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专题集训】浙教版科学七上 专题7 机械运动(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浙教版科学七上 专题7 机械运动(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七年级科学上册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
专题7 机械运动
一、机械运动及速度的定义
1.下列有关物理现象的描述,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花园里鲜花怒放 B.奔驰的猎豹
C.公路上滚滚车流 D.草原上奔驰的骏马
2.以下情景中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过山车上的游客 B.站立在扶梯上的人
C.进站的高铁 D.排队检票的乘客
3.图中的A、B、C、D分别是用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四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B. C.D.
4.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请回答:
(1)从A到D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
(2)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放大图,EF段纸锥下落的速度是  m/s。
5.如图所示,在比较游泳运动员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甲图是用相同的    比较谁在前面;乙图是用相同的    比较所用的时间。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种方法与    图的方法相同。
二、参照物与相对运动
6.甲、乙两辆汽车同时由车站开出,向东行驶,乙车内的乘客看甲车,觉得乙车向后退;甲车内的乘客看乙车,也觉得乙车向后退。这是由于乙车内的乘客是以 甲车 为参照物的缘故,乙车的速度肯定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甲车的速度。
7.公元10世纪,谭峭在其著作《化书》中记录了很多科学现象及规律,如“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环舞,此处可以理解为旋转舞蹈。在旋转舞蹈时,舞者认为周围宫室都在转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周围宫室 B.舞者自身 C.脚下大地 D.院内树木
8.甲、乙两人各乘一台观光电梯,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在匀速下降,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上升,则相对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9.研学小组同学在杭州乐园亲身体验了一次极限运动——过山车,同学们乘坐过山车在环形跑道上高速行驶时,感觉“天旋地转”,感觉“天旋地转”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面上站立的同学 B.地面上建筑物 C.过山车的座椅 D.过山车轨道最高点
10.三位同学同时从东向西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到达终点时,甲说今天刮东风,乙说今天没有风,丙说今天刮西风。那么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和三人最先到达终点的分别是(  )
A.东风、甲 B.东风、丙 C.西风、甲 D.西风、丙
11.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借助降落伞安全着陆,如图所示,返回舱在下降过程中,我们说返回舱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返回舱的降落伞 B.地面上的灌木丛 C.太空中的空间站 D.地面运动的汽车
12.如果没有参照物,则不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C.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人在上升电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13.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
A.斜向上爬升 B.斜向下俯冲 C.竖直向上爬升 D.竖直向下俯冲
14.如图,车站内并排停着甲、乙两列动车,小金同学登上甲车,当他坐定后看窗外,突然感到自己坐的甲车开动了,后来他发现自己坐的车没动,而是乙车开走了。前后两次判断甲车的运动状态中,小金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甲车 地面 B.乙车 地面 C.甲车 甲车 D.乙车 乙车
15.一辆公交车在雨中由北向南行驶,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滴相对车窗竖直下落,则(  )
A.窗外有由北向南吹的风
B.窗外有风,但无法判断风的方向
C.窗外无风,看到雨滴相对车窗竖直下落是乘客的错觉
D.窗外无风,站在路边的人看到雨滴也是竖直下落的
16.甲、乙、丙三人在操场同一条跑道上进行体育中考跑步训练,某时刻三人所处位置如图①,10秒后,三人所处位置如图②。若判断甲是静止的,则选取的参照物可能是(  )
A.乙 B.丙 C.跑道 D.旗杆
17.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18.1783年法国蒙格菲尔发明了载人热气球,成功在空中飞行半小时。1852年法国工程师吉法尔发明了飞艇,如图所示,飞艇由巨大的流线型艇体、吊舱、主气囊、副气囊和推进装置组成。主气囊内充满密度比空气小的氦气,副气囊体积不变,内部空气量可调节。主副气囊协同工作,控制飞艇的升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飞艇在上升阶段,吉法尔认为吊舱处于运动状态,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副气囊 C.主气囊 D.推进装置
19.如图所示,岸上旗子和甲、乙两船上的旗子随风飘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一定向左运动 B.甲一定静止
C.乙一定向右运动 D.乙一定向左运动
三、s、v、t图像类
20.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10﹣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21.如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都不受力的作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22.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他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23.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4.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时出发,并排同向行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在两辆汽车运动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乙车做减速运动
B.0~t1时间内甲车做减速运动
C.0~t1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D.0~t1时间内甲车始终在乙车前方
25.甲、乙两小车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其s﹣t图像如图所示。当甲经过P点时,乙刚好经过Q点,再过3秒,甲、乙两车相距3米,则P、Q两点间的距离(  )
A.可能为8米 B.可能为13米 C.一定为16米 D.一定为19米
26.小绵同学在校运动会100m比赛中成绩优异。他在比赛中经历了加速起跑、匀速途中跑和略有降速的冲刺三个阶段。下列速度﹣时间图像能正确反映比赛过程的是(  )
A.B. C.D.
