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他(她)》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如果我是他(她)》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如果我是他(她)》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清晰阐述换位思考的定义,理解其在人际交往中的关键作用。
2. 熟练掌握通过观察、倾听、思考和行动等环节进行换位思考的具体方法。
3. 具备运用换位思考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借助故事分享、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活动,为学生营造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同理心。
2.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倾听他人意见、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鼓励学生将换位思考方法积极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深度激发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真挚情感,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 助力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和优秀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使学生透彻理解换位思考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换位思考的意识,并能在实际交往中自觉运用。
2.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能够在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有效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巧妙引导学生真正深入他人内心,深刻体会他人的感受,进而将换位思考内化为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自觉的行为习惯。
2.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和多元的观点时,精准指导学生做出恰当、合理的换位思考和决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应变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故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精心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包含色彩鲜艳的故事图片、富有创意的角色扮演道具设计等,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广泛收集与换位思考相关的丰富故事、典型案例和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和高效性。
合理划分小组活动区域,为学生提供宽敞、舒适的讨论和表演空间,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2. 学生准备
认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的具体经历,细致梳理事件经过和自己的感受,为课堂分享做好充分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故事导入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小羊过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有两只可爱的小羊,它们分别从桥的两端走上了那座狭窄的独木桥。一只小羊穿着红色的衣服,另一只小羊穿着蓝色的衣服。它们都急着要到桥的对面去,谁也不肯让谁。于是,它们在桥中间僵持着,互不相让,最后一起掉进了河里。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小羊们为什么会掉进河里呢?如果它们能换个角度想一想,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换位思考。
(二)故事分享与讨论
1. 教师分享故事《如果我是他》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在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室里,小明和小红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小明在教室里快速地奔跑,不小心把小红放在课桌上的铅笔盒碰掉了,铅笔盒里的铅笔撒了一地。小红看到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被碰掉,非常生气,她立刻站起来,对着小明大喊大叫:“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我的铅笔盒都被你弄坏了!”小明被小红的反应吓了一跳,他觉得很委屈,心里想:“我又不是故意的,你怎么这么凶啊?”
问题引导:“同学们,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小红,你又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感受故事中人物的不同心情。
2.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组织学生进行热烈的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自信地站起来,分享小组讨论的精彩结果。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在这个故事中,小明和小红都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所以才会产生矛盾。如果他们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小明就会理解小红为什么会生气,小红也会明白小明不是故意的,这样矛盾也许就不会发生了。”通过总结,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三)角色扮演
1. 情境设置
教师创设两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情境一:在一个安静的教室里,小丽和小美是同桌。小丽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业,而小美却一直在旁边兴奋地和其他同学说话,声音很大,严重影响了小丽。小丽皱起了眉头,心里很烦躁,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跟小美说。
情境二:在宽阔的操场上,小刚和小强正在开心地玩耍。小刚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到了小强,小强重重地摔倒在地上,疼得哭了起来。小刚一时不知所措,站在那里呆呆地看着小强。
2. 角色分配
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一个情境进行表演,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角色分配,分别扮演情境中的各个角色。
教师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提醒学生在表演时要注意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等细节来生动地表现出角色的感受和想法。
3. 表演与分享
各小组依次进行精彩的表演,其他小组的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并认真思考。
表演结束后,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在这个情境中,如果你是[角色名字],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另一个角色名字]应该怎么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
通过分享,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指导
1. 教师讲解换位思考的方法
观察: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详细讲解观察的重要性,如“同学们,当你们看到妈妈下班回家,一脸疲惫的样子,你们能观察到妈妈的哪些表情和动作呢?从这些表情和动作中,你们能感受到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这就是观察的作用,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倾听:教师强调倾听时要专注、耐心,不打断对方,并通过模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现在老师来扮演一个有烦恼的同学,你们来扮演倾听者,认真听老师说话,然后说说你们从老师的话中听到了什么感受。”
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站在他人角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对方的性格、经历、处境等,并用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假如你的好朋友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很沮丧。你要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可能会因为什么而难过呢?是担心爸爸妈妈的批评,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努力呢?”
行动: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根据对他人的理解采取合适的行动,如安慰、帮助、道歉等,如“当你知道好朋友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难过时,你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走过去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没关系的,一次考试成绩不好不代表什么,我们一起努力,下次一定会进步的’。这就是根据对他人的理解采取的行动。”
2. 案例分析
教师呈现一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如“在公交车上,你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没有座位,站在那里摇摇晃晃的。这时,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换位思考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学生认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准确的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换位思考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实践应用
1. 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际生活问题,如“你的好朋友借了你的一本非常喜欢的书,已经很久了都没有还,你会怎么做?”“你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他总是违反规则,你会怎么跟他说?”等。
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各小组内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启发,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2. 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清晰、有条理地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并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和点评,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六)总结与拓展
1. 课堂总结
教师充满激情地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次强调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换位思考,通过故事、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活动,我们知道了换位思考就是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人际交往中,换位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减少矛盾和冲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做一个善解人意、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将换位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 课后拓展
布置富有意义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本周内认真记录一次自己运用换位思考成功解决问题的真实经历,并详细写一写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们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表现不够自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换位思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但在实际运用中,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练习环节,提供更多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换位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教学方法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