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大全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政治知识点
精简版(统编版必修 1-4)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五种社会形态
1、原始社会
(1)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
(2)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2、奴隶社会
(1)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
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
3、封建社会
生产关系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
果;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
留一部分自己支配。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
方式。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4、资本主义
第1页,共40页
(1)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出卖自己
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
价值。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
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
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
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5、社会主义
社会生产关系: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
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
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
途径。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第2页,共40页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
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
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 21 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3、共产党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1949 年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
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①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
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第3页,共40页
2、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伟大的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开启: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
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改革开放的意义
(1)“四个面貌”: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三个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
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
步的根本原因)
第4页,共40页
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和行动指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实践。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①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
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
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
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社会)
3、新时代的变与不变
主要矛盾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个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
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第5页,共40页
①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②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
最大实际;③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人民的幸福线。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为什么?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
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②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
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
③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
开创者、建设者。
怎么样
共产党人:①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②一以贯之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
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1)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
(3)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关。是奉献世
界的梦。
2、如何实现中国梦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
自信。
第6页,共40页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
程,推进伟大事业。
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
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事业。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
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3)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4)要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
取,永不懈怠。
(5)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
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四、要坚持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
1、第一步: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步: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
2、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制度体系、发展民主政治;坚定文化
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改革、建设美丽中
国;走强军之路,推进国防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以;坚定从严治党,提高执政能力。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丰富和发展的背景
第7页,共40页
①国际: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
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②国内:当代中国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
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③党内: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
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
展的。
④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是在对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1)十个明确的内容及地位
内容:
地位: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
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2)十四个坚持的内容及地位
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并概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即“十四个坚持”
(2)地位:“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3、为什么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贡献: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8页,共40页
②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③性质: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④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第一课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
础。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3、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公有制主体
地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构成: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作用(意义):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
基本前提。
第9页,共40页
体现:(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
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国有企业地位作用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
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
支柱和依靠力量。
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①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
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②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
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7、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
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
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两个不动摇”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1)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
中心,依法治企,改进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
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2)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第10页,共40页
(3)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有序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1)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2)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
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2、 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
社会氛围。
(2)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
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1.市场调节
(1)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
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2)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
制来调节,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和调节这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市场机制的优点:
(1)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
市场价格。
第11页,共40页
(2)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
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市场调节的缺陷及危害:
缺陷:(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有局限性,存在着自发性、盲目
性、滞后性等弊病。
危害:单靠市场调节,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
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会导致收入差
距拉大。
2、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为什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
基础,提高资源配置资源效率和公平性。
怎么样?
(1)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
系;要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
(2)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3)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
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4)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第12页,共40页
(5)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
求。
2、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1)通过实施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制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通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3)通过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4)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6)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保障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
3、科学宏观调控
(1)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为什么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有局限性,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
病。
②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
③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3)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①财政政策:财政收人与支出政策、税收、国债等。
②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等。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
发挥政府作用。
第13页,共40页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
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意义: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
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2、坚持新发展理念
内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必要性: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
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各
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重点促进城乡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第14页,共40页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开放发展,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
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
重要体现。
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为什么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1)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
大的物质基础。
(3)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1)产业体系;(2)市场体系;(3)收入分配体系;(4)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5)绿色发展体系;(6)全面开放体系;(7)经济体制。
3、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第15页,共40页
怎样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
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
调发展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
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
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3)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
效益方向转变。
4、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
地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
化经济体系。
第四课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必要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
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须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16页,共40页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激
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
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让一切
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促进经济发展。
2、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获得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劳动。要鼓励劳动者通过辛勤
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3、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
接的方式。
措施:(1)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2)在初次分配方面,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3)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
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4)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5)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人,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17页,共40页
(6)必须坚持消除贫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意义)
(1)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生存危机,保障基本生
活权利,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
助和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2)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的生活水平;
方式: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
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作用: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的最后一道防线
(3)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内容:向老,残、妇、儿童等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福利津贴
(4)社会优抚:特殊的社会保障
对象: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烈属
特点: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
3、怎样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第18页,共40页
(1)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确保每个公民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2)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要做到权责清晰。
(4)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
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基
本依据。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
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具有革命性;具有先进性。
(2)共产党成立之前,所进行的斗争存在两个根本性弱点。
(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以为中
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