27.甲、乙两车同时从P点出发,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两车先后到达距P点18米的Q处,时间差为Δt,则(  )
A.甲比乙先到达Q处,Δt=12s B.甲比乙先到达Q处,Δt=18s
C.乙比甲先到达Q处,Δt=12s D.乙比甲先到达Q处,Δt=18s
28.甲、乙两物体同时间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若选甲为参照物,则乙是向东运动
B.t1~t2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29.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以    米/秒的速度向东运动,经过9s,甲、乙两物体相距    m。
30.甲、乙两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1)在此运动过程中,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由图像可得乙车的运动速度为    米/秒。
31.如图为送餐机器人在40秒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据图可知,在前20秒内,机器人运动的路程为    ;机器人在第30秒时的运动速度为    。
32.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根据甲、乙、丙车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分析图丙车图象可知,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    s。
(2)观察分析甲、乙、丙车运动图象,在前5s内    车运动的最快。(填:“甲”、“乙”或“丙”)
33.A、B两车均做匀速直线向东运动,运动路程和时间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B两车速度之比为1:2,则甲描述的是   车的s﹣t图象(选填“A”或“B”);若A、B两车行驶的路程之比为2:1,则所需时间之比是   。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
四.计算类
34.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车运动的时间
B.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35.某人在高楼的阳台上用望远镜观察远处建筑工地上打桩机的打桩情况,发现打桩机的汽锤以每秒1次的频率撞击水泥桩,他听到的打击声刚好与看到的击桩动作一致。当他看到汽锤留在桩上后,又听到了2次撞击声。由此可知,观察者离打桩机的距离约为(设当时的声速为344米/秒)(  )
A.172米 B.344米 C.688米 D.1032米
36.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m/s
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km/h
C.飞行的褐海燕1分钟能前进5km
D.百米赛跑某一著名运动员的成绩是9.96s
37.在田径赛中,运动员可在10s内跑完100m的路程;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是30km/h;非洲羚羊的奔跑速度可达1200m/min.这三者速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运动员、汽车、羚羊
C.羚羊、运动员、汽车 D.羚羊、汽车、运动员
38.如图,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Δ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A→C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B→D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A→C平均速度为3a/2Δt;
④通过D点时速度为a/Δ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39.如图所示,火车站的自动扶梯用1min可将一个站立在扶梯上的送到楼上,若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需0.75min,则扶梯不动,人沿梯走上去,需要用(  )
A.3min B.2 min C.1.75 min D.3.5 min
40.如图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被测车的车速为(  )
A.17.3m/s B.17.5m/s C.17.8m/s D.20.0m/s
41. 流速为5km/h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而行,1小时后甲船离木桶的距离是    ,乙船离木桶的距离是    。
42.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43.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光滑弧形槽,一个为A1B1C1凸形,一个为A2B2C2凹形,两个相同小球分别进入两弧形槽的速度都为v,运动到槽的末端速度也都为v,小球通过凸形槽的时间为t1,通过凹形槽的时间为t2,则t1、t2的关系为t1  t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4.“智能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具有计步统计、能量消耗统计和心脏监测等功能。
(1)如图所示,跑步时,以配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2)该配戴者在操场上进行慢跑锻炼,智能手表记录情况如图所示,则慢跑过程中的速度是    m/s。
45.如图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000s,步长是0.5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    的。
46.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根据回收信号的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现测得五个位置对应回收信号时间分别为0.30s、0.36s、0.30s、0.36s、0.26s,请根据此时间,在图中确定剩余三点位置并绘出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七年级科学上册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
专题7 机械运动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机械运动及速度的定义
1.下列有关物理现象的描述,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花园里鲜花怒放 B.奔驰的猎豹
C.公路上滚滚车流 D.草原上奔驰的骏马
【解答】
A.花园里鲜花怒放,位置未发生改变,因此不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正确;
