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第2课时) (课件 32张ppt+教案+练习+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第2课时) (课件 32张ppt+教案+练习+视频)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第2课时)
浙教版 七年级上
创设情境
碰撞
碰撞
碰撞
碰撞
碰撞
碰撞
张裂
张裂
张裂
张裂
张裂
张裂
张裂
地球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和张裂,产生了火山活动和地震。
地球岩石圈有六大板块:
探究实践
火山活动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
探究实践
火山喷发时,滚滚火山灰直冲云霄,伴随着绚烂的火光,灼热的熔岩流奔腾而出……。
火山灰直冲云霄
熔岩流奔腾而出
被时间凝固的庞贝古城
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庆有时会把城市掩埋,炽热的熔岩流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
探究实践
探索活动
利用矿泉水瓶、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火山模型,利用滴加红墨水的清水模拟岩浆,挤压矿泉水瓶,观察到什么现象。
通过挤压矿泉水瓶,增加瓶内压力,水从橡皮泥缝隙中喷涌而出。
水从橡皮泥缝隙中喷涌而出。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探究实践
坚硬的岩石底下有高温高压的岩浆在活动着,岩浆可以沿着地壳薄弱处的裂缝喷出地面。
火山形成原因
地壳薄弱处的裂缝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探究实践
火山口
火山锥
岩浆通道
喷发物
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熔岩流
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构成
火山的构成及喷发物
火山口
岩浆通道
火山锥
岩浆
软流层
熔岩流
火山灰和气体
探究实践
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态是千差万别的。
日本的富士山的外形呈圆锥状,有明显的火山锥。
冰岛等地许多正在喷发的火山却没有明显的火山锥。
探究实践
不同火山的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
曾喷发过,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
死火山
活火山
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正在喷发的
冰岛活火山
日本的富士山
曾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大同火山群
长白山天池
休眠火山
探究实践
目前,全世界被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 2500 余座。
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
探究实践
地震发生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地面的起伏、错动、扭曲,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倒塌,……
你知道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吗?
探究实践
取一根竹筷,双手分别握住竹筷的两端。双手均匀用力使竹筷弯曲,直至断裂。体会竹筷折断时双手的感觉。
探索活动
竹筷在折断时产生的震动。
如果是岩层呢?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
发生断裂或错位
挤压或拉伸
形成褶皱
探究实践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
当在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或错位时,就会导致地壳变形,从而引起地震。
板块在不断地碰撞和张裂;
探究实践
与地震相关的几个名词: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地震的发源地。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
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
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来描述,一般来说,地震的震级越大,地震所造成的破坏也越大。
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探测到。其中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探究实践
世界上哪些地区特别容易发生地震呢?
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世界地震带与火山带主要集中板块交界处,板块的碰撞和张裂产生火山和地震。
探究实践
不同强度的地震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球上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灾难。
汶川地震后的村庄 日本地震发生海啸 土耳其地震受损城市
探究实践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呢?
思考与讨论
①提高预报能力。
②了解地震的前兆。
③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④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作为避震地点。
… …
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
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要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
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
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跑到室外开阔地带;
有序逃生
逃离楼房高度2倍远的距离
探究实践
②如果在高楼来不及逃离,
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
蹲下 护顶 固定
来不及逃离,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
探究实践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避开悬挂物、玻璃幕墙、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③如果你在室外,
探究实践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 10 余秒钟,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
地震发生时,切记不要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和救援他人,以免作无谓的牺牲。
④切记:生命第一
探究实践
地震发生前是有预兆的:
探究实践
民间的地震预报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乱咬;
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留心,分析识别防范好。
探究实践
目前,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地震仪,能准确地测量出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地震,并正在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同时,建筑师们通过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的危害。
基础隔离的楼房,抗震能力强。
探究实践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对照中国地震分布图,看看我国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探索活动
我国地震主要在华北渤海沿岸、台湾 、福建、新疆天山、青藏高原、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云南、川西等地区。
迁移应用
1.火山喷发的熔岩来源于(  )
A.地壳 B.地核 C.地幔的底部 D.地幔的软流层
D
2.巴厘岛的阿贡火山是一座活火山,下列关于阿贡火山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阿贡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证据
B.阿贡火山可能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C.阿贡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力量和人类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D.阿贡火山喷发对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C
迁移应用
4.下列现象可能为地震前的预兆的是(  )
①出现地光 ②井水喷涌 ③鸡飞狗跳 ④马不进圈 ⑤蜜蜂群迁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D
3.我国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了地震。关于其成因,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的是( )