第19页,共40页
(4)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5、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6、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的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
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建设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
在时代前列。
7、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抢起来的伟大飞跃,
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
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希望发展和保持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
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根本立场:人民立场;
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20页,共40页
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9、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11、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员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共同贯彻党的基本
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
决定性因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
是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是不断增
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
12、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第21页,共40页
总的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
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力的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确保党始
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
系;
13、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
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
系党的生死存亡。14、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
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基本方式)。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目的在于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地位,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
家,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
辉的彼岸。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2、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第22页,共40页
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
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最广泛的表现:①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最真实的表现:①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②有制度和法
律保障;③在实现方式上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
最管用的表现:建立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我国的国家职能)
对内职能:①维护国家稳定:依法打击破坏、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秩
序;
②促进社会发展:开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外职能: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国家的性质决定国家的职能,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在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
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6、人大代表
第23页,共40页
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产生:民主选举产生;
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义务:应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
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原则: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国体决定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与共产党、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把体现广大人民群
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
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方面,人民大表大会制度体现人
民当家作主,最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人民大表大会制
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其他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
法创制出来的,都要受其统领和制约。
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
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特点(内容):奉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通力合作,
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第24页,共40页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
政治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优越性: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
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
能。
10、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方针: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原则)
原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
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
权的制度。
内容:①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②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依法行使自治权。
前提和基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
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第25页,共40页
地位: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优越性:它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
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
责。
11、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中国化方向引
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性质:人民群众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
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地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
刻的实践,应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进。
基层民主实践:(1)民主选举(2)民主协商(3)民主决策(4)民主管理(5)民
主监督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1、法的本质:
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第26页,共40页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习近平法治思
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
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
用。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5、法治国家的内涵: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
最高准则。(2)坚持良法之治。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
第27页,共40页
大程度地发挥法律效力。(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
主要功能。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6、建设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内容:①推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
政。
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意义: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7、法治政府的内涵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
政府。
8、建设法治政府
措施:(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3)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4)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6)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
法行政能力等。
意义:(1)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
水平,实现善政。(2)人民与社会: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
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9、法治社会的内涵
第28页,共40页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
社会。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10、建设法治社会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提高社会治理法
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意义: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
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
现社会和谐。
11、科学立法
必要性: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
要求:(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
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2)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
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推进科学立法
要求:(1)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
件;
(2)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
第29页,共40页
(3)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12、严格执法
原因:在法律实施体系中,行政机关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
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能。
意义:严格执法,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助
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严格执法
要求: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②坚持规范执法,严格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
要保障;③坚持公正执法;
④坚持文明执法。
13、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求:①司法的程序要求公正;②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推进公正司法
(1)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2)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
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3)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
益。
(4)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14、全民守法
要求:(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第30页,共40页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推进全民守法
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
长期基础性工作。
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
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坚定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其
固有的规律。
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4、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31页,共40页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可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违背客观规
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
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
态度结合起来。
6、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
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
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
约。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实践;违背客观规
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把握世界的规律)
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
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第32页,共40页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要立足整体,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
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观点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
现事物的飞跃。
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
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面对挫折和考验。
4、辩证的否定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第33页,共40页
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2、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我们都要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次
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重点,统筹兼顾。
6、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主流与支流。
7、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
动力。
第34页,共40页
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
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5、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实践水
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
的限制;从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
程。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35页,共40页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的基本矛盾(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
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
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
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遵循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实现人生的价值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折的标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36页,共40页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
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
力发展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
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筑牢道德根基。
7、改革
实质(本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强大动力)
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是文化由一
定是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
响。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3、文化的功能(作用)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第37页,共40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
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古为今用,有鉴别地对待,有批判地继承,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5、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
(2)能够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3)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
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实现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7、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精神支柱。
作用、意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
民具有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怎么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
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第38页,共40页
8、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
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9、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么样?坚持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10、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相互交流、
学习、借鉴。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不仅属于这各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要借鉴各民
族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推动人类文化交融,
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1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保持开放的心态。
(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
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共产党的性
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
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
规律决定的。
13、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怎么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39页,共40页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
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创造源泉。
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受者和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
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14、怎么样建设文化强国
(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
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
要求。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造生产体制机制。
15、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坚
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
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第40页,共4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