B.奔驰的猎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B正确;
C.公路上滚滚车流,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C正确;
D.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D正确。
故选:A。
2.以下情景中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过山车上的游客 B.站立在扶梯上的人
C.进站的高铁 D.排队检票的乘客
【解答】A、过山车上游客的速度和方向时刻都在改变,不属于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站立在扶梯上的人随自动扶梯一起正常上行,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C、高铁进站,速度减小,最后停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排队检票的乘客的速度时快时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3.图中的A、B、C、D分别是用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四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B. C.D.
【解答】A.图中物体在相同时间内的运动距离越来越大,不是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物体在相同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相同,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中物体下落速度在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物体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请回答:
(1)从A到D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加速 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
(2)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放大图,EF段纸锥下落的速度是  0.4 m/s。
【解答】(1)相邻的两个位置之间的时间相等,由图可知,从A到D纸锥下落的过程中,相邻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变大,根据v=可知,速度逐渐变大,是加速运动;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E到F的路程为80.0cm﹣60.0cm=20.0cm=0.200m,
照相机每秒拍照2次,则EF之间的时间为t=0.5s,则纸锥下落的速度是v===0.4m/s。
故答案为:(1)加速;(2)0.4。
5.如图所示,在比较游泳运动员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甲图是用相同的  时间 比较谁在前面;乙图是用相同的  路程 比较所用的时间。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种方法与  甲 图的方法相同。
【解答】
(1)从甲图可以看出运动员运动相同的时间,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泳道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运动最快。
(2)从乙图可以看出运动员运动相同的路程,利用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通过相同的路程,中间泳道的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最短,运动最快。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种方法与甲图方法相同。
故答案为:时间;路程;甲。
二、参照物与相对运动
6.甲、乙两辆汽车同时由车站开出,向东行驶,乙车内的乘客看甲车,觉得乙车向后退;甲车内的乘客看乙车,也觉得乙车向后退。这是由于乙车内的乘客是以 甲车 为参照物的缘故,乙车的速度肯定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甲车的速度。
【解答】
解:“甲、乙两辆汽车同时由车站开出,向东行驶”,这说明两车相对于车站都在运动,且方向相同,
“乙车内的乘客看甲车,觉得乙车向后退”,“甲车内的乘客看乙车,也觉得乙车向后退”这同时说明两车方向相同、速度不同,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且乙车内的乘客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
故答案为:甲车;小于。
7.公元10世纪,谭峭在其著作《化书》中记录了很多科学现象及规律,如“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环舞,此处可以理解为旋转舞蹈。在旋转舞蹈时,舞者认为周围宫室都在转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周围宫室 B.舞者自身 C.脚下大地 D.院内树木
【解答】在旋转舞蹈时,以周围宫室、舞者自身、脚下大地以及院内树木为参照物,只有周围宫室和舞者自身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舞者自身为参照物,周围宫室是运动的。
故选:B。
8.甲、乙两人各乘一台观光电梯,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在匀速下降,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上升,则相对于地面(  )
A.甲上升,乙下降 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 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解答】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在匀速下降;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上升;以地面为参照物,甲和乙都在下降,但是甲比乙慢,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研学小组同学在杭州乐园亲身体验了一次极限运动——过山车,同学们乘坐过山车在环形跑道上高速行驶时,感觉“天旋地转”,感觉“天旋地转”选取的参照物是(  )
A.地面上站立的同学 B.地面上建筑物 C.过山车的座椅 D.过山车轨道最高点
【解答】以过山车座椅为参照物,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与过山车座椅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建筑物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感觉“天旋地转“,好像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都在旋转,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三位同学同时从东向西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到达终点时,甲说今天刮东风,乙说今天没有风,丙说今天刮西风。那么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和三人最先到达终点的分别是(  )
