu
56 64
2.8g x

解得:x=3.2g。
(2)a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ab段是加入的铁粉过量,因此b点时溶质为反应产物铜和过剩的铁;
(3)根据图片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铜的质量为2.8g,与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6g-3.2g=2.8g,
则一共加入铁粉的质量为:2.8g+2.8g=5.6g;
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得到:
Fe ~ FeSO4
56 152
5.6克 x

解得:x=15.2克。
则C点溶质为15.2g。
31.(2024九上·柯桥期中)小柯用过量的稀盐酸溶液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后 (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 , 得到了含有 HCl 和 CaCl2的混合溶液。为了探究该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他又进行如下实验:取100 克混合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相应数据,结果如图1 所示。
(1)小柯发现碳酸钠溶液与混合溶液反应时存在多步反应,则a 曲线涉及的化学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是   。
(2) 求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3)如图2表示原混合溶液中离子的分布情况,当所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120克时,所得溶液中相关离子数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
A.
B.
C.
【答案】(1)复分解反应
(2)27.75%
(3)B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2) 根据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2NaCl+CaCO3↓和碳酸钙的质量25克求出氯化钙的质量即可;
(3)根据图2确定原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数量,然后根据反应关系确定加入碳酸钠120g时溶液中的离子数量。
【解答】(1)a曲线为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且相互交换成分,因此为复分解反应;
(2)根据图片可知,生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为25g,
设所取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的为x,
Na2CO3+CaCl2=2NaCl+CaCO3↓
111 100
x 25克

解得:x=27.75g;
则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3)根据图2可知,原溶液中氯离子个数为10格,氢离子为5格,钙离子为2.5格,没有钠离子。
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当加入100g碳酸钠时,反应结束,则此时氢离子个数为0。
和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为:200g-100g=100g,加入120g碳酸钠溶液时,与其反应的只有20g,
则剩余钙离子的个数为:;
在氯化钠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个数比为1:1,即完全反应时,钠离子的个数应该为10格。
当加入120g碳酸钠溶液时,其中钠离子的个数:,如下图所示:
故选B。
32.(2024九上·柯桥期中)2024年4月25 日晚我国“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空间探索事业的重要进步,为未来的空间站建设和技术验证提供了支持。
(1) 火箭制造用到了钛合金材料,你认为钛合金应具有的优点是   (写一点)。已知钛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镁和铁之间,下列验证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中,可行的组合是   (填字母) 。
(2) 火箭发射的推进剂含有偏二甲肼,燃烧时反应为 则X为   。
(3) 为提高供电能力,神舟十八号飞船的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镉镍电池更改为锂离子电池,电池放电过程中能量转化关系为   。
(4) 宇航员呼吸产生的CO2,采用氢氧化锂吸收的方式处理,结合图1分析,选用氢氧化锂而不用价格更便宜的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
(5)航天员预计要在天宫空间站生活半年,期间约需氧气480kg。图2是水气整合系统,其中“氧气生成系统”的原理是电解水,通过“萨巴蒂尔系统”处理航天员排出的
①“萨巴蒂尔系统”内部提供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等条件,写出该系统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若该空间站所需氧气的一半由该水气整合系统提供,整个过程需要不断补充水,理由是   。
【答案】(1)熔点高、密度小、硬度大、抗腐蚀性强等;CD或ABD
(2)N2
(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吸收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所需氢氧化锂的质量小,可以减轻火箭发射的重量
(5);进入氧气生成系统发生电解的水比萨巴蒂尔反应系统中生成的水的质量多/甲烷不参与循环再生过程,消耗了氢元素
【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火箭的工作环境确定钛合金的优点。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
(3)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4)根据图像分析二者对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强弱即可;
(5)①根据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确定反应的方程式;
②比较生成氧气电解水的质量与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大小即可。
【解答】(1)火箭飞行时与大气摩擦产生高温。为了获得更大的速度,需要减小自身重力。在飞行时遇到碰撞或酸雨腐蚀,应该不受影响,那么钛合金的特点: 熔点高、密度小、硬度大、抗腐蚀性强等 。
钛不合硫酸镁反应,则活动性镁大于钛;钛和硫酸亚铁反应,则活动性钛大于铁,故选CD;
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泡多,钛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泡少,则活动性镁大于钛。钛和硫酸亚铁反应,则活动性钛大于铁,故选ABD。
(2)根据方程式 得到:2C+3H+6N+8O=2C+8O+3X,解得:3X=6N,即X=N2。
(3)神舟十八号飞船的主电源储能电池由镉镍电池更改为锂离子电池,电池放电过程中能量转化关系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结合图1分析,选用氢氧化锂而不用价格更便宜的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吸收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所需氢氧化锂的质量小,可以减轻火箭发射的重量 。
(5)①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
② 若该空间站所需氧气的一半由该水气整合系统提供,整个过程需要不断补充水,理由是: 进入氧气生成系统发生电解的水比萨巴蒂尔反应系统中生成的水的质量多/甲烷不参与循环再生过程,消耗了氢元素 。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