A. B. C. D.
D
迁移应用
5.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是会造成破坏的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房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C
板书设计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第2课时)
板块的碰撞
板块的张裂
地壳运动
火山
地震
分布带
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板块
交界处
地震逃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第2课时)
核心概念聚焦
1.图中的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当地时间2019年12月9日下午,新西兰白岛火山突然喷发。岛上共有47名游客,其中5人遇难,34人不同程度地受伤,还有8人失踪。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火山灰高达1.1万米,覆盖附近20平方公里区域。下列对火山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火山多发生在板块边缘地区 B.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的地壳
C.火山的喷发物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D.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3.目前全世界被确认的火山有2500多座,它们主要集中的地区是( )
A.环大西洋地区及北极地区 B.环太平洋地区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C.南极洲地区 D.赤道地区
4.下列不属于火山带来的灾害的是( )
A.掩埋农田、房屋 B.污染空气、导致气候异常 C.造成人员伤亡 D.造成大面积地裂
5.世界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  )
A.板块的内部 B.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C.大陆内部 D.大洋沿岸地带
6.“印尼大地震”、“汶川大地震”、“ 智利大地震”、“日本大地震”……人们戏言“地
球进入了地震模式”,下列关于地震说法错误的是( )
A.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 B.主要分布板块的中央
C.主要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D.会引起地形的改变
7.图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  )
A.①震中 ②震源 ③等震线 ④震中距
B.①震源 ②震中 ③等震线 ④震中距
C.①震源 ②震中 ③震中距 ④等震线
D.①震中 ②震源 ③震中距 ④等震线
8.下列现象可能为地震前的预兆的是(  )
①出现地光 ②井水喷涌 ③鸡飞狗跳 ④马不进圈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都是
9.下列措施可以减少地震灾害的是( )
①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②建造抗震建筑物
③发生地震时,跑到空旷处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围 ④在室外跑到坚固的楼内躲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
核心素养提升
10.日本的传统民居,多用质地比较轻的材料建筑,其目的是( )
A.便于拆除 B.少占建筑用地 C.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 D.居住更加舒适
11.地理科学探索是正确认识地理现象和事物的途径之一,一般包括“观察发现—大胆假设
—寻找证据(实验验证)”等过程。尼泊尔大地震发生之后,爱动手的李明上网查找了近
几年全球发生的6级以上的地震,并在板块分布图上标注了位置。据此,你认为李明在
查找资料之前,作出的合理假设是(  )
A.大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边界处附近 B.大地震很容易引发海啸
C.发生地震的地方容易喷发火山 D.主震发生之后,还会发生余震
12.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如图是日本新岳火山与最近发生喷发的情
景,喷出的火山烟尘高达7000米。
甲 乙
(1)火山喷发是   变动的证明。
(2)日本地震和火山多发是因为处在   两板块的交界处。
(3)为减少地震灾害,建筑师们设计了抗震建筑物,如图乙所示。这两种设计属于抗震
建筑物的是  楼房。在抗震楼房中,起抗震作用的关键设计是  。
13.科学家在浙江某山区发现大型海绵生物化石群,海绵是一种海洋生物。
(1)下列能支持海绵是生物的证据有 (选填字母)。
A.由细胞构成 B.能繁殖后代 C.能在水中运动
(2)海绵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很早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是 的结果。
创新素养应用
14.在我国四川的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1)汶川(310N,1030E)位于北京(400N,1160E)的 方向。
(2)北京时间是   区的区时。
(3)这次地震的发生是  两大
板块的撞击、挤压导致的断层地震。
(4)如图。通过观察,简要说出全球地震主要
分布地区   。
(5)老师正在讲台上讲课,同学们正在老师
指导下边学习边实验,若此时发生地震,
下列错误的是(  )
A.靠教室墙站着不动 B.来不及外逃时,迅速躲到面积小的房间里
C.来不及外逃时,躲到桌子底下 D.快速有序的离开教室,跑到空旷操场去
参考答案
核心概念聚焦
1.A 2.B 3.B 4.D 5.B 6.B 7.B 8.D 9.A
核心素养提升
10.C 11.A
12.(1)地壳 (2)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3)基础隔离的楼房;基础隔离支架
13.(1)AB (2)地壳变动
创新素养应用
14.(1)西南 (2)东八区 (3)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4)环太平洋一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5)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第2课时)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与要求】
10.4 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地壳运动是形成火山和地震的主要原因,说明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地壳变动会带来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了解火山的基本结构、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类型;了解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了解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地震分布规律;了解地震的危害;了解震前的一些先兆并能知道一般的自救措施。
2.科学思维: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并能对照地图说出全球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3.探究实践:通过读图、模拟实验等小活动,认识地火山、地震形成的原因;