A.东风、甲 B.东风、丙 C.西风、甲 D.西风、丙
【解答】甲:速度比风慢,所以感觉到了正常的风向。
乙:速度和风速一样,所以感觉不到风。
丙:速度比风快,所以感觉到了相反的风向。
综上分析,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是东风;因为三人经过的路程相同,丙的速度最大,所以丙最先到达终点。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1.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借助降落伞安全着陆,如图所示,返回舱在下降过程中,我们说返回舱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返回舱的降落伞 B.地面上的灌木丛 C.太空中的空间站 D.地面运动的汽车
【解答】
A、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以返回舱的降落伞为参照物,两者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则以降落伞为参照物,返回舱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
BD、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以地面上的灌木丛和运动的汽车为参照物,返回舱相对于地面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返回舱是运动的,故BD不符合题意;
C、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以太空中的空间站为参照物,返回舱相对于空间站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返回舱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如果没有参照物,则不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C.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人在上升电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解答】A、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故A错误;
B、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故B正确;
C、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人在上升电梯中,人和地面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13.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
A.斜向上爬升 B.斜向下俯冲 C.竖直向上爬升 D.竖直向下俯冲
【解答】
A、当战斗机斜向上爬升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高右低,倾斜向上,故A正确;
B、当战斗机斜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低右高,倾斜向下,故B错误;
C、当战斗机竖直向上爬升,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应该是竖直的,故C错误;
D、当战斗机竖直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左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应该是竖直的,故D错误;
故选:A。
14.如图,车站内并排停着甲、乙两列动车,小金同学登上甲车,当他坐定后看窗外,突然感到自己坐的甲车开动了,后来他发现自己坐的车没动,而是乙车开走了。前后两次判断甲车的运动状态中,小金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甲车 地面 B.乙车 地面 C.甲车 甲车 D.乙车 乙车
【解答】行驶的乙车与自己乘坐的甲车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坐在静止的甲车中的人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前进了,所选的参照物是乙车,后来他发现自己坐的车没动,所选的参照物是地面,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一辆公交车在雨中由北向南行驶,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滴相对车窗竖直下落,则(  )
A.窗外有由北向南吹的风
B.窗外有风,但无法判断风的方向
C.窗外无风,看到雨滴相对车窗竖直下落是乘客的错觉
D.窗外无风,站在路边的人看到雨滴也是竖直下落的
【解答】以地面为参照物公交车正在由北向南行驶;雨竖直下落,说明雨在水平方向上与公交车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风向南刮,即刮北风,而且风速与车速相同。故只有A说法正确。
故选:A。
16.甲、乙、丙三人在操场同一条跑道上进行体育中考跑步训练,某时刻三人所处位置如图①,10秒后,三人所处位置如图②。若判断甲是静止的,则选取的参照物可能是(  )
A.乙 B.丙 C.跑道 D.旗杆
【解答】若判断甲是静止的,则选取作为参照物的物体应该相对甲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乙符合题意;丙、跑道、旗杆相对甲位置发生了改变,选其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解答】
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所以a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 1、向右运动 2、静止 3、向左运动,车速小于风速;
因为b车旗向右飘,所以b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故选:D。
18.1783年法国蒙格菲尔发明了载人热气球,成功在空中飞行半小时。1852年法国工程师吉法尔发明了飞艇,如图所示,飞艇由巨大的流线型艇体、吊舱、主气囊、副气囊和推进装置组成。主气囊内充满密度比空气小的氦气,副气囊体积不变,内部空气量可调节。主副气囊协同工作,控制飞艇的升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飞艇在上升阶段,吉法尔认为吊舱处于运动状态,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副气囊 C.主气囊 D.推进装置
【解答】
A、以地面为参照物,吊舱和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吊舱是运动的,故A符合题意;
