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会 人际交往 亲子会客厅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班会 人际交往 亲子会客厅 素材

资源简介

【人际交往】亲子会客厅—小学班会
推荐理由:
1.增强亲子理解与沟通
亲子沟通日记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和家长有机会记录和反思彼此之间的沟通模式。通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学生和家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发现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这种自我反思和观察的过程有助于双方建立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2.培养自我表达与情绪管理能力
写日记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通过记录和分析沟通中的情绪反应,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这对于他们的情绪智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同样可以通过日记来观察和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亲子间的互动。策略和方法,这对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都是极其有益的。
3.为课堂学习提供实际应用场景
通过亲子沟通日记,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践PAC语言类型的概念,并探索不同沟通方式的效果。这种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为下节课“我为父母减减压”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习更加生动和具体。
课程信息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适用学段:小学
设计理念
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亲子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应对情绪和压力反应,还能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六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前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对亲子关系产生好奇,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在亲子关系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缺乏理解,又缺乏沟通技巧,面对亲子言语冲突,往往不能正确的化解,反而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本节课将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促进他们的社会情感发展。
在心理课堂中,戏剧教学法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深刻的感受和思考,这些感受和思考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促使学生思考自己行为改变的方向,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知技能:认识客观理性的表达可以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2.技能目标:通过PAC理论,具体化沟通方式,引导学生理性的与父母对话。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表达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之情,并通过活动体验到亲子沟通的宝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与父母沟通模式,理性的与父母对话。
教学难点:学生认识到亲子间有效的沟通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课程环节:
一、导入:家长“口头禅”快问快答
二、团体转换阶段:亲子语言辩一辩
三、团体工作阶段:亲子语言对对碰
四、家长心声谈一谈
五、布置作业 ,延伸生活
导入:家长“口头禅”快问快答
设计意图:唤醒经验,激发兴趣,导入课堂 。第一,学生能够迅速调动家庭对话中的已有经验,识别霸道强势的话、客观理性的话、幼稚情绪化的话 ,迅速调整自我 ,进入亲子沟通的情境 。第二,快速问答,创设了轻松热烈的学习氛围,打破了防御,导入课堂。
环节活动
1.家长“口头禅”小调查
老师说出九句家长常说的口头禅,学生听到自己喜欢的话,双手举过胸前,大声喊YES,学生不喜欢的话,双手在胸前交叉,大声喊NO,学生听到没感觉或者既想听又不想听的话,保持沉默不动。
教师引导:看来大家都有自己喜欢听到或者不想听到话,每个父母也都有自己惯性的表达方式,大家在生活中都会面对不同的沟通困惑,这节课就让我们以语言为媒介,走进“亲子会客厅”。
2.家长“口头禅”大调查
教师引导:我们来看这些口头禅,给你什么样的体会。
教师总结:
看来我们的家长,有时候会展现自己霸气的一面,有时又会展现自己理性的一面,帮我们分析生活中的困难,而有时候,为了拉近我们的距离,往往又变得可爱稚气。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亲子语言对对碰环节,一起来感受亲子之间语言的碰撞。学生根据自己家庭里父母沟通语言偏向方式,坐在相应的位置。
团体转换阶段:亲子语言辨一辨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PAC三种语言类型,并唤醒自身经验,实现新知与经验的结合,为下一环节分层教学作准备。
环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色卡和英文单词,具体化PAC三种语言方式,通过回忆父母常对自己说的语言方式,找到相应的小组坐好。
团体工作阶段:亲子语言对对碰
1、亲子沟通悟一悟
设计意图:融合新知,呈上启下。为一方面,学生将上一环节PAC三种语言类型应用到自身对话情境中,加深对三种语言的认识;另一方面,在识别涂色的过程中,将已有亲自沟通经验与新学习语言经验相结合,为下一阶段,生成解决方法经验作准备。
环节活动:学生依据课前学习单的对话,将对话的语言对照PAC的语言类型进行分类,并根据每句话表达的霸气强势、客观理性、幼稚情绪化相应程度,进行量化打分,用红黄白三种颜色的比,在后面的圆圈中涂一涂,时间为5分钟。
2、亲子沟通练一练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的亲子沟通情境出发,一方面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情感,宣泄由不良交叉沟通模式带来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教师进行个案化的辅导,引导学生认识理性客观的表达可以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找到适合自己和父母沟通模式,引导学生理性沟通,破解与父母之间P-P沟通模式带来的不便。
环节活动:学生小组内自由组合,结合语言类型方式以及可能出现的语音语调,肢体动作,演一演亲子沟通情境。一起来看看学生精彩的演绎。
教师总结:
这种P—P的对话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也伤害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还有什么方式能避免这种强势型的对话呢?生成理性的沟通语言。
家长心声谈一谈
设计意图:从家长的视角总结本节课收获,呼应主题,一方面明确自己的沟通方向,另一方面启发学生的心灵。培养积极、理性的沟通态度。
环节活动:邀请线上观课的家长,聚焦本节课活动和体验,反馈自己的心声。
布置作业 ,延伸生活
布置课后拓展作业 ,完成亲子沟通日记 。为下节课我为父母减减压做准备。
联盟说:
这个教案设计的核心优点在于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针对青春期前期的孩子们,这个阶段的孩子们自我意识爆棚,跟父母的沟通常常像火星撞地球。教案的设计思路特别巧妙,用戏剧教学法这种互动性强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这种方法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和思考,然后把这些感受和思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活动设计也很有创意,比如“家长口头禅快问快答”,这个环节能迅速调动孩子们的家庭对话经验,让他们识别不同沟通风格,然后通过情景剧表演,让孩子们在表演中体验情感,找到和父母沟通的最佳方式。
科学依据方面,教案引用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PAC人际沟通理论,这些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瑰宝。通过这些理论,教案不仅帮助孩子们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还教会他们如何用更成熟和理性的方式回应父母,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老师说:
本节课有三点收获。一课堂生成真实,学生通过课前导学单,探索自己与家长沟通的真实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通过具体化语言的类型,发现自己与父母的沟通类型,通过情景剧表演,发挥团体动力 , 教师个别指导等方式,生成真实的符合自己的理性沟通语言。
二可操作性强 , 通过情景剧表演、空椅子技术、具体化技术、焦点解决方法问答、面质等不同技术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沟通情境中倾诉、表达,以情感为依托,找到适合自己与父母沟通的沟通语言,促进其自我转变。
三是在课堂实现家校共育,本节课采用学生上课,家长观课的形式,通过学生课堂表演自身与家长沟通方式,家长通过看见学生在表演中的挣扎、讨好、想法,感受,启发自己在沟通时,要尽可能倾听对方的观点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内心知晓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用理智、清晰的“成人状态”与孩子进行交流(“A → A”类型),采用不是让孩子听自己说,而是自己尝试去听他讲的沟通方式。
做到共情关注,在倾听中透过孩子的行为表象理解背后的真正问题。从而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增进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了解,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