4.态度责任:通过地震防震知识的学习,树立奋发学习,努力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念;
培养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选自新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4节《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第3课时,内容主要包括二部分:火山和地震。本节课在原有旧知的基础上认识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了解火山和地震得基本特征、全球分布特点,以及抗震自救得方法。通过地壳变动等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培养收集信息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
【教学思路】火山成因、结构、喷发物、类型和分布带→地震的成因、自救、分布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地球岩石圈有六大板块: 地球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和张裂,产生了火山活动和地震。 引入课题
火山 视频:火山活动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时,滚滚火山灰直冲云霄,伴随着绚烂的火光,灼热的熔岩流奔腾而出……。 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庆有时会把城市掩埋,炽热的熔岩流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 模拟实验:利用矿泉水瓶、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火山模型,利用滴加红墨水的清水模拟岩浆,挤压矿泉水瓶,观察到什么现象。 坚硬的岩石底下有高温高压的岩浆在活动着,岩浆可以沿着地壳薄弱处的裂缝喷出地面。 地壳薄弱处的裂缝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读图分析:读教材172贝图4.4-9,思考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 其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火山类型有哪些? 学生分享,归纳得出: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喷发款(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认识火山类型有活火山、死火山、休眠如何合理利用火山。 读图分析:读教材173页图4.4-11,归纳世界火山分布带的特点。 学生分享,归纳得出: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 引导学生模拟实验、读图分析、看视频建构后山知识
地震 地震发生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图片、视频: 地面的起伏、错动、扭曲,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倒塌,…… 探索活动: 取一根竹筷,双手分别握住竹筷的两端。双手均匀用力使竹筷弯曲,直至断裂。体会竹筷折断时双手的感觉。 参考:竹筷在折断时产生的震动。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 当在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或错位时,就会导致地壳变形,从而引起地震。 与地震相关的几个名词:读图 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0-300km处;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震中距: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离。 世界上哪些地区特别容易发生地震呢?读图 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世界地震带与火山带主要集中板块交界处,板块的碰撞和张裂产生火山和地震。 不同强度的地震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球上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灾难。 思考与讨论: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呢? ①提高预报能力。 ②了解地震的前兆。 ③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④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作为避震地点。 … … 视频:地震时的自救措施 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要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 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跑到室外开阔地带; ②如果在高楼来不及逃离,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 来不及逃离,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 ③如果你在室外,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避开悬挂物、玻璃幕墙、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④切记:生命第一。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 10 余秒钟,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 地震发生时,切记不要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和救援他人,以免作无谓的牺牲。 视频:地震预报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乱咬;
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留心,分析识别防范好。 目前,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地震仪,能准确地测量出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的地震,并正在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同时,建筑师们通过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的危害。 基础隔离的楼房,抗震能力强。 探索活动: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对照中国地震分布图,看看我国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参考:探索活动: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对照中国地震分布图,看看我国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模拟实验体验地震的震动,理解地震的成因,形成感性认识。 自救措施是重点之一 图文加解说 使学生掌握合理自救方式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