B、以副气囊为参照物,吊舱和副气囊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吊舱是静止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以主气囊为参照物,吊舱和主气囊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吊舱是静止的,故C不符合题意;
D、以推进装置为参照物,吊舱和推进装置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吊舱是静止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如图所示,岸上旗子和甲、乙两船上的旗子随风飘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一定向左运动 B.甲一定静止
C.乙一定向右运动 D.乙一定向左运动
【解答】因为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上面的国旗判断,风是从左向右刮的。如果乙静止不动,那么旗子的方向应该和国旗相同,而现在的乙船旗子的方向明显和国旗方向相反,所以,乙一定向右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上图的情况,甲船根据分析可知,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左运动,也可能向右运动。
故选:C。
三、s、v、t图像类
20.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10﹣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解答】
A、由图像看出在0~10s内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甲通过的路程小于100m,根据v=可知,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得慢,故A错误;
B、由图像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B正确;
C、由图可知,在10~20s内,乙同学的运动图像是一条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乙同学处于静止状态,故C正确;
D、由图可知,在0~10s内,乙同学运动的路程s=100m,则乙同学的速度为v===10m/s, 故D正确。
故选:A。
21.如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都不受力的作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解答】
A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甲===2m/s;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
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可知,甲、乙两车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A错误,B正确;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如果两车反向运动,则5s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同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故C错误;
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22.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他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解答】
AB、乙的s﹣t图象前2s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以后乙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乙静止,则第3s时乙的路程为8m,第4s时乙的速度为0,由图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为:v===2m/s,故AB错误;
C、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
故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确。
故选:D。
23.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解答】
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选项错误;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选项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24.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时出发,并排同向行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在两辆汽车运动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乙车做减速运动
B.0~t1时间内甲车做减速运动
C.0~t1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D.0~t1时间内甲车始终在乙车前方
【解答】
AB、根据s﹣t图像知,乙车的运动图像是曲线,且曲线越来越平缓,说明乙车做减速运动,甲车的运动图像是直线,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错误;
C、根据纵坐标表示路程,知0~t1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所用时间也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故C错误;
D、0﹣t1过程中每个时刻纵坐标不同,且能看出其中甲路程>乙路程,能得出甲在前,只有0和t1两个时刻纵坐标相同,甲乙在同一位置,另外纵坐标如果理解为位置,那么期间每个时刻位置不一样,可知道甲的位置在乙的位置后面,即乙车在前方,故D错误。
故选:A。
25.甲、乙两小车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其s﹣t图像如图所示。当甲经过P点时,乙刚好经过Q点,再过3秒,甲、乙两车相距3米,则P、Q两点间的距离(  )
A.可能为8米 B.可能为13米 C.一定为16米 D.一定为19米
【解答】由图像可知:3s后,两车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甲=6m,s乙=10m;
两车相向行驶,两车没有相遇时,则PQ间距离为:s1=s甲+s乙+3m=6m+10m+3m=19m;
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则PQ间距离为:s2=s甲+s乙﹣3m=6m+10m﹣3m=13m,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6.小绵同学在校运动会100m比赛中成绩优异。他在比赛中经历了加速起跑、匀速途中跑和略有降速的冲刺三个阶段。下列速度﹣时间图像能正确反映比赛过程的是(  )
A.B. C.D.
【解答】小绵同学的“100m跑”经历了起跑、途中跑和冲刺等过程,起跑是加速过程,途中速度不变,冲刺过程中是略有降速的,在整个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大致如图A所示,故A正确。
故选:A。
27.甲、乙两车同时从P点出发,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两车先后到达距P点18米的Q处,时间差为Δt,则(  )
A.甲比乙先到达Q处,Δt=12s B.甲比乙先到达Q处,Δt=18s
C.乙比甲先到达Q处,Δt=12s D.乙比甲先到达Q处,Δt=18s
【解答】由图象可知,s甲=3.6m,t甲=6s;s乙=6.0m,t乙=6s;
则甲车的速度为:v甲===0.6m/s,
乙车的速度为:v乙===1m/s。
甲车通过18米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为:t甲′===30s,
乙车通过18米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为:t乙′===18s,
故乙车先到达Q处,两车到达Q处的时间差为:Δt=t甲′﹣t乙′=30s﹣18s=12s。
故选:C。
28.甲、乙两物体同时间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若选甲为参照物,则乙是向东运动
B.t1~t2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解答】解: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
A、由图可知,在0~t1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远,根据v=可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在t1~t2时间内,甲的运动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甲在这一时间段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在t2~t4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远,根据v=可知,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在0~t4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远,根据v=可知,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29.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以甲为参照物,乙以  5 米/秒的速度向东运动,经过9s,甲、乙两物体相距  45 m。
【解答】解:
由图象可知,v甲=15m/s>v乙=10m/s,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甲、乙均向西运动,且v甲>v乙,则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5m/s﹣10m=5m/s;
由v=可得,经过9s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分别为:
s甲=v甲t=15m/s×9s=135m,s乙=v乙t=10m/s×9s=90m,
所以,经过9s甲、乙间的距离为:s=s甲﹣s乙=135m﹣90m=45m。
故答案为:5;45。
30.甲、乙两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1)在此运动过程中,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由图像可得乙车的运动速度为  2 米/秒。
【解答】
解:(1)根据图片可知,甲车到起点的距离始终保持10m不变,则甲是静止的,在此过程中,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相对乙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则甲车是运动的。
(2)乙车的速度为:v===2m/s。
故答案为:(1)运动;(2)2。
31.如图为送餐机器人在40秒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据图可知,在前20秒内,机器人运动的路程为  10m ;机器人在第30秒时的运动速度为  0.5m/s 。
【解答】解:由图像知,机器人在前20秒内运动了10m,在10s﹣20s内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在前20秒内,机器人运动的路程为10m;
在20s﹣40s内的图像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则机器人在第30秒时的运动速度为v===0.5m/s。
故答案为:10m;0.5m/s。
32.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做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根据甲、乙、丙车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分析图丙车图象可知,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  20 s。
(2)观察分析甲、乙、丙车运动图象,在前5s内  乙 车运动的最快。(填:“甲”、“乙”或“丙”)
【解答】解:(1)由图可知,丙车的匀速直线运动包括两段:前10s匀速直线运动20m,停留5s,继续匀速直线运动10s,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10s+10s=20s;
(2)由图可知,前5s内乙通过的路程最大,由公式v=知:乙车运动最快,
故答案为:(1)20;(2)乙。
33.A、B两车均做匀速直线向东运动,运动路程和时间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B两车速度之比为1:2,则甲描述的是 B 车的s﹣t图象(选填“A”或“B”);若A、B两车行驶的路程之比为2:1,则所需时间之比是 4:1 。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 西 运动。
【解答】解:(1)由s﹣t图象可知,在相等时间t内,车的路程s甲>s乙,
由速度公式v=可知,v甲>v乙,因为A、B两车速度之比为1:2,
即B车的速度大,A车的速度小,所以甲描述的是B车的s﹣t图象;
(2)vA:vB=1:2,sA:sB=2:1;
由:v=得,t=;
需时间之比:tA:tB=:=:=4:1;
(3)A、B两车均做匀速直线向东运动,因为v甲>v乙;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位置不断向西变化。
故答案为:B;4:1;西。
四.计算类
34.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车运动的时间
B.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解答】
A、由图可知,甲车到达300m处所用的时间为15s,乙车到达300m处所用的时间也等于15s,所以甲、乙两车前300m内所用时间相等,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通过400m所用的时间为20s,所以甲车的速度:v===20m/s,故B正确;
C、由图可知,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
D、甲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甲=400m,乙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乙=450m,即甲、乙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35.某人在高楼的阳台上用望远镜观察远处建筑工地上打桩机的打桩情况,发现打桩机的汽锤以每秒1次的频率撞击水泥桩,他听到的打击声刚好与看到的击桩动作一致。当他看到汽锤留在桩上后,又听到了2次撞击声。由此可知,观察者离打桩机的距离约为(设当时的声速为344米/秒)(  )
A.172米 B.344米 C.688米 D.1032米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声音在发声处经过2s才传到高楼处,
由v=可知,观察者离打桩机的距离:s=vt=344m/s×2s=688m。
故选:C。
36.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m/s
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km/h
C.飞行的褐海燕1分钟能前进5km
D.百米赛跑某一著名运动员的成绩是9.96s
【解答】猎豹的速度可达40m/s。
旗鱼的速度:108km/h=30m/s。
飞行海燕的速度:v==≈83.3m/s。
百米运动员的速度:v'==≈10m/s。
所以速度最大的是飞行的海燕。
故选:C。
37.在田径赛中,运动员可在10s内跑完100m的路程;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是30km/h;非洲羚羊的奔跑速度可达1200m/min.这三者速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运动员、汽车、羚羊
C.羚羊、运动员、汽车 D.羚羊、汽车、运动员
【解答】运动员的速度为:V员===10m/s;
V车=30km/h=8.3m/s;
V羊=1200m/min=20m/s;
V羊>V员>V车。
故选:C。
38.如图,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Δ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A→C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B→D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A→C平均速度为3a/2Δt;
④通过D点时速度为a/Δ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解答】
①A→C的过程中,AB段距离大于BC段距离,而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说明开始速度大,后来速度变小,不是匀速运动;故①是错误的。
②B→D的过程中,BC段和CD段的距离相同,时间间隔一样,说明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是匀速运动,故②是正确的。
③A→C中,因为SAC=3a,tAC=2Δt,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是:vAC==,故③是正确的。
④小球在BD段匀速运动,可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BD之间的速度,经过D点后速度可能会变,但在通过D点时瞬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故④是正确的。
故选:D。
39.如图所示,火车站的自动扶梯用1min可将一个站立在扶梯上的送到楼上,若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需0.75min,则扶梯不动,人沿梯走上去,需要用(  )
A.3min B.2 min C.1.75 min D.3.5 min
【解答】设人走的速度是v1,自动扶梯的速度是v2,
根据速度公式得,
自动扶梯用1分钟可将一个人送上去,人通过的距离:s=v2×60s,﹣﹣①
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需要0.75分钟即45s,人通过的距离:s=(v1+v2)×45s,﹣﹣②
自动扶梯不动,那么人沿静止的自动扶梯走上去,人通过的距离:s=v1×t,﹣﹣③
由①②③解得,t=180s=3min。
故选:A。
40.如图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中,P1、P2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P1、P2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与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9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被测车的车速为(  )
A.17.3m/s B.17.5m/s C.17.8m/s D.20.0m/s
【解答】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为4.5个格,时间长为0.9s,P1、n1之间间隔的刻度值为1.5个格,所以对应的时间为0.3s;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1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5s的时间;
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1个格,所以对应的这两点之间对应的时间为0.2s,测速仪第二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1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1s的时间;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15s=51m;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1s=34m;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51m﹣34m=17m;
这17m共用了:t′=Δt﹣+=0.9s﹣0.15s+0.1s=0.85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20m/s。
故选:D。
41. 流速为5km/h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而行,1小时后甲船离木桶的距离是  30km ,乙船离木桶的距离是  30km 。
【解答】解:由图可知,v甲船=v乙船=30km/h,
甲船逆流而行,乙船顺流而行,木桶自由漂浮,
则甲船的实际速度v甲实=v甲船﹣v水=30km/h﹣5km/h=25km/h,
乙船的实际速度v乙实=v乙船+v水=30km/h+5km/h=35km/h,
木桶的速度v木桶=v水=5km/h,
根据v=可得,甲船、乙船和木桶1h通过的距离分别为:
s甲船=v甲实t=25km/h×1h=25km,s乙船=v乙实t=35km/h×1h=35km,s木桶=v木桶t=5km/h×1h=5km,
所以,1小时后甲、乙船离木桶的距离分别为:
s甲船′=s甲船+s木桶=25km+5km=30km,
s乙船′=s乙船﹣s木桶=35km﹣5km=30km。
故答案为:30km;30km。
42.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  8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0.7 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变慢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解答】解:(1)反应时间是0.4s,此时的速度是72km/h,即20m/s,
所以此时运动的距离是:s=vt=20m/s×0.4s=8m,
故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8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据(1)可知,汽车的司机反应后的距离是s=33m﹣8m=25m,故当司机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即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刹车运动的距离是s1=39m﹣25m=14m,故据v=得,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t===0.7s;
故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故答案为:8;0.7;变慢。
43.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光滑弧形槽,一个为A1B1C1凸形,一个为A2B2C2凹形,两个相同小球分别进入两弧形槽的速度都为v,运动到槽的末端速度也都为v,小球通过凸形槽的时间为t1,通过凹形槽的时间为t2,则t1、t2的关系为t1 大于 t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解答】解:(1)在凸形光滑弧形槽中运动的小球,从以速度v进入弧形槽到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运动速度减小,小于初速度;在从最高点运动到槽末端的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到达槽末端时,速度又增大为到初速度v;
(2)在凹形光滑弧形槽中运动的小球,从以速度v进入轨道到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变大,大于初速度;在从最低点运动到弧形槽末端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速度变小,到达槽末端时,速度减小为到等于初速度v;
(3)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凸形光滑轨道中运动的小球,平均速度v凸小;在凹形光滑弧形槽中运动的小球,平均速度v凹大;即v凸<v凹,由因为两小球的路程s相等,由公式v=知:在凸形轨道的小球运动时间t1大,在凹形轨道中的小球运动时间小t2,即:t1>t2。
故答案为:大于。
44.“智能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具有计步统计、能量消耗统计和心脏监测等功能。
(1)如图所示,跑步时,以配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是  静止 。(选填“运动”或“静止”)
(2)该配戴者在操场上进行慢跑锻炼,智能手表记录情况如图所示,则慢跑过程中的速度是  3 m/s。
【解答】解:(1)以佩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相当于手腕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智能运动手环是静止的;
(2)由图可知,佩戴者运动的时间和距离分别为t=8min20s=500s,s=1.5km=1500m,
运动速度:
v===3m/s。
故答案为:(1)静止;(2)3。
45.如图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000s,步长是0.5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  1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  静止 的。
【解答】解:
由题意和图示可得,小明行走的路程s=6000×0.5m=3000m,
他步行的速度v===1m/s;
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手机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小明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1;静止。
46.一艘科考船行驶在某海域,并对该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根据回收信号的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现测得五个位置对应回收信号时间分别为0.30s、0.36s、0.30s、0.36s、0.26s,请根据此时间,在图中确定剩余三点位置并绘出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
【解答】解:根据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远,因为0.36s>0.30s>0.26s,所以sB=sD>sA=sC>SE,所以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如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